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梅毒的疾病在哥伦布抵达美洲之前就已广泛传播

类似梅毒的疾病在哥伦布抵达美洲之前就已广泛传播巴西古代骸骨中梅毒的证据推翻了哥伦布将这种疾病传入欧洲的说法,表明类似梅毒的疾病早在15世纪之前就在全球范围内存在。上图为巴西朱比卡比拉二世遗址中的一具骸骨。图片来源:何塞-菲利皮尼博士发表在科学杂志《自然》上的这一新发现对之前有关西班牙征服者传播梅毒的理论提出了质疑。在COVID-19大流行之前,传染病的出现和传播史就对全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现代实验室方法,研究人员现在可以从史前发现的病原体中检测到最微量的DNA。这意味着他们可以追溯这些病原体在历史上的传播方式及其进化发展过程。由巴塞尔大学(前苏黎世大学)的维莱娜-舒内曼教授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维也纳大学和圣保罗大学合作,对2000年前死在巴西圣卡特琳娜沿海地区的四具史前遗骨进行了研究。在其中一些人的史前骸骨上发现了明显的病理变化,这可能表明死者患有类似梅毒的疾病。研究人员使用牙医的钻孔工具,在无菌条件下取出微小的骨骼样本。从这些样本中,他们分离出了属于梅毒病原体的史前遗传物质(古DNA)。他们的研究发表在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Nature)上,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已经调查过的细菌基因组都可以归属于梅毒螺旋体特异株--也就是导致梅毒的病原体。梅毒是性传播疾病家族中的标志性成员,若不及时医治会对机体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对全球健康构成威胁。Schünemann说:"我们的研究表明,大约2000年前,巴西的潮湿地区就已经出现了梅毒。这意味着,早在哥伦布抵达新大陆的10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感染了地方性梅毒,可能是通过皮肤接触。"梅毒类疾病起源于哥伦布之前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水手和士兵返回旧大陆时,是否将通过性传播的梅毒从新大陆带到了旧大陆,这一问题至今仍在专家和医学史学家之间引起激烈争论。从15世纪末开始,梅毒迅速蔓延,尤其是在港口城市。巴塞尔大学博士后研究员、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KerttuMajander说:"事实上,这些发现代表的是一种地方性传播疾病,而不是性传播梅毒,这使得性传播梅毒的起源仍然悬而未决。不过,作者们认为,有很多证据表明,在哥伦布时代之前,梅毒已经在欧洲广泛传播。""我们在南美洲没有发现任何通过性传播的梅毒,因此哥伦布把梅毒带到欧洲的理论似乎更加不可能。事实上,她的研究小组早些时候在芬兰和波兰等地的发现表明,某些形式的梅毒在欧洲也已经存在。"重组可能推动了梅毒样疾病的发展许多细菌物种通过所谓的水平基因转移或重组,交换有利于进化的性状。将巴西骨骼中的史前DNA与今天的病原体进行比较后发现,确实发生了这种重组事件。通过DNA比对,还可以推断出梅毒螺旋体家族出现的时间。他们的研究表明,这些病原体出现于公元前12000年至公元前550年之间的某个时期。因此,这些病原体的历史要比之前推测的久远得多。"尽管梅毒的起源仍有想象的余地,但至少我们现在毫无疑问地知道,在欧洲人探索美洲大陆之前的几个世纪里,生活和死亡的美洲居民对梅毒螺旋体并不陌生,"Schünemann总结道。她和她的团队相信,史前DNA分析的进步也可能会带来梅毒起源的新发现。编译来源: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071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0713.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NIH研究显示抗生素可帮助预防常见的性传播疾病

NIH研究显示抗生素可帮助预防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在无保护性行为后三天内服用口服抗生素多西环素,可以减少高危人群的性传播感染风险。但需要进一步研究,在不同人群中测试这种预防方法,并评估潜在的风险。性传播感染(STI),如衣原体、梅毒和淋病,在全国范围内一直在上升。它们对男男性行为者和变性妇女的影响不成比例。如果不加以治疗,它们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失明、大脑和神经问题,以及妇女的不孕症。避孕套可以阻止许多性传播感染。但是安全套并不总是被持续或正确地使用。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预防性传播疾病的其他选择,特别是在那些重复感染风险较高的人群中。以前的研究发现,有证据表明,在性生活后不久服用抗生素多西环素,可能会降低男男性行为者发生细菌性性病的风险。这种方法被称为多西环素接触后预防,或Doxy-PEP。但是一些专家担心,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抗生素耐药性。这可能会减少未来治疗性病和其他细菌感染的选择。为了了解更多信息,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和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小组开始测量Doxy-PE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他们还寻找抗生素耐药性的证据。结果于2023年4月6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该研究招募了501名被认为是细菌性性传播疾病高风险的成年人,他们是发生男男性关系的男性或变性人士。所有的人都在过去一年中被诊断出患有细菌性性传播疾病,并报告在过去一年中有过不使用安全套的性行为。他们要么是HIV感染者,要么正在服用或计划服用药物以预防HIV感染。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接受doxy-PEP或标准护理。那些在Doxy-PEP组的人被告知在无套性交后72小时内尽快服用200毫克多西环素片。参与者每三个月接受一次性传播疾病的检测,并跟踪一年。研究人员发现,与标准护理组相比,多西环素组在每三个月的时间里,梅毒、淋病和衣原体的发病率低三分之二。在对Doxy-PEP组的人进行的季度测试中,约有10%检测出性传播疾病,而在标准护理组中约有30%。淋病是最经常被诊断出来的性传播疾病。多氧预防针组每季度的淋病发病率比标准护理组低约55%。衣原体和梅毒每季度的发病率都降低了80%以上。研究人员发现,12个月后,Doxy-PEP疗法组的鼻腔内耐多西环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比例略高。而对抗生素四环素有抗药性的淋病菌株在Doxy-PEP组中的发生率为38.5%,而在标准护理组中为12.5%。这一发现表明,在预防已有四环素耐药性的淋病方面,Doxy-PEP的效果可能较差;然而可用的淋病培养物的数量较少。该研究的共同负责人、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AnnieLuetkemeyer博士说:"监测doxy-PEP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抗菌素耐药性模式的影响,并将其与减少性传播感染和相关的减少性传播感染治疗的抗生素使用所带来的好处进行权衡,这将是很重要的。鉴于其在多项试验中显示出的疗效,如果男男性行为者和变性妇女的性传播疾病风险增加,则应考虑将Doxy-PEP作为性健康方案的一部分。"...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773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7737.htm

封面图片

人类足迹的增加影响了虫媒疾病的传播

人类足迹的增加影响了虫媒疾病的传播病媒传染的疾病(VBDs)是由被称为病媒的生物体传播的,它们将致病的病原体从人与人之间或从动物与人之间携带。媒介传播疾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发病率较高,对贫困人口的影响尤为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有70多万人死于VBD。蚊子是常见的病媒,可以引起疟疾、登革热乃至寨卡病毒传播等疾病。另一个常见的病媒是沙蝇,它传播利什曼病,这是一种寄生虫病,可引起皮肤溃疡或影响内部器官(内脏利什曼病),通常是脾脏、肝脏和骨髓。来自格里菲斯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使用累积压力图和机器学习来绘制环境改变如何影响VBD传播。累积压力是指环境压力,与其他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压力相结合,可以产生相加的、协作的或对抗的影响。环境压力包括气候变化、城市化、土地清理、污染、旅游和工业。VBDs对环境变化有很强的反应能力,自然生态系统会受到大范围和小范围环境改变的影响。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我们刚刚开始了解这种改变所造成的人类压力的影响。该研究的主要作者EloiseSkinner博士说:"人们真的很擅长改造地球--多达95%的地球表面已经被人类以某种方式改造过。我们知道,当我们改变地球表面时,我们也会改变物种群落,其中包括植物、动物和昆虫。"鉴于影响病媒-人类疾病传播的复杂社会和生态因素,环境变化对VBD的影响很难监测。在目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了"人类足迹指数"作为单一指标来捕捉人类与土地互动的多维度影响。人类足迹依靠累积的压力图来计算人类压力的尺度,范围从零到50。人类足迹的特定范围与生态完整性和功能的变化有关。以前的研究已经确定,人类足迹等于或大于3是物种灭绝的临界点。作为比较,人类足迹小于4的地区被认为是包含大部分自然栖息地的完整生态系统。而人类足迹大于12表示人类压力很大。鉴于巴西的生态和社会经济多样性以及不同的土地使用,研究人员用巴西来代表人类压力的全球模式。他们研究了该国特有的六种最常见的VBD。斯金纳说:"随着人类压力的增加,人们会期望不同疾病的发生发生转变--例如,登革热是一种高度城市化的病原体,而疟疾则发生在森林砍伐的前沿地带。但是,一个地区要多大程度的城市化才能使登革热成为一种风险?在我们开始看到疟疾的增加之前,必须要有多少森林被转化?"使用机器学习来比较人类足迹与VBD传播,研究人员表明,人类足迹有明显的阈值,影响到特定VBD的流行率。当人类足迹从中度(4到7)到高度(7到12)到强度(大于12)时,VBD的发生从疟疾、皮肤利什曼病和内脏利什曼病转移到登革热、基孔肯雅和寨卡。斯金纳说:"这些疾病需要在病媒控制、诊断和环境管理方面做出不同的反应。该研究表明,人类对环境的压力--人类足迹--是VBD传播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这种更深入的了解可以为我们预测未来疾病爆发的能力提供信息。"由于仅靠生物医学和化学方法未能可持续地消除这些VBD,因此管理促进病原体传播的社会生态环境是地球健康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该研究发表在《自然-可持续发展》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965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9653.htm

封面图片

世卫组织多次警告的“X疾病”,是种什么病?

世卫组织多次警告的“X疾病”,是种什么病?“X疾病”为何让世卫组织警惕?其暴发是否是必然?我们可以做哪些准备?什么是“X疾病”?实际上,“X疾病”并非当下真实存在的特定疾病。根据世卫组织的解释,“X疾病”指一种未知的病原体引发严重国际大流行的可能性。它有机会在任何时间、由多种来源触发,恐会夺去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一概念并非首次被提出。早在2018年,世卫组织就发出过类似警告,将“X疾病”列为可能引发疫情或大流行的“重点病原体”。与之并列的还有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等。世卫组织官网消息称,列入“X疾病”是为了涵盖可能导致严重国际流行病的未知病原体。关于提出“X疾病”概念的初衷,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在接受中新健康采访时指出,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在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新现或变异病原体如新冠病毒对人类的危害。“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有可能,甚至很有可能会面临另一场大流行病。我们不知道它会有多严重,但我们可以做好准备。”谭德塞近日在2024年世界政府峰会上说,尽管在监测、大流行基金、疫苗生产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世界仍然没有为下一种“X疾病”和下一次大流行做好准备。“X疾病”一定会到来吗?谭德塞在上述大会上称,下一次大流行病暴发“并非是否会发生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问题”。“自然界的病毒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尽管目前已经发现了300来种可以感染人类的病毒,但是仍然有大量未知病毒待确证,其中就有很多病毒可能具有突破物种间的障碍感染人的能力。”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告诉中新健康,一项研究显示,在被调查的25个病毒家族中,有约167万种未知病毒有待发现,其中63.1万到82.7万种可能感染人类。卢洪洲指出,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新的病原微生物正加速出现,大规模传染病的预防难度也越来越大。此前他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全球的专家普遍认为,也许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暴发另一种新的传染病。赵卫表示,由于人类活动的不确定性以及病原体变异的不定向,很难准确预测未来“X疾病”的出现时间。但从长远看,“X疾病”未来一定会在某地发生,人类应持续加大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以从容应对。如何应对可能到来的“X疾病”?赵卫指出,“X疾病”因为病原体不确定,其应对存在极大的困难。首先需要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包括建立未知病原的检测技术,形成更敏感有效的监测预警网络。其次,提升医务人员的临床救治水平和服务能力,能够应对突发的医疗需求激增的情况。第三,提升新疫苗的研发技术和生产能力,能够在“X疾病”暴发后在人群中快速建立免疫屏障。他还表示,如果能够减少与自然界新病原体接触的机会,降低已知病原体在人群中的感染率,就可以减少新现病原体或已知病原体在人群传播过程中导致的变异,从而降低“X疾病”出现的概率。因此,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或研究要有更加谨慎的态度,尽可能符合生物安全和伦理规范。在应对可能到来的新发突发传染病方面,卢洪洲建议,建立成熟的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的诊防治及创新研究体系,形成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病原鉴定、检测方法开发、发病机制研究、疫苗及新药研发闭环,实现快速转化,科学、及时、有效应对突发疫情。另外,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包括着力培养能解决病原学鉴定、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人才;全面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密切同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合作等,将有助于抗击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发突发传染病大流行。(完)...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1985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19859.htm

封面图片

世卫关注中国呼吸道疾病及儿童聚集性肺炎增加 已要求提供资讯

世卫关注中国呼吸道疾病及儿童聚集性肺炎增加已要求提供资讯世界卫生组织关注中国呼吸道疾病及儿童聚集性肺炎病例增加的报道,已要求中方提供详细资讯。世卫在社交媒体发文,提到国家卫健委在本月13日的发布会上,指出中国的呼吸道疾病情况有所上升,并归咎因为取消了新冠防疫限制,以及已知病原体的传播,包括流感、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新冠病毒等。前日亦有传媒报道,中国北方儿童出现聚集性肺炎的情况。世卫表示,已透过国际卫生条例机制,要求中方提供更多流行病学和临床信息,以及这些儿童聚集性病例的实验室结果,亦要求提供有关已知病原体近期传播趋势,以及当前卫生系统负担的更多资讯。世卫建议中国民众采取措施减低患呼吸道疾病的风险,包括接种疫苗、与生病的人保持距离、生病要留在家中、适当地佩戴口罩等。2023-11-2307:51:47

封面图片

世界卫生组织已正式要求中国提供有关呼吸道疾病增加和儿童聚集性肺炎的详细信息。

世界卫生组织已正式要求中国提供有关呼吸道疾病增加和儿童聚集性肺炎的详细信息。中国国家卫健委在上称中国呼吸道感染高发,并将其归因于新冠防疫限制的解除和已知病原体的传播,例如流感、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新冠病毒。世卫组织表示,已通过《国际卫生条例》机制,要求中方提供有关儿童聚集性肺炎的更多流行病学和临床信息,以及实验室结果。世卫组织还要求进一步了解中国已知病原体近期的传播趋势以及卫生系统当前所面临的负担。()

封面图片

研究发现少数男性猴痘患者精液中含猴痘DNA

研究发现少数男性猴痘患者精液中含猴痘DNA(早报讯)研究员在少数意大利猴痘病人的精液中发现猴痘病毒碎片,引发了这种传染病是否可能通过性传播感染的疑问。路透社报道,据了解,猴痘病毒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伤口、飞沫等传播。在本次疫情中,许多病例都是发生在有过类似密切接触的性伴侣之间。然而,性传播疾病如爱之病、衣原体疾病(chlamydia)、梅毒(syphilis)等,是由病原体引起,并通过精液、阴道分泌物或其他体液中从一个人传播给另一个人。罗马医院与传染病研究机构Spallanzani的研究员在6月2日的一份报告中首次公布,意大利四名男性猴痘患者的精液中存在猴痘病毒的证据。在那之后,研究员又在七名病患当中发现六人的精液含有猴痘病毒遗传物质。而且,实验室对单独一名患者进行的样本测试发现,存在于他的精液里的猴痘病毒不仅能感染另一个人,还能够进行复制。有关数据已提交出版,但Spallanzani研究所所长瓦亚强调,这些数据仍不足以证明猴痘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已经改变,并导致它的传播方式也发生变化。瓦亚说:“不过……精液中含有传染性病毒强烈指向一个假设,那就是性传播是这种病毒其中一个传播方式。”Spallanzani研究所已向世界卫生组织(WHO)通报这个最新发现。发布:2022年6月14日12:26P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