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已有多家中小基金进行增资“输血”。受访业内人士表示,增资是股东支持基金公司发展的重要方式,基金公司可以借此补充营运资金、

近年来,已有多家中小基金进行增资“输血”。受访业内人士表示,增资是股东支持基金公司发展的重要方式,基金公司可以借此补充营运资金、扩大业务规模、加强投研团队建设等。未来中小基金可通过差异化发展在竞争中实现“突围”。“增资是股东支持基金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当前基金发行较为不易,一些中小基金通过增资增加公司的运营资金,让公司正常运营。等到市场行情更好之后,就可以发起设立更多基金产品,形成良性循环。(证券日报)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美迪凯:子公司拟增资扩股引入战投服贸基金

美迪凯:子公司拟增资扩股引入战投服贸基金美迪凯(688079)6月19日晚间公告,公司拟通过全资子公司浙江美迪凯光学半导体有限公司(简称“光学半导体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战略投资者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有限合伙)(简称“服贸基金”)拟按照18亿元的投前估值,以现金2亿元向光学半导体增资,增资完成后服贸基金对光学半导体公司的持股比例为10%。增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公司主营业务及经服贸基金同意的其他用途。

封面图片

中小银行正经历新一轮蜕变。今年以来,已有39家中小银行被吸收合并。近年来,中小银行整合速度明显加快。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方面有利于

中小银行正经历新一轮蜕变。今年以来,已有39家中小银行被吸收合并。近年来,中小银行整合速度明显加快。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方面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另一方面有利于集合多家中小银行的优质资源,理顺股权结构、强化公司治理。记者梳理发现,这些中小银行,或因合并重组获批解散,或因收购获批解散,同时全部业务、财产、债权债务以及其他各项权利义务由收购方银行承继。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持续推进,未来将有更多中小银行被吸收合并。(上证报)

封面图片

近年来,被动投资高歌猛进,ETF迎来跨越式发展,是当下主流的投资方式之一。在发展ETF的同时,基金公司也在不断加大对应ETF联接

近年来,被动投资高歌猛进,ETF迎来跨越式发展,是当下主流的投资方式之一。在发展ETF的同时,基金公司也在不断加大对应ETF联接基金的布局。随着国内ETF市场迅速扩张,基金公司纷纷加强ETF联接基金的投入,为热门ETF注册发行联接基金,占据先发优势,抢占ETF场外市场,此举有利于为ETF规模带来更多增量资金。一家基金公司表示,场外投资者对于ETF联接这类产品的需求比较大,非常看好ETF联接基金的发展,因为ETF的交易主要是在场内进行,对于一些没有证券账户的中小投资者来说,ETF联接基金增加了交易的方式,满足了这部分投资者参与关注ETF的需要。(证券时报)

封面图片

中小基金公司踊跃自购,今年已有超 20 家公募实施自购

中小基金公司踊跃自购,今年已有超20家公募实施自购今年已有超20家公募基金实施过自购。受访专家表示,基金公司自购旗下产品是一种积极的市场行为,有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并保持基金规模。不过,基金管理人自购,也不排除主要出于保障产品规模的目的。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姚旭升表示,基金自购被视为市场步入阶段性底部的参考信号,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机构对后市行情持乐观态度,也是机构对自身投研能力有充分自信的一种表现。自购资金的陆续进场,一方面可以迅速改善流动性,稳定市场;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市场注入信心和活力,稳定投资者情绪,加速市场行情的回暖。(证券日报)

封面图片

中小基金公司差异化 “突围” 迫在眉睫

中小基金公司差异化“突围”迫在眉睫一日内宣布5位高管同时离任,江信基金近日这一罕见公告一度引发市场热议。多年“一基未发”、高管变更不断,这家基金的状态可谓当下众多中小基金发展困局中的缩影。而在公募基金行业马太效应加剧的大背景下,叠加监管趋严以及行业降费等影响,中小基金公司如今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要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抓住机遇的差异化发展、特色化经营迫在眉睫。(经济参考报)

封面图片

截至12月21日,今年以来共有308只基金变更基金名称,这一数量是2022年全年的5倍多,是2021年的近15倍。多数基金更名的

截至12月21日,今年以来共有308只基金变更基金名称,这一数量是2022年全年的5倍多,是2021年的近15倍。多数基金更名的背后,是基金公司股权变更导致的基金公司名称变更。一位基金公司高管表示:“基金公司股权变更的原因各异,大多出于优化股权结构的考虑,有的通过股东直接增资,有的则是通过引入外部力量的方式来完成。”对于股权变化给基金公司带来的影响,业内人士认为,中小股东的变更影响不大,大股东的变动可能会影响基金公司的管理模式、经营方式、企业文化甚至投研团队等方面。(中证报)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