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护环境 澳大利亚人准备喂牛吃屎

为了保护环境澳大利亚人准备喂牛吃屎不少人要好奇了,什么牛打嗝放屁能产生这么大威力?说到牛打嗝放屁这事,我们人类已经控诉很久了,说它们放了太多甲烷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去年新西兰还想针对牛羊征收“放屁税”。为了找到控诉牛的证据,人类其实干了一堆不当人的事。包括但不限于把牛关进小黑屋,让它们一动不动地呆上24小时;把一根长长粗粗的塑料管子戳进牛鼻孔里;甚至还动用太空科技,利用卫星各种分析,把大气里的甲烷来源说是牛打嗝放屁。这些手段看着狠,但收集的数据也很有说服力。牛打嗝放屁真的已经非常影响全球环境了。在讨论温室效应时,我们说的最多的是二氧化碳,但实际上甲烷的“温室能力”是二氧化碳他爹。过去20年,甲烷所导致的气候变暖幅度是二氧化碳的84倍。而说起生物制造甲烷,牛是当之无愧的王者。一头奶牛一年甲烷排放量高达 110.7kg,与2头黄牛、14头绵羊、22头山羊、74头猪的排放量相当,妥妥的生化武器级别。在全球的甲烷排放量里,牛占家畜总排放量的73%,如果把全世界的牛看成一个国家,那么它的碳排放水平位居全世界第三。牛能排这么多的甲烷,原因就在于它们特殊的反刍饮食法。简单说,就是把吃下去的草料咽到胃里消化一阵子,再吐回嘴里再来一遍,这么来回倒腾才行。在反刍过程中,牛胃里的微生物们会合作消化吸收饲料,但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大量甲烷产生。甲烷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没法被进一步吸收分解,所以这些气体就靠“前后呼应”排除体外了。虽然打嗝放屁都能排出甲烷,但两者可不是一个数量级,大约90%-95%的甲烷是嗝出来的,只有剩下的5%-10%是走后门的。既然已经确定了牛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那么人类也想了很多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第一个方法就是减少牛的数量。如果要减少牛的数量,人类就得少喝牛奶少吃牛肉,所以国外人造肉、吃素的活动小组声势浩大,但吃素运动风风火火这么多年了,显然没多少人真能“遁入空门”。任何以降低人类生活水平为代价来解决碳排放的方式都是耍流氓。所以就只能用另外一个办法,解决制造问题的牛。于是科学家们选育打嗝放屁少的牛,他们发现有的农场养了一种身高不到1米的迷你牛。最早大家养迷你牛是因为农场太小。即便是欧美,也不是家家都有大农场的,小农场主们弄个几亩地养几只迷你牛很常见,欧洲一些地区已经流行上百年了。到了现代,迷你牛就被赋予了保护环境的新使命。美国有个教授,一口气开发了18种新的迷你奶牛,据说 10只这种迷你牛的甲烷排量,才能抵上一只正常尺寸的牛。而且迷你牛肌肉细胞比正常牛短,尝起来更嫩。但迷你牛本身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比如容易畸形、动不动就流产等等,所以大面积换牛种暂时还做不到。于是科学家们就尝试第三种方法,回收牛嗝牛屁。阿根廷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屁包,它能直接插进牛的胃,然后提取里面的甲烷,据统计大概每天能收集300L甲烷。美国的农业巨头嘉吉公司,之前也推出过一种牛鼻罩。牛鼻罩里面装了一个甲烷过滤器,能够吸收牛嗝里的甲烷,并转化成二氧化碳。不仅如此,这个机器还附赠了一个数据收集功能,可以帮忙检测疾病早期迹象等。但这些设备普遍还是挺贵的,农场主们一般都不舍得用。所以,就又得退而求其次,让牛少打嗝。既然是牛胃里的微生物制造这么多甲烷,那科学家们就打算养点特种兵给牛吃,定点爆破做掉这些微生物。这种特种兵就是噬菌体,光看它的长相就知道是个狠角色。科学家们前赴后继,就想找到专门针对产甲烷菌的噬菌体,但不幸的是,直到现在还一无所获。所以科学家们又决定逆向破解噬菌体,找到相关破坏产甲烷菌的病毒酶也行。目前这个操作被新西兰的一个团队实现了,但远远还没到量产使用的阶段。这也不成那也不成,疯了的人类开始“以己度牛”,都说人吃肉吃多了容易放屁,你看,在绝情谷底喝了16年蜂蜜的小龙女就从不放屁。这么说起来,牛是不是像人一样,改个口粮就会有用呢?于是科学家们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被用来喂牛。比如鱼油,酿完葡萄酒的残渣、银合欢树和波斯菊的叶子等等,都成了牛牛的“食品添加剂”。效果倒是不错,可这些饲料要么成本太高,没法大规模用;要么吃久了,牛牛们就会掉胃口、不长肉或者产奶量减少,副作用太大了。于是科学家们又把目光看向了海藻,一直以来海藻都是科学家们理想的牛饲料,毕竟产量大、产地多,还不占用稀缺的土地资源。在2016年,他们发现一种叫海门冬的红海藻。只要在饲料里添加少量这玩意,就能减少99%以上的牛甲烷排放量,当时吓得研究人员反复检查了几遍设备是不是坏了。最后才确认,海门冬会产生一种名为溴仿) 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会与维生素B12发生反应,定向干掉产甲烷的一些微生物。而且相较于前面的那些食品添加剂,红海藻每次用量很少,看起来前景无限,目前已经有公司准备大面积种植并在全球推广。但是,这些饲料搭配方法都有他们的局限,比如产甲烷的细菌很快就会出现耐药性。而且牛肚子里微生物还会因为产地不同有各种类别,没法通过一种饲料搭配就一步到胃,甚至还有研究显示过多干预牛的饮食,还会影响牛食欲导致产量减少。就没有一种安全无副作用的方式吗?也就在前不久,人类有了最新突破——准备喂牛牛们吃屎。起因是这样,澳大利亚国宝袋鼠虽然不属于反刍亚目,但它们也会呕吐,可和牛牛们不同的是,科学家们发现袋鼠反刍却并不像牛牛那样狂喷甲烷。这是因为袋鼠肠胃里的优势菌落是产乙酸菌,能消化草料产出乙酸而非甲烷。所以,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些研究人员就想,能不能喂牛吃袋鼠排泄物,从而把牛牛胃里的产甲烷菌平替成产乙酸菌呢?他们一顿研究后发现,这种菌落主要存在于小袋鼠肠胃里,所以它们收集小袋鼠屎培养菌落,然后仿照牛设计了一个人工瘤胃,再把培养好的菌落移植到人工瘤胃里。养了几个月后发现,产乙酸菌真的在这个环境里击败产甲烷菌,成了优势菌落了。目前,这批研究人员准备动手,把袋鼠屎喂给牛牛们吃。万一真有用,对人来说肯定是好事,但对牛来说,那真叫一个吃了屎一样!...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788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7887.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罗淑佩称房委会一向重视保护环境

罗淑佩称房委会一向重视保护环境房屋局常任秘书长罗淑佩表示,房委会一向重视保护环境,不论是建造房屋还是管理屋邨都尽量争取减废、重用、节能及广泛应用科技,从而达至提质提量的目标。罗淑佩在社交专页表示,今早出席了在零碳天地举行,由建造业议会主办的建造业界年度盛事「筑月2023」开幕典礼。她说房委会与建造业议会紧密合作,携手推动建造业工业安全及环保创新建造科技。「筑月」一系列活动,让大众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她说如果孩子们能自小养成减废节能,爱护环境的生活态度和习惯,将对地球未来更有信心。2023-11-1123:10:57

封面图片

研究袋鼠宝宝的便便可能成为减少奶牛甲烷排放的关键

研究袋鼠宝宝的便便可能成为减少奶牛甲烷排放的关键化学细菌抑制剂和疫苗也已被探索出来。不幸的是,产甲烷的细菌会对化学品产生耐药,而对于世界各地发现的所有不同类型的牛肠道细菌,则需要各种各样的疫苗。此外,一些补充剂、抑制剂和疫苗可能对奶牛的其他生物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牛奶产量下降等问题。为了寻求一种更有效的替代方法,华盛顿州立大学的一个团队最近将目光投向了袋鼠肠道中发现的一种细菌。以前的研究已经表明,袋鼠的体内微生物分解过程不产生甲烷,而是产生醋酸。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这种细菌只出现在小袋鼠身上,而不是成年袋鼠。尽管科学家们无法分离出确切的细菌,但他们继续利用袋鼠宝宝的粪便样本培养出一种混合细菌。随后将这种培养物引入模拟的牛瘤胃(牛胃的一部分),在使用一种化学品暂时减少模型中已经存在的产甲烷细菌数量之后不久。结果发现,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来自培养物的醋酸生产细菌取代了产甲烷的细菌,增长到了消化过程所需的数量。因此,在此期间,模拟的瘤胃没有产生甲烷。这一成功主要是由于两种细菌的生长速度大致相同。现在研究人员正在计划对实际的活牛进行试验。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培养物。首席科学家BirgitteAhring教授说:"我毫不怀疑它很有前途。如果这种培养物能够长期运行,那么我们只需不时地抑制甲烷的产生,这将是非常有趣的。然后,它实际上可以成为一种实践。"关于这项研究的论文已经发表在《生物催化和农业生物技术》杂志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460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4605.htm

封面图片

迷你袋鼠重新引入澳洲保护区 保护太好竟“退化”了

迷你袋鼠重新引入澳洲保护区保护太好竟“退化”了两者的命运,同样是天差地别。在澳大利亚,袋鼠是国宝,但也是让人头疼数量成灾的动物,而毛尾袋鼠早在上个世纪初期,几乎在这片土地消失了。为了保护并恢复这种极度濒危的有袋动物,澳大利亚可谓是付出了不小的代价。20世纪末,毛尾袋鼠的相关保护工作就已经启动了,期间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总体不是很理想。直到今年,消失了100多年的迷你袋鼠,总算在南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站稳脚跟。这些迷你袋鼠是在2021年引入的,今年在做调研的时候发现,被诱捕的毛尾袋鼠中有40%是未被标记的个体(新产生的),而且每个雌性几乎都有一个新生儿。可见,数量是上来了。但是,保护区里的毛尾袋鼠身体却大不如前,体型比前几代要小,用来逃跑的脚也变短了。明明被保护得很好,为何还变差了呢?数量可观到濒危,只用了几年时间据澳大利亚记载,毛尾袋鼠在1910年的时候,数量可能在数百万只,随处可见;没多久,毛尾袋鼠突然就像消失了一样,有居民表示最后一次看到它是在1912年;到1920年代,可以说,毛尾袋鼠在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已经灭绝了,属于极度濒危物种。从随处可见,到极度濒危,只用了几年的时间,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欧洲的殖民者,可能要为此负主要责任。19世纪初,第一批欧洲定居者来到了这片土地,由于初期缺少食物,毛尾袋鼠成为人类最好的肉类蛋白质来源。然而,吃,并不是毛尾袋鼠灭绝的主要原因,因为人类的干扰,毛尾袋鼠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人类扩张领土,导致栖息地减少,因为可爱,人类还会将这种可爱动物当做宠物来饲养。最重要的是,人类的到来,还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捕食者。在大自然中,毛尾袋鼠原来的天敌是楔尾鹰,这是一种大型猛禽,面对这样的捕食者,毛尾袋鼠还是有自己的应对方案的。当楔尾鹰俯冲下来的时候,它会发生尖锐的叫声,并用强壮的后腿跳开楔尾鹰的鹰爪,如果这个方式不起作用,雌性毛尾袋鼠还会主动丢出育儿袋中的孩子,借此吸引楔尾鹰的注意力,并逃脱。凭借这一套防御手段,毛尾袋鼠还是能在猛禽的攻势下存活下来。然而,面对欧洲定居者带来的红狐和野猫,毛尾袋鼠没有丝毫生还的机会。就算躲进洞里,红狐和野猫也能循着气味找到它。有研究表明,红狐和野猫,是导致澳大利亚当地毛尾袋鼠灭绝的主要原因,而引进的欧洲兔和毛尾袋鼠食性相似,更是加剧了灭绝速度。一波多折的保护工作自从毛尾袋鼠数量岌岌可危之后,保护工作就已经开始了。初期的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控制红狐数量。据报道,1992年的时候,在西澳大利亚州只有4个地区发现了毛尾袋鼠,1996年,控制红狐之后,该区域的毛尾袋鼠出现地方增加至6个。同年,还在澳大利亚多个州建立自然保护区,在如此努力之下,效果也是很明显的。毛尾袋鼠的数量直线上升,1996年时,甚至可以将其从受威胁名单中删除,到了2001年,种群量增加到40000只,被认为是保护成功的动物。然而,事与愿违,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突然数量下降至原来的10%,也就是只有4000只。据当时的科学家分析,这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一方面是因为毛尾袋鼠遭遇了几种寄生虫感染,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红狐数量是控制住了,但本土多了野猫和食蚁兽,这些动物的数量激增,导致毛尾袋鼠数量再次下跌。于是,保护区又开始对野猫进行控制,甚至拒绝一切捕食者进入保护区。但在这样的呵护下,我们也只能在西澳大利亚州的一小部分地区以及南澳大利亚州附近的两个岛屿上发现毛尾袋鼠。2021年,野生动物研究团队从这些仅有的野生区域,以及其它保护区里,调了120只毛尾袋鼠,标记后将其投放在约克半岛,毛尾袋鼠150年前在这个区域就已经灭绝了。这是一个类似靴子的区域,三面环海,一面接壤陆地,为了确保毛尾袋鼠能在这片区域存活下来,人类在“靴子”的脚踝处,设置了捕食者的围栏,用来阻挡狐狸野猫的进入,同时在这片区域给它们准备充足的食物。如此偏爱之下,2年后的今年,这些迷你袋鼠,从120只发展到了现在的200多只,已经超过研究团队所有人的预期。但是数量的上涨,并不能代表毛尾袋鼠保护项目是成功的。研究人员在调研时,还发现,生活在保护区的毛尾袋鼠似乎失去了应对危机的能力。和野外仅存的一些毛尾袋鼠相比,保护区里的个体,体型一代比一代小,擅长跳跃的脚也变小了。面对人类,也不害怕了,尤其是对花生酱,它们丝毫没有抵抗力。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保护区生活太优越了,没有天敌,没有食物压力,这些小动物们已经不需要再去面对危机,久而久之,身体反而退化了。最后毛尾袋鼠的人生,可谓是高高低低,一波好几折。过去想毁掉一个物种,很容易,但如今想要重新建立一个物种种群却很难。即使好不容易成功了,生活在保护区里所谓的“野生动物”还能和过去一样,回归大自然吗?有人说,澳大利亚动物的未来已经被圈住了。确实,在澳大利亚,濒危物种往往会在有围栏、无捕食者的环境中生活,数量是多了,但已经和过去的种群发生了变化。看似人类正在努力保护它们,实际上,这都是人类之前种下的恶。...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301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3019.htm

封面图片

澳大利亚有一些独特的彩色甲虫 只有圣诞节期间才出现

澳大利亚有一些独特的彩色甲虫只有圣诞节期间才出现圣诞甲虫不是一种大型昆虫,而是36种Anoplognathus属的昆虫。几乎所有物种都原产于澳大利亚,多年来,它们的数量似乎一直在减少。现在,一个全国性的公民科学项目正在进行,希望能找出这些雄伟、闪亮、具有典型澳大利亚圣诞特征的昆虫变得稀少的原因。澳大利亚无脊椎动物协会(InvertebratesAustralia)和悉尼大学(UniversityofSydney)共同发起了一项公民科学项目--首次圣诞甲虫计数,希望澳大利亚人能够参与其中,找出这些深受人们喜爱的节日昆虫到底发生了什么。居民们被要求拍摄并向iNaturalist提交图片,这样生物学家们就能最终了解到这一珍贵但日益稀少的动物群体到底发生了什么。科学家们还希望这能帮助他们确定是否有任何未被发现的甲虫可能濒临灭绝。这种甲虫以其炫目的美感而闻名,但它们也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在澳大利亚夏季的关键繁殖季节,为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提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它们的幼虫还能在地面覆盖物中穿行,使土壤通气,并回收分解的有机物。迄今为止,该项目受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欢迎,全澳大利亚共有4000多人提交了8000多条目击信息。其中有四个非常罕见的物种,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出现过了。其中一个物种--A.vietor被发现的地点距离唯一有记录的该物种所在地约300公里(186英里),这表明这种难以捉摸的甲虫可能并不像之前认为的那样稀有。可能还有更多好消息。多年来,澳大利亚人一直在询问科学家这些甲虫是否会永远消失,并怀疑气候变化是否与它们的潜在消亡有关。与2022年相比,今年发现的"研究级"甲虫数量已经增加了一倍多。不过,研究人员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因为他们知道目击次数的增加也可能是公民科学项目的功劳。在更好地了解这些神奇的澳大利亚标志性居民的状况之前,还需要几年的数据。...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0413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04139.htm

封面图片

新的检测方法发现了大量的甲烷 引发对当前环境政策的质疑

新的检测方法发现了大量的甲烷引发对当前环境政策的质疑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甲烷对地球的变暖影响在20年内是二氧化碳的86倍。如果不考虑这一排放源,该州要实现其清洁空气和气候目标将是一个挑战。野火排放甲烷并不新鲜,但根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新研究,2020年排名前20位的火灾产生的甲烷量是前19年野火平均量的7倍多。UCR环境科学教授和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弗朗西斯卡-霍普金斯说:"火灾越来越大,越来越激烈,相应地,更多的排放物也来自这些火灾。2020年的火灾排放了该州甲烷预算的14%,如果它被追踪的话。"来自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从安全距离测量野火排放。该州没有跟踪甲烷的自然来源,比如那些来自野火的甲烷。但是对于2020年来说,野火将是该州第三大甲烷来源。"通常情况下,这些来源一直很难测量,而且它们是否在我们的控制之下是值得怀疑的。但我们必须尝试,"霍普金斯说。"它们正在抵消我们减排的成果。"传统上,科学家通过分析通过飞机获得的野火空气样本来测量排放。这种老方法成本高,部署复杂。为了测量2020年内华达山脉红杉闪电火场的排放量,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小组使用了一种遥感技术,这种技术对科学家来说更安全,而且可能更准确,因为它能捕捉到包括不同燃烧阶段的火灾综合烟羽。在《大气化学和物理学》杂志上详细介绍的这项技术,使主要作者,UCR的环境科学博士生IsisFrausto-Vicencio能够在40英里外安全地测量红杉闪电火综合气体和碎片的整个烟羽。便携式太阳光谱仪与高分辨率的太阳光谱仪一起测量。研究人员在野外活动前后进行并排测量,以确保仪器的稳定性并检查数据质量。照片摄于加州爱德华兹的NASA阿姆斯特朗飞行研究中心。霍普金斯说:"羽流,或大气柱,就像整个火灾的混合信号,捕捉到活跃以及燃烧阶段,这使得这些测量方法独一无二。"这种技术没有像一些仪器那样使用激光,而是使用太阳作为光源。烟羽中的气体吸收然后发出太阳的热能,从而可以了解存在的气溶胶以及碳和甲烷的数量。利用这种远程技术,研究人员发现红杉闪电火场排放了近20千兆克的甲烷。一千兆克是1000公吨。一头大象大约有一公吨重。因此,就背景而言,这场大火排放了含有大约20000头大象那么重的气体。这一数据与欧洲航天局卫星数据的测量结果相吻合,该卫星对烧毁地区进行了更全面的全球观测,但还不能在这种条件下测量甲烷。如果包括在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的甲烷预算中,野火将是一个比住宅和商业建筑、发电或运输更大的来源,但落后于农业和工业。虽然2020年在甲烷排放方面是特殊的,但科学家们预计随着气候变化,今后会有更多的大火年。2015年,该州首次确立了到2030年甲烷、制冷剂和其他导致全球变暖的空气污染物减少40%的目标。第二年,即2016年,杰里-布朗州长签署了SB1383号法案,将这些减排目标编入法律。这些减少来自于对奶牛场粪便产生的甲烷进行收集的法规,消除垃圾填埋场的食物垃圾,要求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尽量减少泄漏,禁止新冰箱和空调中的某些气体,以及其他措施。霍普金斯说:"在这个问题上,加州已经走在了前面。'我们真的希望该州能够限制我们控制下的甲烷排放,以减少短期全球变暖及其最坏的影响,尽管这些火灾带来了额外的排放。"...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577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5771.htm

封面图片

澳大利亚研究证明“人类是地球上最可怕的捕食者”

澳大利亚研究证明“人类是地球上最可怕的捕食者”西方大学生物学教授LianaZanette与塔斯马尼亚大学的CalumCunningham和ChrisJohnson合作进行的一项新研究表明,袋鼠、小袋鼠和其他澳大利亚有袋动物对人类的恐惧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捕食者。这项研究的结果发表在5月21日的《ProceedingsoftheRoyalSocietyB》上。这些结果大大加强了Zanette和她的合作者在北美、欧洲、非洲和亚洲进行的类似研究的发现,这些研究表明,世界范围内的野生动物对人类“超级捕食者”的恐惧远远超过狮子、豹子、美洲狮、熊、狼或狗。在这项新研究中,Zanette和她的同事们在塔斯马尼亚的桉树林里工作,实验证明,袋鼠、小袋鼠和其他有袋动物听到人类声音后逃跑的可能性是听到狗、塔斯马尼亚魔鬼或狼的2.4倍。此外,有袋动物群落中的每一个物种都表现出了同样的模式,它们逃离人类的可能性大约是第二可怕的捕食者(在每种情况下都是狗)的两倍,而且它们都对人类最警惕。著名野生动物生态学家Zanette说:“这些结果极大地扩展了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即全世界的野生动物都认为人类是这个星球上最可怕的捕食者。在这里,以及在最近的类似实验中,对人类的巨大恐惧可以预期会产生巨大的生态后果,因为其他新的研究已经确定,恐惧本身可以减少野生动物的数量,对人类的恐惧会对整个景观中的多种物种造成连锁影响。”为了进行他们的实验,该团队部署了隐藏的自动摄像扬声器系统,当动物在短距离内(大约10米或30英尺)经过时,该系统会拍摄人类对平静说话、狗叫、袋獾咆哮、狼嗥或无威胁性控制(如羊咩咩叫)的反应。Zanette说:“全球调查显示,人类杀死猎物的速度比其他捕食者要高得多,这使人类成为‘超级捕食者’,而野生动物对人类的极度恐惧与人类独特的致命性完全一致。人类是‘看不见的杀手’,因为我们通常不认为自己是主要的捕食者,更不用说最危险的了,但野生动物显然有不同的想法――它们知道我们是什么档次。”Australianstudyproves‘humansareplanet’smostfrighteningpredator’...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3221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32217.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