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濒危的陆地动物之一:像猪 像狗 又像熊

世界上最濒危的陆地动物之一:像猪像狗又像熊北方毛鼻袋熊是熟练的挖掘者,利用自己强大的爪子创造出一个复杂的隧道网络,有多个入口洞穴。它们更喜欢在深沙中挖洞,并使用树根来支撑较大隧道的顶部,只要一天的努力,它们就可以完成一个非常漂亮的洞穴。然而,它们是一种独居动物,很少与其他袋熊共享家园,除了交配季节的雄性和雌性袋熊之外。现在,这些大型穴居动物现在只剩下一个栖息地,那就是昆士兰州的埃平森林国家公园。...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559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5593.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探地雷达正在帮助寻找难以捉摸的珍稀北方毛鼻袋熊

探地雷达正在帮助寻找难以捉摸的珍稀北方毛鼻袋熊对于这些害羞、独居的有袋类动物来说,这样的非侵入性研究非常理想BradLeue/澳大利亚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澳大利亚野生动物保护协会(AWC)、袋熊基金会(TWF)和昆士兰州环境与科学部(DES)的研究人员正在理查德-安德伍德自然保护区(RUNR)利用雷达技术探索袋熊3.5米深(11.5英尺)的洞穴。该保护区已成功建立了袋熊种群;袋熊曾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但自1982年以来,只在昆士兰的埃平森林发现过袋熊。袋熊基金会的利安-布鲁斯南(LeanneBrosnan)说:"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项目--利用尖端技术揭示袋熊的古老智慧。这将使我们能够首次从幕后窥探袋熊(在RUNR)的私人洞穴,让我们对袋熊难以捉摸的生存状态有了新的、宝贵的了解"。尽管它们难以捉摸,但为放牧而开垦的土地以及来自兔子等其他贪婪的食草动物的激烈竞争使它们的数量和分布范围急剧缩小。这意味着北毛鼻袋熊比大熊猫和苏门答腊虎还要稀有。虽然GPR系统看起来像一个美化了的手推式割草机,但它利用雷达脉冲来绘制洞穴的实时三维地图,洞穴最长可达90米(295英尺),科学家们还对自然挖掘的避风港和DES为使动物更容易搬进新家而创建的"起步"家园进行了比较。GeoSpacial技术员马克斯-托马斯(MaxThomas)在理查德-安德伍德自然保护区使用GPR绘制洞穴地图。这是为寻找这些害羞和胆小的动物而打破常规思维的最新成果。北方毛鼻袋熊喜静,只在夜间出来觅食六小时左右。当然,这也使得该物种难以捉摸,难以研究和开发保护项目。"我们正在以一种人类从未有过的方式窥探北部毛鼻袋熊的洞穴,"AWC高级野外生态学家安迪-豪(AndyHowe)说。"2015年,我们对南方毛鼻袋熊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但是,老式的GPR技术无法实时绘制出洞穴图,也无法捕捉到更精细的结构细节。"理查德-安德伍德自然保护区袋熊洞穴系统的初步轮廓AndyHowe/AustralianWildlifeConservancy北部毛鼻袋熊是澳大利亚三种袋熊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它们有宽阔的鼻子、尖尖的耳朵、柔软的灰色皮毛和黑色眼斑,体重可达30公斤(66磅)。它们的寿命约为30年。袋熊有一些独特的特征,但最著名的可能是它们立方体形状的粪便。其他袋熊物种目前正在与广泛寄生的疥螨引起的致命的讽刺性疥癣作斗争。北方毛鼻袋熊唯一有记载的土著名称是"Yaminon"。GPR项目的结果将于11月公布,请观看下面的视频,看看袋熊从洞穴中出来时的样子。...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075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0759.htm

封面图片

研究发现头骨限制了地球最早的陆地动物的进化

研究发现头骨限制了地球最早的陆地动物的进化根据科学家们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四足动物头骨的骨头比已灭绝和活着的鱼类的骨头要少,这限制了它们数百万年的进化。通过分析从水生环境过渡到陆生环境的动物的头骨化石,科学家发现四足动物的头骨之间的连接比鱼类更复杂。头骨解剖学的这些变化非但没有促进陆地生命的多样化,反而限制了四足动物头骨的进化。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1536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15361.htm

封面图片

血气“方”肛 熊拉出立方体便便:一摞一摞叠放在门口展示

血气“方”肛熊拉出立方体便便:一摞一摞叠放在门口展示“粪便怎么可能是方的,难道这种动物肛门就是方的?”“确定不是有人将便便故意捏成立方体,来博眼球吗?”“或许照片里的这几个小方块根本不是粪便,是加工过的石头吧!”然而,现实中确实存在能塑造方形便便的生物,叫袋熊,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一种有袋生物。它有很多外号,方形粑粑兽、头部粉碎机,以及袋熊酒店老板,每一个称号都彰显了袋熊的过人之处。方形粑粑兽:吃的是草,经过10万次压缩变方放眼大自然,能拉出立方体粪便的动物,袋熊是唯一一种。2018年,科学家对意外死亡的袋熊尸体进行解剖,结果发现,无论是袋熊的肠道还是菊花,和普通动物无异,都是圆管形的。那它是如何将粪便变方的呢?科学家认为,关键的点在于它特殊的肠道,能干燥脱水和不同压力下挤压便便。袋熊的肠道异常长,可达10米,是其体长的10倍。消化相对而言比较慢,一般要8-14天才能将所有食物消化完。长时间的消化,袋熊的粪便非常干燥,干燥程度是人类粪便的2倍,而干燥的粪便有利于“塑形”,这是前提。接下来,通过气球将袋熊肠道吹起来,科学家还发现袋熊不同部位的肠道壁,弹性变化不一样。它的肠道横截面像一根皮筋,左右两端肌肉组织比较厚,收缩力量强,而上下两边薄一点,柔软一些,在不同压力肠道壁的拉扯之下,粪便慢慢被挤压出棱角,最终以立方体的形式排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袋熊吃的是草,刚吃到肚子里,是流质食物糜,肠道一边吸收水分,每隔几秒钟挤压一次粪便,经历大约10万次的收缩后,才会将流质糜塑形成方方正正的干燥粪便,因此,方形粪便也只出现在末端17%肠道中。袋熊似乎非常喜欢自己的方形粪便,一天要拉100个,每一个差不多都是2厘米见方。它还特别喜欢将粪便拉在自家门口不远处的岩石上,像乐高积木一样一个一个叠起来,摞起来,就像是展示自家艺术品一样。科学家认为,粪便在家门口堆叠起来,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展示的过程:对同性和其他动物,是警告,这里是我的领地我的家;对异性,是推广,展示自己的生殖能力。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袋熊的世界里,粪便方块叠的越高,就越秀。狐狸头骨被压碎澳洲“大屁股”:是头部粉碎机?袋熊喜欢穴居,擅长挖洞,它的地下洞穴又大又复杂,最长可达30米,深达数米,通常位于小溪和沟壑上方,有多个入口。入口处,他同样会展示自己的方形粪便和以及新鲜的爪痕,来警示同类和其他动物不要踏足。像这样的洞穴,袋熊有好几个。它挖洞是为了和水更近一些,避暑,同时躲避捕食者。别看袋熊看着憨憨的,行动速度也不快,遇到危险时,会以40千米/小时的速度迅速进入洞穴,然后用自己圆滚滚的臀部顶住洞口。袋熊的臀部非常厚实强壮,皮下组织有一块硬骨板,像一个坚硬的盾牌,将捕食者抵挡在洞外。有传言称,袋熊是捕猎者头部粉碎机,因为有人在洞口发现了头骨被压碎的狐狸尸体。人们普遍认为,袋熊在防御捕食者时,耍了小聪明,故意露出一点缝隙,引诱捕食者头伸进去,一旦捕食者上当了,袋熊就用臀部和背部用力挤压,直接将捕食者头部压碎。理论上来看,袋熊1米左右的体型,30几公斤的重量,是能做到的,但现实中,没有人亲眼认证过,因此,科学家认为“头部粉碎机”的称号,是都市传说。袋熊酒店老板:洞穴给其他动物提供了庇护所近日,人们给袋熊起了一个新的外号——袋熊酒店老板。过去,尤其是2019年-2020年期间,澳大利亚山火最严重的时候,社交媒体上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森林着火,为了让别的动物活下来,袋熊将它们赶到自己洞穴中躲避。这个故事在网上很火,袋熊也因此成了“英雄”。然而很快,科学家无情揭穿了这个传说,认为袋熊不好惹。主观上,它不会允许其他动物进入它的洞穴。唯一有可能的是,其他动物是偷偷进袋熊洞穴的。多种动物光顾袋熊洞穴这一点得到了科学支持,5月16日,发表在《哺乳动物学》杂志上一篇论文表示,虽然袋熊不会表现出传闻中的利他行为,但它的洞穴确实就像一个免费的酒店,被很多小型动物光顾。袋熊洞穴“旅客”居住情况被摄像机记录了下来,2021年,火灾过后,动物学家在澳大利亚森林中不同地方,放置了56台摄像机,用来观察袋熊洞穴周围的活动。拍摄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科学家发现,有多达56种动物“入住”过袋熊的洞穴,包括19种哺乳动物、33种鸟类和4种爬行动物。这些几乎都是体型比较小的动物,它们在洞穴里短暂休息,在这里喝水觅食后离开,有的啥都没干,就进去“参观”了一下就出来了。科学家认为,这些动物的光顾,就说明袋熊是个出色的建造师,它建造了一个水分食物充足,且能抵挡捕食者的“酒店”。虽然它本身不愿意对外开放,但在生态中确实给其他动物提供了庇护所。注:袋熊粪便实物图,或引起不适。...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36084.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36084.htm

封面图片

考古学家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食物 有助于揭开我们最早的动物祖先之谜

考古学家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食物有助于揭开我们最早的动物祖先之谜科学家们分析了含有保存的植物甾醇分子的古代化石--在植物中发现的天然化学产品--这些分子来自于动物的最后一餐。通过检查这些动物所吃的东西的分子遗迹,研究人员能够确认这种被称为Kimberella的蛞蝓状生物有一个嘴和一个肠道,并以与现代动物相同的方式消化食物。研究人员说,它可能是Ediacarans中最先进的生物之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另一种动物,其身长可达1.4米,身体上印有类似肋骨的设计,但没有那么复杂,没有眼睛、嘴巴或肠道。相反,这种被称为Dickinsonia的奇特生物在穿越海底时通过其身体吸收食物。"我们的发现表明,在现代动物生命的'寒武纪大爆发'之前生活在地球上的Ediacara生物群的动物是一个混合体,其中有彻头彻尾的奇怪物种,如Dickinsonia,也有像Kimberella这样更先进的动物,它们已经拥有与人类和其他现今动物相似的一些生理特性,"主要作者、来自德国GFZ-波茨坦的IlyaBobrovskiy博士说。Kimberella和Dickinsonia都是Ediacara生物群的一部分,它们在寒武纪大爆炸之前的大约2000万年生活在地球上,这一重大事件永远改变了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进化过程。"Ediacara生物群确实是最古老的化石,大到可以用肉眼看到,它们是我们和今天所有动物的起源。"Bobrovskiy博士说:"这些生物是我们最深的可见根源,"他完成了这项工作,作为他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博士论文的一部分。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球科学研究学院的JochenBrocks教授说,藻类含有丰富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可能对Kimberella的生长起到了作用。"富含能量的食物可能解释了为什么Ediacara生物群的生物体是如此之大。"Brocks教授说:"在Ediacara生物群之前出现的几乎所有化石都是单细胞的,尺寸也很微小。利用先进的化学分析技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科学家们能够提取和分析化石组织中包含的甾醇分子。胆固醇是动物的标志,因此,早在2018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团队就能够确认Ediacara生物群是我们已知最早的祖先之一。这些分子含有明显的特征,帮助研究人员破译这些动物在死亡前吃了什么。布洛克斯教授说,困难的部分是区分生物本身的脂肪分子、它们内脏中的藻类和细菌残骸以及来自海底的腐烂藻类分子的特征,它们都被埋在化石中。"科学家们已经知道Kimberella通过刮掉覆盖在海底的藻类留下了进食的痕迹,这表明该动物有一个肠道。但是只有在分析了金贝拉的肠道分子之后,我们才能够确定它到底在吃什么以及它是如何消化食物的,"Brocks教授说。Kimberella确切地知道哪些甾醇对它有好处,并有一个先进的微调肠道来过滤掉所有其他的东西。"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尤里卡时刻;通过使用化石中保存的化学物质,我们现在可以使动物的肠道内容可见,即使肠道后来早已腐烂。然后,我们将这种同样的技术用于像Dickinsonia这样更奇怪的化石,以弄清它是如何进食的,甚至发现Dickinsonia没有肠道。"Bobrovskiy博士于2018年从俄罗斯白海附近的陡峭悬崖上取回了Kimberella和Dickinsonia化石。...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954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9547.htm

封面图片

科学家解开动物交流的秘密:狗会向人类展示事物,但猪不会

科学家解开动物交流的秘密:狗会向人类展示事物,但猪不会“家养动物似乎特别倾向于与人类进行参照性交流,”匈牙利罗兰大学动物行为学系交流实验室神经行为学博士生、该研究的第一作者PaulaPérezFraga解释道。“然而,一些人类社会化的野生动物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因此归根结底,驯化可能不是这种交流能力出现的关键。我们注意到,这些物种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它们在与同类交流时会使用许多视觉信号。这可能是动物与人类进行参照交流的必要特征吗?”我们认为猪可能缺乏对这种交流的出现至关重要的重要特征。图片来源:PaulaPerezFraga/EötvösLorándUniversity(ELTE)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人员比较了两种家养动物的类似饲养伴侣动物的行为:严重依赖视觉交流的狗和不依赖视觉交流的猪。这些猪属于家庭猪项目,这是一个长期的科学项目,将微型猪分配给人类家庭,在那里它们以与家犬非常相似的方式饲养,这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来比较这两个物种的以人为本的行为。“动物走进一个房间,在那里它们单独与主人在一起,或者房间里自带实验者隐藏的食物奖励,动物无法获得奖励,但在主人的帮助下可以拥有奖励,”通信实验室神经行为学首席研究员AttilaAndics说。“我们预计当主人和食物奖励同时存在时,参考交流行为会增加,这意味着动物正在将人类的注意力引向食物位置。研究发现,当猪和狗与主人单独相处时,它们对她/他的关注度相似。然而,在实验者隐藏奖励后,只有狗试图向主人展示奖励的位置。相比之下,猪只是试图找到自己享用它的方法。”这项研究表明,将人类的注意力引导到有趣的地方可能并不是每只家养动物都能做到的。PérezFraga解释说:“我们认为猪可能缺乏对这种交流的出现至关重要的重要特征。虽然我们知道狗特别擅长与人类交流,但其他动物,如马、猫,甚至袋鼠,都可以通过参照与我们交流,而且它们在与伴侣互动时都非常依赖视觉交流。相反,猪则不会。”...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064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0645.htm

封面图片

美洲“本土野猪”:长成猪样、也活成猪样 咋就混成濒危物种了?

美洲“本土野猪”:长成猪样、也活成猪样咋就混成濒危物种了?随后,野生动物局则出来辟谣,认为这是一只本土的“猪”,叫西猯(tuān)。虽然外形和野猪相似,但是两者之间的亲缘关系并不相近。西猯是本土物种,而野猪是外来引入的,无论是体型还是习惯都有差别。它们仅仅是外形相似,但命运天差地别。野猪已经全球泛滥,仅在美国至少就有600万头,每年都要花数亿美元治理,而西猯部分品种已经处于灭绝边缘,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展了人工保育项目。西猯:像猪但不是猪“猪”这个名号,西猯已经背负多年。在西班牙语中,西猯被称为jabalí和javelina,这两个词也用来形容野猪,最早饲养西猯的是玛雅人,它们的作用和现在的猪是差不多的,是用来吃的,偶尔也会用于仪式。人们有这样的误会,是因为它们有着相似的外形特征:身体圆桶状,四肢腿短,有一个大头和一个短而粗的脖子,最明显的是都有一个猪鼻子。然而,查阅相关资料,就会发现西猯属于偶蹄目猪形亚目西猯科,而野猪属于偶蹄目猪形亚目猪科。从发展历程来看,两者其实拥有相同的祖先,随后在渐新世早期分道扬镳,演化出了最早的猪和西猯。早期的原始西猯也曾分布于亚欧大陆,但最后只有美洲的西猯活下来了。于是就有了现有的三种西猯品种:环领猯、白唇猯和草原猯。在2007年,疑似在亚马逊东南部发现一种新的西猯物种,体型非常大,被命名为巨型西猯,有科学家主张这是西猯新物种,但目前对这个结论是有争议的,普遍认为巨型西猯是环领猯的一种。西猯和野猪有什么区别?其实在外形上,细细观察,就能发现西猯和野猪有很多地方是不一样的。最大的区别就是体型大小,成年的雄性野猪体重平均可达75-100公斤,体长可达1.5米;而西猯,成年体重一般只有30公斤,巨型西猯更大一些,但也只有50公斤。其次,西猯也被叫作麝香猪,每只眼睛下面都有气味腺,背上也有一个臭腺。和猪一样,西猯的视觉很差,但嗅觉很灵敏。它们用臭腺来磨擦树木,标记领地,也会用这种气味来识别同类。它们的牙齿也不一样,野猪的牙齿向外生长,是长且弯曲的獠牙,嘴巴闭上也很明显。相比之下,西猯的牙齿短,而且是垂直生长的,上犬齿向下生长,下犬齿向上生长,而相互咬合在一起的。这种直上直下的牙齿,导致西猯和其他偶蹄类动物的咀嚼运动不同,只能限制为上下的咀嚼,但能稳定它们的下颌并增强它们的咬合力。西猯可以利用牙齿轻松打开坚硬的棕榈坚果。除了这些,西猯和野猪在耳朵、尾巴、脚趾等细微之处,也存在差异。在饮食和生活习性上也有不一样的追求。同样是杂食动物,西猯吃素更多一些,它的胃比猪的复杂,更有利于植物的消化,植物类食物也更容易获取,所以素食是它主要的来源,偶尔会吃腐肉和小型脊椎动物。而野猪吃肉食的概率更高一些。西猯是群居动物,除了巨型西猯是成双成对生活,其它的西猯都是十几二十几只一起生活的,更大一点的群体成员数量已经超过100只。值得一提的是,西猯群体由于成员太多,还会短暂分割成好几个小集体,分别行动,尤其是在觅食的时候。当有危险靠近的时候,也会分化出一支“敢死队”,和掠食者像对抗,并掩护其它成员逃跑。而野猪,虽然也是群居的,但更多是和自己家人在一起。像雄性野猪是不能容忍有其他雄性在同一个领地的。一个濒临灭绝,一个泛滥成灾,西猯和野猪的现状为何天差地别?西猯和野猪长得像,可以用“趋同进化”来解释,虽然属于不同的物种,但在差不多的环境中,逐渐演化出现相似的外貌特征。说明,这两种动物,都为生存做出了相同的努力。野猪泛滥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是全世界公认的环境公害,损害农作物、传播疾病并破坏生态环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它们列为最严重的入侵物种之一。相比较,西猯三个品种中,白唇貒被认为是易危,而草原貒是濒危物种,只有环领猯数量多,不受关注。西猯的窘境,人类需要担负主要责任。早期人类会狩猎西猯,是为了它们的肉和皮毛。在亚马逊区域,原始居民将西猯视为蛋白质来源,而其皮毛,更是有名的“南美野猪皮”。加工后,西猯皮毛会变得很柔软,非常适合用来做衣服和手套。由于本身西猯种群数量就不多,市场供不应求,导致西猯皮毛价格炒到很高。在利益的驱使下,猎人们涌入西猯栖息地,大量猎杀,导致西猯几近灭绝。最后不得不采取保育措施,才得以将西猯物种保留下来。如今,躲开了人类的猎杀,西猯还面临着栖息地丧失、环境被破坏的局面,就连野猪也在剥夺西猯的生活空间。众所周知,美洲的野猪是引进的,属于入侵物种,它和西猯共同生活的区域,两者的生态位是完全不同的。西猯的天敌主要是狼和美洲虎,而野猪是后来引进的,没有天敌,野猪和西猯的天敌可以说是平起平坐的。从好的一面来看,野猪的存在,可以抑制狼和美洲虎,也算是变相保护了西猯;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野猪也吃水果,它和西猯存在食物和空间的重叠。有研究表明,为了避免和野猪冲突,西猯会避开野猪常出没的区域觅食。最后西猯三个品种中,目前只有环领猯数量稳定,很多地区还是允许猎人在狩猎季节捕杀环领猯。猎人们对申报西猯狩猎,两极化很明显,大部分猎人并不喜欢西猯。一是因为它没有雄伟的角,个头也不是很大,即使捕猎捕到西猯,感觉脸上无光;二是西猯的肉不好吃,体内含有臭腺,处理很麻烦,厨艺不好的人很难去除肉上的腥臭味,肉也比较瘦,需要长时间慢炖,比较麻烦。...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698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6987.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