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绍兴发布公众号,昨日,比亚迪半导体功率器件和传感控制器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一期竣工。这是滨海新区2023年重大竣工投产仪式上

据绍兴发布公众号,昨日,比亚迪半导体功率器件和传感控制器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一期竣工。这是滨海新区2023年重大项目竣工投产仪式上投资总额最大的项目。据了解,位于马山街道的比亚迪半导体项目是省市县长项目、省千项万亿重大项目,项目总投资100亿元,用地417亩。项目建设年产72万片功率器件产品和年产60亿套光微电子产品生产线,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50亿元。顺应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需求,一期项目研发生产的功率器件、传感控制器件,均为新能源汽车核心器件。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比亚迪半导体功率器件和传感控制器件项目一期竣工

比亚迪半导体功率器件和传感控制器件项目一期竣工昨日,比亚迪半导体功率器件和传感控制器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一期竣工。这是滨海新区2023年重大项目竣工投产仪式上投资总额最大的项目。据了解,位于马山街道的比亚迪半导体项目总投资100亿元,用地417亩。项目建设年产72万片功率器件产品和年产60亿套光微电子产品生产线,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50亿元。顺应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需求,一期项目研发生产的功率器件、传感控制器件,均为新能源汽车核心器件。(绍兴发布)

封面图片

士兰微电子 8 英寸碳化硅功率器件芯片制造生产线项目今日开工

士兰微电子8英寸碳化硅功率器件芯片制造生产线项目今日开工据证券时报,6月18日,士兰微电子8英寸SiC功率器件芯片制造生产线项目(士兰集宏)在厦门市海沧区正式开工。项目总投资为120亿元人民币,分两期建设,两期建设完成后将形成8英寸SiC功率器件芯片年产72万片(6万片/月)的生产能力。其中第一期项目总投资70亿元,预计在2025年三季度末实现初步通线,2025年四季度试生产并实现产出2万片的目标;2026年—2028年持续进行产能爬坡,最终将形成年产42万片8英寸SiC功率器件芯片的生产能力。

封面图片

每日芯片行业动态汇总(2023-11-30)

每日芯片行业动态汇总(2023-11-30)1.黄仁勋:AI可能在5年内超越人类智能,正为中国市场开发合规芯片。2.消息称苹果或放弃自主研发5G调制解调器芯片。3.三星暂停NAND闪存报价出货,存储芯片Q4合约价报价优于预期。4.中微半导:“公司将收缩无刷电机芯片业务”传闻不真实。5.比亚迪半导体功率器件和传感控制器件项目一期竣工。6.中国工程院院士戴琼海:光电智能计算芯片迎来历史机遇。7.立昂微:拟将子公司海宁东芯100%的股权转让给立昂东芯。

封面图片

比亚迪半导体接盘成都紫光项目 将开展大规模晶圆投资建设

比亚迪半导体接盘成都紫光项目将开展大规模晶圆投资建设比亚迪半导接盘原紫光成都存储器制造基地成都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于2022年8月30日注册成立,其注册地址位于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市双流区黄甲街道综保横路168号,该地址,与转让的项目位置重合。可见,对于拿下这个体量庞大的项目,比亚迪谋划已久。挂牌公告曾披露,该在建工程用于电子信息高端制造项目,为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和国有企业活力,拟公开挂牌该项目,引入半导体产业相关企业。据了解,转让项目即原紫光成都存储器制造基地,项目土地使用权面积为348285.84㎡(合约522亩),用途为工业工地。该项目在2018年10月开工,于2021年1月部分停工,目前处于在建状态。据公开报道,紫光成都存储器制造基地项目选址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双流园区,主要建设12英寸三维闪存存储器芯片生产线,并开展存储器及关联产品(模块、解决方案)研发、制造和销售。工商信息显示,2022年7月5日,“成都紫光国芯存储科技有限公司”更名为“成都空港国芯科技有限公司”,而在此次转让在建工程之前,紫光方面已经退出了成都空港国芯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序列,该公司股东均为成都市、区级国企。成都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受让原紫光成都存储器制造基地项目一期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其地上全部建筑物、构筑物等资产,该公司于2022年12月3日通过转移登记取得《不动产权证》,于2022年12月15日取得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核发的原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名称变更的函,该公司申请变更原"原紫光成都存储器制造基地项目(一期)A标段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单位项目名称、设计单位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等信息,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第五条第(三)项第2款,重新损发新证。比亚迪半导体终止上市!开展大规模晶圆产能投资建设!比亚迪半导体终止分拆上市后续根据需要再择机上市,因比半济南和成都重大项目的推进使企业基本面发生重大变化,当然主要原因还是比亚迪目前不缺钱了。比亚迪半导体为了扩大晶圆产能,在审期间已投资实施济南功率半导体产能建设项目。济南项目目前已成功投产,产能爬坡情况良好,但面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持续增长,新增晶圆产能仍远不能满足下游需求。为尽快提升产能供给能力和自主可控能力,比亚迪半导体拟抢抓时间窗口,开展大规模晶圆产能投资建设。在济南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大额投资,预计对比亚迪半导体未来资产和业务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公司为加快晶圆产能建设,综合考虑行业发展情况及未来业务战略定位,统筹安排业务发展和资本运作规划,经充分谨慎的研究,决定终止推进本次分拆上市,同意比亚迪半导体终止分拆至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并撤回相关上市申请文件。公司将加快相关投资扩产,待相关投资扩产完成后且条件成熟时,公司将择机再次启动比亚迪半导体分拆上市工作比亚迪半导体紧抓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机遇,继续投资建设晶圆产能,将进一步深化垂直整合,极大程度缓解产能瓶颈,增强车规级半导体的产能供给能力和自主可控能力,有效满足下游新能源汽车行业不断扩张的整体市场需求,进而巩固比亚迪半导体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维持其行业领先地位,提升持续盈利能力。待公司完成相关投资扩产后且条件成熟时,公司将择机再次启动比亚迪半导体分拆上市工作。终止本次分拆上市不会对公司现有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也不会对公司未来发展战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同时,公司承诺在终止所属子公司比亚迪半导体至创业板上市事项公告后的一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664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6647.htm

封面图片

雷军亲测小米“电动爹” 造车进展到了哪一步?

雷军亲测小米“电动爹”造车进展到了哪一步?1月17日,汽车博主@不是郑小康发布了两张小米汽车的照片,并透露雷军在测试小米汽车。图/微博@不是郑小康图/微博@不是郑小康根据周围环境来看,应该是小米汽车在做极寒测试和标定,这也是汽车量产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新年开始也有报道指出小米汽车已经被拖车运往黑龙江等地进行路测,以验证极寒环境下小米汽车的性能、续航、快充等方面的表现。不过和其他车厂的冬测不同,这次的特殊之处在于雷军还亲自驾驶小米汽车进行测试。相比于雷军“去工厂拧螺丝”的营销属性,雷军亲自驾驶进行测试,更多还是体现了雷军对小米汽车项目的重视。从宣布小米造车开始,雷军就经常在微博上分享汽车相关知识和文化的学习,包括透过《头文字D》了解日本顶级改装车及其文化。在福布斯中国的采访中,雷军表示:摆在小米面前的挑战是——假如有一天我们真的成了全世界消费电子的第一。可能因为我们不做新能源车,就变成了传统的公司,就落伍了。54岁的雷军,甚至会在晚上12点下班后开车去刷北京六环,以此来了解各种各样的汽车,试图造好“年轻人的第一台电动智能汽车”。图/小米01Hello,Modena!目前来看,小米第一款电动汽车为中型溜背式轿车,内部代号Modena(摩德纳)。但不同于去年发布的蔚来ET5,小米选择了做三厢轿车。对于SUV,有爆料称小米内部表示暂不考虑推出SUV车型。不过考虑到现如今SUV在国内市场的流行,后续小米估计还是会推出自己的SUV车型。图/蔚来ET5这种打法也跟小鹏汽车有些类似,小鹏就是先从三厢轿车起家,再慢慢向SUV车型过渡,而不是像蔚来和理想刚上场就开始造SUV。作为汽车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价格当然也是小米汽车最受关注的方面之一,尤其考虑到小米“价格屠夫”的称号,也让外界多了更多的期待。据晚点LatePost爆料,小米第一款车将分为两个版本,一个版本定价26万-30万元区间,另一个版本定价在35万元起,两个版本的区别主要在于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方面,包括百公里加速、电池包容量与续航时间。这与目前特斯拉、比亚迪、问界等新能源汽车的定价策略类似。具体到两个版本的配置上,其中价格较低的版本基于主流的400V平台,搭载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智能驾驶方面采用了供应商大陆提供的5R1V(5个毫米波雷达+1个摄像头)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价格更高的版本基于800V高压平台,搭载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预计支持15分钟充电80%。智能驾驶方面搭载英伟达OrinX芯片,配置激光雷达和小米自研算法。两个版本的共同点在于,都将采用高通下一代智能座舱芯片(8295芯片),高通目前尚未量产该芯片,据其他渠道消息,今年下半年发布的集度ROBO-01上预计将首发搭载这颗芯片。集度ROBO-01探月限定版,图/百度按照计划,小米今年年中将在位于北京亦庄的造车工厂进行试生产,顺利的话年底我们就能看到首款小米汽车的正式发布。新年伊始,雷军还在小米汽车内部开了一场全员会,表示首款小米汽车“一定会大火,唯一担心的是电池价格如果再涨,我们可能就变成超级豪华车了。”小米确实应该担心,但问题的关键可能在对手。本月特斯拉再度降价,Model3起售价降为22.99万元,ModelY起售价降为25.99万元,创下历史最低,交付周期也进一步缩短至1到4周。紧随着特斯拉的本次降价,问界、小鹏也开启了降价模式,开启了一轮降价潮。如果没了价格优势,“新新势力”的小米汽车要拿什么竞争?02从造车到卖车,小米准备好了吗?前不久的广州车展上,各家新能源厂商都展示了2022年新发布的车型,同时也喊出了新的目标。理想销售副总裁刘杰表示,理想将在2023年进一步扩张渠道,目标是在2023年增加50个覆盖城市,150家店,对三线城市实现全面覆盖,并下沉到头部的四线城市。目前理想在全国总共有290家零售门店,覆盖120个城市,80%的销量都来自一、二线城市。新入场的集度也要大肆扩张线下渠道,预计2023年直接开个100家,其中既有直营店,也有与第三方渠道合作的体验店。这个数量显然无法和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相比。图/小米2021年底卢伟冰就表示,到当年10月小米之家门店数量就突破了1万家,覆盖全国2200多个县城,并表示未来小米之家将承担小米汽车销售和服务的职责,要开更多大店放下小米汽车。卢伟冰还提到,到2024年结束,小米之家门店数量计划要增长到3万家。不是所有小米之家都能塞下汽车,但“开更多大店”也意味着小米早有准备。作为参考,据公开报道,华为去年坐拥5000家高端体验店,覆盖了中国每一个城市,能在600多家门店为“含华量”最高的问界提供试驾体验。并入吉利的汽车生态后,魅族也计划践行华为的策略,卖手机也买车,并计划开1000家足够大的体验店容纳汽车。但与华为、魅族都不同。从造车到卖车,小米还自建工厂、自研车机系统和智能座舱方案,甚至是自动驾驶技术,试图建立一个属于小米的闭环。根据规划,小米汽车整车工厂分两期建设,一期占地面积接近72万平方米,2022年4月开工建设,2023年6月竣工;二期计划2024年动工,2025年完建。其中,一期包括4个工厂,年产能为15万辆。车机系统和智能座舱方案自不必说,可以预见必然基于MIUI,并与小米手机以及米家生态链产品形成强链接。对小米而言,更具挑战的还是自动驾驶技术。图/小米2021年,小米就收购了2017年创立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DeepMotion并以此为核心建立小米汽车自动驾驶团队,到去年小米首次展示了自动驾驶能力,雷军还宣称到2024年,小米自动驾驶能力将冲到第一梯队。除了比较常规的自动驾驶场景和挑战,小米还显示出了更强大的自主泊车能力,不仅是自动泊车入位,还能在进入停车场时记忆路线。图/小米汽车设计制造、车机和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宣发、销售和服务,小米亲自下场的环节越多,意味着对最终产品的把握越精准,也是小米未来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最独特的竞争力。不过这一切依然有个前提——第一款汽车的量产交付。过去八年,大量新造车势力和资本涌入新能源汽车赛道,但结果是大部分公司都倒在了交付之前,即便是与小米几乎同期宣布造车的集度(当时还未独立出百度),很大程度上也是依托吉利的造车能力。公允地说,小米汽车量产交付的成功率当然远大于很多厂商,但小米汽车要面对的挑战依然还很多,就比如让自游家败退的汽车生产资质,小米目前还没有从工信部拿到。...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171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1713.htm

封面图片

特斯拉在上海的两家“超级工厂” 背后的玄机大有不同

特斯拉在上海的两家“超级工厂”背后的玄机大有不同根据公开资料,Megapack主要用于公共事业和大型工/商业场景,能够存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电力,还可以和各国市场现行的电网进行并网,根据情况随时改变充放电功率,有助于稳定电网、预防断电。这座新的储能超级工厂,将会是特斯拉全球范围内的第二座,美国本土以外的第一座储能超级工厂。它将跟随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GigafactoryShanghai)的足迹,继续落地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新华社报道新工厂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动工,2024年第二季度正式投产——看来,特斯拉誓要复刻上海超级工厂“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的速度了。时代背景不同了,国际环境和2019年相比,也发生了巨变。有趣的是,特斯拉在中国的两座“超级工厂”,背后的玄机也大有不同。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投资逻辑特斯拉在上海临港投建储能超级工厂,尽管表面上仍然彰显了中国制造的优势,内里却呈现一种和原上海超级工厂不同的投资逻辑。而这种逻辑的背后,是中国在不同时间点上变化中的发展诉求。2019年,特斯拉将尖端制造项目超级工厂放在上海,不仅项目本身从获批到首辆交付只用了一年半,创造了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庄木弟口中的“上海服务、临港速度”,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助力上海成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对当地、周边和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供应链的转型升级带动效应明显。在特斯拉生产落地中国之前,本土消费者对中高端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难以被当时的中国汽车品牌和特斯拉进口完全满足。另一方面,中国汽车产业链自身也确实需要壮大和技术升级,更需要通过创造出口来体现出中国制造的高效率。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当时的中国汽车产业更需要特斯拉成为其中一员。五年过去了,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另所有同行艳羡的成功,2021年以来不断有传闻特斯拉将在中国开设第二家汽车超级工厂,除了上海临港,广州、深圳、武汉、西安等地也曾出现在传闻中。与此同时,BBA(奔驰、宝马、奥迪)的工厂陆续落地,电动车型本土规模化生产已经启动——特斯拉的新“超级工厂”,在众声喧哗之侧却迟迟没有下文。比起2018、19年时,增加本地产能和汽车出口对于特斯拉提升在中国地位的作用已经明显降低了。而从提升整个中国新能源相关产业技术实力和整体竞争力的维度,问题也不再是增加一座造车超级工厂能够解决的了。特斯拉也必须因时因势,找到它在中国长期深耕发展承诺的最新方式。好在特斯拉在这个问题上反应并不慢:同样建在上海临港的储能超级工厂,成了特斯拉与中国高质量发展“相向而行”的最新样本。在一众中外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催化下,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和制造产业链发展迅速。特别是已经养活、带火了一批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企业的临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产业升级,在“风-光-氢-电-制-储-用”产业领域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布局。作为“中国储能大会”等对口方向重大活动的举办地,临港将推动技术自主创新、提升新能源装备技术水平、加快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集聚,将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新能源和储能的产业集群新高地。事实上,从2021年开始,中国在新能源工业上的发展诉求,已经从相对简单的“扶持国产新能源汽车和配套供应链行业”,升级为了让整个能源工业实现更大比例和更高水平的清洁化,从而进一步加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顺应这些诉求,在锂电、充电、储能等技术领域作为中国龙头企业的宁德时代,已经宣布在临港投资数十亿元人民币,构建包括智能工厂、仓库、研发机构等在内的成套单位,布局先进材料、系统结构、极限制造和商业模式创新。在核心供应商宁德时代身上,特斯拉已经不止一次尝到甜头了。2020年,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被Model3采用,显著降低成本并提高了产品稳定性;2021年宁德时代再次为特斯拉ModelY供应电池,帮助特斯拉弃用三元锂,提高产品线整体续航水平以及性价比。自从采用了宁德时代主要供货的磷酸铁锂方案,特斯拉于2022年又在大型商用储能业务上迎来爆发:全年Megapack出货量达到6.5GWh,同比增长超过六成%,其中四季度出货量2.5GWh,同比增长152%,在手订单仍不断增长。如果没有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中国锂电和配套供应链行业的支持,特斯拉恐怕无法实现储能业务年产量40GWh的产能爬坡,以及“终极计划”(MasterPlan)当中的1TWh储能产品年产能、新储能产品等后续目标。如果没有上海临港和它已经形成的新能源产业基础,储能超级工厂无法(或者至少很难)行得通。除了特斯拉之外,包括大众在内的一些欧洲汽车巨头,以及中国一大票新能源造车势力公司,都已经或准备即将全线采用硫酸铁锂电池。而考虑到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磷酸铁锂电池研发公司都是中国企业,中国已经锁定了未来短期内硫酸铁锂电池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的地位。可以说造车的上海超级工厂只是特斯拉对中国的试水;而造Megapack的储能超级工厂,才真正体现了今天的特斯拉对中国先进能源技术上游领域与日俱增的依赖。另外,从这一角度来看,马斯克本月将朱晓彤擢升为全球副总裁,位列包括自己在内的四人执行高管名单,除了职权和工作重要性上锁定了朱晓彤作为公司二号人物之外,也从侧面宣告:在储能和汽车这两大新老核心业务上,中国都已经成为公司的命门。位于澳大利亚的一座采用特斯拉Megapack的储能设施图片来源:特斯拉唱“供应链转移”反调,和中国加强捆绑最近两任美国总统期间,中美关系以可见的速度和趋势走低,联邦和州级政界对华的负面情绪日益提高。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卡脖子”频现,技术禁运和禁止采购呈现高发态势。“供应链转移”,也即外资企业和它们的供应链会否转移出中国,成为了很多人的担忧。在这一变化的背景下,特斯拉将储能超级工厂这一项目在上海临港落地,直接在其核心供应商的“隔壁”开张营业,既是一种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更多技术和运输封锁进行提前避险,更显示了特斯拉直接否认“供应链转移”,和位于中国的供应链加强捆绑的决心。储能是特斯拉“光-储-充-车”业务闭环的关键环节,而正如前文提到,大型商用储能产品的生产制造,在中国是躲不开也搬不走的。以临港和上海为代表的智能密集型、创新密集型的产业新区,其供应链环节的相互依赖性和供应商集群特性更加明显,不具备“供应链转移”的条件。与此同时,一些外商将供应链转移到东南亚和南亚,或者将生产制造工序“回岸”(reshorng,与“离岸”off-shoring相对)到美国的做法,都遭遇了不小的挫折。比如,富士康在印度生产iPhone的计划曾因当地原因一度中断,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的“AI+5G+8K”建厂计划至今没有实质推进等。中国应当担心“供应链转移”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如果有成功案例的话,则更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一些遗留问题(比如工作环境、工人待遇、生产质量等)敲响警钟。不过就目前来看,这座筹建中的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至少证明了在新能源技术产品领域,中国仍然保持着绝对的供应链优势。最后,就以特斯拉自己为例:它即将在墨西哥新莱昂州的蒙特雷修建一座全新的造车超级工厂,并且采用的将会是朱晓彤带去的全套上海经验。但...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395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3955.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