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生物标志物使新的快速测试子痫前期成为可能

新的生物标志物使新的快速测试子痫前期成为可能子痫前期通常在妊娠20周后开始,其特征是高血压、尿液中的蛋白质,以及在妊娠后期,对肾脏和肝脏等器官的损害。如果不加以治疗,这种情况会导致母亲和婴儿出现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并发症。通过早期检测和治疗子痫前期,产妇和胎儿的死亡率可以大大降低。然而,准确地检测这种疾病是很棘手的,因为妇女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临床体征,所以诊断往往会被延迟或错过。目前诊断子痫前期的方法包括定期测量血压和检查尿液中的蛋白质。可能会建议进行胎儿超声波检查,以监测婴儿的生长情况。对于妊娠20至35周的妇女来说,血液测试可以检测到低水平的胎盘生长因子(PlGF),但这只是指示性的,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测试来确认诊断。悉尼科技大学(UTS)的研究人员现在已经开发出一种快速而准确的子痫前期的新测试。他们开发了一种基于条状的侧流检测法,利用基于纳米粒子的技术来检测患有子痫前期的妇女血浆中的特定生物标志物的浓度。横向流动测定是一种检测目标物质存在的设备--在这种情况下,它检测的是两种名为FKBPL和CD44的新型蛋白质生物标志物,这两种生物标志物最近被该研究的通讯作者LanaMcClements确定为有希望成为早发子痫前期的诊断性生物标志物。新检验的关键成分之一是掺有镧系元素的上转换纳米粒子(UCNPs),当它与FKBPL和CD44结合时,能准确地量化这些生物标志物的血浆浓度。研究人员用临床样本验证了该测试的有效性。他们发现,与诊断子痫前期的最新方法相比,他们的测试显示灵敏度(90.5%对73.7%)和特异性(100%对92.3%)明显提高。此外,测试结果在15分钟内就出来了。"我们相信这种测试有可能彻底改变子痫前期的诊断和管理方式,"McClements说。这种检测方法类似于家用验孕棒的工作方式,成本低,可以在产前诊所或医生办公室使用,不需要庞大的实验室设备。研究人员说,它提供结果的速度是一个明显的优势。McClements说:"这基本上让临床医生有能力立即做出拯救生命的知情决定,而不是等待24小时后的结果出来。"除了改进对子痫前期的测试外,新发现的生物标志物可能会启发新疗法的开发。"除了新的测试,新的生物标志物还显示出作为新兴治疗子痫前期的药物和细胞治疗目标的潜力,"McClements说。"这不仅为早期诊断提供了希望,而且也为未来治愈这种可怕的疾病提供了希望"。该研究团队现在正致力于将该测试商业化,并希望将其提供给全世界的医疗保健提供者。与目前的诊断方法相比,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因为目前的诊断方法可能是不可靠和耗时的,这种测试方法有可能为母亲和婴儿带来真正的改变。该研究发表在《AngewandteChemie》杂志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535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5357.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只需半滴血,超灵敏血检可量化“泛癌”生物标志物

只需半滴血,超灵敏血检可量化“泛癌”生物标志物该方法在癌症早期检测和疾病监测方面很有前景,并可能与其他工具结合,用于检测、风险分析和治疗。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的《癌症发现》杂志上。癌症生物标记物检测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研究结果表明,新方法可在多种癌症患者的血液中检测到微量的泛癌症生物标记物。研究利用了新开发的单分子检测技术。这项测试旨在检测一种名为ORF1p的蛋白,这是一种转座元件蛋白,已知存在于多种癌症中,但不存在于相应的正常组织中,它可能与癌症致命性的风险程度相关。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灵敏、准确的测试方法来检测ORF1p。实验中,研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的工程改进和患者样本的迭代,测试了不同类型癌症(包括卵巢癌和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液样本。他们发现,这种超灵敏评估工具能够对癌症患者血液样本中的ORF1p进行定量检测。对来自不同疾病阶段患者的约200例结肠癌和75例食道癌活检组织样本的研究显示,ORF1p组织表达在癌症和高危前驱病变中普遍存在。这表明,ORF1p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癌症生物标志物。这种工具可与其他测试方法一起使用,以改进整体早期检测结果,未来其将允许医生实时监测患者对癌症治疗的反应,在需要时进行调整。美国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超灵敏诊断测定法,可检测泛癌生物标志物ORF1p,从而实现对卵巢癌、胃食管癌和结肠癌等一系列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862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8625.htm

封面图片

科学家发现基于脑成像的新型抑郁生物标志物

科学家发现基于脑成像的新型抑郁生物标志物《生物精神病学》编辑、医学博士约翰-克里斯特尔(JohnKrystal)在谈到这项工作时说:"我们早就知道,像重度抑郁症这样的疾病具有高度异质性。这项对大量抑郁症患者样本进行的研究提供了线索,可以根据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测试对抑郁症进行亚型分类,这种测试可以测量大脑各区域的协调程度,也称为'功能连接'"。研究人员使用了在多个临床地点收集到的静息态fMRI,这些患者来自1000多名MDD患者和1000多名健康对照组(HC)。该研究使用了所谓的常模,即使用来自大量参考人群的数据来量化个体偏差,这与儿科医生使用的生长图表非常相似。研究人员检查了大脑区域之间的功能连接,并绘制了MDD患者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与常模预测相比的个体功能偏差图。大脑成像图和两种抑郁症亚型在大脑各区域的功能偏差图资深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的夏明瑞(音译)博士说:"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发现了两种可重复的神经生理学亚型,它们表现出不同的偏离模式、抑郁项目得分和纵向治疗可预测性。"一种亚型患者在默认模式网络、边缘和皮层下区域表现出严重的正偏离--表明大脑连通性增强,而在感觉运动和注意力区域则表现出负偏离。第二种亚型患者的偏离模式较轻且相反,凸显了抑郁症在神经生理学层面的异质性。作者推测,活动的改变可能与多发性抑郁症患者的反刍倾向有关。这项工作尤其令人兴奋,因为它推动了抑郁症生物标志物或生物标记物的寻找,而目前抑郁症的诊断、治疗和预后都依赖于患者报告的临床症状。生物标志物可以为改善多发性抑郁症治疗的所有这些方面提供一种方法。夏博士接着说:"这些发现从连接组学的角度揭示了抑郁症患者复杂的临床异质性背后的多种神经生物学机制。这项研究意义深远,为开发基于成像的候选生物标志物提供了宝贵的见解。这些生物标志物有望指导未来针对每位患者特定神经生理亚型的精确诊断和治疗策略。通过接受神经生理亚型的概念,我们有可能彻底改变心理健康领域,使临床医生能够根据个人独特的连接组特征进行个性化治疗。这种方法为精准医学开辟了新途径,有望改善抑郁症的治疗干预。"...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046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0463.htm

封面图片

血液生物标志物可以揭示切除肿瘤手术对脑细胞的影响

血液生物标志物可以揭示切除肿瘤手术对脑细胞的影响尽管人类的大脑是一个非凡的器官,但它却非常脆弱,质感上与果冻无异。鉴于大脑的脆弱性,切除脑瘤的手术有时会导致组织的残留损伤,并导致神经系统缺陷的发生。通常情况下,脑组织的损伤是通过术后磁共振成像(MRI)的方式来评估的。虽然在这种情况下,核磁共振成像可以识别大脑中的出血或血流减少或不足的区域(缺血),但它可能无法告诉医生在细胞水平上发生了什么。来自瑞典哥德堡大学的研究人员现在开发了一种血液测试,可以检查生物标志物,这些标志物以核磁共振成像所不能的方式表明损害的存在。该研究的主要作者IsakMichaëlsson说:"核磁共振扫描并不能总是提供关于细胞损伤程度的足够详细的信息。从长远来看,新的生物标志物可以弥补这一知识差距,并对脑瘤手术造成的损伤提供更准确和客观的评估。"研究人员关注的是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症)的研究人员所熟知的生物标志物,以及脑外伤患者。他们测量的标志物是神经丝光(NfL)、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陶氏蛋白。NfL是神经细胞(轴突)纤维损伤的标志物,已被确定为多发性硬化症的生物标志物。GFAP表明胶质细胞的损伤,即大脑的支持细胞,而tau显示神经细胞(神经元)的损害。修饰过的tau蛋白会聚集在一起形成纠结,这是痴呆症的一个标志。研究人员招募了34名预定进行手术切除胶质瘤的成年患者,胶质瘤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胶质细胞,主要发生在大脑中。在手术前一天、手术后立即以及手术后第1、3、5和10天测量NfL、GFAP和tau生物标志物。他们发现,术后第一天所有三种生物标志物的水平都有所增加,NfL继续上升,在第10天达到峰值。第一天GFAP、tau和NFL水平的增加与术后MRI扫描中看到的缺血脑组织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关联。研究人员发现,术后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不是由肿瘤引起的)的患者,其GFAP和NfL水平比没有新障碍的患者高。研究人员说,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生物标志物可能是评估脑部手术造成的伤害的一种新方法。而且,他们说,这可能是一种识别需要康复治疗手术后出现的神经系统缺陷的病人的方法。Michaëlsson说:"也可以想象,这些标记物的高水平可能是损害的迹象,可能会在稍长的时间内对病人造成大脑疲劳或其他认知问题。如果是这样,这些标记物可以用来在早期阶段识别病人,以便他们得到正确的康复治疗。"该研究发表在《神经外科》杂志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268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2683.htm

封面图片

中国科学家发现重要生物标志物 可早15年预测痴呆发病风险

中国科学家发现重要生物标志物可早15年预测痴呆发病风险中国复旦大学科研团队采用大规模蛋白质组学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后,发现了预测未来痴呆风险的重要血浆生物标志物,可实现提前15年预测痴呆发病风险,以显著降低疾病负担。新华社星期五(2月16日)报道,对痴呆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能显著降低疾病负担。由于传统有创或高成本检查技术均有局限,研究人员希望找到便捷、无创、可靠的生物标志物用于筛查。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教授、程炜研究员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团队,基于大样本队列数据,对5万2645名非痴呆社区人群进行了平均超14年的追踪随访,其中1417位参与者被诊断为新发全因痴呆(ACD)、691名患者被诊断为新发阿尔茨海默病(AD)、285名患者被诊断为新发血管性痴呆(VaD)。通过分析1463种血浆蛋白质数据,团队发现了对痴呆预测极具价值的血浆生物标志物。研究团队指出,经过模型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分析,GFAP、NEFL和GDF15这三个血浆蛋白质始终与新发ACD、AD和VaD的风险关联最显著。对不同血浆蛋白水平与疾病临床进展风险间关联的分析发现,基线GFAP、NEFL或GDF15水平较高的受试者未来患痴呆的风险大大增加。例如,GFAP基线水平较高的人未来患痴呆的几率是GFAP基线水平较低者的2.32倍。据介绍,此项研究可提前15年预测痴呆发病风险且精度突破90%。程炜说:“这表明蛋白质组学在脑疾病早期精准识别和干预中可发挥重要作用,为未来脑疾病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这项科研成果已发表在《自然·衰老》。《自然》主刊评价这项研究“标志着向能在早期无症状阶段检测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类型痴呆的血液检测方法迈进了一步。”研究团队透露,下一步将围绕中国痴呆风险人群队列开展数据采集和交叉验证,对相关数据作出矫正,开发出最适合中国人群的痴呆风险预测数据模型。2024年2月16日4:50PM

封面图片

研究人员提议将瞳孔光反应作为诊断自闭症的生物标志物

研究人员提议将瞳孔光反应作为诊断自闭症的生物标志物一项新研究指出,容易测量的眼睛对光的反应可能是诊断年幼儿童自闭症的有用方法。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对一大批儿童进行进一步的测试,并开发了一个简单的设备来筛选瞳孔反应。新研究的第一作者GeorginaLynch说:“我们知道,当我们在18至24个月的早期进行干预时,对他们的结果有长期影响。在这个关键的窗口期进行干预可能是孩子获得语言能力和保持不说话之间的区别。”目前有很多研究人员在寻找诊断幼儿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有效方法。从血液和尿液测试到大脑成像,已经提出了很多生物标志物,但迄今为止,很少有生物标志物能够用于临床。其他研究集中在检测ASD的较小的侵入性方法上,许多研究人员从眼睛上寻找容易测量的生物标志物,以显示神经系统问题。同样,这些前瞻性的眼球追踪设备都还没有进入临床使用,但ASD有很大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轻松诊断。这项新研究着眼于眼睛中一种叫做瞳孔光反射的行为。这是我们的瞳孔对周围光线水平作出的简单反射。在过去,瞳孔光反射被用来评估严重的脑损伤。而在2018年,华盛顿大学的一个团队提出了一个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旨在利用这一特殊的生物标志物筛查脑震荡。Lynch对ASD的研究源于她的临床工作。她注意到患有ASD的儿童在受到强光照射时似乎会显示出瞳孔放大,她想知道这是否可以成为识别这种情况的一种有用方法。Lynch解释说:“该系统在大脑中被扎根于脑干的颅神经所调节,而相邻的颅神经会影响你获得语言的能力。瞳孔光反射测试了该系统的完整性,因此尝试这种非常简单的、非侵入性的措施来确定典型发育和自闭症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似乎是合乎逻辑的。”Lynch的早期研究确实表明瞳孔光反射可以识别ASD,但这项最新研究证明了手持式单目瞳孔测试仪设备的功效。这项研究规模不大,只将36名年龄在6至17岁之间的ASD儿童与24名对照组进行了比较,但结果令人欣喜。Lynch及其同事的下一步是在一大群2至4岁的儿童中测试该设备。该测试目前正在进行中,其结果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为手持式检测设备确立瞳孔光反射基准。该研究发表在《神经科学》杂志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0803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08035.htm

封面图片

痴呆发病预测新进展 我国科学家发现重要生物标志物

痴呆发病预测新进展我国科学家发现重要生物标志物近日,复旦大学科研团队采用大规模蛋白质组学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发现了预测未来痴呆风险的重要血浆生物标志物,可实现提前15年预测痴呆发病风险。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衰老》,《自然》主刊评价这项研究“标志着向能在早期无症状阶段检测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类型痴呆的血液检测方法迈进了一步。”对痴呆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能显著降低疾病负担。由于传统有创或高成本检查技术均有局限,研究人员希望找到便捷、无创、可靠的生物标志物用于筛查。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教授/程炜研究员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团队,基于大样本队列数据,对52645名非痴呆社区人群进行了平均超14年的追踪随访,其中1417位参与者被诊断为新发全因痴呆(ACD)、691名患者被诊断为新发阿尔茨海默病(AD)、285名患者被诊断为新发血管性痴呆(VaD)。通过分析1463种血浆蛋白质数据,团队发现了对痴呆预测极具价值的血浆生物标志物。研究团队表示,经过模型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分析,GFAP、NEFL和GDF15这三个血浆蛋白质始终与新发ACD、AD和VaD的风险关联最显著。对不同血浆蛋白水平与疾病临床进展风险间关联的分析发现,基线GFAP、NEFL或GDF15水平较高的受试者未来患痴呆的风险大大增加。例如,GFAP基线水平较高的人未来患痴呆的几率是GFAP基线水平较低者的2.32倍。据介绍,此项研究可提前15年预测痴呆发病风险且精度突破90%。“这表明蛋白质组学在脑疾病早期精准识别和干预中可发挥重要作用,为未来脑疾病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程炜说。研究团队透露,下一步将围绕我国痴呆风险人群队列开展数据采集和交叉验证,对相关数据作出矫正,开发出最适合我国人群的痴呆风险预测数据模型。标签:#痴呆病#阿尔滋海默频道:@GodlyNews1投稿:@GodlyNewsBot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