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中关键酶可 “吞噬” 二氧化碳

蓝藻中关键酶可“吞噬”二氧化碳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隐藏在大自然蓝图中”的可“吞噬”二氧化碳的关键酶。这一发现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科学家共同完成。蓝藻拥有名为二氧化碳浓缩机制(CCM)的系统,能固定大气中的碳,并以比一般植物和农作物快得多的速度将其转化为糖。研究人员表示,设计更高效捕获和利用二氧化碳的作物,将极大地提高作物产量,同时减少对氮肥和灌溉系统的需求,还能增强世界粮食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抵御能力。(科技日报)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将首次开启海上二氧化碳封存

中国将首次开启海上二氧化碳封存中海油表示,这口井将建立起二氧化碳回注地层的“绿色通道”,预计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30万吨,累计封存二氧化碳150万吨以上,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或停开近100万辆轿车。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郭永宾表示,这口海上二氧化碳封存回注井完全由中国自主设计实施,标志着中国初步形成海上二氧化碳注入、封存和监测的全套钻完井技术和装备体系,填补了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的空白。恩平15-1油田位于深圳西南约200公里的南海东部海域,平均水深约90米,是中国南海首个高含二氧化碳油田。经过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中海油最终确定将二氧化碳封存在距离恩平15-1平台约3公里处的“穹顶”式地质构造中。该种地质构造类似一个倒扣在地底下的“巨碗”,具有自然封闭性,能够长期稳定地罩住二氧化碳。据悉,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是世界公认的具有巨大商业化应用潜力的碳减排技术之一。而在此之前,中国二氧化碳封存项目多为陆地封存。...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034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0349.htm

封面图片

中国将建立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常态化发布机制

中国将建立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常态化发布机制中国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称,将建立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常态化发布机制,并拟于2024年尽早发布2022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根据《人民日报》星期二(4月16日)报道,中国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发布2021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的公告》。此次发布的2021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分为三种口径,包括2021年全国、区域及省级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2021年全国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不包括市场化交易的非化石能源电量)和2021年全国化石能源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据介绍,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是核算电力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基础参数。本次发布的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可供不同主体核算电力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时参考使用,是落实《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中“统筹推进排放因子测算”要求的重要举措,为碳排放核算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公告说,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将建立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常态化发布机制。根据基础数据更新情况,拟于2024年尽早发布2022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2024年4月16日8:16PM

封面图片

丹麦将从 2030 年征收农业二氧化碳税

丹麦将从2030年征收农业二氧化碳税当地时间6月24日获悉,丹麦政府与参与谈判的组织就农业二氧化碳税达成协议。根据协议,从2030年开始的过渡期内,丹麦农民将为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支付120丹麦克朗(约合125人民币)的税;从2035年开始,将为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支付300丹麦克朗(约合313人民币)的税。该协议还涉及植树造林、减氮和清洁饮用水等问题。(央视新闻)

封面图片

中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项目投用

中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项目投用中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CCS)示范工程项目在南中国海东部海域正式投用,开始规模化向海底地层注入二氧化碳。据财新网报道,中国海油集团星期四(6月1日)宣布上述信息。CCS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中的一种,即把二氧化碳从发电、化工、炼钢等过程中分离出来,直接注入咸水层、枯竭油气层、煤床、盐床等地质体中,从而封存二氧化碳的过程。上述项目是为了封存伴随恩平15-1海上原油生产平台开采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报道称,恩平15-1平台是亚洲最大的海上原油生产平台,所在油田群高峰日产原油超过7000吨,油田伴生气的二氧化碳含量达95%,若二氧化碳随原油一起被开采,不仅将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还会腐蚀海上平台设施和海底管线。该项目目标是实现“岸碳入海”,即捕集陆上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罐车、管道、船舶等方式输送到海洋中利用或封存。中国海油介绍,中国南部及沿海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但这些地区陆域沉积盆地面积小、分布零散,不适宜封存;而海洋碳封存具有不占用土地、远离蓄水层、海水层阻隔等优势。

封面图片

上海实现国内首例集装箱轮排放的二氧化碳回收利用

上海实现国内首例集装箱轮排放的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据上海洋山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消息,5月1日12时,巴拿马籍“长顶”号集装箱货轮完成作业后驶离上海洋山深水港一期码头。与以往不同,除了集装箱作业任务外,本次在装卸集装箱的同时还卸下了一罐液态二氧化碳。这罐液态二氧化碳源自船舶加装的碳捕捉系统,该系统将货轮引擎工作时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回收液化。国内首罐液态二氧化碳的卸船标志着远洋航行船舶从燃油消耗到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形成闭环。

封面图片

"绿色活涂料"能产生氧气并捕捉二氧化碳

"绿色活涂料"能产生氧气并捕捉二氧化碳研究人员创造出一种含有蓝藻(绿色)的生物涂层,可产生氧气并捕捉二氧化碳图/萨里大学我们已经看到蓝藻(或称蓝绿藻)因其光合作用特性而被提议作为新型绿色材料的组成部分。蓝藻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化合物,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高效地进行光合作用。此外,它们生长迅速,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进行基因改造。英国萨里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能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的水基涂料,其中含有一种蓝藻,他们称之为'绿色生活涂料'。该研究的通讯作者苏西-辛利-威尔逊(SuzieHingley-Wilson)说:"随着大气中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增加,以及人们对全球气温升高导致水资源短缺的担忧,我们需要创新、环保和可持续的材料。机械坚固、即用型生物涂料(或称'活涂料')可以在通常用水密集型的生物反应器工艺中减少耗水量,从而帮助应对这些挑战。"研究人员着手在多孔但机械坚硬的涂层中固定具有新陈代谢活性的蓝藻,使其固定碳并产生氧气。他们比较了三种蓝藻,发现Chroococcidiopsiscubana的表现最好。C.cubana是一种"嗜极"菌株,这意味着它能承受极端温度和pH值、高浓度盐、干旱环境和辐射。研究过程相对简单。研究人员将蓝藻固定在水中的聚合物颗粒制成的生物涂层中,然后将其完全干燥并重新水化。他们发现,与所使用的其他物种相比,Chroococcidiopsis仍能存活,而且产氧量稳步上升,最高水平达到每天每克生物量产生0.4克氧气。对溶解氧进行一个月的连续测量显示,其活性没有下降的迹象。他们估计,每天每克生物质的碳捕获量为0.31克二氧化碳。研究人员说,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嗜极蓝藻是生物涂层和其他生物技术(包括外太空)的理想候选者。该研究的第一作者西蒙娜-克林斯(SimoneKrings)说:"光合蓝藻具有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非凡能力,如干旱和高强度紫外线辐射后。这使它们成为火星殖民的潜在候选者。"未来的研究将集中于优化这种蓝藻菌株作为生物涂层的使用。该研究发表在《微生物学频谱》(MicrobiologySpectrum)杂志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094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0949.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