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亿元!史上最烧钱攻关项目到底是要做啥?

1565亿元!史上最烧钱攻关项目到底是要做啥?2023年6月2日,ITER施工现场。图片来源:iter.org但是另一方面,ITER的建设也是对工程技术的巨大挑战。自从项目启动以来,它的开机时间多次推迟,预算也不断增加。最近,《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American)记者查尔斯·塞费(CharlesSeife)报道,ITER很可能无法在2025年如期启动,甚至没有人知道明确的时间计划和因此增加的预算支出[1]。ITER没有回应塞费的采访请求,但是在近日宣布将于2024年公布新的时间表[2]。01、可控核聚变十年又十年ITER实验设施位于法国南部,项目于2006年启动,最初计划在2016年开机,预算为5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00亿元)。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科研合作项目之一,共有35个国家参与,由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七方共同实施。中国承担了ITER约9%的工作,包括一些关键部件的研发生产。然而,这项工程的复杂程度一再超出了最初的预想。ITER最近一次公布时间计划是在2016年,当时预计将在2025年启动实验,2035年开始进行氘-氚聚变反应[3]。《科学美国人》报道指出,ITER的许多核心部件交付时间都比预期晚了一两年,有的甚至还要更久。ITER核心设备——托卡马克聚变反应堆原本计划在2018年开始组装,实际组装时间是2020年7月。2020年发生的新冠疫情对世界各国的科研、生产和海运造成了冲击,进而影响了ITER的进度[4]。还有部分部件到位后出现问题,需要维修或更换。2022年1月,法国核安全局(ASN)叫停了ITER托卡马克的整体组装,认为它在支撑结构和辐射防护方面不符合安全标准[5]。ITER表示将处理问题,确保相应部件达到设计要求。截至目前仍然没有公开信息说明组装何时重新开始。ITER托卡马克装置示意图。图片来源:iter.org今年1月,ITER主任皮耶特罗·巴拉巴斯基(PietroBarabaschi)对法新社(AFP)透露,ITER可能无法在2025年如期启动[6]。《科学美国人》记者塞费批评ITER没有及时披露项目进度。根据他通过法律途径(lawsuit)获得的内部文件,ITER的完工时间现无法确定,可能无法实现2025年点火的目标。设备更换和项目延期也导致ITER的开支越发高昂,最新的公开预算已高达2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565亿元)。目前ITER项目网站上显示“最新时间表和预算计划仍在审核中”。02、大科学项目的窘境ITER又被称为最大的“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的反应原理与太阳内部情况类似:在炽热的温度下,氘和氚反应产生氦和中子,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和现有基于核裂变的核电技术相比,可控核聚变不仅效率更高,产生辐射污染的风险也大大降低。它不产生难以处理的放射性核废料,并且由于反应条件苛刻,在设备故障时就会自发停止反应。但是,由于发生聚变反应的等离子体温度极高,性质不稳定,这个过程对反应条件的要求极其苛刻。可控核聚变的实现方案主要有三种方式:引力约束、惯性约束和磁约束,其中磁约束可控核聚变装置又叫作托卡马克(磁线圈环形真空室,Tokamak)。它的结构就像一个巨大的甜甜圈,借助强大磁场将发生核聚变反应的等离子体约束在内部,而不与容器发生直接接触。ITER建成后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托卡马克装置,整体重量达23000吨[7]。环形空腔内的等离子体温度将达到1.5亿℃,达到太阳核心温度的10倍。空腔外部的超导磁体则需要在接近-270℃(液氦温度)的极低温度运行。“冰火两重天”都不足以形容这样的温差。中国为ITER加工用于超导磁体的馈线,这些部件需要在极低温到室温的过渡区间内工作[8]。拍摄于2021年4月8日。图片来源:iter.org为了满足这样苛刻的实验条件,ITER对工程技术的要求和建设成本非常高。所以,像ITER这样的大科学项目往往以多国合作的形式进行,分摊研发任务和资金投入,最终共享研究成果。然而,这样的合作模式也对管理造成了挑战,超支和屡屡“放鸽子”的状况并不罕见。一个有名的“鸽王”就是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它由美国、欧洲和加拿大共同研发,最初计划用十年完成,最后花了二十年,预算也从10亿美元一路上涨到超过100亿美元。JWST最终于2021年底发射升空,已经帮助天文学家作出了不少新的发现。但《科学美国人》报道依然忍不住提醒大家:JWST就位后立即就能提供观测数据,而ITER启动之后还需要花十年时间反复实验,才能进行关键的氘-氚聚变反应。5月23日,美国航天局(NASA)发布M74星系最新图像,由韦布望远镜与其他望远镜观测数据合成。图片来源:NASA大科学装置失败的典型案例大概就是半途而废的美国超导超级对撞机(SSC)。该项目一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后来由于预算攀升被叫停。此时,项目建设已经花了20亿美元[9]。这一决策曾经使物理学界深感不安。知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称,SSC的停工之日是美国科学史上黑色的一天[9]。当年SSC的设计体量和反应能量达到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4倍。SSC主任罗伊·施维特斯(RoySchwitters)认为,如果这个项目能坚持下去,物理学家或许能够提前十年发现希格斯玻色子[10]。03、“制造太阳”的科学家尽管ITER项目一再受挫,但可控核聚变领域近年来仍然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首先是实现了“能量净增益”,即输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可控核聚变反应条件苛刻,启动和维持反应需要大量的能量,所以在过去六十多年中,反应消耗的能量一直比产出要多。直到2022年12月,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团队才扭转局面。LLNL基于惯性约束技术,在国家点火设施(NIF)输入2.05兆焦的能量,产生的能量为3.15兆焦,净增益超过了1[11]。虽然这些能量只够烧开水,还远远无法满足应用需求,但这仍然是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被誉为“可控核聚变的圣杯”。在未来,ITER的目标是将输出能量与输入能量的比值提升到10倍以上。为了实现稳定供应能源的前景,基于磁约束技术的ITER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反应功率足够大;二是能够长时间运行。在这些方面,中国科学家也在不断刷新纪录。2022年10月,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创造等离子体电流强度新纪录,达到100万安培(1兆安)[12]。HL-2M的等离子体电流能力理论上可达2.5兆安以上,而未来的可控核聚变能源需要在兆安级电流下稳定运行。在运行时间方面,今年4月,中国的“东方超环”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刷新稳态运行时间纪录,达到403秒,远高于它在2017年创下的101秒的纪录[13]。作为ITER中国工作组的重要成员,EAST团队的成就也能为ITER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近年来,产业界也对可控核聚变表现出极大兴趣。据路透社报道,6月1日,美国能源部宣布为8家相关企业拨款4600万美元,目前全世界已有三十多家企业投身核聚变研发,比如因开发ChatGPT而一举成名的OpenAI公司创始人山姆·奥特曼(SamAltman)也投资了一家核聚变公司[14]。该报道认为,在政府和资本的大力支持下,可控核聚变产业预计在2035年到2050年逐渐成熟。可控核聚变的应用,这一次真的要实现了吗?无论ITER最终走向何方,它仍然间接促成了超导磁体、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科研创新,参与各方也能从中积累国际合作、项目管理等方面的重要经验。但是,如果项目顺利进行,这样大体量的实验设备一定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参考文献:[1]...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964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9641.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美国在核聚变反应中取得突破 成功实现净能量增益

美国在核聚变反应中取得突破成功实现净能量增益美国能源部宣布,辖下位于加州的国家实验室首次成功在核聚变反应中实现「净能量增益」,即核聚变所产生的能量,大于促发核聚变反应所需的能量。能源部长格兰霍姆表示,核聚变反应取得突破将为国防进步和清洁能源的未来铺平道路,又形容核聚变反应是21世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科学壮举之一,这项突破将会载入史册。科学家研究核聚变已超过50年,希望这种为太阳和恒星提供能量的过程,将来可望为地球提供大量无碳的能源,取代化石燃料和其他传统电力来源。2022-12-1403:38:33

封面图片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核聚变反应堆欧洲联合环状反应堆(JET)中的聚变反应在等离子体放电的5秒阶段以中子的形式释放出总共59兆焦耳的能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核聚变反应堆欧洲联合环状反应堆(JET)中的聚变反应在等离子体放电的5秒阶段以中子的形式释放出总共59兆焦耳的能量。(EUROfusion)、英国原子能管理局(UKAEA)和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9日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上述消息。打破了JET曾在1997年产生约22兆焦耳聚变能量的等离子体的世界能源纪录。为了过渡到国际大规模聚变实验(ITER)计划,研究人员此次进行的是氘氚混合燃料聚变实验。同时,为了使JET实验尽可能接近未来的热核聚变实验堆条件,他们用铍和钨的混合物而不是碳覆盖等离子体容器壁,因为金属钨比碳更耐腐蚀,而且不会像碳一样过多地与燃料结合。此次实验在比太阳中心温度高10倍的条件下,产生的聚变能量达到了创纪录水平。ITER设施目前正在法国南部的卡达拉奇建设,预计将使用氘和氚混合燃料,计划实现产出能量10倍于输入能量(聚变增益)。要想产生净能量,即输出能量是加热等离子体所需能量的两倍这一目标,在卡达拉奇ITER设施“上线”之前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这次实验是在类ITER条件下创造的世界纪录。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学研究所科学主任西比勒·君特教授表示:“JET的最新实验是向ITER最终目标迈出的重要一步。”()

封面图片

全球最大核聚变反应堆成功点火 距“人造太阳”问世又近一步

全球最大核聚变反应堆成功点火距“人造太阳”问世又近一步JT-60SA计划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ITER,又称“人造太阳”计划)的先行项目,其成果将会反映到ITER中,并用于未来核聚变原型堆的建设中。据悉,核聚变是两个轻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核聚变理论上可以提供几近无限的能源,这也是各国积极研究可控热核聚变的初衷之一。而JT-60SA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反应堆,10月23日在试验运行时,已首次产生了核聚变必需的等离子体。这个巨大的熔炉利用超导线圈产生的磁场,将超热电离气体或等离子体困在环形真空室内,实现氢原子核的融合并释放能量。不过,JT-60SA要想产生持续时间足以进行有意义的物理实验的等离子体,还需要两年时间,并且,JT-60SA的施工已持续了15年以上,基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时间都相当漫长。...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0152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01525.htm

封面图片

人类追求的终极能源 就藏在这种恐怖的武器里

人类追求的终极能源就藏在这种恐怖的武器里库兹卡的妈妈1960年联合国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向美国承诺,要让美国人看看“库兹卡的妈妈”,1961年10月30日,美国人看见了。这一天,美国地震调查局发现,在新地岛附近,发生了一场里氏5级左右的地震。但很快,美国的一架侦察机发现,这不是什么地震,正是“库兹卡的妈妈”。“库兹卡的妈妈”是苏联的俗语,就像中文的“给你点颜色看看”。这次,苏联人想让美国人见识的,是炸弹AN602,所以这枚炸弹在苏联就被戏称为“库兹卡的妈妈”,而在西方它被称作“沙皇炸弹”。图片来源:Wikipedia苏联原计划的“库兹卡的妈妈”是一枚1亿吨TNT当量的超级核弹。但当时1亿吨级核弹的设计方案里,可能会引起比较大范围的放射性沉降。另外,这个量级的炸弹在投弹后,飞行员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逃离爆炸现场,基本是有去无回。所以苏联方面修改了炸弹设计,把爆炸当量削减了一半。美国人见识到的,正是削弱版的“库兹卡的妈妈”。但即便是削弱版,它也是人类历史上威力最大的炸弹,它的爆炸当量是5000万吨,是“小男孩”原子弹的3800倍,是二战里所有常规炸弹的总能量的10倍。“库兹卡的妈妈”爆炸的时候,产生了直径堪比珠穆朗玛峰高度的大火球(直径8千米),在1000千米外都能看见核爆的闪光。爆炸产生了一朵巨型蘑菇云,高度接近珠穆朗玛峰的8倍(67千米高),蘑菇头部分宽97千米。之所以有这样的威力,是因为它利用了另一种原子核反应产生的能量——核聚变能。图片来源:Wikipedia什么是核聚变?核聚变是两个比较轻原子的原子核融合成一个较重原子核。这个过程也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同样重量的核聚变燃料(一般是氢的同位素氘、氚)能够产生核裂变4倍的能量,比烧石油或煤炭高400万倍。[1]太阳的能量就是核聚变产生的。图片来源:Wikipedia但核聚变并不容易发生。在说原子结构的时候我们提到过,原子核都是带正电的,两个原子核想要碰撞融合,必须克服斥力,让它们的原子核靠得足够近。这就需要提供超高温、超高压,把大量原子核压在一块,增加它们融合的机会。这种条件在宇宙里并不难找,比如太阳和其他恒星内部,巨大的压力和高温能够维持核聚变反应。但在地球表面,想创造这样的条件并不容易。用原子弹引发核聚变在原子弹爆炸的时候,原子弹中心能够产生上千万度的高温,以及数十亿个大气压的压力。所以,人们自然会想到,在原子弹的核心旁边放上核聚变材料,利用原子弹爆炸时候的能量,也许能引发核聚变。1951年5月,一枚叫“乔治”的实验弹被推上了试验台,在原子弹核心,除了用来引发核裂变的材料之外,还有液态氘。科学家们希望通过它试验原子弹能不能引发核聚变。结果,它发出了远超过原子弹的爆炸威力,由此人们确认了,用原子弹引发核聚变是可行的。乔治爆炸时的景象,图片来源:Wikipedia因为最常使用的核聚变反应来自氢同位素氘和氚的聚变反应,因此,这类核聚变武器又被称为氢弹。虽然氢弹是利用了核聚变,但它是不受控制的核聚变,能够作为武器,但不能作为能源来使用。想要把它用作能源,同样需要“驯服”这股强大的能量。可控核聚变核聚变只有在非常极端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因此想要“驯服”这股能量极其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利用核聚变发电的条件太苛刻了。根据费米的计算,想利用核聚变发电,等离子体的温度要被加热到大约5000万摄氏度以上[2]。可在地球的自然环境里,不存在这样的高温环境。当然了,科学家们能够利用技术手段创造出这样的高温环境,比如通过电场、粒子束、无线电波振荡(类似微波炉的原理)、磁振荡加热等等。但创造这样的环境,一方面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另一方面,会带来一个问题,没有任何物质能够盛放被加热后的等离子体。目前已知的熔点最高的物质是碳化钽铪(Ta4HfC5),它的熔点是4215摄氏度。这个熔点和被加热后的等离子体相比,实在是差太多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最成熟的方法是用托克马克装置来约束等离子体,这也是目前最有希望成为核聚变反应堆的容器。托克马克装置原理。图片来源:Wikipedia托克马克装置是通过磁场约束,把等离子体束缚在装置内部,成为一个不断流动的圆环。当然了,目前的技术还不足以让核聚变反应自维持,还需要有辅热系统不断加热等离子流(一般用中性粒子束加热)。目前,在托克马克装置的开发方面,我们国家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2021年5月,实现了在1.2亿度下运行101秒和1.6亿度下运行20秒的记录。在2021年12月30日,又在接近7000万摄氏度下运行了1056秒,创造了高温等离子体运行的最长时间纪录。在2023年4月,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又一次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图片来源:新华社尽管取得了这样突破性的成就,但距离我们使用核聚变发电,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运行之后,还有个关键数值在核聚变发电领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Q值。一个核聚变反应堆释放的能量和消耗的外部能量比值被称为Q值。Q值等于1的时候,意味着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等于它消耗的外部能量。但这时候,并不意味着它能够自我维持发电了,一般认为,当Q值大于5的时候,核聚变反应堆能够自我维持。[3]但在考虑到热能、动能、电能间的转化,国际上公认Q值要达到10以上核电站才能有收益。而如果想成为商业化的核聚变发电站,Q值还需要达到30以上。那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实现的Q值最高记录为0.67,而推算的理论最高值记录是1.25(日本的JT-60,以氘-氘做实验,如果换算成氘-氚,理论值是1.25)。这个值距离核聚变反应堆的自我维持,以及用它来发电还差得很远。但核聚变发电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它和传统能源的差别,就像恒星和行星的差别一样,只要掌握了这种恒星级别的能源,人类的文明将向前迈进一大步。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科学家们也在积极开发这种能源。比如,全世界35个国家共同参与的ITER项目,已经开始在法国建造实验室和各种设备了。建成后,它将是全世界最大的核聚变装置,预计在2036年开始进行全功率核聚变实验,计划能够实现5~10分钟Q值超过10的运转。[3]2023年6月2日,ITER施工现场。图片来源:iter.org不过目前,ITER项目也正在面临工程技术的巨大挑战(点击查看:《1565亿元!史上最烧钱攻关项目,它到底是要做啥?》)。可见,可控核聚变作为人类追求的“终极能源”,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即便是各国科学家聚在一起共同努力,也面临着许多无法预见的困难。人类否能在本世纪“驯服”这种能源,我们拭目以待。参考资料[1]https://www.iaea.org/newscenter/news/what-is-nuclear-fusion[2]McCracken,Garry;Stott,Peter(2012). Fusion:TheEnergyoftheUniverse.AcademicPress. ISBN 978-0-12-384657-0.[3]https://www.iaea.org/sites/default/files/6211011zt.pdf策划制作作者丨科学边角料科普创作团队责编丨崔瀛昊责任编辑:落木...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076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0769.htm

封面图片

可控核聚变重大突破:首次实现能量输出超过输入

可控核聚变重大突破:首次实现能量输出超过输入美国能源部,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国家点火设施在12月5日的实验中首次实现了聚变反应的净能量增益,即从聚变实验中产生的能量多于输入激光的能量——输入2.05MJ(megajoules)输出3.15MJ(兆焦耳)。可控核聚变被认为能提供无限的清洁能源。国家点火设施的这一突破距离实用还有很远的距离。它的工作原理是使用192台激光器将氢燃料球加热到超过1亿摄氏度,并施加逾1000亿倍地球大气气压的压力,使氢原子聚变并释放能量。这一过程模拟了太阳的核聚变。来源,来自:雷锋频道:@kejiqu群组:@kejiquchat投稿:@kejiqubot

封面图片

陕西将建成我国首个商用可控聚变堆:明年达1700万度

陕西将建成我国首个商用可控聚变堆:明年达1700万度你听说过“人造太阳”吗?这是目前被视为人类能源终极解决方案的一种清洁能源。据陕西新闻联播介绍,星环聚能旗下的可控聚变堆项目的设备已经全部进厂即将安装,项目位于西安市高陵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方智造园区的一期实验基地技术改造工程,于6月6日正式破土动工。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将会在9月份完成组装,不过目前这个项目还只是一个“零号机”,并不会产生实际的聚变效果,只是为了验证整个方案的科学可行性。明年预期将达到加热等离子体到1700万度的目标。据了解,核聚变是两个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自然界中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与氚的聚变。这种反应在太阳上已经持续了50亿年,所以这种可控核聚变技术也被俗称人造太阳,因为太阳的原理就是核聚变反应。可控核聚变具有原料储量无限、装置固有安全、零碳排放、无环境污染等诸多优点,一直被视为人类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这次建设该项目的陕西星环聚能科技有限公司,曾在今年6月份完成数亿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顺为资本、昆仑资本、中科创星、远镜创投、和玉资本、红杉种子基金、险峰长青、九合创投、联想之星、英诺创投、元禾原点以及华方资本等机构。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0776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07767.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