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集团迎来“新掌门”引热议:别把格力集团和格力电器搞混了

格力集团迎来“新掌门”引热议:别把格力集团和格力电器搞混了不过,一些网友将格力集团与董明珠任董事长的格力电器搞混了。资料显示,格力集团成立于1985年3月,是珠海首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旗下业务涵盖产业投资、建设投资、城市更新、建筑安装、服务运营等多个领域。截至2023年末,格力集团资产总额超1132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超483亿元。格力集团是上市公司格力电器的控股股东,自2006年起,集团不断降低对格力电器的持股比例。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格力集团持有格力电器股权比例为3.44%,是上市公司的第四大股东。截至2024年2月8日,格力电器总市值为2035亿元。据格力电器最新财报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为1550亿元,同比增长5.1%;净利为201亿元,同比增长9.77%;扣非后净利为192.15亿元,同比增长3.49%。此前,接受采访时,董明珠被问到关于退休和接班人的想法时,她坦言其实这个问题没有必要问,也没有必要回答。董明珠说,自己不是不培养接班人,而是在给了大家平台和空间后,是否有合适的人出现。虽然左膀右臂和助手很重要,但董明珠说她从不觉得自己孤独。...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1913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19133.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格力集团迎新董事长登热搜 格力电器“何时换帅”引网友热议

格力集团迎新董事长登热搜格力电器“何时换帅”引网友热议虽然都有“格力”二字,格力集团和格力电器却是两家公司,据最新数据显示,格力集团持有格力电器股份比例仅为3.44%,为第四大股东。格力集团全称为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3月,为珠海市属国有企业;格力电器成立于1991年,一度隶属于格力集团旗下,格力集团对其持股比例曾高达50.28%,不过自2006年起,格力集团逐年减少格力电器股份占比。2019年,格力电器经过半年混改,高瓴资本旗下的珠海明骏斥资416.6亿元,从格力集团手中收购格力电器15%的股权,成为格力电器第一大股东,而格力集团对格力电器的股份占比则降至3.44%,位列第四大股东。也是在此次混改后,格力电器由国资控股的上市公司转而变为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企业。值得一提的是,2012-2016年,董明珠曾任格力集团董事长一职。公开资料显示,最新上任的格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康洪,1976年生,四川人,曾在珠海横琴任职多年,先后担任珠海横琴新区统筹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横琴新区发展改革局局长、横琴新区商务局局长、横琴新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等职。2021年获任珠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期间挂职担任中国雄安集团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一职。在完成对格力电器的股权转让后,格力集团全速推进全市首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改组,目前已成长为拥有产业投资、建设投资、城市更新、建筑安装、服务运营等多个核心业务板块的企业,截止2023年末,格力集团资产总额超1132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超483亿元。与格力集团逐渐脱离后,格力电器近些年来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一方面是与美的空调的“老大之争”落于下风,另一方面,其多元化业务未见明显成效。但是对刚刚过去的2023年而言,以空调为核心业务的格力电器成绩单还不错,格力电器表示,2023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050亿元-2100亿元,同比增长7.8%-10.4%;实现归母净利润270亿元-293亿元,同比增长10.2%-19.6%。截止发稿时间,格力电器股价36.98元/股,总市值2082亿元。虽然曾经是“一家人”,不过现在的格力集团和格力电器分道扬镳多年,已没有太大关系,之所以此次格力集团“换帅”登上热搜,一方面是格力集团作为国有龙头企业其人事变动本就受关注,另一方面,还在于“格力”品牌在用户心中的影响,以及董明珠“掌舵”格力电器已经多年,关于格力电器“接班人”此前就多次被股东及外界所关注和讨论,此次格力集团“换帅”使得网友延伸到对格力电器掌门人更换的热议,自然也不足为奇了。...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1960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19607.htm

封面图片

格力集团迎来新董事长

格力集团迎来新董事长中国广东珠海市属国有企业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格力集团)新任董事长已正式履职。综合《证券时报》《南方都市报》星期一(2月19日)报道,根据格力集团官网最新消息,中国广东省珠海市政府前副秘书长目前担任格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公开资料显示,今年48岁的康洪曾在横琴任职多年,先后担任过横琴新区统筹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横琴新区发展改革局局长、横琴新区商务局局长、横琴新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等职。2021年4月,作为中组部选派的挂职干部,时任珠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的康洪到雄安新区,挂任中国雄安集团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一职。格力集团是珠海市属国有企业,截至2023年末,资产总额超1132亿元(人民币,下同,约211亿新元)、所有者权益总额超483亿元。此前,格力集团曾是中国家电巨头格力电器的控股股东,不过自2006年起,其不断降低对格力电器的持股比例。2019年格力电器经历了历时半年的混改,高瓴资本旗下的珠海明骏斥资416.6亿元,从格力集团手中收购格力电器15%的股权,成为格力电器新的大股东。此次混改后,格力电器变为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企业。截至去年三季度末,格力集团持有格力电器股权比例为3.44%,是格力电器的第四大股东。截至今年2月8日,格力电器总市值为2035亿元。2024年2月19日2:08PM

封面图片

格力电器:拟 10.15 亿元受让格力钛 24.54% 股份

格力电器:拟10.15亿元受让格力钛24.54%股份格力电器12月19日晚间公告,公司拟通过受让现有股东持有的股份增持控股子公司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格力钛”)股份,董事长董明珠持有的格力钛股份不参与本次交易。公司已与12名交易对方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拟受让其合计持有的24.54%格力钛股份,交易作价约10.15亿元,公司受让该部分股份后将合计控制72.47%格力钛股份。另外,公司计划在未来十二个月内择机开展公司协议受让27.53%格力钛股份事宜。本次交易后,董事长董明珠持有的格力钛股份维持不变。

封面图片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中国品牌节上透露,格力开发了矿井专用空调,为矿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中国品牌节上透露,格力开发了矿井专用空调,为矿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董明珠透露,有煤炭企业询问格力能否开发矿井专用空调,但一开始因为“难度较大”,且深井里温度较高而不想研究。董明珠提议去矿井看一看,得到矿工因为工作环境几乎“裸体上班”,因而不能去的答复。董明珠称“这句话刺激到了我”,并决定“投入再多的钱也要开发”。她还表示,为开发矿井专用空调,公司花费了超过1亿元,但最终仅卖出20台。不过,她认为这件事非常有价值,因为这些矿工们现在能够穿着西装去上班了。

封面图片

股价暴跌 格力电器急披露今年净利或超10%

股价暴跌格力电器急披露今年净利或超10%在股价跌至年内新低的水平后,中国家电巨头格力电器星期四(12月21日)凌晨紧急发布业绩预告,披露今年公司业绩净利润将增长逾10%、超过270亿元(人民币,下同,约50亿新元)。综合第一财经和澎湃新闻报道,格力电器星期四凌晨发布2023年业绩预告,披露公司今年预期营业总收入将达2050亿元至2100亿元,重返2000亿元大关;预期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达270亿元至293亿元,同比增长10.2%至19.6%;预期归属母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将达261亿元至278亿元,同比增长8.8%至15.9%;预期每股盈利将达4.82元/股至5.23元/股,高于去年的4.43元/股。上述业绩预告超出市场的预期,市场普遍预期今年格力电器营业总收入为2040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70.85亿元。格力电器在公告中指出,今年公司经营业绩稳中向上,收入、利润较上年同期均有增长。公司将持续进行工业化转型,在高端装备、工业制品、绿色能源等多元化领域持续发力,创造更多的领先技术,为业绩提供增长动力。就在格力业绩预告前一天,一则格力电器拟全盘接受格力钛的公告引发股价巨震。格力电器星期三(12月20日)宣布将通过受让现有股东持股的方式,增持控股子公司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4.54%的股份。此次交易的估值为41亿元左右,远低于格力钛2016年巅峰时期的130亿估值,缩水接近70%。由于格力钛盈利前景尚未明朗,格力电器当天股价跌超7%,累计蒸发超130亿元市值。但受超出预期的业绩预告提振,格力电器股价星期四下午回涨2.24%。2023年12月21日4:24PM

封面图片

格力手机核心团队已解散?格力电器回应称研发还在持续进行

格力手机核心团队已解散?格力电器回应称研发还在持续进行格力手机第一代产品是2015年亮相的。当年3月,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在一次演讲中,突然掏出一个手机表示,格力手机已经做出来了,“我已经在使用”。这个消息马上引起各界关注。随后数年,投资者面对董明珠时必提的一个话题就是格力手机。面对外界质疑,董明珠也金句频出。“网上说格力进军手机失败了,我认为没有啊,我现在很好呀”、“格力手机是一定要做,必须做”、“(格力手机)做得不比苹果差”……2015年至今,格力手机8年间迭代了6代产品。与此同时,格力电器内部对手机业务的战略定位、产品期望也在发生着改变。记者注意到,2014年至2021年,格力电器每年年报中均有提及格力手机的内容,但到了2022年年报,格力电器已不再提到“手机”。2022年年报没有提及“手机”从2015年格力手机一代产品亮相至今,格力手机业务走过八个年头。2015年3月,董明珠对外宣布格力电器进军手机时,格力电器当时的证券事务代表就接受媒体采访称,格力做手机主要是为了布局智能家居。从发展历程来看,2015年,格力一代手机市场售价不及2000元,以董明珠头像作为开机画面。2016年6月,格力手机2代上线;2017年6月,格力第3代手机“色界”手机上架,定价升至3200元;2020年,格力手机启用“大松”品牌。目前,在“格力董明珠店”,格力TOSOT大松手机G7依然在售,根据配置,价格有2959元、3099元两种。据悉,大松手机G7是格力第6代手机产品。从格力电器的历年年报,也可以看出格力对手机战略定位的变化。在2014年年报中,格力电器称,格力手机即将面世,作为承担链接和控制智能家电产品的载体,格力会抢先争夺智能家居入口,成为连接各个家电设备并搜集数据的平台,帮助用户时刻关注家电设备的运行状态,最终达到远程可视化控制目的。到了2015年年报,格力电器表示,格力将继续以空调产业为支柱,大力开拓发展手机等新兴产业,将格力从单纯的家电制造企业向新能源行业及装备制造企业进行产业拓宽,打造成为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先进的国际一流企业,实现多元化稳健发展。不难看出,一开始,格力电器对手机业务还是寄予较高期望。格力也表现得雄心勃勃,希望打造“物联手机”,视手机为公司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方向。2016年半年度报告中,格力电器表示,公司正式向市场推出格力二代手机,标志着公司向多元化又迈出了新的一步。2016年年度报告中,格力透露,2016年已实现二代手机量产,6寸屏三代手机正在研发中,在手机业务上已聚集一定的研发实力。接下来做大做强手机产业,正式启动手机线下渠道销售。2017年,格力电器说,要深耕手机技术研发工作,打造业内一线厂商水准的手机,完善手机自有销售渠道的建设,提高格力手机的市场竞争力。2018年年报中,格力电器提到,2019年公司重点工作包括加快手机更新迭代速度,结合格力特有的智能家居生态,打造具有格力特色的物联网手机。2019年及2020年年报中,格力电器对手机业务提及不多。到2021年年报,格力电器称,格力自主研发的第二款5G手机上市,搭载自主研发的HaloUI6.0操作系统,可联动格力智能家居设备。今年4月底发布的2022年年报中,格力电器已经没有提及到“手机”二字。业内:若真的剥离“也可以理解”一直以来,由于董明珠的自信发言,外界一直对格力手机抱有较高期待。2015年格力手机首次亮相后,董明珠当时称,“格力要做三年不用换的手机。”在2016年1月初,董明珠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一个成功的企业不是要解决专业化或是多元化的问题,而是看做事是否专注,注重更多的是未来和前景。“格力电器的手机不单单是一个手机,而是一个智能控制器,一个可以控制智能家居的控制器,未来市场前景是巨大的。”“格力电器不光简单考虑到企业的利益,也要考虑到国家的利益,希望成为能够为国家输送高端科技制造型人才的人才库。”当时,格力一代手机市场售价并不高,董明珠彼时的解释是,格力手机价格不高,但不会因为价低而忽视功能。格力手机目前供不应求,正在特定的渠道销售,还没来得及到专卖店就没货了。对于格力手机的销量,董明珠当时也信心满满:“格力手机未来目标5000万台应该没什么大问题”“我们进入一个领域就要做行业的技术领先”。理想和目标是宏大的,但董明珠也显然低估了手机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咨询机构Counterpoint资深分析师齐英楠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即使格力真的要剥离手机业务,也是可以理解的。他告诉记者,全球范围来看,手机不再是很大的增量市场,小品牌很难通过商业模式或普通产品来赢得市场扩张,市场留给小品牌的空间不是太多。不管是中国还是全球,手机市场份额逐渐向头部品牌聚拢的趋势不会变。“现在变成了大家都要修炼内功,把产品性能做好,占据中高端市场,继而保持好的利润,再转化成投资,继续巩固产品竞争力,把品牌力提升。如果能做到这点的品牌会活得很好,但格力手机显然离这个比较远。”另一方面,即使是将手机与白电产品做组合,现在智能家居的入口也不一定是手机。格力做手机,“跟主营业务之间不能说完全没有关联,但它不是强关联,不会推动主营业务发展,主营业务也不能借势给手机。我其实更看好格力的自动化工厂相关产品。”不过,5月19日晚,格力电器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来的回应至少证实,格力手机的研发还将持续推进。...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067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0677.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