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小行星撞击地球时 恐龙种群正值鼎盛时期

研究发现小行星撞击地球时恐龙种群正值鼎盛时期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在争论为什么包括霸王龙和三角龙在内的非鸟类恐龙灭绝了--而哺乳动物和其他物种,如海龟和鳄鱼却活了下来。在一个由古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的领导下,这项研究分析了来自北美洲的1600个化石记录。研究人员模拟了小行星撞击后白垩纪最后几百万年和古新世时期最初几百万年的食物链和陆地生物和淡水动物的生态栖息地。一段时间以来,古生物学家已经知道,许多小型哺乳动物与恐龙一起生活。然而,这项研究显示,随着白垩纪的展开,这些哺乳动物正在使它们的饮食多样化,适应了环境,并成为生态系统中更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恐龙在它们极为适应的稳定环境中生活得非常自在。专家们说,哺乳动物并不仅仅是利用了恐龙的死亡。它们通过多样化来创造自己的优势--通过占据新的生态位,进化出更多不同的饮食和行为,并通过快速适应来忍受气候的小变化。这些行为可能有助于它们的生存,因为它们比恐龙更有能力应对小行星造成的激进和突然的破坏。啃食苏铁的三角龙惊扰了灌木丛中的胎生(左)和有袋类(右)哺乳动物的原始表亲--而一只软壳龟爬上了一根木头,不知道它的淡水生态将为它遮挡来自太空即将到来的厄运。资料来源:亨利-夏普第一作者,芬兰奥卢大学地理研究单位和西班牙莱昂大学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管理系的JorgeGarcía-Girón说。"我们的研究为白垩纪最后一个以恐龙为主的生态系统和小行星撞击后第一个以哺乳动物为主的生态系统的生态结构、食物网和壁龛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画面。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古生物学的一个古老的谜团:为什么所有的非鸟类恐龙都死了,而鸟类和哺乳动物却经久不衰。"共同第一作者,西班牙维哥大学生态学和动物生物学系的AlfioAlessandroChiarenza说。"看来最后一批恐龙的稳定生态环境实际上阻碍了它们在小行星撞击后的生存,小行星撞击突然改变了当时的生态规则。相反,一些鸟类、哺乳动物、鳄鱼和海龟以前更适应环境的不稳定和快速转变,这可能使它们在小行星撞击时情况突然变坏时能更好地生存。"高级作者、爱丁堡大学地质科学学院古生物学和进化学个人主席史蒂夫-布鲁萨特教授说。"恐龙种群一直很兴旺,拥有稳定的生态系统,直到小行星突然将它们杀死。同时,当恐龙还活着的时候,哺乳动物正在使它们的饮食、生态和行为多样化。因此,这不是简单的哺乳动物利用了恐龙的死亡,而是它们在创造自己的优势,这在生态学上使它们预先适应了灭绝,并进入了由死亡恐龙留下的空位。"...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508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5089.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化学研究显示人类祖先生活在恐龙之中并在小行星撞击中幸存下来

化学研究显示人类祖先生活在恐龙之中并在小行星撞击中幸存下来布里斯托尔大学和弗里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化石记录的深入分析表明,胎盘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狗和蝙蝠等物种,在白垩纪时期进化,在恐龙灭绝之前与它们短暂共存。(与这位艺术家的描述不同,最早的胎盘哺乳动物被认为类似于小花栗鼠)。胎盘哺乳动物的化石仅在年龄小于6600万年的岩石中发现,即小行星撞击地球时,这表明该群体是在大灭绝之后进化的。然而,分子数据长期以来一直表明胎盘哺乳动物的年龄较大。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新论文中,布里斯托大学和弗里堡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团队对化石记录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胎盘哺乳动物起源于大灭绝之前,这意味着它们与恐龙曾经共存很短的时间。然而,直到小行星撞击之后,胎盘哺乳动物的现代谱系才开始进化,这表明恐龙消失后,这一类动物能更好地实现多样化。研究人员收集了胎盘哺乳动物群体的大量化石数据,这些数据可以追溯到6600万年前的大规模灭绝。布里斯托尔地球科学学院的主要作者艾米丽·卡莱尔说:“我们收集了数千块胎盘哺乳动物的化石,并能够看到不同群体的起源和灭绝模式。基于此,我们可以估计胎盘哺乳动物何时进化。”合著者丹尼尔·西尔维斯特罗(弗里堡大学)解释说:“我们使用的模型根据谱系首次出现在化石记录中的时间以及谱系随时间变化的物种多样性模式来估计起源年龄。它还可以根据该群体灭绝时的最后一次出现来估计灭绝年龄。”共同作者、同样来自布里斯托尔的PhilDonoghue教授补充道:“通过研究起源和灭绝,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K-Pg大规模灭绝或古新世-始新世极热期(PETM)等事件的影响。”灵长类动物(包括人类谱系)以及兔形目(兔子和野兔)和食肉目(狗和猫)被证明是在K-Pg大灭绝之前进化的,这意味着我们的祖先与恐龙混居。在小行星撞击中幸存下来后,胎盘哺乳动物迅速多样化,这可能是由于失去了与恐龙的竞争而导致的。...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847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8475.htm

封面图片

海底撞击坑或揭示恐龙灭绝时期不止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

海底撞击坑或揭示恐龙灭绝时期不止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科学家们发现了北大西洋下面的一个小行星撞击坑的证据。这可能迫使研究人员重新思考恐龙是如何达到其统治的终点的。研究小组认为,这个陨石坑是由约66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跟地球相撞造成。这跟希克苏鲁伯小行星在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海岸撞击地球并消灭恐龙的时间差不多。这个火山口的直径超过5英里(8公里),是通过地震测量发现的,地震测量使得科学家能够探测地球表面以下的深层情况。亚利桑那大学月球和行星实验室的研究科学家VeronicaBray是《ScienceAdvances》上详述这一发现的研究的共同作者。她专门研究整个太阳系的陨石坑。纳迪尔陨石坑(NadirCrater)是以附近的海山命名的,它被埋在距离西非几内亚海岸约250英里(400公里)的海床下达1300英尺(400米)的地方。根据研究小组的说法,造成新发现的纳迪尔陨石坑的小行星可能是由母体小行星破裂或由该时期的小行星群形成。如果得到证实,该陨石坑将成为地球上发现的不到20个被证实的海洋撞击坑之一。这颗小行星会产生什么影响?Bray通过使用计算机模拟确定发生了什么样的碰撞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这个坑是由一颗1300英尺宽(400米宽)的小行星在1600到2600英尺(500到800米)的水中碰撞造成。Bray说道:“这将产生一个超3000英尺高的海啸及一个超过6.5级的地震。尽管它比希克苏鲁伯撞击的全球大灾难要小得多,但纳迪尔将对当地的破坏作出重大贡献。如果我们发现了希克苏鲁伯的一个‘兄弟姐妹’,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否还有其他的?”这颗小行星的估计大小将使其大致跟小行星Bennu相当,后者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领导的NASA小行星样本返回任务的目标。根据Bray的计算,造成纳迪尔火山口的撞击所释放的能量是1月15日波利尼西亚国家汤加的亨加-亨加-哈派火山的大规模水下喷发所引起的海啸的1000倍左右。“这些是初步的模拟,需要在我们得到更多的数据时加以完善,但它们为撞击时这一地区可能的海洋深度提供了重要的新见解,”Bray说道。这个撞击坑长什么样?爱丁堡赫瑞瓦特大学的地质学家UisdeanNicholson在某种程度上发现了这个火山口。在一个专门研究海底扩张的项目中,他正在检查海底的地震反射数据,这个地质过程导致非洲和美洲大陆漂移开来从而打开了大西洋。“我在我的时间里解释了很多地震数据,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Nicholoson说道,“我没有在高原上看到我所期待的平坦的沉积序列,而是在海底发现了一个8.5公里的凹陷,它具有非常不寻常的特征。它有特殊的特征,表明是一个流星撞击坑。它有一个凸起的边缘和一个非常突出的中央隆起,这跟大型撞击坑是一致的。”另外,他还补充称:“它也有看起来像弹射物的东西在火山口外,有非常混乱的沉积物延伸到火山口外几十公里。这些特征跟其他火山口的形成过程不一致,如盐的抽离或火山的崩塌。”小行星与恐龙杀手在同一时间坠落研究报告的论文第一作者、德克萨斯大学奥斯...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0626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06261.htm

封面图片

新发现的陨石坑表明多颗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 最终导致恐龙灭绝

新发现的陨石坑表明多颗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最终导致恐龙灭绝据NewAtlas报道,地球上仍然留有6600万年前一颗巨大小行星撞击留下的痕迹,该撞击导致恐龙灭绝和地球约四分之三的生命消失。但一项新研究表明,那块致命的岩石并不孤单。科学家们在北大西洋的海底发现了一个新的陨石坑,似乎与同一时间相吻合,这表明灭绝事件可能是由多次撞击引发的。该陨石坑被命名为纳迪尔陨石坑(NadirCrater),直径约8.5公里(5.3英里),位于西非几内亚海岸外约400公里(250英里)。地质学家UisdeanNicholson在研究几内亚高原的地震反射数据时,发现了一个埋在地下约300至400米(985至1310英尺)的奇怪结构。Nicholson说:“我在工作中解释了很多地震数据,但从未见过这样的东西。它具有特殊的特征,表明是一个流星撞击坑。它有一个凸起的边缘和一个非常突出的中央隆起,这与大型撞击坑是一致的。它也有看起来像弹射物的东西在陨石坑外,非常混乱的沉积物延伸到陨石坑外几十公里。这些特征与其他陨石坑的形成过程不一致。”对撞击过程中激起的沉积物的研究表明纳迪尔陨石坑形成于大约6600万年前,在白垩纪末期。那是以消灭恐龙的灭绝事件为标志的,据信是由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撞击造成的,现在仍然可以看到墨西哥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ChicxulubCrater)。研究人员使用计算机模拟来调查什么样的撞击物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会产生所看到的陨石坑,以及可能产生的落尘有多严重。他们确定负责的小行星可能直径大约有400米(1300英尺),而且它似乎撞击了490至790米(1600至2600英尺)深的水体。“这将产生一个超过3000英尺(915米)高的海啸,以及超过6.5级的地震,”该研究的共同作者VeronicaBray说。“尽管它比希克苏鲁伯撞击的全球大灾难要小得多,但纳迪尔陨石坑对当地的破坏作出重大贡献。如果我们发现了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兄弟姐妹’,那么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是否还有其他的?”这一发现可能会改变科学家们对这一关键灭绝事件的理解。与其说只有一块陨石,它可能表明地球在那个时候遇到了一群小行星,或者母体在撞击之前就断成了几块。当然,很难确定这两次撞击的确切时间--它们可能相隔数千甚至数百万年才发生。研究小组计划通过钻探该地点的海床来进一步调查,以确认它是一个撞击坑,并更精确地确定其年龄。该研究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0641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06413.htm

封面图片

是什么导致恐龙和地球上其他生命的灭绝?也许不是小行星撞击

是什么导致恐龙和地球上其他生命的灭绝?也许不是小行星撞击是什么导致66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的恐龙的灭绝?长期以来,这一直是科学界争论的话题,许多研究人员已经着手确定是什么导致了五次大规模灭绝事件,在地质学上瞬间重塑了地球上的生命。一些专家认为,撞向地球的彗星或小行星是最有可能的大规模破坏因素。其他科学家认为,大型火山喷发是灭绝事件的主要原因。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1798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17985.htm

封面图片

耶鲁大学新研究揭示小行星撞击可能引发了"雪球"地球时期

耶鲁大学新研究揭示小行星撞击可能引发了"雪球"地球时期一个由耶鲁大学领导的研究小组提出,大型小行星撞击可能会突然引发"雪球"地球时期,即地球被冰雪包裹的时期,从而解决了有关这些气候剧变的长期争论。他们利用复杂的气候模型进行的研究表明,在某些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小行星撞击可能会在十年内使地球进入全球冰川状态。图片来源:人工智能生成的图片,由MichaelS.Helfenbein创建和编辑根据一项新的研究,这些所谓的"雪球"地球时期,即地球表面被冰覆盖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的时期,可能是由撞向地球的大型小行星突然引发的。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Advances)杂志上,可能回答了几十年来困扰科学家的一个问题,即地球历史上已知的一些最剧烈的气候变化。除耶鲁大学外,参与这项研究的还有芝加哥大学和维也纳大学的研究人员。气候模型学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知道,如果地球变得足够寒冷,冰雪的高反射率可能会形成一个"失控"的反馈回路,产生更多的海冰和更低的温度,直到地球被冰雪覆盖。在距今7.2亿年至6.35亿年前的地球新近纪,这样的情况至少出现过两次。然而,要解释这些被称为"滚雪球地球"事件的全球冰川期的起因,却一直没有定论。大多数理论都认为,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以某种方式减少到了"滚雪球"开始的程度。全球冰川作用的新视角第一作者、耶鲁大学文理学院地球与行星科学系理查德-福斯特-弗林特博士后傅敏敏说:"我们决定探索另一种可能性。如果是地外撞击导致气候变化过渡非常突然呢?"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了一个复杂的气候模型,该模型在不同条件下表现了大气和海洋环流以及海冰的形成。该气候模型与用于预测未来气候情景的气候模型类型相同。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将其模型应用于假设的小行星撞击在过去四个不同时期造成的后果:工业化前(150年前)、末次冰川最盛时期(2.1万年前)、白垩纪(1.45至6600万年前)和新近纪(10亿至5.42亿年前)。研究人员发现,对于两种较暖的气候情景(白垩纪和工业化前),小行星撞击不太可能引发全球冰川。但在末次冰川极盛时期和新近纪的情景中,地球的温度可能已经冷到足以被视为冰河时期--小行星撞击可能会使地球进入"雪球"状态。"我们的研究结果最让我惊讶的是,在足够寒冷的初始气候条件下,小行星撞击后的'雪球'状态可以在短短十年内就在全球海洋上形成,"合著者、耶鲁大学文理学院海洋与大气科学教授阿列克谢-费多罗夫(AlexeyFedorov)说。"到那时,赤道的海冰厚度将达到10米左右。相比之下,现代北极地区的海冰厚度通常为一到三米。"至于小行星在未来几年引发"雪球地球"时期的可能性,研究人员表示这种可能性不大--部分原因是人类造成的气候变暖使地球升温--尽管其他撞击可能具有同样的破坏性。编译自: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671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6717.htm

封面图片

美航天器“故意”撞击小行星 测试地球防御技术

美航天器“故意”撞击小行星测试地球防御技术(早报讯)美国航天局“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航天器,星期一(9月26日)撞击一颗近地小行星,以期改变小行星的运行轨道。美国航天局表示,这是世界上首次旨在防御地球免受小行星撞击威胁的测试任务。新华社报道,美国航天局直播画面显示,美国东部时间26日晚上7时14分(新加坡时间27日早上7时14分),DART航天器撞击了一个近地双小行星系统中较小的一颗小行星,DART航天器搭载的摄像机记录下撞击时的画面。美国航天局介绍,撞击发生时,DART航天器的运行速度约为每小时2万2530公里,小行星距离地球约1100万公里。这是美国航天局首次开展测试小行星轨道偏移技术的任务,旨在提高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能力。被撞击的这颗小行星是一个近地双小行星系统中体积较小的一个,直径约160米。它环绕另一颗直径约780米的小行星飞行。这两颗小行星对地球都没有威胁。美国航天局说,这次的测试任务主要目标是检验航天器自主导航至目标小行星、刻意与其发生碰撞的能力,并通过地面望远镜测算碰撞使小行星发生轨道偏离的程度。DART航天器搭载高分辨率摄像机和自动导航系统,于2021年11月24日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太空军基地发射升空,飞行约10个月后到达目标区域附近。美国航天局说,DART航天器的测试任务将为科研人员提供重要数据,以便能够在发现对地球有潜在撞击危险的小行星时,更好地做出防御准备。未来欧洲航天局将发射“赫拉”任务航天器,通过测量和收集双小行星系统的数据,特别是撞击坑和被撞小行星质量的详细测量数据等,来深入研究这次撞击的影响。发布:2022年9月27日1:19P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