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龙脊 #梯田 #风景

中国龙脊#梯田#风景位于龙胜乡以南27公里处,广阔的“龙岭”水稻梯田层层叠叠,层峦叠嶂。这些是全中国最著名的梯田之一,以其美妙的风景而闻名于世。龙胜老人有句俗话:“有地必有梯田”。在距离桂林市两小时车程的中国广西省,陡坡上的水稻播种和种植问题早已得到解决。早在元代,13世纪末,龙胜山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水稻种植任务。用了四个世纪的时间才创造出被称为龙脊的水田。在此期间,许多代人在梯田上辛勤劳作,为家人提供一年的大米供应。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米价上涨促印度农民种植更多水稻

米价上涨促印度农民种植更多水稻大米价格高涨促使印度农民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印度农业部星期五(9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印度农民种植的水稻面积达3980万公顷,比去年同期增长3.7%,这或许可缓解大米进口国对印度大米供应的担忧。印度去年禁止碎米出口后,7月又突然宣布禁止非巴斯马蒂米(non-basmatirice)出口,令许多买家大感意外,因为这可能使印度大米出口量减少约一半。印度农民对种植水稻很感兴趣,但印度正经历一个多世纪以来最干旱的8月,降雨量比正常水平减少了36%。路透社引述一家全球贸易公司在新德里的经销商说:“如今的天气不适合种植稻米。在南部各州,作物面临缺水压力。”数以百万计的印度农民从6月1日开始种植水稻、玉米、棉花、大豆、甘蔗和花生等夏季作物,而这是通常季风降雨开始袭击印度的时候。印度近半的农田缺乏灌溉系统,季风带来的雨水至关重要。截至星期五(1日),农民播种了约1900万公顷油籽(包括大豆作物),去年同期为1920万公顷。玉米种植面积为830万公顷,高于一年前的800万公顷。播种数字还可能根据6至9月季风季节的状况而变化。

封面图片

盐碱地种出的海水稻很难吃 为什么还要大力推广?

盐碱地种出的海水稻很难吃为什么还要大力推广?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海水稻”相关报道开始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现在全国10几个省份都在推广种植海水稻。不过很多人对海水稻有一个误解,认为它是可以用海水灌溉的水稻。其实“海水稻”这个名字确实具有一些迷惑性,它更准确的名字应该是耐盐碱水稻,并不是用海水浇灌的水稻,只是能够生长在土地盐碱度在0.3%到0.8%之间的水稻品种。而海水的盐度通常达到3.5%左右,陆地的植物很难在这种盐度下生存。大米的口感通常取决于品种和生长环境,口感好的大米通常具有较高的直链淀粉含量和较低的蛋白质含量,以及生长肥沃的地方[1]。盐碱地是典型的贫瘠土地,同时海水稻结出的大米还具有很高的蛋白质含量,所以它的口感并不算好。实际上,在袁隆平先生的“海水稻”团队(青岛海水稻研发团队)成立之前,海水稻就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但是都因为口感不佳,以及其它许多问题难以得到更多推广。即便许多海水稻大米相对于普通大米更加营养丰富,原生态、健康,但因口感差,也没多少销路,而且产量也不高,所以农民们并不愿意去种。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现在国家还要大力去推广去种植这种水稻呢?海水稻的稻米是不是红色的?我们在网上可以看到很多人都在说海水稻的稻米红如胭脂,这个其实是很大的误导。海水稻是典型的杂交水稻,它有许多品种,不同品种有不同的性状,只要它得到了耐盐碱的性状都被叫作了海水稻。根据中国科普网的报道,海水稻的颜色非常多样,结出紫色、黑色、淡黄色、白色稻米的都有,取决于它们的品种[2]。稻米红如胭脂的通常指的是海红香米,这是海水稻的一种,它通常生长在富含硒的盐碱地中,由于吸收了大量的硒——硒含量比普通稻米高出7.2倍,所以其稻米染上了一层红。我们前面提到过“海水稻”的叫法存在一些迷惑,但其实它们真的可以在涨潮时海水的短暂灌溉中存活下来,可能这才是海水稻名字的由来吧。但也不能长时间被海水覆盖,不然还是会因为渗透关系而死亡,它们适应的盐度基本不超过0.8%——这个盐度基本和我们菜汤是差不多,和海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海水稻耐盐碱的具体原因目前还没有完全明确,但已知至少有52个基因与之相关。研究揭示细胞壁多糖合成酶提高水稻盐胁迫耐性新机制,图源:中国农科院海水稻怎么来的?其实,中国海水稻的研究和筛选起步并不是很早。早在1939年,斯里兰卡就已经培育出世界上第1个抗盐水稻品种——Pokkali,而咱们国家最早是在上世纪50年代才开始投入到这方面研究的。但是由于咱们国家杂交水稻的技术相对领先,所以现在海水稻研究方面也是取得了很多成就,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说到杂交水稻,那么大家想到的一定就是野生水稻的重要性。如果袁隆平先生的团队没有发现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水稻的话,那么杂交水稻几乎不可能完成,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对于海水稻来说也是一样的,那些至关重要的基因通常是在野外出现,所以寻找那些生长在盐碱地上的野生水稻尤为重要。中国的科学家们其实有找到很多耐盐碱的野生水稻,比如在太湖流域发现韭菜黄、老黄稻等,但其中最出名的应该是广东湛江入海口发现“海稻86”。陈日胜和他的海水稻,图源:湛江日报“海稻86”是在1986年由科学家陈日胜发现,当时他和自己的老师罗文列教授一起,在广东湛江遂溪虎头坡海滩普查红树林资源,然后就发现了最早的“海稻86”——它有1.6高,生长在海水浸泡过的海滩。很多人讲到中国海水稻的故事,都会以“海稻86”为例,主观地认为海水稻的由来就是因为发现了“海稻86”。其实,情况肯定并非如此。在整个海水稻的研究培育中,中国的科学家并不是完全只利用了国内的野生耐盐水稻,还引入了国外的品系进行杂交筛选,这才是正常的操作和科研。但就目前来看“海稻86”肯定是比较重要的,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袁隆平先生的团队选择和陈日胜团队合作的缘故(海稻86内在的遗传优势我并不太清楚)。为什么国家现在大力推广海水稻?其实,我们从人们在19世纪初就开始关注海水稻培育的事实中,就不难发现,发展海水稻是有非常高的价值的。其中最关键的一个价值就是粮食增产,因为这些水稻能够生长盐碱地里,而盐碱地本来是无法种植粮食作物的。虽然咱们国家地大物博,但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咱们国家是全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2021年进口粮食就达到1.64亿吨,可以说14亿人的饭碗还没有完全握在自己手上。这就是为什么杂交水稻对我们如此重要(产量高),虽然海水稻的产量都不高,但是它能种植在那些寸草不生的地方。如果袁隆平先生的计划能够实现——2026年到2028年海水稻的种植面积达到1亿亩,那么增产的粮食将多养活8000万人。中国的盐碱地可远不止1亿亩——据信足足有15.2亿亩,更关键的是,通常耕作还会让土地盐碱化,让土地变得越来越不适合种植普通水稻。海水稻的推广,可以让这些贫瘠的土地也有所产出,让中国的粮食安全更有保障。第二个关键点是海水稻的种植其实还可以改良土地,让盐碱化的土地重新变成可正常耕作种植的土地。2021年,新疆帕哈太克里乡开始种植海水稻,在种植水稻前土壤PH值8.6、盐度0.2%,粮食作物无法生长,即便长了也没多少产出,但是种植海水稻一年后,PH值降到7.5、盐度为0.15%,土壤改善是非常明显的。除此之外,盐碱地种水稻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这种寸草不生的地方,虫害也基本没有,所以种植海水稻基本不需要喷洒农药和除草。我还看到很多官媒写到海水稻种植是不需要施肥的,这点我个人觉得是不可思议的,想让植物长得好施肥应该是必然。最后,我们再来说说海水稻的口感问题吧!因为它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这肯定会影响它的口感,但是随着海水稻的相关技术趋于成熟,这点以后应该也不会是问题。参考:[1].https://doi.org/10.3389%2Ffnut.2021.758547[2].http://www.kepu.gov.cn/www/article/dtxw/407af03127d84e32ab4c8b0b00bff358[3].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230706/01a51977a33d45d08436eb603469604f/c.html...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287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2873.htm

封面图片

#法国 #建筑 #风景

#法国#建筑#风景建在悬崖上的城堡距离巴黎一个多小时的车程,LaRoche-Guyon城堡位于塞纳河右岸的瓦兹河谷省(Val-d'Oise)中心,是一座12世纪末的建于废墟中的前防御工事城堡。作为诺曼底的要塞,该建筑在18世纪有几次扩建,才形成了当前奇特的外观。城堡被列为重点历史古迹,于Rochefoucauld家族所有,自2004年重新对公众开放。主楼修建在悬崖上,岩石中挖出的地下通道与中世纪的城堡相连。此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是MarshalRomner的总部,还展示了德军装备的穴居人空间,礼仪室,炮台。城堡对面是按照18世纪规划修复的菜园,满园的花草瓜果非常漂亮。

封面图片

中国农业科学院3月8日发布消息,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了国际关注近百年的水稻种质资源“复粒稻”形成的遗传基础,揭示了水稻穗粒数的调控

中国农业科学院3月8日发布消息,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了国际关注近百年的水稻种质资源“复粒稻”形成的遗传基础,揭示了水稻穗粒数的调控机制,为培育高产水稻新品种提供了新路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童红宁称,最终发现控制水稻穗粒数的基因,通过杂交方式导入到现代品种中,发现可以将水稻穗粒数增加20%以上,增加水稻产量15%左右。专家表示,该研究发现利用该基因可增加水稻穗粒数,而不影响粒重,为开展多性状的协同改良,最终实现水稻的高产和稳产提供了技术路径。(央视财经)

封面图片

我国在问天实验舱开展拟南芥和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实验

我国在问天实验舱开展拟南芥和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实验记者从8月29日在北京和上海同时举行的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暨空间站高等植物培养实验阶段性进展情况介绍会上获悉,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内的拟南芥和水稻种子萌发已成功启动,目前生长状态良好,后续将开展拟南芥和水稻在太空“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实验。8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拍摄的“太空同款”水稻培养单元。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2022年7月,问天实验舱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7月28日,载有实验样品拟南芥种子和水稻种子的实验单元,由航天员安装至问天实验舱的生命生态通用实验模块中,通过地面程序注入指令于7月29日启动实验。8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拍摄的“太空同款”拟南芥培养单元里,拟南芥开的花。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目前拟南芥幼苗已长出多片叶子,高秆水稻幼苗已长至30厘米左右高,矮秆水稻也长至5至6厘米高。“此前,我国已成功完成过拟南芥在太空‘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实验,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培养实验,并获得水稻培养的关键环境参数,为利用水稻进行空间粮食生产提供理论指导。”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郑慧琼说。郑慧琼说,由于种植空间和能源供给都十分稀缺,太空种植的农作物必须具备高产优质、高生产效率和低能源消耗的特性。8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实验室,郑慧琼研究员(右二)和研究团队成员观察地面对照水稻实验单元里的水稻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据介绍,在过去60余年中,科学家对于在空间种植和栽培植物进行了大量研究,当前研究重点逐渐由对植物幼苗阶段的研究扩展至种子生产研究,但目前只有油菜、小麦、豌豆等少数几种作物在空间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实验。8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实验室,郑慧琼研究员(左)和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开花是植物发育的关键环节。在空间条件下,植物开花时间延迟、开花数目少、种子结实率低和种子质量下降等问题仍然没有克服。”郑慧琼说,本次实验将探索利用空间环境因素控制植物的开花,实现在较小封闭空间中令植物生产效率最大化的可能途径,为进一步创制适应空间环境的作物和开发利用空间微重力环境资源提供理论依据。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1006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10063.htm

封面图片

中国著名水稻专家杨振玉逝世

中国著名水稻专家杨振玉逝世和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的中国著名水稻专家杨振玉逝世。据澎湃新闻报道,中国著名水稻专家、杂交粳稻奠基人、辽宁省科技功勋奖获得者、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研究员、中共党员杨振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2月8日在辽宁省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5岁。公开资料显示,杨振玉1927年11月出生于江西省丰城,1949年9月考入上海复旦大学,1951年1月从上海复旦大学参军,先后在杭州中国解放军航空预总、中国解放军第一航校、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空军任战士、学员和无线电员。1954年8月至1957年12月在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习。杨振玉1958年1月毕业后一直在辽宁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从事水稻杂交粳稻科研工作,先后担任国家“863”课题主持人、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水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杂交稻育种研究室主任,兼任农业部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成员、辽宁省第六届政协委员、辽宁省科协副主席、沈阳市政府科学顾问等职,2000年11月退休。上世纪七十年代,杨振玉首创“籼粳架桥”技术,将部分籼稻遗传成分导入粳稻品种中,成功选育了世界第一个“人工制恢”粳型恢复系C57,丰富了粳型恢复系资源,率先攻克了品种间杂种优势不强的世界性难题,并在中国北方实现了杂交粳稻的大面积种植,开杂交粳稻利用之先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先应用杂交粳稻的国家,为世界稻作文化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上世纪八十年代,杂交粳稻以技术专利方式转让美国、日本等14个国家,杨振玉随后多次被邀请赴日本、菲律宾、朝鲜、美国等国家进行杂交粳稻的考察、技术指导和合作交流,使中国先进的杂交粳稻技术走向世界,为世界水稻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水稻界有“南袁北杨”之说,北杨指的是杨振玉,南袁指的是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于2021年5月22日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发布:2022年12月11日9:09P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