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有多强?太空也能种水稻

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有多强?太空也能种水稻2022年7月24日下午,“问天”实验舱升空。实验舱里装载了生命生态实验柜,航天员们把“农场”开进了太空,在太空中种起了水稻。什么样的水稻种子才能成为“天选之种”进入太空?在太空种水稻是一种什么体验?经过太空旅行的种子又需要经过哪些步骤,才有可能进入田间地头、超市和我们的餐桌?都说对于中国人而言,种菜是刻在DNA里的天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关于太空育种的故事~...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1033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10333.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太空种菜成了:中国空间站的水稻、拟南芥长势喜人

太空种菜成了:中国空间站的水稻、拟南芥长势喜人随着问天实验舱上行、在中国空间站内进行的高等植物培养实验,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拟南芥和水稻种子样品的生长状态良好。7月28日,载有实验样品拟南芥种子和水稻种子的实验单元,由航天员安装至问天实验舱的生命生态通用实验模块中,并于7月29日启动实验。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实验单元安装至生命生态通用实验模块蔡旭哲打开生命生态通用实验模块拟南芥和水稻的种子都已经萌发,其中拟南芥幼苗已长出叶子,高杆水稻幼苗已长至30厘米左右,矮杆水稻也有5-6厘米,生长状态良好。后续,将完成拟南芥和水稻在空间站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由航天员采集样品、冷冻保存,最终随航天员返回地面进行分析。微重力条件下水稻的生长发育情况作为本次空间实验的样品,拟南芥和水稻是两种模式植物。拟南芥代表双子叶、长日、十字花科植物,很多蔬菜,比如青菜、油菜等都属于十字花科。水稻代表单子叶、短日、禾本科植物,很多粮食类作物,比如小麦、玉米等属于禾本科。空间站内水稻生长状态良好微重力条件下拟南芥的生长发育情况本项目主要研究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拟南芥和水稻的开花调控的分子机理。实验的目标是完成拟南芥和水稻在空间站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培养研究,探索利用空间环境因素控制植物的开花,来实现在较小的封闭空间中植物生产效率最大化的可能途径。同时,通过航天员在轨采集样品,冷冻保存返回分析,鉴定空间微重力调控植物开花的关键枢纽基因并对其进行功能验证,为下一步构建适应空间微重力环境的高产优质农作物提供分子元件。“太空水稻”“太空拟南芥”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郑慧琼表示,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培养实验,并获得水稻培养的关键环境参数,为进一步解析空间微重力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分子基础,利用水稻进行空间粮食生产提供重要理论指导。同时,通过转录组分析比较拟南芥和水稻两种模式植物在空间环境中开花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及其调控网络的变化,解析空间微重力对于长日和短日植物开花的分子机理,为进一步创制适应空间环境的作物和开发利用空间微重力环境资源提供理论依据。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0997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09973.htm

封面图片

问天实验舱应用任务进展顺利:水稻已30厘米高

问天实验舱应用任务进展顺利:水稻已30厘米高近日,中科院发布了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任务的阶段性进展,尤其是高等植物培养实验取得重大突破,并骄傲地直言:“太空种菜,我们是认真的!”据介绍,目前,空间站的各有效载荷状态良好、工作稳定,载有拟南芥种子和水稻种子的实验单元已安装至问天实验舱的生命生态科学实验柜通用培养模块,并已萌发生长。7月24日,问天实验舱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问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第二个舱段,也是首个科学实验舱。7月29日,通过地面程序注入指令,植物培养实验在轨启动。目前,拟南芥幼苗已经长出四片叶子,高秆水稻幼苗已经长至30厘米左右高,矮秆水稻也有5至6厘米高,生长状态良好。据空间应用系统问天实验舱任务总体主任设计师赵黎平透露,初步计划9月下旬左右,由航天员进行植物样品的、植物植株的第一次采集工作,也就是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返回前,进行植物样品的收获工作,并带回地球。植株采集由航天员在手套箱处置完成,之后放在-80℃的温区,种子放在4℃的温区。航天员返回前,会把它们放在一个被动的生保条件的下行冷包里,由科学家做更深入的研究。上图中的模型,就是一比一还原的问天实验舱内生命生态实验柜,也是植物培养实验的主体部分,其中左边种拟南芥,右边种水稻,在各自适宜的生长环境下,进行全流程、全周期的生长培育。同时还有三个其他实验模块,后续会逐步地开启各自的实验。拟南芥水稻水稻...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1047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10473.htm

封面图片

我国在问天实验舱开展拟南芥和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实验

我国在问天实验舱开展拟南芥和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实验记者从8月29日在北京和上海同时举行的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暨空间站高等植物培养实验阶段性进展情况介绍会上获悉,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内的拟南芥和水稻种子萌发已成功启动,目前生长状态良好,后续将开展拟南芥和水稻在太空“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实验。8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拍摄的“太空同款”水稻培养单元。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2022年7月,问天实验舱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7月28日,载有实验样品拟南芥种子和水稻种子的实验单元,由航天员安装至问天实验舱的生命生态通用实验模块中,通过地面程序注入指令于7月29日启动实验。8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拍摄的“太空同款”拟南芥培养单元里,拟南芥开的花。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目前拟南芥幼苗已长出多片叶子,高秆水稻幼苗已长至30厘米左右高,矮秆水稻也长至5至6厘米高。“此前,我国已成功完成过拟南芥在太空‘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实验,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培养实验,并获得水稻培养的关键环境参数,为利用水稻进行空间粮食生产提供理论指导。”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郑慧琼说。郑慧琼说,由于种植空间和能源供给都十分稀缺,太空种植的农作物必须具备高产优质、高生产效率和低能源消耗的特性。8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实验室,郑慧琼研究员(右二)和研究团队成员观察地面对照水稻实验单元里的水稻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据介绍,在过去60余年中,科学家对于在空间种植和栽培植物进行了大量研究,当前研究重点逐渐由对植物幼苗阶段的研究扩展至种子生产研究,但目前只有油菜、小麦、豌豆等少数几种作物在空间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实验。8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实验室,郑慧琼研究员(左)和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开花是植物发育的关键环节。在空间条件下,植物开花时间延迟、开花数目少、种子结实率低和种子质量下降等问题仍然没有克服。”郑慧琼说,本次实验将探索利用空间环境因素控制植物的开花,实现在较小封闭空间中令植物生产效率最大化的可能途径,为进一步创制适应空间环境的作物和开发利用空间微重力环境资源提供理论依据。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1006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10063.htm

封面图片

种菜天赋点满 我国宇航员吃到了太空生菜

种菜天赋点满我国宇航员吃到了太空生菜今年中秋,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迎来了在中国空间站的首个中秋节。据了解,为了让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更好地度过中秋,航天员地面支持团队从几个月前就精心准备了中秋大礼包。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1512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15123.htm

封面图片

中国太空站第六批科学实验样本顺利返回 共重约31.5公斤

中国太空站第六批科学实验样本顺利返回共重约31.5公斤中国太空站第六批科学实验样本昨日随同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返回,其中生命类实验样本在今日凌晨转运至北京并交付科学家,材料类实验样本后续将随同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运抵北京。今次返回的科学实验样本涉及23项科学实验项目,包括蛋白质晶体、生命有机分子、种子等32种生命类实验样本,以及无容器材料、高温材料和舱外暴露材料等18种材料类实验样本,总重量约31.5公斤。科学家将会分析这些样本,为相关药物研制、疫苗开发提供技术支撑。2024-05-0116:45:17

封面图片

揭秘中国人的“太空菜园”种了啥?

揭秘中国人的“太空菜园”种了啥?是“太空菜农”?还是“植物学家”?12日的“天宫课堂”第三课“啥都会”的中国航天员展示了“太空菜园”。中国空间站里小麦长势喜人,生菜翠绿,“味道美极了”今年中秋节还成了航天员的加餐。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2660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26603.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