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转越来越快,地球也“赶时间”?

自转越来越快,地球也“赶时间”?最近,地球竟“耍”起小孩子脾气,和儿时的我们一样,盼着“长大”。6月29日,地球自转一周比24小时少了1.59毫秒,这是自从人类用原子钟计时以来最短的一天。7月26日,这一天也很短,比24小时短了1.5毫秒。“怎么一天这么快就过去了?”地球自转的加速让这种感觉似乎不再是错觉。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1526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15267.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地球上的白昼越来越长 火星上的白昼却越来越短

地球上的白昼越来越长火星上的白昼却越来越短InSight(洞察号)是一个固定探测器,从2018年开始在火星上进行科学实验,直到2022年12月它的太阳能电池板被灰尘覆盖,使其耗尽了能量。它的主要目标是研究这颗红色星球的内部,但它也装有一对无线电天线,可以帮助测量火星的自转。这些天线将与美国宇航局的深空网络(地球上的一个设施系统)进行通信。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接收信号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测量出无线电波的拉伸和缩短,因为旋转的行星将着陆器移向地球,然后又远离地球。这就是多普勒效应,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救护车的警笛声在接近你时比远离你时音调更高。研究小组检查了InSight在火星的前900天收集到的数据,并对太阳风和地球大气中的水分等其他因素进行了校正。由此,科学家们可以寻找纯粹由火星自转速度变化引起的变化。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塞巴斯蒂安-勒梅斯特尔(SebastienLeMaistre)说:"我们要寻找的是火星一年中只有几十厘米的变化。在我们看到这些变化之前,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数据积累。"在此之后,研究人员能够探测到火星的自转正在加快,尽管幅度非常小--每年4毫微秒,这反过来又使火星的一天每年缩短几分之一毫秒。火星加速的确切原因目前仍不得而知。我们的月球对地球的自转速度起着重要作用,它实际上使我们的白天变得越来越长。但火星的两颗卫星要小得多,似乎不是罪魁祸首。相反,科学家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极冠上聚集的冰造成的质量移动,或者是被冰川覆盖后的陆地重新出现。这些数据还可以帮助科学家测量火星在旋转过程中的晃动程度,这是由火星内核中晃动的液体造成的。由此,他们能够估算出火星核心的形状和半径--介于1112英里和1150英里(1790公里和1850公里)之间。虽然"洞察"号不再收集数据,但科学家们将在未来数年继续研究它已经收集到的宝藏。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下面的视频介绍了测量旋转速度变化的方法。...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571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5713.htm

封面图片

地球自转变慢了,5年后一分钟只有59秒?

地球自转变慢了,5年后一分钟只有59秒?事实上,这样的表述并不准确,正确的表述应该为:2029年,某一个1分钟可能缩短为59秒,并且冰盖融化延后了这一天的到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1分钟还会减少成59秒呢?时间难道不是固定不变的吗?这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我们的计时系统尽管时间似乎是均匀流逝的,但实际上我们已经调整了几十年——每隔几年插入一个闰秒。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下我们的计时系统。为确定时间,我们现在常见的时间系统包括三种,分别是: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的世界时(UniversalTime,UT1)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基准的历书时(EphemerisTime,ET)以原子内部电子能级跃迁发射的电磁振荡频率为基准的原子时(InternationalAtomicTime,法语:TempsAtomiqueInternational,TAI)世界时(UT1)是通过将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记为一天来确定的时间标准。它基于地球相对于平太阳的角度变化来划分时间刻度。世界时在航海和导航领域,以及天体测量和天文大地测量领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并不是恒定的,世界时的稳定性不足,难以完全满足现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对极高精度时间的需求,比如天文观测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为了满足更高精度的实际需要,科学家们引入了原子时。具体来说,原子时是通过原子钟来实现的,而原子钟利用的是原子内部电磁振荡的周期来计时,这种振荡周期非常稳定。因此,原子时具有极高的准确度和稳定度,能够提供极其精准的时间标准,从而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导航系统、通信网络等领域。铯原子钟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空间锶原子光钟实验室,测量仪器显示相关实验信号。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代表大会决定将秒的定义从天文秒改为原子秒,将铯-133原子无干扰的基态超精细能级跃迁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定为1秒,也就是说,将铯-133原子发出的辐射振动9192631770次所持续的时间定为1秒,称作国际单位制秒。这一决定标志着原子时的正式确立,并为后续的时间计量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实现我们国家标准时间的自主校准,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以张首刚研究员为代表的科学家们长期扎根西部,甘于寂寞,攻关十余年,成功研制高稳定连续运行冷原子铯喷泉基准钟,把我国标准时间与国际标准时间的偏差从100纳秒减小到5纳秒内。一分钟为什么会变成59秒?以地球自转为参考的世界时,一直是国际标准时间产生的重要参数之一。一天被分为24小时,1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世界时刻反映了地球相对于宇宙背景的转动角度,这是很重要的。而采用原子时是一种非常准确、不变的时间定义方法,但它也带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后果:原子时与地球自转定义的世界时不太匹配。原子时与世界时之间的差异。图片来源:文献[1]几个世纪以来,时间测量的稳定度不断提高,使我们能够看到地球的自转速度并不恒定,这就会使原子时和世界时之间产生差异。为了兼顾这两种需要,便引入了协调世界时(CoordinatedUniversalTime,UTC)系统。当国际原子时与世界时的时刻相差达到0.9秒时,就需要对协调世界时(UTC)进行调整,即增加或减少1秒,以尽量接近世界时,这就是所谓的闰秒(负闰秒,最后一分钟为59秒;正闰秒,最后一分钟为61秒)。这种添加闰秒的世界时就是协调世界时,也称世界标准时间,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时间系统。自1972年UTC正式使用至今以来,地球自转一直处于不断减慢的趋势,协调世界时已经添加了27个闰秒,均为正闰秒。然而,自2020年年中以来,地球自转速率呈现加快趋势。因此科学家估计,在2029年,人类可能就需要首次减少1秒为“负闰秒”,对应的1分钟只有59秒,来保持原子钟时间与地球自转周期的同步。地球自转速度为何不恒定?在千年的时间尺度上,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受三个地球物理过程的影响。首先,海水和海底之间的摩擦会逐渐消耗地球自转的动能,从而减缓地球的自转速度,这就是所谓的潮汐效应。其次,由于冰期后回弹,地球形状会发生变化,变得更为扁平,使地球的惯性矩发生变化,降低了其自转速度。这类似于滑冰运动员在旋转时将手臂向身体两侧平伸以减速旋转的原理。最后,地球内部的一些过程,即地核和其外层(地幔、地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例如地磁场变化和地幔对流,也会导致地球自转速度产生变化。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国际地球自转和参考系统服务(IERS)的数据,地球的自转速度确实在缓慢减慢。研究表明,地球自转周期每个世纪增加大约1.8毫秒。虽然这个变化看似微小,但在长时间尺度上,其累积效应却非常显著。例如,古代天文学家记录的日食时间与我们今天计算的时间存在显著差异。2500年前(大约春秋战国时期)观测到的日食时间与现代时钟相比,时钟误差约为4小时。原本,科学家预计由于这些地球物理过程的作用,地球自转速度的减缓将使得首个“负闰秒”在2026年到来。然而,卫星测量数据显示,从1986年开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格陵兰和南极的冰盖正在加速融化。这一现象导致海平面加速上升,进一步减缓了地球自转速度。由于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双重效应,地球的惯性矩增加,自转速度变得更慢,从而推迟了负闰秒的到来。极地冰层融化并向赤道移动,减缓了地球的自转速度。图片来源:文献[3]闰秒会带来什么影响?闰秒通常在世界协调时(UTC)6月30日或12月31日的23:59:60实施。闰秒的调整对日常生活的直接影响较小,人们往往感受不到闰秒所带来的变化。但对依赖精确时间同步的技术系统和应用领域,如计算机、金融、航空航天等领域,闰秒却有重要影响。例如,闰秒的加入或删除需要全球同步,对计算机系统的时间管理提出了挑战。2012年,多个大型网站就因为时间同步错误,导致服务器崩溃,出现了短暂的服务中断。2015年,闰秒再度来临时,工程师们修复了部分2012年出现的问题,但发现了新的问题。又如,每次闰秒调整,GNSS系统需要更新时间数据,以保证授时精度。如果未能及时调整,可能导致导航电文的不准确。与传统的增加一秒的闰秒不同,史无前例的负闰秒将会给许多依赖精确时间同步的系统带来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计算机和网络系统、金融系统等等往往已经设计好如何处理增加的正闰秒,但对如何处理减少的负闰秒则可能缺乏足够的准备。科学家们正在呼吁各界共同努力,为负闰秒的实施做好充分准备,以确保全球技术系统的稳定和安全。尽管闰秒的初衷是保持UTC与地球自转时间UT1同步,但闰秒的调整,特别是潜在的负闰秒,正不断增加时间同步系统的复杂性。有人提议实施幅度更大的校正,如闰分、闰时,以将调整时间延长至百年、千年;也有人建议停止校正,同时公布世界时和国际原子时之间不断增长的时刻差。2022年第27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最迟不晚于2035年废除闰秒,改为闰分,即允许国际原子时与世界时的时刻相差在1分钟以内。并要求各方协商提出一个可以将“协调世界时”持续至少百年的新方案。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时间同步技术会不断涌现,例如更精准的光钟和更加智能的网络时间协议,都可能为解决闰秒问题提供新的途径。参考文献[1]Tavella,Patrizia,andJerryX.Mitrovica."M...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36170.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36170.htm

封面图片

最新研究:全球变暖或减慢地球自转近来发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我们很可能会因为地球冰盖的融化而带来地

最新研究:全球变暖或减慢地球自转近来发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我们很可能会因为地球冰盖的融化而带来地球自转的减缓。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Diego)的地球物理学教授邓肯·阿格纽(DuncanAgnew)着手对影响地球自转速度的所有因素进行建模。一些因素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加快,另一些因素则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它们的净效应应该可以解释地球自转的速度。阿格纽教授发现除了潮汐摩擦(tidalfriction,一种由月球对海洋的引力造成的摩擦)之外,另一个减缓地球自转的因素是极地融化速度加快,大部分来自格陵兰冰盖,但也来自南极洲的冰盖融化问题。塔斯马尼亚大学(UniversityofTasmania)极地大地测量学教授马特·金(MattKing)说:“大量的冰正在融化,足以改变地球的自转速度,从而改变我们一天的长度。”“我们知道[融化的冰]也会改变地球自转轴的位置。“这些意义深远的事情正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视线之外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微不足道的。”这也意味着,自1972年以来设立的“协调世界时”(Co-ordinatedUniversalTime,简称UTC)可能要随之而调整。在过去的52年中,有关部门已经给UTC增加了27个闰秒。由于闰秒的增加是不定期的,仅会提前六个月通知,因此这给全球技术系统——从电网到金融市场,从卫星到社交媒体网络都出了不少难题。

封面图片

自转速度是地球270倍 7年后人类再次发现白矮星双星系统

自转速度是地球270倍7年后人类再次发现白矮星双星系统新发现的白矮星双星系统由一颗快速旋转的白矮星和一颗M型矮星组成,该系统轨道周期仅约4小时,白矮星自转周期略长于5分钟,自转速度大约是地球的270倍,与此同时,这一系统还在产生脉冲信号。资料显示,白矮星是恒星耗尽核燃料后进入的演化最终阶段之一,因此也被称为“恒是化T”,它们体积小密度大大小通常与地球相近,但质量却比地球大20万倍。白矮星的行为,与普通恒星非常不同,以行星和恒星为例,当它们的质量增加时,它们就会变大。然而,白矮星正好相反,随着质量的增加,它们会变小,白矮星质量越大,电子挤压得越紧,恒星就会变得越小、密度越大。高密度意味着白矮星的结构也很奇怪,它的大气层极其稀爆,由氢气组成,偶尔也有氦气,一颗白矮星的表面温度可以达到50万度,内部温度更高,所以白矮星需要经过数十亿年的时间,中心才会冷却成固体。随着碳原子和氧原子冷却下来,它们形成了晶体。钻石实际上就是碳晶体,所以在这些冷却的白矮星中心可能是一颗地球大小的钻石,白矮星逐渐释放出它们剩余的能量直到形成一个冰冷的、死气沉沉的物质球即黑矮星。...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428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4289.htm

封面图片

开创性实验测量地球自转对量子纠缠的影响

开创性实验测量地球自转对量子纠缠的影响萨格纳克干涉仪2公里长的光纤缠绕在边长1.4米的方形铝制框架上。图片来源: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光学萨格纳克干涉仪在测量旋转时已经非常灵敏,但是基于量子纠缠的干涉仪具有进一步提高这种灵敏度的潜力。量子纠缠是一种现象,其中两个或多个粒子共享一种状态,即使它们被远距离分开,其中一个粒子的测量也会影响另一个粒子的状态。研究团队建造了一个巨大的光学萨格纳克干涉仪,并在数小时内将噪声保持在低而稳定的水平。这使得他们能够检测到足够高质量的纠缠光子对,相比以前的光学萨格纳克干涉仪,旋转精度提高了1000倍。在一项实验室实验中,科学家们将纠缠光子(红色方块)送入一个干涉仪(如图),该干涉仪的灵敏度足以测量地球的自转。马尔科-迪维塔在实际实验中,两个纠缠光子在巨大线圈上缠绕的2公里长的光纤内传播,实现了一个有效面积超过700平方米的干涉仪。针对地球自转,研究人员还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方案:将光纤分成两个等长的线圈,并通过一个光学开关将它们连接起来。通过打开和关闭开关,可有效地根据需要取消旋转信号,并延长大型设备的稳定性。这种方式就像“欺骗”光,让它认为处于一个非旋转的宇宙中。利用这项实验,研究人员观察到了地球自转对最大纠缠双光子态的影响。这证实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中描述的旋转参考系和量子纠缠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结果和方法将为进一步提高基于量子纠缠的传感器旋转灵敏度奠定基础,可能会为未来通过时空曲线测试量子纠缠行为的实验开辟道路。...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3504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35041.htm

封面图片

研究揭示了地球过去曾经只有19个小时的一天

研究揭示了地球过去曾经只有19个小时的一天6亿年前的沉积岩保留了米兰科维奇周期,使地球的古代昼长得以被探测。在一天内完成我们想完成的所有事情是很困难的。但如果我们生活在地球历史的早期,这会更加困难。尽管我们认为一天24小时是理所当然的,但在地球遥远的过去,日子甚至更短。白天的长度更短,因为月亮更近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月球窃取了地球的旋转能量,将其推向离地球更远的更高轨道,”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学家罗斯米切尔说,。“大多数地球自转模型都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天的长度一直越来越短,”该研究的合著者、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研究员UweKirscher说。但是,Mitchell和Kirscher发现的并不是时光倒流的缓慢而稳定的变化。月球引力和太阳推力对地球的反向潮汐的说明。图片来源:米切尔等人。研究人员如何测量古代日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地质学家使用特殊沉积岩的记录,在潮汐泥滩中保存了非常精细的层状结构。算一下每个月因潮汐涨落造成的沉积层数,就知道古代一天有多少小时。但是这样的潮汐记录很少见,而且保存下来的记录常常存在争议。幸运的是,还有另一种估算日长的方法。旋回地层学是一种地质方法,它使用有节奏的沉积层来检测反映地球轨道和自转变化如何影响气候的天文“米兰科维奇”周期。“两个米兰科维奇周期,岁差和倾角,与地球自转轴在太空中的摆动和倾斜有关。因此,可以在过去较短的进动和倾角周期中检测到早期地球的更快自转,”Kirscher解释道。Mitchell和Kirscher利用了最近Milankovitch记录的激增,其中超过一半的古代数据是在过去七年中产生的。米切尔说:“我们意识到,终于到了检验一种边缘但完全合理的关于地球古旋转的替代想法的时候了。”一个未经证实的理论是,在地球遥远的过去,白天的长度可能停滞在一个恒定值。除了与月球引力相关的海洋潮汐外,地球还存在与白天大气升温相关的太阳潮汐。太阳大气潮汐不如月球海洋潮汐那么强烈,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当地球在过去旋转得更快时,月球的牵引力会弱得多。与月球的引力不同,太阳的潮汐反而推动地球。因此,当月球减慢地球的自转速度时,太阳会加快它的速度。“正因为如此,如果在过去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变得彼此相等,那么这种潮汐共振就会导致地球的昼长停止变化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Kirscher说。正如数据汇编所显示的,地球的白昼长度似乎已经停止了长期增长,并大致在2到10亿年前的19小时左右趋于平稳——“10亿年,”米切尔指出,“通常被称为‘无聊的’10亿年。”有趣的是,停滞的时间点位于氧气的两次最大上升之间。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TimothyLyons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说:“认为地球自转的演变可能影响大气成分的演变是很有趣的。”因此,这项新研究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地球上升到现代氧气水平必须等待更长的时间才能让光合细菌每天产生更多的氧气。...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632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6325.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