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发现拥有超强磁场的新型恒星HD 45166

天文学家发现拥有超强磁场的新型恒星HD45166HD45166是一个双星系统,距离地球约3000光年,位于摩羯星座。它的主星很大,大部分由氦组成,观测结果表明它有一些无法解释的特性。于是,天文学家利用世界各地的一系列仪器对它进行了更近距离的研究。新数据显示,这颗恒星拥有43000高斯的超强磁场--相比之下,太阳的磁场只有10高斯。这使得HD45166的主星成为迄今发现的磁性最强的大质量恒星。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托默-申纳尔(TomerShenar)说:"发现一种新型天体令人兴奋。"尤其是当它一直隐藏在人们的视线中时。"这一发现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恒星,而且可能有助于解释另一种天文异常现象--具有难以置信的强磁场的中子星,即磁星。迄今为止,已经确认了几十个这样的天体,虽然它们被认为是大质量恒星坍缩时形成的,但目前还不清楚为什么只有一些天体获得了强磁场,成为磁星,而另一些则没有,成为普通的中子星。根据他们的计算,研究小组认为HD45166很可能在死亡时坍缩成一颗磁星,获得更强的磁场--深不可测的100万亿高斯。进一步的观测可能会发现其他类似的恒星似乎也是磁星的祖先,这就可以回答磁星从何而来的问题。这项研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下面的视频展示了这颗恒星的动画效果。...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869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8697.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天文学家发现新型天体:大质量磁性氦星

天文学家发现新型天体:大质量磁性氦星科学家发现了一颗恒星--HD45166,预计它将演化成一颗磁星。这颗恒星开创了大质量磁性氦星这一新类别,并为磁星的起源提供了线索,因为磁星拥有宇宙中最强大的磁场。尽管已经观测了100多年,HD45166这颗恒星的神秘性质仍然无法用传统模型轻易解释,人们对它知之甚少,只知道它是一对恒星[1]中的一颗,富含氦,质量是太阳的几倍。研究人员利用世界各地的多台望远镜,包括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设施发现了一颗有生命的恒星,它很可能成为一颗磁星,一种超磁死星。这段视频总结了这一发现。资料来源:ESO今天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项关于该天体的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天文学家托默-申纳尔(TomerShenar)说:"这颗恒星让我有点着迷。托默和我把HD45166称作'僵尸星',"共同作者、欧洲南方天文台(ESO)驻德国天文学家朱莉娅-博登施泰纳(JuliaBodensteiner)说。"这不仅是因为这颗恒星太独特了,还因为我开玩笑说它把Tomer变成了僵尸"。申纳尔以前研究过类似的富氦恒星,他认为磁场可以破解这个难题。事实上,众所周知,磁场会影响恒星的行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传统模型无法描述HD45166,它位于约3000光年外的剑鱼座。申纳尔目前在西班牙马德里的天体生物学中心工作。这幅艺术家印象图显示的是HD45166,这是一颗大质量恒星,最近发现它拥有43000高斯的强大磁场,这是迄今为止在大质量恒星中发现的最强磁场。从恒星吹出的强烈粒子风被磁场困住,将恒星包裹在气态外壳中,如图所示。天文学家认为,这颗恒星将以磁星的形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磁星是一种结构紧凑、磁性极强的恒星尸体。当HD45166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坍缩时,它的磁场将会加强,这颗恒星最终将成为一个非常紧凑的核心,其磁场约为100万亿高斯--这是宇宙中最强大的磁体类型。HD45166是双星系统的一部分。在背景中,我们可以瞥见HD45166的伴星,这是一颗普通的蓝色恒星,它的轨道距离比之前报道的要大得多。申纳尔和他的团队开始利用全球各地的多个设施对这颗恒星进行研究。主要观测是在2022年2月进行的,使用的是加法夏威夷望远镜(Canada-France-HawaiiTelescope)上的一个可以探测和测量磁场的仪器。研究小组还利用了欧洲南方天文台(ESO)位于智利拉西拉天文台(LaSillaObservatory)的光纤馈电延伸范围光学摄谱仪(FEROS)获得的关键档案数据。观测数据完成后,申纳尔请共同作者、加拿大皇家军事学院恒星磁场专家格雷格-韦德(GreggWade)研究这些数据。韦德的回答证实了申纳尔的预感:"好吧,我的朋友,不管这东西是什么,它肯定是有磁性的"。申纳尔的团队发现,这颗恒星的磁场强得惊人,达到了43000高斯,使HD45166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磁性最强的大质量恒星。"这颗氦恒星的整个表面的磁场几乎是地球磁场的10万倍,"合著者、比利时鲁汶大学天文研究所的天文学家巴勃罗-马尚解释说[见编辑]。这次观测标志着发现了第一颗大质量磁性氦星。申纳尔说:"发现一种新型天体是令人兴奋的,尤其是当它一直隐藏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时候。"这段视频展示了艺术家绘制的HD45166的动画,这是一颗最近发现的大质量恒星,它拥有43000高斯的强大磁场,是迄今为止在大质量恒星中发现的最强磁场。从恒星吹出的强烈粒子风被磁场困住,将恒星包裹在气态外壳中,如图所示。图片来源:ESO/L.卡尔卡达此外,它还为磁星的起源提供了线索,磁星是一种紧凑的死星,其磁场强度至少是HD45166的十亿倍。研究小组的计算表明,这颗恒星将以磁星的形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当它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坍缩时,它的磁场将会加强,这颗恒星最终会变成一个非常紧凑的核心,其磁场大约为100万亿高斯-宇宙中最强大的磁铁类型。申纳尔和他的研究小组还发现,HD45166的质量比以前报告的要小,大约是太阳质量的两倍,而且其恒星对的轨道距离比以前认为的要大得多。此外,他们的研究还表明,HD45166是由两颗较小的富氦恒星合并而成的。博登斯坦纳总结说:"我们的发现完全重塑了我们对HD45166的认识。"...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778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7787.htm

封面图片

天文学家在110亿光年之外探测到星系磁场

天文学家在110亿光年之外探测到星系磁场这张图片显示的是遥远的9io9星系的磁场方向,当时宇宙的年龄只有现在的20%--这是迄今为止探测到的最远的星系磁场。9io9星系中的尘粒在某种程度上与星系磁场的方向一致,因此它们会发出偏振光,这意味着光波会沿着一个偏好的方向而不是随机地摆动。ALMA探测到了这种偏振信号,天文学家可以据此推算出磁场的方向,这里显示的是叠加在ALMA图像上的弯曲线条。图片来源:ALMA(ESO/NAOJ/NRAO)/J.Geachetal.天文学家利用ALMA探测到了一个星系的磁场,这个星系非常遥远,它的光线需要110多亿年的时间才能到达我们这里。在此之前,我们从未在如此遥远的地方探测到一个星系的磁场。这段视频总结了这一发现。资料来源:欧洲南方天文台宇宙中的磁场宇宙中的许多天体都有磁场,无论是行星、恒星还是星系。英国赫特福德大学(UniversityofHertfordshire)天体物理学教授詹姆斯-盖奇(JamesGeach)说:"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们的整个银河系和其他星系都布满了磁场,横跨数万光年。"他是最近发表在科学杂志《自然》(Nature)上的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员恩里克-洛佩兹-罗德里格斯(EnriqueLopezRodriguez)也参与了这项研究,他补充说:"尽管这些场对星系的演化非常重要,但我们实际上对它们是如何形成的知之甚少。目前还不清楚星系中的磁场在宇宙生命的早期是如何形成的,也不清楚形成的速度有多快,因为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只绘制了离我们很近的星系的磁场图。"这幅红外图像显示的是遥远的9io9星系,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红色的弧线围绕着附近一个明亮的星系。附近的这个星系就像一个引力透镜:它的质量使周围的时空发生弯曲,使背景中来自9io9的光线发生弯曲,因此它的形状发生了扭曲。这张彩色图片是将欧洲南方天文台(ESO)位于智利的可见光和红外天文巡天望远镜(VISTA)和位于美国的加拿大-法国-夏威夷望远镜(CFHT)拍摄的红外图像结合在一起的结果。图片来源:ESO/J.Geachetal.恒星形成的作用和未来研究现在,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合作伙伴--ALMA,Geach和他的团队在一个遥远的星系中发现了一个完全形成的磁场,其结构与在附近星系中观测到的类似。这个磁场比地球磁场弱1000倍,但却延伸了16000多光年。盖奇解释说:"这一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让我们了解星系级磁场是如何形成的。在宇宙历史的这么早阶段就观测到一个发育完全的磁场,表明当年轻星系仍在成长时,横跨整个星系的磁场可以迅速形成。"研究小组认为,早期宇宙中恒星的密集形成可能对加速磁场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此外,这些星场还会反过来影响后代恒星的形成方式。该发现的合著者、欧洲南方天文台天文学家罗布-艾维森(RobIvison)说,这一发现打开了"一扇了解星系内部运作的新窗口,因为磁场与正在形成新恒星的物质有关"。这段视频把我们从银河系的家带到了一个遥远的星系--9io9。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可见光下的夜空,最后到达9io9星系时,我们切换到了红外光。在这里,银河系呈现出一条微弱的淡红色弧线,围绕着附近一个明亮的星系。然后我们看到的是毫米波长的9io9的ALMA图像,磁场的方向用叠加曲线表示。资料来源:ESO/ALMA(ESO/NAOJ/NRAO)/DESI/CFHT/N.Risinger(skysurvey.org)/J.Geachetal.探测遥远磁场的技术为了进行这项探测,研究小组搜索了遥远星系9io9中尘埃粒子发出的光线。星系中布满了尘埃粒子,当存在磁场时,尘埃粒子会趋于排列整齐,它们发出的光线也会变得偏振。这意味着光波会沿着一个偏好的方向振荡,而不是随机的。当ALMA探测到并绘制出来自9io9的偏振信号时,首次证实了在一个非常遥远的星系中存在磁场。盖奇说:"任何其他望远镜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希望通过这次和未来对遥远磁场的观测,这些基本的星系特征是如何形成的谜团将开始揭开。"...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547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5473.htm

封面图片

天文学家评估具有强磁场的冷恒星的强风对系外行星宜居性的影响

天文学家评估具有强磁场的冷恒星的强风对系外行星宜居性的影响艺术家绘制的恒星-行星系统插图。恒星周围的恒星风以及对行星大气层的影响清晰可见。图片来源:AIP/K.Riebe/J.Fohlmeister编辑太阳是宇宙中最丰富的恒星之一,被称为"冷恒星"。这些恒星分为四类(F、G、K和M型),它们的大小、温度和亮度各不相同。比太阳更亮、更大的恒星属于F类,而K类恒星比太阳稍小、温度稍低。最小、最暗的恒星是M星,也被称为"红矮星",因为它们发出的大部分光都是红色的。卫星观测发现,除了光之外,太阳还持续释放出一种被称为太阳风的粒子流。这些风穿越行星际空间,与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行星相互作用。南北极附近美丽的极光就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下产生的。然而,这些风也可能是有害的,因为它们会侵蚀稳定的行星大气层,火星上的情况就是如此。虽然我们对太阳风已经有了很多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太阳轨道器等任务--但其他冷恒星的情况却并非如此。问题是我们无法直接看到这些恒星风,因此只能研究它们对银河系恒星之间空腔中稀薄气体的影响。然而,这种方法有一些局限性,而且只适用于少数恒星。这就促使我们使用计算机模拟和模型来预测恒星风的各种特性,而不需要天文学家对它们进行观测。在这种情况下,AIP恒星物理和系外行星部门的博士生JudyChebly、科学家JuliánD.Alvarado-Gómez博士和部门负责人KatjaPoppenhäger教授与哈佛大学和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CeciliaGarraffo合作,对F、G、K和M恒星预期的恒星风特性进行了首次系统研究。为此,他们利用目前最复杂的模型之一进行了数值模拟,由观测到的21颗恒星的大尺度磁场分布驱动。模拟在AIP和LeibnizRechenzentrum(LRZ)的超级计算设施中进行。研究小组研究了恒星的特性,如重力、磁场强度和自转周期,如何影响风的速度或密度特征。研究结果包括对不同光谱类型恒星风特性的全面描述,其中一项结果表明,在根据观测结果估算相关质量损失率时,有必要重新审视以前对恒星风速的假设。此外,模拟还可以预测阿尔弗文表面--恒星日冕和恒星风之间的边界--的预期大小。这些信息对于确定行星系统是否会受到强磁星-行星相互作用的影响至关重要,当行星轨道进入或完全嵌入宿主恒星的阿尔弗文表面时,就会发生强磁星-行星相互作用。对行星系统的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磁场大于太阳的恒星具有更快的风。在某些情况下,恒星风速可比太阳风的平均速度快五倍,而太阳风的平均速度通常为450千米/秒。这项调查评估了这些恒星在所谓的"宜居带"上的风速有多大。"宜居带"的定义是,如果有类似地球的大气压力,岩质系外行星可以维持表面液态水的轨道距离。他们发现F型和G型恒星周围的环境比较温和,与地球在G型太阳周围的环境相当,而K型和M型恒星周围的风环境则越来越恶劣。这种强烈的恒星风对行星可能拥有的大气层有很大影响。这种现象在岩石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太阳物理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记录,但在系外行星系统中却没有。这就需要对恒星风进行估计,以评估与我们在太阳风和行星大气之间看到的过程类似的过程。有关F至M主序星的恒星风信息以前是未知的,因此这项研究在宜居性方面非常重要。本文介绍的工作是针对21颗恒星进行的,但其结果具有足够的普遍性,可以应用于其他冷主序恒星。这项调查为今后研究恒星风观测及其对行星大气侵蚀的影响铺平了道路。参考文献:《冷主序恒星风特性的数值量化》,作者:JudyJChebly、JuliánDAlvarado-Gómez、KatjaPoppenhäger和CeciliaGarraffo,2023年7月19日,《皇家天文学会月刊》。DOI:10.1093/mnras/stad2100编译来源: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0498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04987.htm

封面图片

天文学家发现罕见的白矮星脉冲星J1912-4410

天文学家发现罕见的白矮星脉冲星J1912-4410白矮星脉冲星的艺术印象。在这个双星系统中,一颗快速旋转的白矮星(右)将电子加速到接近光速。这些高能粒子产生的辐射爆发撞击伴生的红矮星(左),导致整个系统从射电到X射线范围内的脉动。资料来源:M.Garlick/华威大学/ESO这颗新的白矮星脉冲星是由一颗白矮星和一颗红矮星组成的极度接近的双星系统,加在一起可以装进太阳内部,是已知的第二颗同类脉冲星。白矮星是密度极高的恒星残骸,其质量与太阳相当,但体积却只有地球那么小。它们是在低质量恒星燃尽所有燃料、失去外层、内部强烈收缩时形成的。它们也被称为"恒星化石",可以让人们了解恒星演化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脉冲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为人所知,目前已发现3000多颗。它们是快速旋转的强磁中子星,带电粒子被超强电场从表面撕裂,然后被加速到接近光速。因此,它们会发出从射电到X射线甚至伽马射线范围的辐射,即光。由于恒星的快速旋转,短脉冲辐射会到达地球,这就是它们被称为脉冲星的原因。令科学界大吃一惊的是,2016年人们首次在一颗白矮星上观测到了脉冲星现象。令人惊讶的是,在这颗名为ARScorpii的恒星上,既没有极快的旋转,也没有真正脉冲星的强电场。这颗白矮星是在一个非常接近的双星系统中发现的,它的近邻--一颗类似太阳的红矮星--通过向它的磁场注入粒子来为它提供能量。这就从外部点燃了脉冲星现象,并像频闪镜一样照射着红伴星,使整个系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急剧变亮或变暗。这两颗恒星--白矮星和红矮星--靠得如此之近,以至于可以塞进我们的太阳。探索磁场和“发电机模型”决定性因素是强磁场的存在,然而天体物理学家并不知道其原因。解释强磁场的一个关键理论是"发电机模型",它认为白矮星的内核中有发电机,就像地球一样,只是比地球强得多。但为了验证这一理论,研究人员必须寻找其他白矮星脉冲星,以确定他们的预测是否正确。在同时发表于《自然-天文学》(NatureAstronomy)和《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Astrophysics)的两篇新研究中,一个有美国国家天文学研究所(AIP)参与的国际研究小组描述了新发现的白矮脉冲星J1912-4410(eRASSUJ191213.9-441044)。它距离地球773光年,每5分钟自转一圈,比我们的地球快300倍。白矮星脉冲星的大小与地球相似,但质量至少与太阳相当。这意味着一茶匙白矮星的重量约为15吨。白矮星的生命开始于极高的温度,然后经过数十亿年的冷却。J1912-4410的低温表明它已经非常古老了。这项研究证实,正如早期模型所预测的那样,有更多的白矮星脉冲星。J1912-4410的发现还证实了动力模型的其他预测。由于白矮星的年龄很大,脉冲星系统中的白矮星应该很冷。它们的伴星应该足够近,以至于白矮星过去的引力足以从伴星中提取质量,导致它们快速旋转。对于新发现的脉冲星来说,所有这些假设都成立:白矮星的温度低于13000开尔文,旋转频率很高,约为5分钟,而且白矮星的引力对伴星有很强的影响。合作研究与未来影响一个研究小组利用盖亚和WISE的数据寻找候选天体,重点是那些与天蝎座AR性质相似的天体。在观测了几十个候选天体后,他们发现了一个光变非常相似的天体。用其他望远镜进行的后续观测发现,这个系统大约每五分钟就会向地球发送一次射电和X射线信号。另一个研究小组利用Spectrum-X-Gamma卫星上的eROSITAX射线望远镜的数据,发现了近距离的白矮星/红矮星对。这两个小组联合起来进一步研究他们的新发现。"我们很高兴能在SRG/eROSITA进行的X射线巡天中发现这个天体,"AIPX射线天文学组组长、发表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Astrophysics)上的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AxelSchwope博士指出。"利用欧空局的XMM-Newton卫星进行的跟踪观测显示了高能X射线区域的脉冲,这是将该天体确定为白矮星脉冲星所缺少的最后一个证据。这证实了这个新天体的不寻常性,并将白矮星脉冲星确定为一个新的类别,尽管目前只有两个成员"。华威大学物理系的IngridPelisoli博士是《自然-天文学》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她补充说:"磁场的起源是天文学许多领域的一大未决问题,对于白矮星来说尤其如此。白矮星的磁场可能比太阳的磁场强一百万倍以上,而动力模型有助于解释其中的原因。J1912-4410的发现为这一领域的研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编译来源: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0519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05191.htm

封面图片

天文学家发现前所未见的摧毁恒星的方法

天文学家发现前所未见的摧毁恒星的方法恒星死亡的本质宇宙中的恒星通常以可预测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取决于它们的质量。像太阳这样质量相对较低的恒星在衰老过程中会脱落外层,最终褪色成为白矮星。质量更大的恒星燃烧得更旺盛,在超新星大爆炸中死亡得更快,会产生中子星和黑洞这样的超密集天体。如果两颗这样的恒星残骸形成双星系统,它们最终也会发生碰撞。然而,新的研究指出了一种假想已久但从未见过的第四种选择。这幅艺术家印象图展示了天文学家是如何利用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OIRLab负责操作的双子座南望远镜来研究强大的伽马射线暴(GRB)的,他们可能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摧毁恒星的方法。与大多数由大质量恒星爆炸或中子星偶然合并引起的GRB不同,天文学家得出的结论是,这个GRB是由恒星或恒星残骸在一个古老星系核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周围的拥挤环境中碰撞产生的。揭开新发现的面纱在寻找长持续伽玛射线暴(GRB)的起源时,天文学家利用智利的双子座南望远镜(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OIRLab运营的国际双子座天文台的一部分)、北欧光学望远镜和NASA/ESA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了恒星或恒星残余物在一个古老星系的超大质量黑洞附近的混乱而密集的区域中发生类似拆迁的碰撞的证据。荷兰拉德布德大学天文学家、《自然-天文学》(NatureAstronomy)杂志上一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安德鲁-莱万(AndrewLevan)说:"这些新结果表明,恒星可能会在宇宙中一些密度最大的区域遭遇灭顶之灾,在那里它们可能会被驱动发生碰撞。这对于了解恒星是如何死亡的,以及回答其他问题都是令人兴奋的,比如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来源可能会产生引力波,而我们可以在地球上探测到这些引力波。"观测证据和发现远古星系早已过了恒星形成的鼎盛时期,即使有巨型恒星,也所剩无几,而巨型恒星正是长GRB的主要来源。然而,它们的内核却充斥着恒星和各种超密集恒星残骸,如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天文学家长期以来一直怀疑,在围绕着超大质量黑洞的汹涌蜂窝中,两个恒星天体迟早会发生碰撞,从而产生GRB。然而,这种合并的证据一直难以捉摸。天文学家利用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OIRLab运营的国际双子座天文台研究一个强大的伽马射线暴(GRB)时,可能观测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摧毁恒星的方式。与大多数由大质量恒星爆炸或中子星偶然合并引起的伽玛射线暴不同,天文学家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伽玛射线暴是由恒星或恒星残骸在一个古老星系核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周围的拥挤环境中碰撞产生的。资料来源:国际双子座天文台/NOIRLab/NSF/AURA/M.Garlick/M.扎马尼2019年10月19日,美国宇航局尼尔-盖尔斯-斯威夫特天文台(NeilGehrelsSwiftObservatory)探测到了一道持续一分多钟的明亮伽马射线闪光,这是此类事件发生的第一个蛛丝马迹。任何持续时间超过两秒的伽玛射线暴都被认为是"长脉冲"。这种爆发通常来自超新星的死亡,其质量至少是太阳质量的10倍--但并非总是如此。研究人员随后利用"双子座南"对GRB逐渐消失的余辉进行了长期观测,以进一步了解其起源。通过观测,天文学家们将GRB的位置精确定位在距离一个古老星系的核心不到100光年的区域,这使得它非常靠近该星系的超大质量黑洞。研究人员还没有发现相应超新星的证据,而超新星会在双子座南研究的光线上留下印记。洞察GRB的起源莱万说:"我们的后续观测告诉我们,这次爆发并不是一颗大质量恒星的坍缩,而很可能是由两个紧凑的天体合并引起的。通过把它的位置精确定位到先前确定的一个古老星系的中心,我们首次获得了恒星走向灭亡的新途径的诱人证据。"双子座南望远镜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OIRLab运营的国际双子座天文台的一半,从一个令人眩晕的高度可以看到双子座南望远镜的全部规模和偏远程度。双子座南望远镜位于海拔2715米(8900英尺)的CerroPachón山上,得益于当地稳定的大气条件。在背景中绵延的智利安第斯山脉之上,几乎可以感受到干燥的空气,这种空气可以减轻望远镜的"视力"。这张照片还拍摄到望远镜的8米镜面透过穹顶结构探出头来,这在白天是很不寻常的。图片来源:国际双子座天文台/NOIRLab/NSF/AURA/T.Matsopoulos在正常的星系环境中,中子星和黑洞等恒星残骸碰撞产生的长GRB被认为是非常罕见的。然而,远古星系的内核并不正常,可能有一百万甚至更多的恒星挤在一个只有几光年宽的区域里。这种极高的恒星群密度可能足以导致偶尔发生的恒星碰撞,尤其是在超大质量黑洞的巨大引力影响下,它会扰乱恒星的运动,使它们向随机方向飞去。最终,这些不听话的恒星会相交合并,引发巨大的爆炸,在遥远的宇宙空间都能观测到。这种事件有可能在宇宙中类似的拥挤区域经常发生,但直到现在才被人们注意到。它们之所以不为人知,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星系中心充满了尘埃和气体,这可能会遮挡住GRB的初始闪光和由此产生的余辉。这次被确认为GRB191019A的GRB可能是一个罕见的例外,它让天文学家能够探测到这一爆发并研究其余辉。未来研究和影响研究人员希望发现更多有关这些事件的信息。他们希望能将GRB探测与相应的引力波探测相匹配,这将揭示更多关于这些事件的真实性质,并确认它们的起源,即使是在最阴暗的环境中。维拉-C-鲁宾天文台(VeraC.RubinObservatory)将于2025年投入使用,它在这类研究中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莱万说:"研究像这样的伽马射线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说明了从探测伽马射线暴,到用双子座这样的望远镜发现余辉和距离,再到用整个电磁波谱的观测结果对事件进行详细分析,许多设施的合作确实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际双子座天文台项目主任马丁-斯蒂尔(MartinStill)说:"这些观测为双子座的丰富遗产增添了新的内容,加深了我们对恒星演化的理解。"这些时间敏感性观测证明了双子座天文台的灵活运作和对宇宙中遥远的动态事件的敏感性。"...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959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9599.htm

封面图片

天文学家发现恒星死亡的新方式:碰撞

天文学家发现恒星死亡的新方式:碰撞我们已经知道,恒星可以相互吞噬,从对方身上撕扯出能量和物质,直到只剩下残渣。但是现在,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恒星之间的碰撞实际上也能引发恒星的死亡。新的证据可以在《自然-天文学》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找到,表明伽马射线暴可以由恒星碰撞产生。伽马射线暴动画来自NASA图片来源:NASAGoddard/YouTubeNASA戈达德/YouTube这些证据是利用智利的GaminiSouth望远镜和北欧光学望远镜,以及NASA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的。天文学家利用这些望远镜对Swift天文台在2019年发现的伽玛射线暴进行了回访。这些爆发被命名为GRB191019A,时间很长,持续了一分钟还多。研究人员设法找到了爆发的源头,在一个古老星系的核心深处,离核心大约100光年的地方。基于这些观察,天文学家认为,两个紧凑物体的碰撞导致了伽马射线暴的产生,而且它不仅仅是一颗大质量恒星的坍缩。相反,两颗恒星的死亡似乎为伽马射线暴提供了动力。这一发现特别吸引人,因为这个星系是如此古老,大多数足以在产生伽马射线的超新星中死亡的巨大恒星早已死亡。因此,当这个爆发将他们带回那个特定的星系时,天文学家们感到很困惑。然而,这个新的证据确实突出了一个可怕的现实--即使是恒星碰撞也会导致大质量恒星的死亡,并且这在未来可能会对其他恒星系统造成破坏。...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780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7801.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