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的巧妙方法可以在封闭与高压下测量物质超导状态

哈佛大学的巧妙方法可以在封闭与高压下测量物质超导状态金刚石砧单元中氮空位中心的艺术效果图,该单元可探测高压超导体对磁场的释放。资料来源:EllaMarushchenko科学家们一直渴望了解并最终利用被称为氢化物的超导富氢化合物进行实际应用--从悬浮列车到粒子探测器。但是,研究这些材料和其他材料在巨大、持续压力下的行为并不实际,精确测量这些行为介于噩梦和不可能之间。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创造了一种工具,可以直接对极端条件下的超导材料进行成像,促进了超导氢化物领域的新发现。高压测量的突破性进展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对于如何测量和成像氢化物超导体在高压下的行为这一棘手问题,他们已经找到了一种基础工具,就像计算器对算术的作用和ChatGPT对写作五段式文章的作用一样。他们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报告称,研究人员已经创造性地将量子传感器集成到一个标准的压力诱导装置中,从而能够直接读取加压材料的电学和磁学特性。这项创新来自于物理学教授姚诺曼(NormanYao)(09-14博士)与波士顿大学教授、前哈佛博士后克里斯托弗-劳曼(ChristopherLaumann)(03-)的长期合作。高压物理学的革命研究极压下氢化物的标准方法是使用一种名为金刚石砧室的仪器,它将少量材料挤压在两个明亮切割的金刚石界面之间。为了检测样品是否被挤压到足以实现超导,物理学家通常会寻找双重特征:电阻降到零,以及附近磁场的排斥力,即迈斯纳效应(这就是为什么用液氮冷却陶瓷超导体时,它会在磁铁上盘旋的原因)。问题在于如何捕捉这些细节。为了施加必要的压力,必须用一个垫圈将样品固定住,使挤压均匀分布,然后将样品封闭在一个腔体内。这样就很难"看到"里面发生了什么,因此物理学家不得不采用变通方法,用多个样品分别测量不同的效应。"超导氢化物领域一直存在一些争议,部分原因是高压下的测量技术非常有限,"Yao说。"问题在于不能把传感器或探针插在里面,因为所有东西都是封闭的,而且处于非常高的压力下。这使得从舱内获取局部信息变得极为困难。因此,没有人真正观测到过单个样品中超导的双重特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设计并测试了一种巧妙的改装方法:他们在金刚石砧座表面直接集成了一层薄薄的传感器,由金刚石原子晶格中自然产生的缺陷构成。他们利用这些被称为氮空位中心的有效量子传感器,在样品加压并进入超导领域时,对腔室内的区域进行成像。为了证明他们的概念,他们使用了氢化铈,这种材料在大约一百万个大气压的压力下会成为超导体,物理学家称之为兆巴级。这一新工具不仅有助于发现新的超导氢化物,还能更容易地获得现有材料的这些让研究人员梦寐以求的特性,以便继续进行研究。Laumann说:"可以想象,因为现在是在一个[氮空位]金刚石砧槽中制造东西,可以立即看到'这个区域现在是超导的,这个区域不是',然后可以优化合成,并想出一种方法来制造更好的样品。"编译来源: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222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2223.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金刚石纳米高压舱” 有望实现高压材料广泛应用

“金刚石纳米高压舱”有望实现高压材料广泛应用记者17日从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获悉,该中心研究员曾桥石带领的国际研究团队合成了一种由金刚石构成的纳米压力舱,能够把物质的高压状态永久封存其中。高压态物质因此可以摆脱传统压力装置的束缚,如普通材料一样在常压条件下独立存在,从而扫除了高压态物质基础研究和广泛应用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该成果刊登在8月17日的《自然》杂志上。高压下发现的许多新奇物理现象,诸如近室温超导,当压力去除时也随即消失。因此,将高压下的新物态和性质完好保留到常压环境,是高压材料实现应用的前提,也是人们长期追求的一个科学梦想。由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科学家领导的国际团队另辟蹊径,摆脱传统上利用高压机械装置来维持材料压力的思路,在材料合成过程中,把材料的高压态直接植入并封存到由坚硬的金刚石构筑的复合材料中。作为示范,他们把一种富含纳米空洞的“玻璃碳”和氩气一起在压力装置中加压到大约50万个大气压,这时,“玻璃碳”犹如海绵吸水一样把氩气吸纳到其纳米空洞中,然后他们再利用高温(1800℃)促使“玻璃碳”转变成金刚石。当样品从压力装置中取出时,处于常温常压环境中的金刚石样品的纳米腔体中成功保留了处于极高压力态(22万个大气压)的氩。他们把这种全新的由金刚石包含大量高压物质纳米颗粒的复合材料命名为“金刚石纳米高压舱”。曾桥石表示,“金刚石纳米高压舱”的概念可以应用到包括气体、液体、固体各种形态的目标材料,并且可以通过多次合成聚集成大块高压态材料,方便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0575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05755.htm

封面图片

磁性材料高压超导机理研究取得新进展

磁性材料高压超导机理研究取得新进展科学家们努力在实验室中实现高压条件,研究材料在高压下的物理性质,试图发现新物态、新物性、新机理。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王猛教授课题组自2017年开始搭建金刚石对顶砧压腔高压实验平台,目前已经可以实现百万大气压强,配合同步辐射光源,综合物性测量系统,低温电学测试设备,拉曼光谱仪等手段,可以进行高压下的晶体结构、电输运、直流磁化率、交流磁化率、拉曼光谱测量实验。2020年王猛教授课题组生长了一种新的庞磁阻半导体材料EuTe2单晶样品。通过改变磁场大小,EuTe2单晶样品电阻值可以改变100万倍,通过变化磁场角度电阻值变化也可以达到100万倍,具有超高的磁阻(MR)和磁阻各向异性(AMR)。韩国一研究团队2021年在Nature杂志发文认为EuTe2在发现时具有最高的MR和AMR。磁阻效应是目前计算机高密度读出磁头和磁存储元件的物理基础,曾在200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结合中子衍射等实验及理论分析,王猛教授研究团队最终确定了磁阻机理为自旋结构驱动的电子能带劈裂,导致电子带隙关闭形成较高的磁阻效应。相关成果在美国物理学会杂志发表PhysicalReviewMaterials4,013405(2020)。图1.EuTe2压力下的电阻测量EuTe2为小带隙磁性半导体材料,易于被压力调控。王猛教授课题组利用金刚石对顶砧压腔实验技术对EuTe2进行了高压下的物性研究,发现压力超过5GPa时出现超导电性、在16GPa时EuTe2发生了结构相变,并且在结构相变后依然超导。Eu具有很强的磁性,一般不显示超导电性。然而,在EuTe2中,结构相变前超导电性需要22T的磁场才可以破坏超导电性,远超过常规超导机理估算的临界磁场上限。这个结果引发了一个重要科学问题,EuTe2中高压下发现的超导电性是由于电子和声子耦合导致的常规超导还是其他机制导致的非常规超导?经过实验和理论的系统研究,研究团队确认超过理论值的上临界磁场是由于+2价Eu离子的内建磁场导致。磁场会改变磁结构,而不同磁结构会在样品中形成不同内建磁场。超导电子对感受到的磁场是外加磁场与内建磁场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内建磁场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时,外加磁场可以远超过常规超导机理预言的理论值。这正是由Jaccarino和Peter两位科学家在1962年提出的一种磁与超导电子的作用机制,然而在实际材料中较少被观测到。在高压相变后,EuTe2成为非磁性材料,其超导上临界磁场也明显降低,完全符合理论预期。本项工作确定的物理机制可以用来解释一批具有较高上临界磁场但同时具有大磁矩的磁性超导材料。相关成果在近期的Nature出版社旗下期刊发表CommunicationsPhysics6,40(2023)。图2.EuTe2在7.0GPa压力下不同磁性状态对应的超导及临界磁场以上工作第一作者分别为王猛教授团队硕士研究生殷俊杰同学以及孙华蕾副研究员,通讯作者为王猛教授。参与工作的人员包括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姚道新教授及团队成员、沈冰副教授、侯玉升副教授、王伟良副教授、张云蔚副教授,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李满荣教授及团队成员,中国人民大学程鹏副教授、张红霞副教授,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郝丽杰研究员,美国莱斯大学戴鹏程教授等。王猛教授团队开展以上工作得到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二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等支持。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materials/abstract/10.1103/PhysRevMaterials.4.013405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5-023-01155-7...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083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0831.htm

封面图片

#3月9日,上海市高温 超导 重点实验室主任、大学教授蔡传兵认为,迪亚斯这次的研究成果有两个亮点,第一是把原来所需的极端高压

#3月9日,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大学教授蔡传兵认为,迪亚斯这次的研究成果有两个亮点,第一是把原来所需的极端高压267GPa变成了一个相对低的压力1GPa。第二个亮点是,这次迪亚斯采用了一个新的元素组合,引入了稀土金属——镥元素(Lu,Lutetium),合成了三元氢化物(N-Lu-H),和他以前采用的碳硫氢化物不同。这次迪亚斯展示出的研究成果有一定可靠性,但#室温超导#所需的1GPa压力仍属于高压范畴,距离实际应用仍非常遥远。据了解,超导指的是在特定条件下呈现出电阻等于零的特性以及具备完全抗磁性的材料,但这个“特定条件”的要求往往十分严苛,要么需要极低温度,要么需要极高压力。目前较为先进的高温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为-196°C,而如果要在室温状态下实现超导,需要的往往是足以把绝大多数物质碾碎的超高压力,因此室温超导至今仍然无法实际应用频道:@chiguadashen

封面图片

3月9日,上海市高温 超导 重点实验室主任、大学教授蔡传兵认为,迪亚斯这次的研究成果有两个亮点,第一是把原来所需的极端高压2

3月9日,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大学教授蔡传兵认为,迪亚斯这次的研究成果有两个亮点,第一是把原来所需的极端高压267gpa变成了一个相对低的压力1gpa。第二个亮点是,这次迪亚斯采用了一个新的元素组合,引入了稀土金属——镥元素(lu,lutetium),合成了三元氢化物(n-lu-h),和他以前采用的碳硫氢化物不同。这次迪亚斯展示出的研究成果有一定可靠性,但#室温超导#所需的1gpa压力仍属于高压范畴,距离实际应用仍非常遥远。据了解,超导指的是在特定条件下呈现出电阻等于零的特性以及具备完全抗磁性的材料,但这个“特定条件”的要求往往十分严苛,要么需要极低温度,要么需要极高压力。目前较为先进的高温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为-196°c,而如果要在室温状态下实现超导,需要的往往是足以把绝大多数物质碾碎的超高压力,因此室温超导至今仍然无法实际应用。

封面图片

科学家被撤稿后再次宣称创造室温超导

科学家被撤稿后再次宣称创造室温超导美国一研究团队称,他们发现了在实用条件下工作的室温超导。但该团队此前声称破纪录的室温超导一直存在争议,半年前甚至遭遇论文撤稿,因此新的研究结果或将面临严格审查。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物理学家朗加·迪亚斯(RangaDias)在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介绍了团队的研究新进展。据称他们创造出的超导可在室温和相对较低的压力下工作。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由氢、氮、镥组成的材料,迪亚斯和同事将这些元素混合在金刚石压砧中,施加不同的压力,测量电阻。实验发现,在294K(即21°C)的温度下,材料失去电阻,不过仍然需要10kbar(约大气压力的10000倍)压力才能实现材料的超导性能。但这已经远低于在室温工作的超导通常所需要的数百万个大气压。如果这一研究成果得到证实,这种材料有望用于现实。不过这项研究可能会面临严重质疑,部分原因是该团队早期发表的文章声称在15°C下发现了一材料的超导性。在发表之后被《自然》撤回论文,称研究人员在数据处理方面存在违规行为。来源,,视频:其他:来自:雷锋频道:@kejiqu群组:@kejiquchat投稿:@kejiqubot

封面图片

室温超导“再现”,《三体》成真?

室温超导“再现”,《三体》成真?来自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助理教授兰加·迪亚斯等宣称,该团队发现了一种由氢、氮和一种名为镥的稀土元素混合制成的材料,可以在21℃和大约1GPa(约等于一万个标准大气压)的压力下实现室温超导电性。这一会议后,连续几天,上海超导公司总工程师朱佳敏接到了非常多电话,很多人来问他,怎么看待这一结果。他有些惊讶,为何这件事如此出圈?兰加·迪亚斯演示的一次实验中,一块磁铁漂浮在液氮冷却的超导体上。图/罗彻斯特大学超导体的一个特性是“零电阻”,亦即电流通过时,没有因为受到任何阻力而导致损失,因此,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材料。多年来,寻找一种无需极低温或者极高压就可以使用的超导体是超导界的一大梦想,很多业内人士相信,这将开启新的工业革命。不过,业内人士们对此要冷静得多。这已是迪亚斯等人第二次宣布实现室温超导,去年,其上一次的发现因数据原因被《自然》杂志撤稿。因此,这一最新成果的真实性有待确认。当地时间3月9日,《物理评论快报》开始对迪亚斯团队2021年6月发表在该期刊的一篇论文展开调查。与此同时,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高压实验方面的专家詹姆斯·哈姆林发现,迪亚斯2013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与自己2007年的博士论文有诸多相同段落。对此,罗彻斯特大学在一份声明中称,迪亚斯会对这些错误承担责任,并且正在与他的博士导师合作修改这篇论文。室温超导为何具有革命性?3月8日,迪亚斯等人的研究在线发布于《自然》杂志。根据论文描述,他们在金刚石之间放置了一个直径为100微米的镥箔,然后泵入一种含有99%氢气和1%氮气的混合气体,并将压力加至2GPa。样品在65℃的烘箱中加热,24小时后释放压力,得到了一种在正常条件下呈蓝色的材料。他们发现,该材料在0.3GPa时会变成粉红色,同时开始具有超导性;继续加压力到1GPa时,材料超导温度最高在21℃;当样品压力达到3.2GPa时,材料呈鲜红色,超导可能消失。通常,电流穿过电线时会遇到阻力,一些能量会以热量形式损失掉。科学家们发现,对金属导体而言,当电流通过时,温度越高电阻越大。自然而然,人们开始思考,如果温度能达到绝对零度,是不是电流的电阻会变成零。上世纪初,最后一个没被液化的气体——氦气终于成功液化,可用于制冷。1911年,荷兰科学家海克·昂内斯等人发现汞在4.2K、-269℃附近低温下,电阻似乎神奇消失。K是“开尔文”的简称,是热力学温标或称绝对温标,每变化1K相当于变化1℃,但开尔文以绝对零度作为计算起点,即-273.15℃等于0K。超导材料因其绝对零电阻和完美抗磁特性等性质,几乎在所有电和磁相关的领域都有巨大应用价值。比如,现阶段使用的特高压输电技术,通过提高输电线电压,尽可能降低能量损耗。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罗会仟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如果使用超导输电,可以把目前高压交流输电技术中15%左右的损耗降低到1%以下。另一方面,因为磁感应强度与电流强度正相关,因此,如果利用电流量很大的超导体做线材,能获得强大的外部磁场。比如,医院用于核磁共振成像的医疗设备,采用了超导体以获得强大磁性。高速磁悬浮列车也需要借助超导材料。过去100多年里,各类超导材料不断被发现,目前已知的超导材料有成千上万种。不过,朱佳敏说,真正实用化的超导材料非常少,主要分为铌系合金为主的低温超导和钇钡铜氧为主的高温超导材料。室温超导为何仍被寄予厚望?这是因为尽管超导材料展现了其在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广阔前景,但低温却限制了它的应用。所谓高温超导材料,并不是人们想象的比如100℃或者200℃。如果在40K以下,约-233.15℃下才能达到超导状态,且一般要在液氦制冷系统下工作的超导体,叫做低温超导;相比下,如果能够在40K以上出现超导电性,就被称为高温超导,许多高温超导体甚至能超过液氮沸点(约-196℃)。超导材料的众多应用前景中,最被寄予厚望的是推动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发展。2007年,中、印、日、韩、美、俄及欧盟7个成员发表了一份联合宣言,决定在法国建造全世界最大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从工程角度探讨建造商业核聚变发电站的可行性。星环聚能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核聚变领域的初创公司。创始人陈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一大装置使用的还是最早的低温超导体材料,必须用到昂贵、大型的液氦冷却系统,ITER这一大型工程投入上千亿元人民币。ITER项目2008年开建,计划2025年建成。近几年,随着高温超导等新材料的工业化生产变得成熟,使得相对较小体积、几亿元成本建造核聚变探索装置变得可行,极大加速了这一领域的商业化。实验室中的兰加·迪亚斯。图/罗彻斯特大学 星环聚能目前使用的超导带材达到超导的临界条件是77K,但在可控核聚变环境中使用时,实际温区是20K,大约是-250℃。虽然已属于高温超导体,但陈锐说,这依然是很低的温度,需要一套昂贵的低温系统。如果未来真能够实现室温超导,显然会极大降低可控聚变的研发及设计成本,也会缩短完成这一事项的时间。在物理学界,一般室温严格定义为300K,约相当于27℃。尽管迪亚斯等人的研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室温”,但这种超导体的临界温度,已经是在如此低的压力下的最高纪录。此前使用类似材料所进行的实验,所需的压力在数百万个大气压,迪亚斯团队报道的新材料所需压力要低得多。“结合我们在碳硫氢化物中发现的室温超导性表明,三种元素或更多元素的体系可能是实现更高转变温度和在室温条件下实现超导性的关键。”演讲中,迪亚斯表示,有了这些材料,接近环境压强超导和技术应用的黎明已经到来。同类研究刚被撤稿,这次是真的吗?这些年来,超导物理学界一直在尝试突破超导体的临界温度。但是,当问及业内人士,看到这一进展第一反应是什么时,他们并不是感慨成果本身,而是怀疑,“凭什么又是他们?”寻找室温超导非常困难,迪亚斯团队却一次次带来“惊喜”的成果,而且成果一次比一次更轰动。1986年,整个凝聚态物理领域发生了一次“大地震”,一种钡镧铜氧化物在30K,约-243℃左右的临界温度中被发现了超导现象,两名瑞士科学家因此获得了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多国科学家们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对铜氧化物的超导电性有了更多认识,也掀起全球高温超导研究的热潮。1986年~1987年的短短一年多里,临界超导温度提高近100K。但是,科学家们至今仍没有找到一种真正的室温超导体。目前研究发现,提高超导体临界温度,最好的路径就是从高压着手。“在高压下寻找一个材料更高的临界温度,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体系了。每次去参加超导会议都有相关的报告。”朱佳敏说。解释超导性的标准理论早就预测,如果氢元素能被足够强力挤压形成金属氢,这种物质就极可能是室温超导体,但前提是要在百万级大气压的极端高压下合成。罗会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如此高的压力,需要借助世界上最硬的物质——金刚石来实现,一对磨平端面的金刚石形成一种高压装置后,对氢加压。不过,氢本身十分活泼、易燃易爆,而且在高压下,渗入氢元素,会导致金刚石硬度突然降低而碎裂,发生“氢脆”现象,种种原因使得这一路径十分艰难。“(金属氢)大家前前后后找了80年,都一直没有成功。”罗会仟说。就在这个时候,2017年,当...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960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9605.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