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揭开4500万年前的一死亡陷阱秘密

研究人员揭开4500万年前的一死亡陷阱秘密来自科克大学学院(UCC)的古生物学家已经确定了4500万年前一个史前沼泽中的数百只化石青蛙在交配时死亡的原因。超5万只史前动物在德国中部Geiseltal地区的水中死亡陷阱中丧生,包括鸟类、马、蝙蝠、鱼类和数百只青蛙。萨克森-安哈尔特州Geiseltal的前煤田因其独特的地质特征和化石数量而被视为科学宝库,并为了解地球上的植被和动物是如何在数百万年中发展起来的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近5000万年前,在地球相当温暖的始新世中期,Geiseltal地区是一片沼泽的亚热带森林,这里有无尾类动物即青蛙和蟾蜍以及大型鳄鱼、巨蟒、蜥蜴、地栖鸟类和马的祖先。根据早期的研究,当湖泊干涸或水的含氧量下降时,Geiseltal的青蛙就会灭亡。但直到今天,人们还不清楚是什么原因杀死了这些生物。通过研究青蛙化石的骨骼,UCC团队能缩小选择范围。UCC研究员和研究负责人DanielFalk说道:“就我们所知,这些青蛙化石在死亡时是健康的,骨头没有显示出任何捕食者或食腐动物的迹象--也没有证据表明它们是在洪水中被冲进来的,或是因为沼泽地干涸而死亡。通过排除法,唯一有意义的解释是它们在交配过程中死亡。”更重要的是,Geiseltal化石中的大多数青蛙都是在陆地上生活的物种,只有在繁殖时才回到水中。图。。。。这种现象在今天的青蛙中非常常见。研究论文第一作者MariaMcNamara教授说道:“雌性青蛙的溺水风险更高,因为它们经常被一只或多只雄性青蛙淹没--这经常发生在那些在短暂的爆炸性繁殖季节进行交配群的物种身上。真正有趣的是,来自其他地点的青蛙化石也显示出这些特征,这表明现代青蛙的交配行为确实相当古老,至少已经存在了4500万年。”...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0970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09705.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4500万年前的古青蛙化石颠覆百年科学认知

4500万年前的古青蛙化石颠覆百年科学认知图片来源:A.Pieri(比萨大学)古生物学家丹尼尔-福尔克(DanielFalk)和玛丽亚-麦克纳马拉(MariaMcNamara)教授与来自爱尔兰、德国和英国的科学家一起,研究了德国中部盖瑟尔塔尔(Geiseltal)遗址中距今4500万年前的青蛙化石。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化石显示了全身软组织的轮廓。研究小组发现,青蛙化石之所以保存完好,是因为保存了远古时期的皮肤残余。研究小组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同步辐射X射线分析和红外光谱等高精度技术对化石进行了研究。这些技术在二十世纪初首次发现化石时还不存在。"青蛙皮肤化石的保存质量令人惊叹--甚至连胶原纤维等亚细胞结构都保存了下来。"研究负责人、博士研究员丹尼尔-福尔克(DanielFalk)说。"青蛙的皮肤是在矿物磷酸钙中复制的,这有助于它存活数百万年"。丹尼尔说:"它的皮肤保存得非常好,我们甚至可以推算出化石蛙的栖息地。保存下来的皮肤显示出了防止干燥的适应性,这表明这些青蛙化石实际上大部分时间是在陆地上度过的。"资深作者玛丽亚-麦克纳马拉(MariaMcNamara)教授说:"软组织化石往往揭示了有关动物生物学的隐藏信息。我们发现,青蛙化石皮肤的保存方式与欧洲其他地点的青蛙化石相同。"DanielFalk用电子显微镜检查Geiseltal青蛙的皮肤化石样本。资料来源:DanielFalk"这一发现非常令人兴奋,因为它推翻了持续近百年的科学观点。更重要的是,化石保存的重复模式告诉我们,青蛙在4500多万年前就进化出了适应旱地生活的特殊能力"。这项研究强调了历史化石收藏的有用性,以及利用现代技术重新评估历史标本的必要性。这项研究发表在今天的《科学报告》杂志上。编译来源: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8360.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8360.htm

封面图片

新研究发现人类在700万年前已直立行走

新研究发现人类在700万年前已直立行走乍得沙赫人(Sahelanthropustchadensis)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古老人类物种,存活于600-700万年前。最新研究发现沙赫人是可以直立行走的。直立行走通常被认为是人类进化的转折点。不过在学术圈内,对其形式和年龄存在分歧,主要是因为没有化石遗骸。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1482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14827.htm

封面图片

中科院研究员发现熊猫食竹历史可追溯到600万年前

中科院研究员发现熊猫食竹历史可追溯到600万年前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对采自云南昭通水塘坝晚中新世(距今约700万年至600万年)遗址始熊猫伪拇指化石进行研究后认为,大熊猫至少在距今600万年前就有专门吃竹子的习性。据中新社报道,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客座研究员、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王晓鸣,连同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邓涛、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吉学平与科研同行合作,完成了对伪拇指(也称第六指)和臼齿化石的研究后发现,始熊猫具有最早的增大的桡侧籽骨(即伪拇指),已经形成“拇指”对握功能。不过,自中新世晚期以来,熊猫的“拇指”没有进一步增大,因为熊猫在抓握竹子的同时还必须兼顾跖行式(前后脚掌接触地面)走路的承重功能,不可偏废任何一方。这一分担体重的限制可能是熊猫的伪拇指从未演化成完整手指的主要原因,但这种简陋的“拇指”表明,大熊猫专门吃竹子的习性至少在距今600万年前就已经起源。这项古生物研究重要成果论文,北京时间6月30日夜间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上线发表。也是论文共同作者的邓涛研在论文发表当天,接受中新社专访时说,属于食肉目的大熊猫是熊科中一个高度特化的成员,它已演变成一种专注的植食性动物。大熊猫与其“同门兄弟”不同,因为它有许多绝技,使大熊猫能够适应于专门吃竹子的生活。发布:2022年7月3日9:21PM

封面图片

中国科学家从3500万年前的粪便中发现地球长这样

中国科学家从3500万年前的粪便中发现地球长这样《iScience》第26卷第9期封面。图片来源:《iScience》这篇封面论文报道了越南北部始新世晚期距今3500万年前的55块保存完好的鳄鱼粪便化石,这次发现首次建立了鳄鱼粪新属种,论文通过粪化石生态学研究复原了那阳盆地的古环境面貌,这便是上图中的这幅优美的风景。粪化石:古生物研究的宝贵工具粪化石的研究历史其实已经跨越两个世纪了,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最近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粪化石被证明是古生物研究的宝贵工具。早在1829年,英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威廉·巴克兰(WilliamBuckland)首次研究了粪化石,并且创建了“Coprolite”(粪化石)这个名词,这成为后来所有粪化石的统称。当时,英国著名化石猎人玛丽·安宁注意到鱼龙化石的腹部经常有一些“小石头”,打碎小石头后竟然蹦出鱼骨或者鱼鳞化石。玛丽·安宁的观察引起威廉·巴克兰的注意,他经过细致研究后在1829年提出,这些小石头是鱼龙粪化石,粪化石上螺旋状的圈圈是在鱼龙肠道里形成的。1835年威廉·巴克兰在粪化石论文中的插图。图片来源:WilliamBuckland其实这不是威廉·巴克兰第一次注意到粪化石了,几年前他就观察到了鬣狗粪化石。1822年,他在调查一个洞穴沉积中的哺乳动物化石后写道:“这里有许多小球,可能是一种以骨头为食的动物的固体钙质排泄物……它的形状和外观类似斑鬣狗的粪便。”这里再补充一句,威廉·巴克兰还有一项值得纪念的成就,是在1824年他研究命名了恐龙第一个有效属种——斑龙。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粪化石研究,针对粪化石可以进行形态学、埋藏学、古生态学、孢粉学、生物地球化学及系统分类等一系列研究,揭示古生物的日常行为、营养关系、食性特征、消化道结构,甚至古DNA信息。根据粪化石重建的三叠纪海洋食物网。图片来源:MarieCueille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曾经对英格兰西南部三叠系海相地层中发现的大量粪化石进行了研究,利用CT扫描识别出各种生物的骨骼和鳞片,据此重建了两亿多年前古海洋生物的食物网,推测了捕猎者和被猎食者的关系,研究结果基本遵循了我们的一句口头禅: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了短翅花甲昆虫及它排出的粪化石,昆虫身上及粪化石里面有大量花粉,这些花粉与菊类及蔷薇类植物花粉很像,表明在一亿多年前昆虫就为高等被子植物传播花粉,一直持续到今天。鳄鱼生存的古生态环境是如何重建的?文章开头提到的《iScience》这篇封面文章的研究工作是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越南国家自然博物馆合作完成。2018年秋天联合科考队在越南北部谅山省那阳盆地开展野外考察工作,那阳盆地是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化石地点,有丰富的动植物和遗迹化石,与我国广东茂名地区始新世化石地点相似。科考队在那阳煤矿发现了一百多件粪化石以及多种脊椎动物的化石材料。科考队在越南北部那阳煤矿考察。图片来源:吴飞翔考察中发现原位埋藏的鳄鱼粪化石,图中化石的尺寸可以参考小刀的大小。图片来源:保罗团队在后续的研究中,对这些粪便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包括描述形态进行分类、建立粪化石生物地层、观察组织切片、CT扫描发现内部物质、能谱分析显示元素峰值、孢粉分析重建植被面貌等等。越南那阳盆地始新世晚期鳄鱼粪化石。图片来源:保罗通过系统分类、孢粉学分析,研究发现:粪化石和恐龙足迹都属于遗迹化石,恐龙足迹的系统分类早已经获得广泛认可,但粪化石的系统分类一直裹足不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埋藏和成岩作用,粪化石的保存情况存在差异,有的粪便拍成了饼,有的碎成了渣,能保存原样已经很少见了。二是有时同一种生物不同的食性会产生不同形态的粪便,这也容易理解,每天吃的东西不一样,排出的粪便也不同,春夏秋冬再加上逢年过节,每年的粪便形态至少得十几种风格吧。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于1999年规定了遗迹化石的命名规则,在此规则下这项研究首次引入鳄鱼粪化石的命名法,命名了新属种Crococoprosnaduongensis,其中Crococopros是鳄鱼粪化石的意思,naduongensis表示粪化石的发现地越南那阳。粪化石及围岩中的孢粉。图片来源:保罗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对粪化石及围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孢粉学分析,发现孢粉极其丰富,共76种孢粉类型,包括两种藻类、3种蕨类、5种裸子植物、66种被子植物。这些孢粉可以直接帮助我们重建鳄鱼生存的古生态环境,表明三千多万年前越南那阳盆地是热带/亚热带气候,周边地势有高有低,植被环境存在变化。较高的山区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较低的湖泊、沼泽是热带雨林环境,湖泊和沼泽中存在大量淡水藻类和水生植物,比如睡莲和浮萍。越南那阳盆地始新世生态环境复原全图。图片来源:保罗那阳煤矿化石点还发现过鱼类、灵长类、鸟类、龟鳖类等动物化石,结合植被及动物种类,科学家和画家一起就可以对古环境进行重建,还原越南那阳盆地三千多万年前的生态面貌,于是一幅治愈系画面慢慢打开:森林植被繁盛,河流或湖泊水量充沛,食物资源丰富,适合生物繁衍生息。鳄类作为这里食物链的顶端成员,在这里蓬勃发展,吃饱喝足,悠闲排便。...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692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6921.htm

封面图片

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揭开了抗衰老的体重管理的秘密

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揭开了抗衰老的体重管理的秘密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刺激米色脂肪产生的对低温的反应会减弱。该研究发现了一个特定的信号通路,抑制了老年小鼠的米色脂肪形成。通过抑制这一途径,科学家们能够促使老年动物产生米色脂肪,否则它们不会产生这种脂肪。新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抵御与年龄有关的体重增加的策略,这可以防止肥胖和相关的健康疾病,如2型糖尿病、心脏病和慢性炎症。根据康奈尔大学营养科学部的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通过刺激某种类型的脂肪细胞的生产,可以扭转新陈代谢减缓的影响,该部门位于人类生态学院和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有两种主要的脂肪类型:白色脂肪组织(WAT)和棕色脂肪组织(BAT),前者从多余的卡路里摄入中储存能量,后者燃烧卡路里产生热量以维持体温。3月31日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显示,第三种类型的脂肪,即WAT的一个亚型:米色脂肪具有治疗前景。米色脂肪具有与白色脂肪相同的细胞前体和与棕色脂肪相同的生热特性,这意味着它有助于降低血糖和导致动脉硬化和心脏病的脂肪酸。当一个人经历持续暴露在低温下时,被称为脂肪祖细胞的干细胞在白色脂肪内形成致热的米色脂肪细胞。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对这种刺激的反应减弱,使平衡向白色脂肪的生产倾斜。营养科学部助理教授丹-贝里说:"年轻人类的米色脂肪有季节性变化,但老年人必须穿着内衣站在外面的雪地上才能获得同样的效果。"在早期的工作中,Berry观察到衰老过程会损害米色脂肪细胞在低温下的形成。他说,找出减速背后的生物化学,同样的过程可以被逆转以达到治疗效果。"这是最终的目标,"这项新研究的主要作者、贝瑞实验室的博士生研究员阿比盖尔-本维说。"不用让人们长时间暴露在寒冷中,是否有我们可以刺激的代谢途径可以产生同样的效果?"在这篇论文中,他们揭示了一种特定信号通路的作用,这种通路通过拮抗免疫系统来抑制老年小鼠的米色脂肪形成。通过抑制老年小鼠的这一途径,科学家们能够促使老年动物产生米色脂肪,否则就不会产生。...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408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4085.htm

封面图片

科学家在600万年前的龟壳中发现DNA的痕迹

科学家在600万年前的龟壳中发现DNA的痕迹研究人员在甲壳中发现了保存下来的骨细胞,这些骨细胞呈现出类似细胞核的结构,并在其中发现了DNA痕迹。资料来源:罗萨里奥大学埃德温-卡德纳博士和STRI这些遗骸由哥伦比亚波哥大罗萨里奥大学的埃德温-卡德纳博士(EdwinCadena)领导的古生物学家团队进行分析,卡德纳博士同时也是巴拿马史密森尼热带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在巴拿马加勒比海沿岸的皮尼亚海滩发现了600万年前的龟壳化石。图片来源:维也纳大学卡洛斯-德-格拉西亚(CarlosDeGracia)和STRI在检测到保存下来的具有类似细胞核结构的骨细胞(骨细胞)后,他们使用一种名为DAPI的溶液来检测是否存在遗传物质。卡德纳博士在谈到古DNA时指出:"在地球上的整个脊椎动物化石记录中,以前只在两块恐龙化石中报道过这种情况,其中一块是霸王龙的化石。"这一发现使保存在巴拿马加勒比海岸的脊椎动物化石具有了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了解巴拿马地峡出现时的生物多样性,还有助于了解软组织和可能的原始生物物质(如蛋白质和DNA)的保存情况,而这正是分子古生物学这一新兴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研究的合著者、隶属于STRI的博士研究员卡洛斯-德-格拉西亚(CarlosDeGracia)说:"我们多年来从巴拿马抢救出的加勒比化石有助于改写地峡海洋脊椎动物的历史。"这项研究是史密森尼热带研究所与罗萨里奥大学自然科学系合作的成果,并得到了罗萨里奥大学和巴拿马国家科学技术部的资助。...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0014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00143.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