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科学》杂志刊登了重庆大学科学家的重要成果: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电子显微镜中心主任黄晓旭及其团队,利用自主研

12月1日,《科学》杂志刊登了重庆大学科学家的重要成果: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电子显微镜中心主任黄晓旭及其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三维透射电镜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对纳米金属塑性变形的研究,并发现纳米金属塑性变形后其内部晶体取向可回转这一反常现象。这一重大发现标志着黄晓旭团队自主研发的三维透射电镜技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正式从原理进入成熟应用阶段,实现了纳米材料研究从二维到三维的跨越。(科技日报)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我国科研团队在纳米金属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

我国科研团队在纳米金属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记者从重庆大学获悉,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黄晓旭团队及其合作者利用自主研发的三维透射电镜技术在纳米金属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北京时间12月1日,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研究人员介绍,该研究利用三维取向成像技术,首次实现了纳米金属塑性变形的三维电镜研究,发现纳米金属塑性应变可恢复的反常现象,并揭示了这一现象的物理本质。这一新发现发展了纳米金属塑性变形理论,将为先进纳米结构材料研发、纳米材料使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以及微纳器件功能优化提供理论指导。(央视新闻)

封面图片

国产 200kV 透射电子显微镜进入小批量试产

国产200kV透射电子显微镜进入小批量试产由苏州博众仪器研发的200kV透射电子显微镜BZ-F200已经进入了小批试产阶段,标志着国产首台200kV透射电子显微镜取得重大突破。透射电子显微镜是半导体、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必需的高端科学仪器,此次小批量试产的BZ-F200可根据用户需求选配热发射电子枪或热场发射(肖特基)电子枪,可实现EDS、STEM等多种功能,镜筒采用四级聚光镜照明系统设计,可实现微米束和纳米束、平行束和会聚束模式切换。(界面新闻)

封面图片

科学家将铟原子穿入纳米纤维束以创造灵活的纳米线

科学家将铟原子穿入纳米纤维束以创造灵活的纳米线图1.(a)三维TMC晶体结构,由TMC纳米纤维组成,周围是单原子行的插层元素。(b)单个TMC纳米纤维的端面和侧面图。氯化物为金色,过渡金属为绿色,插层元素为深紫色。资料来源:东京都立大学过渡金属卤化物(TMC)的原子线是由过渡金属和第16组元素如硫、硒和碲组成的纳米结构。它们能够自我组装成具有不同维度的广泛结构,使它们成为纳米材料革命的核心,是近年来激烈研究的焦点。特别是,一类三维TMC结构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兴趣,它由一束束TMC纳米纤维组成,这些纤维之间由金属原子固定在一起,在其横截面上形成一个有序的晶格(见图1)。根据对金属的选择,该结构甚至可以成为一个超导体。此外,通过使纤维束变薄,它们可以被制成可导电的柔性结构:这使得TMC纳米结构成为纳米电路中用作布线的主要候选者。然而,要把这些结构做成深入研究它们所需的长而薄的纤维,以及用于纳米技术的应用,一直都很困难。图2:(a)碲化钨纳米纤维束和最终插层结构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以及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b)在硅衬底上合成的三维TMC纳米纤维。资料来源:东京都立大学由助理教授YusukeNakanishi和副教授YasumitsuMiyata领导的一个团队一直在研究TMC纳米结构的合成技术。在最近的工作中,他们表明,他们可以在前所未有的大长度尺度上生产长而薄的TMC束(不含金属)。现在,他们已经使用气相反应将原子级的薄排铟穿入薄的碲化钨束。通过在500摄氏度的真空条件下将他们的长纳米纤维束暴露在铟蒸气中,金属铟原子进入构成纤维束的各个纳米纤维之间的空间,形成一个夹层(或桥接)的铟行,将纤维结合在一起。在成功地生产出大量的这些线状TMC束后,他们开始研究他们的新纳米线的特性。通过观察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测量数据确凿地表明,单个线束的行为像金属一样,因此能导电。这与计算机模拟结果一致,同时也证明了这些结构的有序性。有趣的是,他们发现这种结构与成批捆绑的纳米纤维略有不同,因为夹层行导致每个纳米纤维围绕其轴线轻微旋转。该团队的技术不仅限于铟和碲化钨,也不仅限于这种特定的结构。他们希望他们的工作可能会给纳米材料的开发和对其独特性能的研究带来新的篇章。...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775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7753.htm

封面图片

碳材料家族又添2位新成员。通过对两种分子实施“麻醉”和“手术”,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许维教授团队首次成功精准合成了两种全新

碳材料家族又添2位新成员。通过对两种分子实施“麻醉”和“手术”,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许维教授团队首次成功精准合成了两种全新的碳分子材料(碳同素异形体),即芳香性环型碳C10和C14,并精细表征了它们的化学结构。许维教授表示,这项研究工作极大推动了环型碳领域的发展,提出的表面合成策略有望成为一种合成系列环型碳的普适性方法。同时,合成的环型碳有望发展成为新型半导体材料,并在分子电子器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科技日报)

封面图片

低温电子显微镜2.0:UCLA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像技术又有突破性进展

低温电子显微镜2.0:UCLA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像技术又有突破性进展一系列低温电子显微镜图像。灰度照片是成像支架附着在目标蛋白质上的多个视图的二维投影;彩色图片说明了从二维投影得出的三维重建。图片来源:RogerCastells-Graells/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领导的一个生物化学家小组设计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可以在成像时固定住小的蛋白质分子,这将使低温电子显微镜能够生成更清晰的小分子图像。这一进展意义重大,因为中小型蛋白质分子是癌症和其他疾病潜在新药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开发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的科学家,这是一项开创性技术,可对大型生物分子的原子结构进行高分辨率成像。然而,冷冻电镜仍有缺陷:它只对大分子成像有效。现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生物化学家与制药业科学家合作开发出了一种解决方案,使低温电子显微镜也能获取较小蛋白质分子的高质量图像。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种20纳米的立方体蛋白质结构,称为"支架",具有类似三脚架的刚性突起,可将小蛋白质固定到位。在处理成像时,可以用数字技术将支架从图片中移除,只留下科学家们正在分析的小蛋白质的合成三维图像。附着在蛋白质KRAS(背景)上的支架电子显微镜图像。左侧圆圈显示的是一个成像支架,第二个圆圈显示的是与KRAS结合的成像支架的三维结构,第三个圆圈显示的是KRAS与抗癌药物AMG510结合的特写。图片来源:RogerCastells-Graells/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小型蛋白质是潜在新药研究的热点,这些新药有朝一日可能被用来对抗一些最棘手的人类疾病。科学家们正在对一种蛋白质进行测试,研究它在癌症治疗中的用途。研究人员预计,扩大低温电子显微镜的成像能力将有助于他们确定蛋白质上的特定位置,从而确定治疗目标。有关这项新研究的论文最近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低温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在冷冻电子显微镜中,科学家使用冷冻电子显微镜发送一束电子穿过冷冻的材料样本,留下样本中成千上万分子(如蛋白质)的图像。分子在样本中的位置会被精确成像,从而产生成千上万张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分子二维照片。计算机对所有这些照片进行处理,形成正确的三维图像--分离背景,将方向相似的图像组合在一起,生成单个分子的高分辨率三维图像。但是,在对最小的蛋白质分子进行成像时,由于它们的尺寸极小,因此无法确定它们在图像中的方向,从而产生了分辨率相对较低的图像。在以前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试图通过将小分子附着在较大的支架上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些实验表明,如果小分子附着得过于灵活,它们就会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向从支架上突出来,这仍然会产生模糊的图像。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生物化学荣誉杰出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能源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所临时所长托德-耶茨(ToddYeates)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他说:"图像之所以模糊,是因为计算机在无法准确确定方向的情况下,无法生成清晰的合成图像。"在这项新研究中,科学家们创建的支架具有三脚架形状的突起,可以捕捉蛋白质并将其牢牢固定,从而获得他们想要的更高分辨率图像。耶茨说:"将小分子牢固地附着在较大的支架上,就能产生足够大的颗粒来进行成像,而且这些颗粒的三维形状都完全相同。从这里开始,整个过程就像往常一样,构建出高分辨率的三维图像"。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研究员罗杰-卡斯特尔斯-格拉埃尔斯(RogerCastells-Graells)说,科学家们首先尝试了另一种形状的支架,然后才确定了带有三脚架状突起的版本。他说:"起初,我们使用一根向外的'棍子',但效果并不好。新支架上的突起呈三胞胎状相互指向,就像三脚架一样,能牢牢地固定住蛋白质。"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研究人员通过尝试创建一种名为KRAS的蛋白质的图像来测试他们的支架,这种蛋白质能促进细胞增殖。它在大约25%的人类癌症中起着作用。制药研究人员对这种蛋白质特别感兴趣,因为确定蛋白质上与其致癌能力有关的特定位置,可以帮助科学家设计出中和这些位置活性的药物--这可能是治疗癌症的一条途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低温电子显微镜和他们开发的支架,观察了附着在药物分子上的KRAS原子结构。他们的工作证明,新的支架低温电子显微镜方法可以揭示药物分子如何与KRAS等细胞蛋白结合并抑制它们,有助于指导开发更有效的药物。据Castells-Graells称,这项新进展的潜在应用不仅限于抗癌药物。他说:"我们的支架是模块化的,可以任意组合,捕捉和容纳各种小分子蛋白质。"...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718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7189.htm

封面图片

科学家用铜和碳原子锻造出世界上最细的金属丝

科学家用铜和碳原子锻造出世界上最细的金属丝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方法研究了78万多种晶体的结构特性,确定了潜在的单维纳米材料,包括可能是最细的金属丝。他们的发现聚焦了14种在电子学和量子研究中具有潜在用途的材料。资料来源:NCCRMARVEL研究人员利用计算工具寻找可以从已知三维晶体中剥离出来的新型一维材料。在一份包含78万多种晶体的初始清单中,他们得出了一份包含800种一维材料的清单,并从中选出了14种最佳候选材料--这些化合物尚未合成为真正的金属丝,但模拟结果表明是可行的。其中包括金属丝CuC2,它是由两个碳原子和一个铜原子组成的直线链,是迄今发现的在0K温度下稳定的最细金属纳米线。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材料理论与模拟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方法确定了可能是最细的金属丝,以及其他几种单维材料,这些材料的特性可能会被证明对许多应用领域很有意义。单维(或一维)材料是纳米技术最引人入胜的产品之一,由原子排列成线或管状组成。它们的电学、磁学和光学特性使其成为从微电子学到生物传感器再到催化等各种应用的绝佳候选材料。虽然碳纳米管是迄今为止最受关注的材料,但事实证明它们非常难以制造和控制,因此科学家们迫切希望找到其他化合物,用于制造具有同样有趣特性但更容易处理的纳米线和纳米管。因此,ChiaraCignarella、DavideCampi和NicolaMarzari想到利用计算机模拟来解析已知的三维晶体,根据它们的结构和电子特性,寻找那些看起来很容易"剥离"的晶体,从本质上剥离出稳定的一维结构。同样的方法过去曾成功用于研究二维材料,但这是首次应用于一维材料。研究人员从文献中的各种数据库中收集了超过78万个晶体,这些晶体通过范德华力(原子距离足够近,电子重叠时产生的一种微弱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然后,他们采用一种算法,考虑原子的空间组织,寻找具有线状结构的原子,并计算出需要多少能量才能将这种一维结构从晶体的其他部分分离出来。论文第一作者Cignarella说:"我们一直在寻找金属丝,但这种金属丝应该很难找到,因为一维金属原则上应该不够稳定,无法进行剥离"。最终,他们得出了一份包含800种一维材料的清单,并从中选出了14种最佳候选材料--这些化合物尚未合成为真正的导线,但模拟结果表明是可行的。然后,他们开始更详细地计算这些材料的特性,以验证它们的稳定性如何,以及人们对它们的电子行为有何期待。四种材料--两种金属和两种半金属--成为最有趣的材料。其中金属丝CuC2是由两个碳原子和一个铜原子组成的直线链是迄今发现的在0K温度下稳定的最细金属纳米线。Cignarella说:"这真的很有趣,因为你不会想到由单线原子组成的实际金属丝会在金属相中保持稳定。科学家们发现,它可以从三种不同的母晶体中剥离出来,这些晶体都是实验中已知的(NaCuC2、KCuC2和RbCuC2)。从它们中提取这种物质所需的能量很少,而且其链可以弯曲,同时保持其金属特性,这将使它对柔性电子产品产生兴趣。"这项发表在《ACSNano》上的研究还发现了其他有趣的材料,其中包括半金属Sb2Te2,由于其特性,可以研究一种50年前就被预测但从未被观测到的奇异物质状态,即激子绝缘体,这是量子现象在宏观尺度上变得可见的罕见情况之一。此外,还有另一种半金属Ag2Se2和TaSe3,后者是一种著名的化合物,也是唯一一种已经在实验中剥离成纳米线的化合物,科学家将其作为基准。至于未来,Cignarella解释说,研究小组希望与实验人员合作,实际合成这些材料,同时继续进行计算研究,了解它们如何传输电荷以及在不同温度下的表现。这两点对于了解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至关重要。编译来源: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35196.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35196.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