互为编辑

互为编辑一直以来想找一个朋友和我互为编辑,一方面自己很难找到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时间成本,如果花大量的时间编辑文章,就很难再做其他事情。找个朋友互为编辑轻松很多。前段时间我终于找到,非常开心。编辑文章的过程,也是学习写作的过程。如果只是看,很容易就变成内容的消费者,而不能通过写作者的角度学习。编辑的过程,需要一字一个字地读,需要思考这句话到底有没有必要存在,是不是达到简洁的标准。可能一两天看不出变化,但长期这么做会养成潜在的写作习惯。我写文章把回避用“的”当作一种习惯,能删掉都删,不能删就尝试换另种表达方式。一方面不用形容词,另一方面觉得拖沓。潜意识不用“的”,让文本读起来更利索。非常感谢mina做我编辑。我们两个都不是专业写文章,也没有编辑基础,甚至还有时差。在线上留言,用notion异步沟通。有一点像工作上的关系,通过Telegram和Noiton交流工作。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第一天的早上

第一天的早上写文章已经形成一种习惯,每天必须写点什么才舒服。我昨晚直播时说今天肯定不写了,想休息一段时间。但就算不写作,也不知道早上做些什么,就随便写点。Newletter给我最大的压力是不能修改,一般Telegram频道的内容我都是写完直接发,之后有空重新阅读,看见错误就直接修改,Newletter发出去的邮件就不能再修改,压力非常大。写文章越没有阻力,就越容易坚持。这可能也是我做视频和播客不容易坚持的原因。一方面博客和视频后期修改的成本太高,另一方面剪辑的成本实在太高。最好的方式就是一刀不剪,做什么样就发什么样。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我电脑里还有一期播客没剪出来,等周一休息我把它剪出来,给播客画上句号。

封面图片

杨清奇称当编辑不符黎智英意见便换人 论坛不选涉倡港独文章

杨清奇称当编辑不符黎智英意见便换人论坛不选涉倡港独文章壹传媒创办人黎智英与《苹果日报》三间公司被控串谋勾结外国势力等罪,前社论主笔杨清奇继续作供。杨清奇表示,他在挑选论坛版文章时,会考虑内容要支持民主、支持经济巿场化、及不提倡港独,他认为同事亦认同相关原则,毋须每日强调。杨清奇说,在挑选文章和作者方面并非完全独立。辩方问及是否大致独立,他说,编采自主并不能用百分比形容,又解释当编辑不符合被告黎智英的意见或立场时,便会「换人」。辩方展示杨清奇与黎智英的对话纪录,显示杨清奇拒绝对方的建议,杨清奇回应,「唔系咁简单拒绝」,有透过其他渠道沟通。杨清奇同意辩方指,若《苹果日报》不能提供符合读者口味的文章,读者便会转看其他报纸,所以《苹果日报》一方面需照顾到读者口味,另一方面要坚持《苹果日报》的观点与立场。他又说,要认同作者文章才可刊登,例如文章牵涉港独或明确鼓吹违法事情时,便不会刊登,但提到若作者文章内容是「打擦边球」,又符合《苹果日报》的观点与立场,亦会刊登。杨清奇亦同意辩方指,黎智英、前副社长陈沛敏或他本人,曾经建议寻找曾钰成、任志刚、曾俊华为《苹果日报》论坛版撰稿。2024-03-1216:40:52

封面图片

听风言事|新华社记者的英语没学好

写这篇文章的几位作者一方面可能是英语不好,另一方面对当下俄乌局势似乎也缺少必要的了解。

封面图片

Telegram 中文圈一直都是很小众的圈子,一方面是这里不会有盈利的可能,另一方面 web2 的 KOL ,不会选择没有算法推

Telegram中文圈一直都是很小众的圈子,一方面是这里不会有盈利的可能,另一方面web2的KOL,不会选择没有算法推荐机制的平台。而我们选择在Telegram,各有各的理由,我是因为Telegram频道就像是一个微型的博客,可以发视频、文字、播客,且就像聊天一样发内容,没有像写文章的压力。我想做一些微小的努力,挖掘一些好玩的频道,让小圈子丰富起来。我推荐理由(不限语言):1、原创为主。2、一周保持2更以上。3、一周2更的频率保持在3个月以上。欢迎大家找我自荐(@buzhou1)。如果没有被推荐(这必然存在),会给出恰当理由。

封面图片

城市的地得|对新的纪念的观察

不少人在转发报纸头版,想从中读出点什么,他们只会感到失望。一方面,报纸已经没人看,也很少有编辑会想在这样的时刻表达什么。另一方面,这一次来自“官方”的纪念,几乎是缺席的。和这种缺席相对的,是民间的热情。合肥和郑州都有人们自发去鲜花纪念。前者是他的家乡,后者则是他当省长并且进一步提升的地方。

封面图片

新媒体运营是什么

新媒体运营是什么在每次自我介绍的时候,我说我工作是新媒体运营,就会被问“新媒体运营是做什么?”同样的问题,产品经理应该也遇到过。其实这份工作,就是很难用一句话描述,到底具体是做什么。大家好像都会把运营误解为写文章,因为早年大家接触的是微信公众号,运营就是写公众号文章。作者和运营完成是两种工作,作者只需要把文章写好,而运营需要排版,图片,字体选择,之后还要看后台的数据,在这里运营更像是编辑,编辑的工作就是连接作者和读者。新媒体运营包括,数据分析、内容表达、用户定位、活动策划等等,就有朋友觉得难道这些事情,不能细分到一个人做吗?每个人只需要负责一个领域就行。事实上,很少有公司这么做,大厂也不会分得非常清楚,因为如果只负责一个领域,比如活动策划,它不了解用户,不做内容表达,很难知道这个账号的读者,真正想要什么,不可能做出优秀的活动策划。新媒体运营可以理解为,负责一个账号的从生到死。这个答案也挺适合产品经理,负责一个产品的从生到死。我现在做的这个不周的生活观察,严格意义上来说,我是以作者的状态在做,没有涉及到运营的部分,我后台的数据分析都很少做,内容也一直是自己想什么,就写啥。一方面是因为我目前状态是日更,如果把内容专栏化,我很难在几个领域,持续写一年,另一方面Telegram后台看见的数据非常有限,就这点数据做分析,不如不做,看看哪些文章转发高就行。我问过自己,我到底是喜欢做当一个作者,还是喜欢当一个运营。方向不同,会牵扯到频道内容的改变。我还是更喜欢写作,运营公司的账号已经很累。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