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研人员首次观测到电磁波动态传播

我科研人员首次观测到电磁波动态传播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院教授袁丁及其合作研究者首次观测到电磁波(光波)动态传播,证实太阳日冕的特殊结构以及行星等大型天体可作为电磁信号放大器,或可实现星际间通讯或者能量传输。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能向半人马座α广播了是吧?报道出了偏差。相关论文说的是太阳耀斑产生的磁流体力学波在冕洞上发生有限的聚焦,聚焦后的能量还是在太阳上。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我国首次观测到电磁波动态传播

22日,记者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获悉,该校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院教授袁丁及其合作研究者首次观测到电磁波(光波)动态传播,证实太阳日冕的特殊结构以及行星等大型天体可作为电磁信号放大器,或可实现星际间通讯或者能量传输。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据了解,该研究将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提供理论依据和数值模型基础。via匿名标签:#电磁波频道:@GodlyNews1投稿:@GodlyNewsBot

封面图片

《三体》重要情节被验证?中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这一现象

《三体》重要情节被验证?中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这一现象小说《三体》中,主人公意外掌握了一种特殊的电磁信号传输方法,于是她用太阳作为信号放大器,以“恒星级”的传输功率向宇宙打出了人类文明的第一个“招呼”。这种操作是否真的存在可行性?近期,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院教授袁丁的合作成果给出了初步的答案。袁丁及其合作研究者首次观测到电磁波(光波)动态传播,证实太阳日冕的特殊结构以及行星等大型天体可作为电磁信号放大器,或可实现星际间通讯或者能量传输。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环球时报)

封面图片

我国科研人员首次观测到电磁波动态传播据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消息,该校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院教授袁丁及其合作研究者首次观测到电

封面图片

中国科研人员国际上首次认证宇宙线起源

中国科研人员国际上首次认证宇宙线起源△科研成果宣传图该成果北京时间2月26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学术期刊《ScienceBulletin》(《科学通报》)发表。△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状结构模拟示意图△大质量恒星模拟示意图科研人员发现的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状结构直径约为1000光年,其核心到地球直线距离大约5000光年。通过对该泡状结构内部的研究,科研人员认为其内部存在宇宙线加速器,也就是宇宙线的起源天体,并且这个起源天体源源不断地在产生超过1亿亿电子伏特能量的宇宙线粒子。通过研究,科研人员推断位于这个泡状结构中心附近的大质量恒星星团可能就是他们接收到的宇宙线的起源,科研人员称其为“星协”。△超高能宇宙线传播到星际空间模拟示意图通过进一步分析,科研人员发现“星协”是由很多表面温度约15000摄氏度到35000摄氏度的恒星组成的密集星团。这些恒星的辐射强度是太阳的几百倍甚至上百万倍。它们巨大的辐射压能够将恒星表面物质吹出,形成强烈的星风,速度可达每秒3000公里。星风与周围星际介质的碰撞以及星风之间的猛烈碰撞产生了强激波的极端环境,从而形成强大的粒子加速器。通过分析,科研人员认证这就是宇宙线加速源,也就是宇宙线起源天体。这一发现在国际科学界尚属首次。未来,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将可能探测到更多的千万亿电子伏特乃至更高能量的宇宙线的加速源,有望解决银河系宇宙线起源之谜。△超高能伽马射线光子传播到地球模拟示意图位于四川稻城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上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拉索”)是以宇宙线观测研究为核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观测站是由5216个电磁粒子探测器、1188个缪子探测器组成的地面簇射粒子探测器阵列、7.8万平方米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以及18台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组成的复合阵列。该观测站于2021年7月建成并开始高质量稳定运行,2023年通过国家验收,是国际上最灵敏的超高能伽马射线探测装置。△位于四川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照片(总台央视记者帅俊全褚尔嘉)...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075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0753.htm

封面图片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27日宣布,科研人员观测到了反氢原子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27日宣布,科研人员观测到了反氢原子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团队将反氢原子“囚禁”在一个名为阿尔法-g的垂直真空磁阱中,并通过逐渐降低磁阱顶部和底部的电流调节磁场,让这些反氢原子在20秒内逃逸。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对于物质来说,这种操作将导致大约20%的原子通过磁阱顶部逃逸,80%的原子通过底部逃逸,这是由重力引起的差异。研究团队综合了7次释放反氢原子试验的结果后发现,反氢原子从磁阱顶部和底部逃逸的比例与计算机模拟结果一致。这表明在当前试验精度范围内,反氢原子在引力作用下表现出向下坠落的运动趋势,其重力加速度也和普通物质一致。这是人类首次直接观测到反物质在地球引力作用下与普通物质拥有同样的表现,是反物质研究的“里程碑”式发现,也再次印证了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的预测。()

封面图片

科研人员发现新型太阳射电辐射 —— 太阳孤波辐射

科研人员发现新型太阳射电辐射——太阳孤波辐射近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科研人员利用帕克太阳探针上射电频谱仪的抵近太阳观测资料,发现了一类明显不同于Ⅱ型和Ⅲ型射电暴的新型太阳射电暴——太阳孤波辐射。新型的小尺度太阳孤波辐射的发现是太阳射电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有望为探索日冕加热和太阳风加速,尤其是太阳大气磁等离子体活动在粒子动力学尺度上的“元过程”提供有力的新型探测诊断手段。同时,不同类型太阳射电辐射的研究,对揭示辐射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并可为不同环境下的各类太阳活动现象和动力学过程的研究提供有效的观测诊断手段。(央视)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