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杰华:应对人口变局,首先要改变思维定式

陆杰华:应对人口变局,首先要改变思维定式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进程中,中国的人口国情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特征出现,势必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怎么破解中国人口的这个重大变局?陆杰华认为,首先从思维上改变中国是年轻型社会的思维定式,其次要充分激发人口的活力和动力。在这一点上,陆杰华表示,“现在鼓励生育方面的各种措施,我觉得是不够的。一定要‘全要素’来推动。不仅强调生育、养育和教育,也要考虑到养老、医疗甚至就业等方面。”(环球网)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万亿城市常住人口变局:去年六城增加逾十万,合肥增量第一

万亿城市常住人口变局:去年六城增加逾十万,合肥增量第一目前中国大陆26个万亿城市的最新人口数据已出齐,其中有24个城市常住人口增长,上海、成都、杭州、郑州、合肥、深圳的新增人口均超过十万。去年常住人口增量排名前十的分别是合肥(21.9万)、郑州(18万)、杭州(14.6万)、成都(13.5万)、深圳(12.83万)、上海(11.56万)、广州(9.29万)、长沙(9.25万)、西安(8.23万)、宁波(7.9万)。(澎湃新闻)

封面图片

北京增加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应对人口老化

北京增加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应对人口老化北京研究制定相关方案,通过政策集成等方式,引导社会增加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为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准确把握首都人口发展大趋势和老龄化规律,北京研究制定了《北京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今天(22日)说,《方案》探索基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新模式,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设施利用率;聚焦康复、护理等刚性需求,增加为老医疗养老服务供给,提高护理型床位比重;考虑老年人实际支付能力,通过政策集成等方式,引导社会增加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稳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等制度性建设。此外,结合生育政策调整,《方案》提出要不断深化养老、健康、托育等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建立健全养老育幼的政策支持体系。负责人还称,《方案》主要从“人、财、物、科技、环境、协同”六个方面搭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突出表现为“五个三”:包括夯实三个基础,社会基础、社会环境基础、社会保障基础;创新三类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基层养老服务统筹制度;补充三类设施,托育服务设施、区域养老服务设施、健康医疗设施;提升三大服务,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服务;完善三大支撑,家庭支撑、产业支撑、科技支撑。根据2020年七人普数据显示,北京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达到429.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19.6%。发布:2021年12月22日4:04PM

封面图片

中国卫健委:十四五期间总人口将负增长

中国卫健委:十四五期间总人口将负增长中国卫健委称中国育龄妇女生育意愿持续走低,预计“十四五”期间总人口将进入负增长阶段。中共国家卫健委党组星期一(8月1日)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称,随着长期累积的人口负增长势能进一步释放,中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十四五”期间将进入负增长阶段。文章指出,中国人口发展既面临人口众多的压力,又面临人口结构转变带来的挑战,在人口负增长下“少子老龄化”将成为常态,而低生育率成为影响中国人口均衡发展的最主要风险。文章称,中国卫健委2021年调查显示,育龄妇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为1.64个,低于2017年的1.76个和2019年的1.73个,而作为生育主体的“90后”、“00后”仅为1.54个和1.48个。文章还指出,中国老龄化程度加深,预计2035年前后进入人口重度老龄化阶段,即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0%;此外,2020年平均家庭户规模降至2.62人,较2010年减少了0.48人,家庭小型化也使养老和抚幼功能弱化。文章称,经济负担重、子女无人照料和女性对职业发展的担忧等因素是制约生育的主要障碍。中国卫健委强调,应尽快建立健全的配套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将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税收、社保等政策适当向生育子女的家庭倾斜,构建生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和生育友好的政策支持体系,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激发生育潜能。中国国家统计局去年5月公布的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过去10年,中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下滑至0.53%,创下1953年中国开始组织人口普查以来的新低。由于中国人口增长放缓,中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于去年8月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三孩”生育政策正式入法。发布:2022年8月1日2:32PM

封面图片

中国将人口塌陷?

中国将人口塌陷?携程执行董事长梁建章撰文表示2020年中国出生人口较大幅度下降,出生人口塌陷来了。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指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是中国最大的灰犀牛之一,中国人口危机渐行渐近,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日益严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员易富贤(曾著《大国空巢:走入歧途的中国计划生育》)表示从人口角度出发4年后中国经济增长率会不断下降。原文链接《新浪专栏》《泽平宏观》《自由亚洲电台》

封面图片

人民日报发文:人口红利没消失 人才红利正形成

人民日报发文:人口红利没消失人才红利正形成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文章,强调中国“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未来随着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资源的优势将进一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本支撑。《人民日报》星期一(5月15日)在头版刊发署名“仲音”的评论文章,题为《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文章写道,人口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支撑,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归根结底要激发14亿多人民的力量”。文章认为,中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生育水平持续走低,老龄化程度加深,“少子老龄化”将成为常态,是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也是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面对新形势,必须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努力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主动。文章指出,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需要以辩证的思维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加强人口形势研判、分析和政策应对。文章写道,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人口与资源环境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同时,人力资源丰富仍是中国的突出优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文章据此指出,中国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未来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资源的优势将得到有效发挥,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人力资本支撑。文章最后强调,人口问题是必须稳妥处理的重大战略问题,坚持人口高质量发展,强化人口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创造有利于发展的人口总量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叠加优势,就一定能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本月5日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首场会议时,也强调维护人口安全,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

封面图片

内地人口续下降 专家倡中央推政策增家庭生育意愿

内地人口续下降专家倡中央推政策增家庭生育意愿国家统计局早前公布,截至去年底全国人口14亿967万人,按年减少208万,连续第二年人口下跌。国家卫健委副主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常务副会长于学军表示,内地生育水平下降速度较快涉及多个成因,新冠疫情大流行客观上对生育造成短期影响,但亦牵涉其他长期原因,特别是在国家城市化和妇女教育水平提高下,令生育下降成为一个必然趋势。于学军接受本台访问时说,任何人口变化都可能对收益水平带来长期影响,卫健委正针对相关问题积极应对。内地去年出生人口902万人,死亡人口111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千分之1.48。对于三孩政策红利是否仍未释放,于学军认为,生育数量政策已经起不到决定性作用,关键在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中央如何为家庭赋能,让家庭有能力和愿意生育。于学军仍对中国人口有信心,指出国家整体人口规模仍然巨大,人口红利仍然存在,加上国家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目标是提升人口质量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生殖医学专家、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乔杰接受本台访问时说,选择30岁后生育的女性占比越来越高,可能与年轻人先追求事业、较迟考虑生育的生活方式有关。她指,现时不少人更注重子女教育和养育质量,这些会带来额外经济负担,都会引致生育率下降。她建议中央加大家庭支持力度,向每名愿意生育二孩或三孩的女性,逐步增加补贴,特别是生活成本较高的城市,如果能够根据养育孩子数量给予生活成本支持,相信对生育率有一定帮助。乔杰提到,女性生殖能力自35岁开始明显下降,目前政策宣传的关键在于推动育龄夫妻早一点生第一个孩子;她又建议,内地应该针对女性生育能力保护,进行更深入知识宣传,推动不著急成家的单身女性趁年轻先将卵子冷存,提前准备将来的家庭计划。乔杰相信,目前育龄女性数量相对稳定,预计内地出生率不会大幅下跌,但待出生率明显上升,可能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2024-04-0108:57:11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