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进一步确认中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

新研究进一步确认中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已经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研究表明,早在约10万年前,野生水稻就已经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大约2.4万年前,全球气候开始进入寒冷的盛冰期,促使人类开始采集、利用包括野生稻在内的野生作物。大约1.3万年前,人类开始对野生水稻进行驯化前的栽培。大约1.1万年前,驯化水稻植硅体比例迅速增加,并达到驯化阈值,标志着东亚稻作农业正式起源。上山遗址发现于2000年11月,上山文化命名于2006年11月,目前已发现24处文化遗址,均位于浙江省。这是中国境内乃至东亚地区目前已知规模最大、分布最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长江下游地区三万年以来水稻由野生到驯化演化的概念模型...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32204.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32204.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科学家揭示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 10 万年连续演化史

科学家揭示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我国科研团队日前利用植硅体微体化石分析等方法,在浙江上山文化遗址开展水稻起源研究,揭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早在约10万年前,野生水稻就已在长江下游地区分布;约2.4万年前,人类开始采集并利用野生水稻;约1.3万年前,人类有意或无意地对野生水稻进行驯化前的栽培;约1.1万年前,东亚稻作农业起源。这项研究进一步确认了我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有助于更好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农业文明起源。相关成果5月24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新华社)

封面图片

古代石器提供了最早的水稻收割证据 大约1万年前

古代石器提供了最早的水稻收割证据大约1万年前野生水稻和驯化水稻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种子传播模式;野生水稻自然脱落其成熟的种子,使其在成熟时碎落在地上,而栽培水稻在成熟时将其种子保留在植物上。为了收获水稻,需要某种工具。在用工具收割水稻的过程中,早期的水稻种植者在选择留在植株上的种子,所以逐渐地,留在植株上的种子的比例增加了,这带来了水稻的驯化。从上山石片和荷花山石片中找到的植物石:稻壳植物石(在左边)和稻叶植物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困惑之一是在中国南方没有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或新石器时代(公元前10000-7000年)的收获工具,也就是我们知道水稻开始被驯化的时间段,"主要作者、达特茅斯大学人类学助理教授王佳静说。"然而,当考古学家在长江下游流域的几个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工作时,他们发现了很多小块石头,这些石头有锋利的边缘,可能是用来收获植物的。我们的假设是,也许这些小石片中有一些是收割水稻的工具,这就是我们的结果所显示的。"在长江下游流域,最早的两个新石器时代文化群体是上山人和跨湖桥人,研究人员调查了来自上山和荷花山遗址的52件剥落石器。使用指刀和镰刀收割水稻的方法示意图石片外观粗糙,制作不精细,但有锋利的边缘。平均来说,这些石片工具小到可以用一只手握住,宽度和长度大约为1.7英寸。为了确定这些石片是否用于收割水稻,研究小组进行了使用磨损和植物石残留物的分析。在使用磨损分析中,在显微镜下检查了工具表面的微小划痕,以确定这些石头是如何使用的。结果显示,30块石片的使用磨损模式与收获硅质(富含二氧化硅)植物(可能包括水稻)时产生的磨损相似。细致的条纹、高度的抛光和圆形的边缘将用于切割植物的工具与用于加工硬质材料、切割动物组织和刮削木材的工具区分开来。来自上山文化((a)-(h))和跨湖桥文化((i)-(l))的部分石片工具,红点代表工具的工作边缘通过植物石残留物分析,研究人员分析了留在石片上被称为"植物石"或植物硅质骨架的微观残留物。他们发现,28件工具中含有水稻植物石。关于水稻植物石的有趣之处在于,稻壳和叶子会产生不同种类的植物石,这使我们能够确定水稻是如何收割的。使用磨损和植物石分析的结果说明,当时使用了两种类型的水稻收割方法--"指刀"和"镰刀"技术。这两种方法今天仍然在亚洲使用。早期阶段(10000-8200BP)的石片显示,水稻的收割主要采用指刀法,即收割稻株顶部的圆锥体。结果显示,用于指刀收割的工具的条纹主要与石片边缘垂直或对角,这表明有切割或刮削的动作,并含有种子或稻壳的植物石,表明水稻是从植物的顶部收割的。一株水稻包含许多圆锥花序,它们在不同的时间成熟,因此当水稻驯化处于早期阶段时,指刀式收割技术特别有用。然而,来自后期阶段(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7000年)的石片有更多的镰刀收割的证据,其中植物的下部被收割。这些工具的条纹主要与工具的边缘平行,反映出可能使用了切片的动作。当水稻变得更加驯化时,镰刀收割法被更广泛地使用,更多成熟的种子留在植物上。由于同时收割整株植物,水稻的叶子和茎也可以用于燃料、建筑材料和其他用途,因此这是一种更有效的收割方法。这两种收割方法都会减少种子的碎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水稻驯化是由人类无意识的选择所推动的。...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059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0597.htm

封面图片

新研究揭示远古降温事件带来的冰冻消灭了欧洲的早期人类

新研究揭示远古降温事件带来的冰冻消灭了欧洲的早期人类新的研究显示,大约110万年前,欧洲南部出现的极端冰川降温很可能导致欧洲大陆早期人类的灭绝。这一发现对之前认为在那段时期欧洲一直有人类居住的观点提出了挑战。(艺术家概念图)欧洲已知最古老的人类遗骸是在伊比利亚发现的,这表明早期人类大约在140万年前从西亚西南部来到欧洲。当时的气候通常温暖湿润,间或有轻微的寒冷期。迄今为止,普遍的理论认为,人类一旦到来,就能够在多个气候周期中生存下来,并适应90万年前日益严酷的环境。资深作者ChronisTzedakis教授(伦敦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理学教授)说:"我们发现在110万年前左右发生过一次极端冰川降温事件,这对早期人类持续占领欧洲的观点提出了挑战"。来自UCL、剑桥大学和巴塞罗那CSIC的古气候科学家分析了海洋微生物的化学成分,并检查了从葡萄牙海岸附近打捞上来的深海沉积物岩芯中的花粉含量。这揭示了气候突变的存在,这种突变最终导致了极度的冰川冷却,里斯本附近海域的海洋表面温度降到了6°C以下,邻近陆地上的半荒漠面积不断扩大。一段视频重点介绍了古气候证据如何显示,根据伦敦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新研究,大约在110万年前,南欧气候明显变冷,很可能导致欧洲大陆早期人类的灭绝。资料来源:UCL主要作者瓦西里基-玛格丽(VasilikiMargari)博士(UCL地理学)说:"令我们惊讶的是,我们发现110万年前的这次降温与近代冰期最严重的一些事件不相上下"。共同作者、大英博物馆的尼克-阿什顿教授说:"这种程度的降温会使小型狩猎采集人群承受相当大的压力,特别是因为早期人类可能缺乏适应能力,如足够的脂肪保温,也缺乏生火、有效的衣物或庇护所的手段"。为了评估气候对早期人类的影响,共同通讯作者、釜山国立大学IBS气候物理中心的AxelTimmermann教授及其团队在超级计算机Aleph上进行了气候模拟,以捕捉这一时期的极端条件。结合模拟输出和人类占领欧亚大陆西南部的化石和考古证据,研究小组开发出了人类栖息地模型,该模型可预测环境对早期人类占领的适宜程度。阿克塞尔-蒂默曼教授说:"结果表明,110万年前,地中海周围的气候对古人类来说变得过于恶劣。"古气候数据和人类栖息地模型结果共同表明,伊比利亚以及更广泛的南欧在早更新世期间人口减少。在接下来的20万年里,石器和人类遗骸明显缺乏,这进一步提出了欧洲人长期中断活动的可能性。共同作者、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克里斯-斯金格教授说:"根据这种假设,欧洲可能在大约90万年前被更有韧性的人类重新占领,这些人类在进化或行为上的变化使得他们能够在日益加剧的冰川条件下生存下来"。...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664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6641.htm

封面图片

石器时代的时间胶囊:西非最古老的被占领遗址揭示了15万年的历史

石器时代的时间胶囊:西非最古老的被占领遗址揭示了15万年的历史人类相关物种大约在30万年前出现在非洲,直到大约3-6万年前通常使用被称为中石器时代工具包的工具和工具制造技术。大约在那个时候,在非洲北部、东部和南部开始出现独特的晚石器时代的工具箱。虽然最近的证据表明,中石器时代的工具箱在西非持续了很久,大约在1万年前,但对这些技术的古老性了解甚少。巴尔格尼1号的15万年前的沉积物,包含了西非最古老的中石器时代的工具。由马克斯-普朗克地质人类学研究所、达喀尔的谢赫-安塔-迪奥普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和南佛罗里达大学的科学家领导的这项新研究,根据对巴格尼1号近海岸遗址的发掘,将西非已知的中石器时代工具的时间范围扩大到15万年前。该研究的主要作者KhadyNiang博士说:"15万年前的石器组合显示了中石器时代的典型特征,使用Levallois和盘状还原法,使用小型修饰的片状工具而不是大型工具。巴尔格尼1号的组合与整个非洲大陆类似年龄的组合密切相关,是西非第一个可追溯到中更新世的遗址,在非洲其他地方开始出现大量技术区域化之前"。来自巴格尼1号的花粉,包括阿维菌(上)和Typha(下),表明该遗址在过去靠近河口环境。比例为25微米。资料来源:ChrisKiahtipes该遗址本身靠近现代海岸线,位于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南部。虽然在该遗址没有发现表明人类直接参与沿海资源的文物,但对相关环境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视角。"我们发现了与该遗址的占领有关的红树林和咸湿地植物微化石,"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南佛罗里达大学的ChrisKiahtipes博士补充说。"这特别有趣,因为它表明该遗址位于河口附近,并表明这些栖息地对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是多么重要"。该研究强调了西非中石器时代工具箱的核心元素的长期耐久性,而没有证据表明在其他地方观察到的专门技术发展的出现。"中石器时代的人口适应了广泛的栖息地,并参与了整个非洲的气候变化。但是在西非,我们看到在过去15万年里环境相当稳定,"JimbobBlinkhorn博士补充说。"我们观察到的持久的文化连续性的一个解释是,这是一种稳定的行为适应稳定的环境条件,而与整个非洲其他人口的潜在隔离可能也导致了人口稳定性。最终,我们的研究有助于说明中石器时代的技术对居住在整个非洲的不同栖息地的持续效用"。...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822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8223.htm

封面图片

中美航线票价有望进一步下降

中美航线票价有望进一步下降美国允许中国航司在11月9日起进一步增加每周增班后,中美航线票价有望进一步下降。根据美国交通部官网,美国交通部在当地时间星期五(10月27日)发布最新通知称,从11月9日起,允许中国航空公司将中美往返航班数量从每周24趟增至每周35趟。按照航权对等原则,美国航司每周执行的中美往返航班也将随之增至35班。扩容后,中国和美国航司每周运营的中美往返客运航班合计将达到70趟。通知指出,美国交通部将继续与中国民航局进行富有成效的对话,以促进中美航空服务市场逐步且更广泛地重新开放。根据第一财经,在冠病疫情前,中美之间每周的直飞航班量超过300班,目前的航班量只有疫情前的十分之一,大量旅客往返中美还需要通过中转。随着中美航班的增加,此前居高不下动辄上万的中美航线票价也开始回落,尤其是价格洼地洛杉矶和旧金山。多位行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分析,洛杉矶目前是航司执飞中美航线最多的目的地,而最新获批的中美航班又集中在旧金山,运力增加带来的票价下降幅度也会更大。此外,目前已进入中美航线的传统淡季,整体票价也有下降的空间。在去哪儿平台上,上海至洛杉矶的机票价格已经由年初的1.5万元(人民币,下同,约2800新元),降至暑期1万元,9月降至8000元左右,目前查看11月价格已降至7000元。2023年10月29日10:01PM

封面图片

广发证券:企业盈利增速中枢有望进一步修复

广发证券:企业盈利增速中枢有望进一步修复广发证券研报表示,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同比增长6.1%,较前值加快3.6个点。2023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企业利润累计同比为-4.4%,全年负增长已是大概率。但从当前边际变化来看,一些积极信号正在发生,且年内利润压力最大的时段已经过去。继续往后看,随着出口的逐步好转、增发国债年后的投入使用、“三大工程”的启动,企业盈利增速中枢有望进一步修复。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