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研究显示人类祖先生活在恐龙之中并在小行星撞击中幸存下来

化学研究显示人类祖先生活在恐龙之中并在小行星撞击中幸存下来布里斯托尔大学和弗里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化石记录的深入分析表明,胎盘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狗和蝙蝠等物种,在白垩纪时期进化,在恐龙灭绝之前与它们短暂共存。(与这位艺术家的描述不同,最早的胎盘哺乳动物被认为类似于小花栗鼠)。胎盘哺乳动物的化石仅在年龄小于6600万年的岩石中发现,即小行星撞击地球时,这表明该群体是在大灭绝之后进化的。然而,分子数据长期以来一直表明胎盘哺乳动物的年龄较大。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新论文中,布里斯托大学和弗里堡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团队对化石记录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胎盘哺乳动物起源于大灭绝之前,这意味着它们与恐龙曾经共存很短的时间。然而,直到小行星撞击之后,胎盘哺乳动物的现代谱系才开始进化,这表明恐龙消失后,这一类动物能更好地实现多样化。研究人员收集了胎盘哺乳动物群体的大量化石数据,这些数据可以追溯到6600万年前的大规模灭绝。布里斯托尔地球科学学院的主要作者艾米丽·卡莱尔说:“我们收集了数千块胎盘哺乳动物的化石,并能够看到不同群体的起源和灭绝模式。基于此,我们可以估计胎盘哺乳动物何时进化。”合著者丹尼尔·西尔维斯特罗(弗里堡大学)解释说:“我们使用的模型根据谱系首次出现在化石记录中的时间以及谱系随时间变化的物种多样性模式来估计起源年龄。它还可以根据该群体灭绝时的最后一次出现来估计灭绝年龄。”共同作者、同样来自布里斯托尔的PhilDonoghue教授补充道:“通过研究起源和灭绝,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K-Pg大规模灭绝或古新世-始新世极热期(PETM)等事件的影响。”灵长类动物(包括人类谱系)以及兔形目(兔子和野兔)和食肉目(狗和猫)被证明是在K-Pg大灭绝之前进化的,这意味着我们的祖先与恐龙混居。在小行星撞击中幸存下来后,胎盘哺乳动物迅速多样化,这可能是由于失去了与恐龙的竞争而导致的。...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847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8475.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研究发现小行星撞击地球时 恐龙种群正值鼎盛时期

研究发现小行星撞击地球时恐龙种群正值鼎盛时期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在争论为什么包括霸王龙和三角龙在内的非鸟类恐龙灭绝了--而哺乳动物和其他物种,如海龟和鳄鱼却活了下来。在一个由古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的领导下,这项研究分析了来自北美洲的1600个化石记录。研究人员模拟了小行星撞击后白垩纪最后几百万年和古新世时期最初几百万年的食物链和陆地生物和淡水动物的生态栖息地。一段时间以来,古生物学家已经知道,许多小型哺乳动物与恐龙一起生活。然而,这项研究显示,随着白垩纪的展开,这些哺乳动物正在使它们的饮食多样化,适应了环境,并成为生态系统中更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恐龙在它们极为适应的稳定环境中生活得非常自在。专家们说,哺乳动物并不仅仅是利用了恐龙的死亡。它们通过多样化来创造自己的优势--通过占据新的生态位,进化出更多不同的饮食和行为,并通过快速适应来忍受气候的小变化。这些行为可能有助于它们的生存,因为它们比恐龙更有能力应对小行星造成的激进和突然的破坏。啃食苏铁的三角龙惊扰了灌木丛中的胎生(左)和有袋类(右)哺乳动物的原始表亲--而一只软壳龟爬上了一根木头,不知道它的淡水生态将为它遮挡来自太空即将到来的厄运。资料来源:亨利-夏普第一作者,芬兰奥卢大学地理研究单位和西班牙莱昂大学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管理系的JorgeGarcía-Girón说。"我们的研究为白垩纪最后一个以恐龙为主的生态系统和小行星撞击后第一个以哺乳动物为主的生态系统的生态结构、食物网和壁龛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画面。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古生物学的一个古老的谜团:为什么所有的非鸟类恐龙都死了,而鸟类和哺乳动物却经久不衰。"共同第一作者,西班牙维哥大学生态学和动物生物学系的AlfioAlessandroChiarenza说。"看来最后一批恐龙的稳定生态环境实际上阻碍了它们在小行星撞击后的生存,小行星撞击突然改变了当时的生态规则。相反,一些鸟类、哺乳动物、鳄鱼和海龟以前更适应环境的不稳定和快速转变,这可能使它们在小行星撞击时情况突然变坏时能更好地生存。"高级作者、爱丁堡大学地质科学学院古生物学和进化学个人主席史蒂夫-布鲁萨特教授说。"恐龙种群一直很兴旺,拥有稳定的生态系统,直到小行星突然将它们杀死。同时,当恐龙还活着的时候,哺乳动物正在使它们的饮食、生态和行为多样化。因此,这不是简单的哺乳动物利用了恐龙的死亡,而是它们在创造自己的优势,这在生态学上使它们预先适应了灭绝,并进入了由死亡恐龙留下的空位。"...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508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5089.htm

封面图片

考古学家总结在大灭绝中幸存下来的哺乳动物的特征

考古学家总结在大灭绝中幸存下来的哺乳动物的特征地球历史三叠纪时期远古哺乳动物近亲Thrinaxodon的生命重建图。Thrinaxodon的大小和形状与现代水貂相似,与推断出的被称为犬齿兽的古代哺乳动物近亲的祖先的大小接近,而且它可能与该祖先一样偏爱动物性食物。资料来源:AprilNeander66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了一场毁灭性的大灭绝。恐龙(除了少数鸟类)和许多哺乳动物全部灭绝。但一些小型哺乳动物幸存了下来,为今天所有哺乳动物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哺乳动物及其近亲之所以能在充满挑战的时代(如大灭绝时期)幸存下来,是因为它们是通食性动物,能够吃几乎任何东西,并能适应生活中的任何情况。一项对经历过多次大灭绝的哺乳动物家族树的新研究显示,幸存下来的物种并不像科学家们想象的那样广泛:相反,拥有新的和不同的特征可能是在大灾难之后取得成功的关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传统观点认为,一般化的动物最不容易灭绝。但我们发现,与它们后来的后代相比,那些幸存下来的动物往往只是在事后看来比较通化。"菲尔德博物馆麦克阿瑟古哺乳动物馆馆长、10月5日发表在《自然生态与进化》杂志上的这项研究的资深作者KenAngielczyk说:"就当时而言,它们实际上是相当先进的动物,它们的新特征可能有助于它们生存,并提供了进化的灵活性。"两只远古哺乳动物近亲或合龙的头骨,显示了两只主要合龙进化分化的祖先的大致推断体型。来自地球历史二叠纪的瓦拉龙(下图),其大小与所有类人猿的祖先差不多。来自地球历史侏罗纪的摩根古龙(上图)与恐龙时代大多数哺乳动物和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大小差不多。瓦拉龙和摩根古顿龙都以其他动物为食。图片来源:KenAngielczyk拍摄"以前的想法是,每当一个新的哺乳动物群体进化时,一开始都会有一种小型的通食动物,因为当灾难来临时,这些动物就能继续前进--它们可以藏在任何地方,可以吃周围的任何东西,"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助理教授、菲尔德博物馆研究助理、本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斯宾塞-海勒特(SpencerHellert)说。"在大灭绝中幸存下来的哺乳动物不会是像熊猫这样只能吃竹子的专家。"俄勒冈理工学院助理教授戴维-格罗斯尼克尔(DavidGrossnickle)是这项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他于2019年发表了一项研究,强调了小型食虫哺乳动物往往是在包括恐龙灭绝事件在内的挑战性时期幸存下来的品系,并且是重大物种多样化的先驱。他找到海勒特和安杰尔克,想看看这种趋势是否适用于早期的哺乳动物及其祖先。海勒特创建了一个庞大的类群家系,哺乳动物是类群中最后幸存的成员。这棵家族树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化石树之一,它考虑到了科学家们以前为这个类群制作的所有家族树。这种方法是一种更正规、更严谨、更可重复的方法,可以从大量的树中总结信息,而不是随便挑几棵树粘在一起。安吉尔奇克说:"如果没有庞大的家谱,我们就无法测试这个想法,同时还有关于动物饮食和体型的一般信息。然后,我们研究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类人猿的五次主要进化辐射发生了什么。当新的灾难导致这些物种中的大多数灭绝时,这一过程就会重演。"包括共同作者格雷姆-劳埃德(GraemeLloyd)和克里斯蒂安-卡默勒(ChristianKammerer)在内的研究人员发现,类人猿进化的故事并非"小而不专的生存"。在某些情况下,体型较大的合趾目动物才得以幸存,而且胜出者并不仅仅是吃昆虫的通才。"我们感到非常惊讶--哺乳动物从小型食虫动物向大型类群的辐射已经得到了证实,所以当我们回溯到类人猿的历史时,我有点期待看到这一点。当我们回到过去时,这种模式开始消失了。"...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860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8603.htm

封面图片

灭绝恐龙的小行星引发全球巨浪 波浪高达数英里

灭绝恐龙的小行星引发全球巨浪波浪高达数英里6600万年前,一颗数英里宽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几乎消灭了所有的恐龙和大约四分之三的地球动植物物种。根据10月4日在线发表在AGUAdvances杂志上的密歇根大学领导的一项新研究,它还引发了一场巨大海啸,海浪高达一英里,在距离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撞击地点数千英里的地方冲刷海底。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2407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24071.htm

封面图片

研究认为小行星尘埃造成了长达15年的寒冬 导致恐龙灭绝

研究认为小行星尘埃造成了长达15年的寒冬导致恐龙灭绝然而,周一发表的基于在一个重要化石遗址发现的微粒的研究再次证实了之前的假设:撞击造成的冬天是由小行星掀起的尘埃引起的。研究人员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Geo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说,从粉碎的岩石中产生的细小硅酸盐尘埃会在大气中停留15年,使全球气温下降多达15摄氏度。早在1980年,科学家路易斯-阿尔瓦雷斯和沃尔特-阿尔瓦雷斯父子首次提出,恐龙是被小行星撞击而灭绝的,小行星撞击使世界笼罩在尘埃之中。他们的说法最初遭到了一些怀疑--直到十年后,人们在墨西哥湾现在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了巨大的奇克苏卢布陨石坑。现在,科学家们基本同意奇克苏鲁伯是罪魁祸首。但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研究员奥兹古尔-卡拉特金告诉法新社,近年来"非常流行"的观点是,是硫磺而不是尘埃导致了撞击冬季。这项研究的合著者之一卡拉特金说,这是因为人们认为撞击产生的尘埃大小不合适,无法在大气中停留足够长的时间。在这项研究中,国际研究小组能够测量被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后产生的尘埃粒子。这些颗粒是在美国北达科他州的坦尼斯化石遗址发现的。虽然该地点距离陨石坑有3000公里(1865英里),但却保存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发现,据信这些发现是在小行星撞击后直接在一个古老湖泊的沉积层中发现的。研究人员说,这些尘埃微粒大约在0.8到8.0微米之间--大小正好可以在大气中停留长达15年之久。研究人员将这些数据输入到与当今地球类似的气候模型中,确定尘埃在大灭绝中所起的作用可能比人们以前认为的要大得多。据他们估计,在小行星射入大气层的所有物质中,75%是尘埃,24%是硫磺,1%是烟尘。这些尘埃粒子"完全关闭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至少一年,造成了生命的"灾难性崩溃"。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地球物理学家肖恩-古利克(SeanGulick)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告诉法新社,这项研究是回答"热门问题"--是什么导致了撞击冬季--的又一次有趣的努力,但并没有提供确切的答案。他强调说,发现世界上最后一次大灭绝事件发生的原因不仅对了解过去很重要,对未来也很重要。古利克说:"也许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我们自己的大灭绝,而我们本身可能正处于大灭绝之中。"...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348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3481.htm

封面图片

是什么导致恐龙和地球上其他生命的灭绝?也许不是小行星撞击

是什么导致恐龙和地球上其他生命的灭绝?也许不是小行星撞击是什么导致66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的恐龙的灭绝?长期以来,这一直是科学界争论的话题,许多研究人员已经着手确定是什么导致了五次大规模灭绝事件,在地质学上瞬间重塑了地球上的生命。一些专家认为,撞向地球的彗星或小行星是最有可能的大规模破坏因素。其他科学家认为,大型火山喷发是灭绝事件的主要原因。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1798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17985.htm

封面图片

我们活不到200岁的原因找到了?新研究指出这个锅必须恐龙背

我们活不到200岁的原因找到了?新研究指出这个锅必须恐龙背图:大部分鳄鱼终身都在缓慢生长,不会因衰老死亡2022年6月23日,一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文章,一组国际研究团队收集了全球77种爬行动物和107个两栖动物种群的野外数据,发现这些物种中大约有四分之三的衰老速度缓慢到可以忽略不计[1],以及远超它们体型应该有的寿命。更有趣的是,每个变温类群中都至少有一个物种的衰老程度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包括青蛙和蟾蜍、鳄鱼和海龟(这意味着整个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类群很可能都具有忽略衰老的潜力)。那些衰老忽略不计的动物,指的是它们过了繁殖期之后,它们死亡的可能性就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比如动物在10岁时一年内死亡的几率为1%,那么它活到100岁时,死亡几率仍为1%,它们的死亡基本只会是因为随着时间推移概率不停叠加而已(或者其它包括因为身体生长到太大而无法蜕皮)。目前已知几乎所有哺乳动物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我们随着时间推移,因为衰老导致的身体机能变差,死亡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Childzy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这项研究的研究人员给出了两个解释:一个是“体温调节模式假说”,变温动物拥有更低的新陈代谢,这可能是其中一些物种长寿的原因,但好像并不适用于所有;另外一个是“保护性表型假说”,他们发现那些把自己进行物理保护的变温动物往往更加长寿,这可能是因为硬壳等提供了保护,促进了它们长寿的进化。但是,我们可能更想知道的是,为什么哺乳动物没有像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那样拥有不衰老的潜力。最近一项研究给出来一个解释——他们把这个称为“寿命瓶颈假说”,认为哺乳动物独特的衰老模式和过去的生态位有关系,是因为恐龙让哺乳动物祖先彻底抛弃了长寿命,而且直到现在都受到遗传困扰[2]。这种小型的两足食肉动物-尼亚萨龙,是早期恐龙的最典型代表之一?MarkWitton恐龙在大约2.3亿年前前后出现,然后这种用两足奔跑的动物迅速多样化,占据了陆地上大型掠食者和大型食草动物的生态位。这些动物足足统治了地球陆地长达1.7亿年,在此期间陆地最高的生态位全部由它们霸占。哺乳动物则大约1.7亿年前出现,这意味着我们的祖先与恐龙的生存时间有很长时间的重叠——大约1亿年。在如此长的时间里,由于恐龙太过于强大,哺乳动物根本没有多少生存空间,恐龙时代的哺乳动物体型都很小,通常只有现在鼩鼱和老鼠大小,而且大多都是夜间活动的。图:哺乳动物和恐龙重叠的时间在这种生存压力下,哺乳动物进化到快速繁殖,而长寿相关的基因则被抛弃了,因为它没有什么用。虽然,现在并不清楚具体哪些基因决定了动物的寿命,但是关于哺乳动物长寿相关的基因被抛弃,该研究给出了另外一个证据。那就是,真兽类哺乳动物谱系在大约恐龙时代失去了某些酶(或者相应的基因)——一些可以修复紫外线造成损伤的酶。现在的有袋类和单孔类这两种在很早之前就与真兽类祖先分离的哺乳动物,它们只缺乏三种紫外线修复酶中的一种——光裂合酶。真兽类祖先之所以丢失了制造这些酶的能力,一种可能性是,它们为了保持安全而变得更加夜间活动,修复太阳光造成的损伤变得没什么用。这也是我们现在需要涂防晒霜的原因所在,但这和哺乳动物长寿有什么关系呢?这项研究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也不确定有什么关系,因为具体什么样的基因和长寿相关现在没人能给出全部答案,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哺乳动物在过去失去了修复和恢复机制的例子。一种动物是否长寿,修复和恢复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其实,现代哺乳动物失去的修复和恢复机制远不止和紫外线损伤相关的,哺乳动物的修复和恢复能力确实非常糟糕。很多变温动物的谱系中都会有终身替换长牙齿的情况,而大部分哺乳动物都没有这个能力,包括人类在内寿命长一点的哺乳动物是两套替换的,而其它寿命短的哺乳动物则基本只有一套,不存在替换。另外在一些爬行动物谱系中经常会出现真正非凡的身体再生能力——砍掉一部分还能再长出来,而哺乳动物也没有这样的能力。相关研究于11月28日发表在《BioEssays》杂志上,虽然该研究并没有指出具体什么导致了哺乳动物的“寿命瓶颈”,但作者提供了一种关于寿命的新思考——这可能和恐龙有关系。最后在大约6500万年前,地球发生了一系列气候变化,包括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非鸟类恐龙全部灭绝,恐龙的时代彻底终结,而哺乳动物则迅速崛起,把原本属于恐龙的生态位给全部占领了。现在的哺乳动物智商往往很高,但与很多人想得有点出入,在恐龙灭绝后,其实有许多研究都表明哺乳动物的大脑是逐渐萎缩的,但体型却迅速变大,哺乳动物重新“注重”大脑是在灵长类等这些类群出现之后,大脑才又开始迅速膨胀的,这说明野外生存体型比智慧更可靠。现在的哺乳动物无论是体型,还是智慧都是地球的担当,里应该有更长寿命才是。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哺乳动物已经有机会过三位数的生日,但要超过200岁真的很难,哺乳动物身体修复能力确实差,我们甚至是最容易患癌症的群体。报道原文:https://www.sciencealert.com/dinosaurs-might-be-the-reason-were-not-living-to-200-years-old参考:[1].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m0151[2].https://doi.org/10.1002/bies.202300098...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0314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03143.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