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水生所创制出无肌间刺银鲫突变体

中科院水生所创制出无肌间刺银鲫突变体基于这些突破,桂建芳院士团队创建了多倍体鱼类精准育种技术,并与已在斑马鱼中鉴定出runx2b为肌间刺主效基因的华中农业大学高泽霞教授合作,经一年多的努力,在双三倍体银鲫中创制出无肌间刺突变体的新种质。近日,相关研究成果以“Creationofintermuscularbone-freemutantsinamphitriploidgibelcarpbyeditingtwoduplicatedrunx2bhomeologs”为题在线发表于Aquaculture。研究人员首先发现双三倍体银鲫runx2b具有两个部分同源基因(Cgrunx2b-A和Cgrunx2b-B),且每个部分同源基因具有3个序列高度一致的等位基因。接着追踪了肌间刺的骨化过程,发现肌间刺在孵化后14天左右开始从鱼体的尾部朝头部骨化,发现单独敲除CgRunx2b-A或CgRunx2b-B不影响银鲫肌间刺发育,但同时敲除CgRunx2b-A和CgRunx2b-B的所有等位基因会导致肌间刺完全缺失。通过上述的研究,已获得291尾完全缺失肌间刺的银鲫突变体。该研究揭示了CgRunx2b-A和CgRunx2b-B协同调节银鲫肌间刺发育。重要的是,创制的银鲫无肌间刺突变体和少肌间刺突变体(图1)为培育无肌间刺异育银鲫新品系奠定了基础。下一步,研究人员将通过雌核生殖建立银鲫无肌间刺克隆系,并在相同饲养条件下,与异育银鲫主养品种进行生长等经济性状评价。水生所甘瑞海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桂建芳院士和周莉研究员以及华中农业大学高泽霞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2403010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0901202)、湖北洪山实验室(2021hszd001)、中科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等项目的支持。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aquaculture.2023.739300图1.银鲫Cgrunx2b-A和Cgrunx2b-B突变体的肌间刺表型和基因型...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250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2507.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基因编辑的蝴蝶突变体揭示了古代"垃圾"DNA的秘密

基因编辑的蝴蝶突变体揭示了古代"垃圾"DNA的秘密一项新的研究解释了位于基因之间的DNA--被称为"垃圾"DNA或非编码调节DNA--是如何容纳一个保存了数千万至数亿年的基本计划的,同时又允许翅膀模式极快地进化。"蝴蝶翅膀图案基本计划的深层顺式调控同源性"作为封面故事发表在10月21日的《科学》杂志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3016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30161.htm

封面图片

■概要故事发生在一个有特殊能力者(被称为"突变体")存在的未来时代。为了打击突变体犯罪,成立了未来特警队。

■概要故事发生在一个有特殊能力者(被称为"突变体")存在的未来时代。为了打击突变体犯罪,成立了未来特警队。主人公"健一"作为一名见习队员,在童年的青梅竹马大姐姐"璐莉卡"和"樱"的指导下,为了成为合格的特警队员而努力奋斗。他们的目标是捉拿并摧毁隐藏在城市阴暗中的突变体犯罪组织"粉红蛇团"。某一天,健一他们追踪到了粉红蛇团的一个据点,并成功将其制服。然后,他们决定保护被囚禁在据点中的少年"马瀬贺·比古"。■系统和其他内容色情场景的特点-女主角对阳具非常敏感-以句尾的心形标记来作为白痴雌性的证明-独占、寝取、被寝取的情节-故事情节中前半部分占比为1,而后半部分占比为2,重点放在堕落后的情节上-文本量丰富,让玩家可以悠闲地阅读本作中没有以下内容-失败色情场景-轮奸有一种情节存在-可以避免NTR(寝取られ)并获得幸福结局#PC#安卓#APK#joi#OreNo小屋#NTRポリス未来特警ルリサクラ/NTR警察琉璃

封面图片

华中农业大学高泽霞团队在鱼类肌间刺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华中农业大学高泽霞团队在鱼类肌间刺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8月2日,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高泽霞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强研究员团队在鱼类肌间刺方面的研究成果以“Single-celltranscriptomesandrunx2b−/−mutantsrevealthegeneticsignaturesofintermuscularboneformationinzebrafish”为题在NationalScienceReview期刊发表。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2125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21251.htm

封面图片

日本发现所有Covid 变体都是实验室制造

日本发现所有Covid变体都是实验室制造日本大阪医科大学和京都大学的田中惇贵和宫沢孝幸在他们的研究中追踪SARS-CoV2,Omicron变体的历史演变。在过去的三年中,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多次出现大流行,产生了从阿尔法到奥米克龙的各种变异株。在本研究中,我们的目标是阐明导致SARS-CoV-2Omicron变异体形成的进化过程,重点研究SARS-CoV-2分离株中尖峰蛋白中存在多个氨基酸突变的Omicron变异体。为了确定导致SARS-CoV-2Omicron变体形成的突变顺序,我们比较了129个与OmicronBA.1相关的分离株、141个与BA.1.1相关的分离株和122个与BA.2相关的分离株的序列,试图分解SARS-CoV-2Omicron变体的进化过程,包括导致SARS-CoV-2Omicron变体形成的突变顺序和同源重组的发生。因此,我们得出结论,部分Omicron分离物BA.1、BA.1.1和BA.2的形成并不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基因组进化的产物,如突变积累和同源重组。此外,对35个奥米克龙变体BA.1和BA.2重组分离物的研究证实,奥米克龙变体在2020年就已经存在。我们在此所做的分析表明,Omicron变体是通过一种全新的机制形成的,无法用以往的生物学原理来解释,而了解SARS-CoV-2变体的形成方式,则促使人们重新考虑SARS-CoV-2的流行。https://zenodo.org/record/8216373

封面图片

中国科学家研究出无刺草鱼 口感类似鲈鱼

中国科学家研究出无刺草鱼口感类似鲈鱼报道称,高泽霞教授带领团队,在湖北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分子育种实验室中培育出无刺草鱼。有刺草鱼和无刺草鱼从外表来看差异不大,有刺草鱼一侧,拔出51根肌间小刺,鱼身共有102根,这也是平时吃鱼被卡嗓子的主要元凶。而她们最新科研成果,就是找到控制肌间刺发生的关键基因,让基因不发生作用,草鱼体内就长不出这些小刺,她们展示的无刺草鱼中,肌间处一根小刺都没有。在研发过程中,高泽霞教授团队需要对草鱼进行一代又一代的繁育和大量筛选,但是草鱼本身繁育周期较长,在湖北养殖要四年才能繁育下一代。为了加快研究进度,2021年,高教授团队将草鱼的F0带带到了气候更加温暖的广东,两年左右的时间就成功繁育出了F1代草鱼苗种。F1代里面没有刺的个体大概是17%左右的的比例,然后繁育到F2代的话,“无刺比例”就是百分之百了。经过学校学生品鉴,没有刺的草鱼吃起来比正常的草鱼更鲜嫩一点,口感近似鱼鲈鱼,更好吃。并且草鱼是全世界第一大养殖鱼类,也是草食性鱼类,相比于其他淡水鱼,可以用更低的饲料成本换取更多的优质蛋白。...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213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2135.htm

封面图片

突变之谜:揭开COVID-19快速传播背后的秘密

突变之谜:揭开COVID-19快速传播背后的秘密RIKEN研究人员的一项详细分析表明,COVID-19的快速传播可能部分是由于SARS-CoV-2病毒基因组的早期突变所造成的结构变化。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为下一代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开发提供信息。在整个COVID-19大流行期间,Alpha、Delta、Omicron和其他令人关注的变种一直在制造新闻事件。但是最重要的变异可能发生在大流行病的早期,它可能使病毒能够如此迅速地传播。理化学研究所计算科学中心(R-CCS)的YujiSugita和研究时在R-CCS工作的HishamDokainish调查了突变对病毒结构的影响。他们通过模拟在病毒重要的尖峰蛋白的不同形式中发现的分子的原子位置来做到这一点--这是冠状病毒用来结合和进入人类细胞的工具。他们发现,一个氨基酸的替换改变了这种蛋白质的形状,帮助SARS-CoV-2适应人类宿主。这一发现表明,即使是微小的突变--在这种情况下交换一个氨基酸--也能极大地影响蛋白质的动态。导致COVID-19的病毒SARS-CoV2的尖峰字幕。理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D614G突变将穗状蛋白重组为一种为感染细胞做准备的状态。为了了解为什么这种突变被证明对病毒如此有利,这对夫妇对蛋白质的结构和稳定性进行了详细的模拟。他们的分析--使用理化学研究所Fugaku超级计算机--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之一--揭示了该突变(称为D614G)是如何打破与Spike蛋白的第二个亚单位的离子键的。它还改变了附近一个环形结构的形状,从而改变了整个蛋白质的方向,将其锁定为一种使病毒更容易进入细胞的形式(如图)。Sugita解释说,他还隶属于理化学研究所生物系统动力学研究中心,"由单一突变引起的分子内互动的单一和局部变化可能会影响尖峰蛋白的整体结构。由此产生的突变体被证明更善于在人类宿主之间复制和传播,而且D614Glineage很快就超过了其祖先的品系,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它仍然是随后的每一个显性变体的固定物。"Sugita的团队现在正在对大流行过程中后来出现的适应性病毒突变进行类似的调查,包括那些在Omicron变体中发现的突变。他说:"从我们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中获得的信息应该有助于增加我们找到有效药物和其他药品的机会。"...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955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9553.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