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发现新型太阳射电辐射 —— 太阳孤波辐射

科研人员发现新型太阳射电辐射——太阳孤波辐射近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科研人员利用帕克太阳探针上射电频谱仪的抵近太阳观测资料,发现了一类明显不同于Ⅱ型和Ⅲ型射电暴的新型太阳射电暴——太阳孤波辐射。新型的小尺度太阳孤波辐射的发现是太阳射电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有望为探索日冕加热和太阳风加速,尤其是太阳大气磁等离子体活动在粒子动力学尺度上的“元过程”提供有力的新型探测诊断手段。同时,不同类型太阳射电辐射的研究,对揭示辐射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并可为不同环境下的各类太阳活动现象和动力学过程的研究提供有效的观测诊断手段。(央视)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科学家在一个太阳黑子上方发现了类似地球极光的无线电辐射

科学家在一个太阳黑子上方发现了类似地球极光的无线电辐射科学家在一个太阳黑子上方发现了类似地球极光的无线电辐射。图中粉色-紫色条纹代表无线电辐射,粉色代表频率较高的无线电信号,距离太阳黑子较近;紫色代表频率较低的无线电信号。细线代表太阳黑子上方的磁场线。太阳黑子是太阳底部的黑暗区域。资料来源:SijieYu这种射电暴以前只在行星和其他恒星上观测到过,而在太阳黑子--太阳上一个相对凉爽、黑暗、磁性活跃的区域--上方约25,000英里(40,000公里)处被探测到。位于纽瓦克的新泽西理工学院的余思杰(SijieYu)说:"这种太阳黑子射电发射是首次探测到,"他是2024年1月出版的《自然-天文学》(NatureAstronomy)上一篇报道这一发现的论文的第一作者。这项研究于2023年11月首次在线发表。这一发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恒星,以及产生类似射电辐射的遥远恒星的行为。洞察太阳和恒星现象太阳经常发射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的短射电暴。但Yu的团队利用新墨西哥州的KarlG.Jansky超大阵列探测到的射电暴却持续了一个多星期。这些太阳黑子射电暴还具有其他特征--例如它们的光谱(或不同波长的强度)和偏振(无线电波的角度或方向)--更像是地球极区和其他有极光的行星产生的无线电辐射。在这张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天文台于2016年4月11日拍摄的太阳图像中,科学家们在左上方看到的大黑子上方探测到了类似极光的射电爆发。图片来源:NASA/太阳动力学天文台在地球(以及木星和土星等其他行星)上,当太阳粒子被行星磁场卷入,并被拉向磁场线汇聚的两极时,极光就会在夜空中闪烁。当它们向极地加速时,这些粒子会产生频率约为几百千赫兹的强烈无线电辐射,然后撞击大气层中的原子,使它们发出极光。Yu团队的分析表明,太阳黑子上方的射电暴很可能是以类似的方式产生的--当高能电子被太阳黑子上方的汇聚磁场困住并加速时。但与地球极光不同的是,太阳黑子产生的射电暴频率要高得多--从数十万千赫兹到大约一百万千赫兹。这是太阳黑子磁场比地球磁场强数千倍的直接结果。扩大对恒星活动的了解此前在某些类型的低质量恒星上也观测到过类似的射电辐射。这一发现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除了之前提出的极区极光之外,类似极光的射电辐射可能来自这些恒星上的大光斑(称为"星斑")。"这一发现令我们兴奋不已,因为它挑战了太阳射电现象的现有概念,为探索太阳和遥远恒星系统中的磁活动开辟了新途径。NASA不断壮大的太阳物理学舰队非常适合继续调查这些射电暴的源区,"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太阳物理学家和太阳射电研究员NatchimuthukGopalswamy说。"例如,太阳动力学天文台持续监测太阳的活跃区域,这些区域很可能会产生这种现象"。与此同时,Yu的研究小组计划重新研究其他太阳射电暴,看看是否有与他们发现的极光样射电暴类似的太阳射电暴。他说:"我们的目标是确定以前记录的一些太阳射电暴是否可能是这种新发现的发射的实例。"编译自: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4480.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4480.htm

封面图片

我科研人员首次观测到电磁波动态传播

我科研人员首次观测到电磁波动态传播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院教授袁丁及其合作研究者首次观测到电磁波(光波)动态传播,证实太阳日冕的特殊结构以及行星等大型天体可作为电磁信号放大器,或可实现星际间通讯或者能量传输。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能向半人马座α广播了是吧?报道出了偏差。相关论文说的是太阳耀斑产生的磁流体力学波在冕洞上发生有限的聚焦,聚焦后的能量还是在太阳上。

封面图片

贵州天眼FAST首次发现快速射电暴 1毫秒释放太阳一年辐射能量

贵州天眼FAST首次发现快速射电暴1毫秒释放太阳一年辐射能量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贵州本土单位依托国家大装置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发现的第一例快速射电暴。据了解,从1987年开始,地球上一些射电望远镜就开始探测到一些来自宇宙中短暂且强烈的无线电波脉冲,这些脉冲被称为快速射电暴。作为宇宙中一类神秘的爆发现象,快速射电暴可在1毫秒的时间内释放出太阳大约一整年才能辐射出的能量。据中国科学院介绍,去年6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菂领导的国际团队,通过中国天眼FAST的“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CRAFTS)”优先重大项目,发现了迄今为止唯一一例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FRB20190520B。团队综合射电干涉阵列、光学、红外望远镜以及空间高能天文台的数据,将FRB20190520B定位于一个距离我们30亿光年的贫金属的矮星系,确认近源区域拥有目前已知的最大电子密度,并发现了迄今第二个FRB持续射电源对应体。...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890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8907.htm

封面图片

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出新型干粉吸入式疫苗研制技术

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出新型干粉吸入式疫苗研制技术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出具有“纳微复合”多级结构的单剂干粉吸入式疫苗研制技术。利用该技术,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成功制备出新型干粉吸入式疫苗。动物模型试验显示,该疫苗能够高效阻断呼吸道病毒的感染与传播。相关研究成果12月1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亟须构建更加安全高效的呼吸道传染病疫苗。为此,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马光辉院士及魏炜研究员团队在多年均一微球制备与生物剂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纳微复合递送新理念,将结构均一可控的缓释微球技术,与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恒梁及朱力团队研发的蛋白抗原纳米颗粒结合,成功开发出新型疫苗研制技术。

封面图片

中国科研人员在月壤样本中发现天然石墨烯

中国科研人员在月壤样本中发现天然石墨烯据悉,在广袤的星际碳总量中,石墨烯占据了约1.9%的比例。其独特的形态和性质,深受其形成过程的影响。因此,这种天然形成的石墨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星体的地质演化以及月球资源的原位利用。科研团队采用了包括扫描电子显微成像、透射电子显微成像在内的多种先进表征技术,并进行了严谨的比对分析。他们最终证实,在月壤样品中检测到的石墨碳正是少层石墨烯。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科研团队的专业素养,也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月球地质构造的认识。科研团队进一步指出,月球上少层石墨烯和石墨碳的形成可能与太阳风和月球早期的火山喷发活动密切相关。这两种自然现象共同诱导的矿物催化进程,可能是形成这些独特材料的关键因素。...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3582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35829.htm

封面图片

中国科研人员在月壤样本首次发现天然石墨烯

中国科研人员在月壤样本首次发现天然石墨烯中国科研人员通过对嫦娥五号钻采岩屑月壤的观察分析,首次发现了天然形成的少层石墨烯。据科技日报星期天(6月23日)报道,来自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国家深空探测实验室、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等的科研人员通过对嫦娥五号钻采岩屑月壤的观察分析,首次发现了天然形成的少层石墨烯。报道称,相关研究为月球的地质活动和演变历史以及月球的环境特点提供了新见解,为月球的原位资源利用提供了重要信息及线索。据估计,星际碳总量中约1.9%是以石墨烯的形式存在,其形态和性质由特定的形成过程决定。因此,天然石墨烯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将为星体的地质演化和月球的原位资源利用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信息。在这项研究中,科研团队采用电镜—拉曼联用技术,在月壤样品含碳量相对较高的位置采集了拉曼光谱,确认了月壤样品中石墨碳的结晶质量相对较高。值得注意的是,月壤样品中存在碳的区域含有铁化合物,这与石墨烯的形成密切相关。科研团队还通过扫描电子显微成像、透射电子显微成像、冷冻条件下球差电镜的高角环形暗场像和高分辨像、能谱和电子能量损失谱、飞行二次质谱等多种表征技术的综合运用及测试结果的多方面严谨比对分析,探究并证实了月壤样品中检测到的石墨碳是少层石墨烯。2020年12月,中国月球探测器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1731克月壤样品,是人类首次获得的月表年轻火山岩区样品。截至今年6月初,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已完成向40家科研机构的114个科研团队发放258份77.7克,目前已有多个领域70余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成果在中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石墨烯具有优秀的力学特性和超强导电性导热性等出色的材料特性,其下游应用主要涵盖基础学科、新能源电池、柔性显示屏、传感器及复合材料等领域。2024年6月24日7:55A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