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浪潮 东风公司为未来汽车 “造脑”

抢抓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东风公司为未来汽车“造脑”6月4日,从东风公司研发总院获悉,今年初,东风公司在汽车行业内首次提出“具身智能体”这一未来汽车概念,并发布汽车具身智能体架构,目前相关技术研究正加速推进。东风公司研发总院智能化技术总工程师李红林表示,未来汽车具身智能具备三种能力特征:共情能力(Sensibility)、前瞻能力(Proactivity)和适应能力(Adaptability)。汽车将化身超级私人助理,不仅能执行驾驶任务,还能执行非驾驶任务。据介绍,目前东风公司研发总院正通过脱敏后的视频、图片、文本及车辆运行数据进行多模态大模型与大语音模型研发,以构建针对具体应用场景的汽车具身智能体。明年底,基于具身智能技术,东风公司将打造一款带有专属角色的车型;预计到2026年底,东风公司将实现可执行驾驶任务和非驾驶任务中的具身智能体应用。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东风公司研发总院领导班子成员调整:杨彦鼎任院长、唐竞任党委书记

东风公司研发总院领导班子成员调整:杨彦鼎任院长、唐竞任党委书记3月29日,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召开干部大会。公司党委组织部部长、人力资源部总经理郑红艺宣布研发总院领导班子成员调整的决定:谈民强不再担任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研发总院院长、党委书记、党委委员职务,到龄退休;杨彦鼎任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院长,不再担任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职务;唐竞任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党委委员、党委书记、副院长。

封面图片

东风公司与中铝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东风公司与中铝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据悉,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东风公司”)与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铝集团”)于3月11日在北京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根据协议,双方将开展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深度合作,加强汽车轻量化、智能化、低碳化技术攻关,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上下游的高效协同,建立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同时还将在用车解决方案、技术标准、品牌传播、海外市场等领域持续探索合作机会。

封面图片

东风将打造 “未来交通联合实验室”

东风将打造“未来交通联合实验室”日前,东风公司研发总院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未来交通联合实验室”。“未来交通联合实验室”是东风公司以打造国家级实验室为目标建立的实验室,将围绕“未来交通形态研究、未来交通工具研究、未来交通技术研究、未来交通服务研究、跨界技术规划、标准规划”六大业务方向,整合国内外顶级资源,构建国际级创新平台,为东风公司的战略性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产业提供研究预案,为汽车产业做好产业创新引领。

封面图片

下一代人工智能芯片尝试模仿人脑以节省电能

下一代人工智能芯片尝试模仿人脑以节省电能胡萨姆-阿姆鲁奇(HussamAmrouch)开发出了一种可用于人工智能的架构,其功能是同类内存计算方法的两倍。据《自然》(Nature)杂志报道,这位慕尼黑工业大学(TUM)的教授利用被称为铁电场效应晶体管(FeFET)的特殊电路应用了一种新的计算模式。几年内,这可能会被证明适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和机器人应用。基本理念很简单:以前的芯片只在晶体管上进行计算,而现在它们也是数据存储的位置。这样既省时又省力。慕尼黑工业大学(TUM)人工智能处理器设计教授胡萨姆-阿姆鲁奇(HussamAmrouch)说:"因此,芯片的性能也得到了提升。"未来的芯片必须比早期的芯片更快、更高效。因此,它们的发热速度不能太大。如果要支持无人机飞行等场景的实时计算等应用,这一点至关重要。对于计算机来说,这样的任务极其复杂且耗能。HussamAmrouch教授为能源密集型应用开发强大的人工智能芯片。图片来源:AndreasHeddergott/TUM对芯片的这些关键要求可以用数学参数TOPS/W来概括:"每秒每瓦特的太赫兹运算量"。这可以看作是未来芯片的重要技术指标:当提供一瓦(W)功率时,处理器每秒(S)能执行多少万亿次运算(TOP)。博世与弗劳恩霍夫IMPS合作开发的新型人工智能芯片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了美国GlobalFoundries公司的支持,可提供885TOPS/W。这使得它比同类人工智能芯片(包括三星公司的MRAM芯片)的功能强大一倍。而目前普遍使用的CMOS芯片的运行速度在10-20TOPS/W之间。最近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受人脑启发的芯片架构研究人员从人类那里借鉴了现代芯片架构的原理。阿姆鲁奇说:"在大脑中,神经元负责处理信号,而突触则能够记住这些信息,他描述了人类如何能够学习和回忆复杂的相互关系。"为此,芯片使用了"铁电"(FeFET)晶体管。这种电子开关具有特殊的附加特性(施加电压时极性反转),即使在切断电源的情况下也能存储信息。此外,它们还能保证在晶体管内同时存储和处理数据。阿姆鲁奇认为:"现在,我们可以构建高效的芯片组,用于深度学习、生成式人工智能或机器人等应用,例如,在这些应用中,数据必须在生成的地方进行处理。"面向市场的芯片之路研究人员的目标是利用这种芯片运行深度学习算法,识别太空中的物体,或处理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而不会出现时滞。不过,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机器人与机器智能综合研究所(MIRMI)的教授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几年时间。他认为,适合实际应用的首款内存芯片最快也要三到五年后才能问世。其中一个原因是工业界的安全要求。例如,在汽车行业使用这种技术之前,仅有可靠的功能是不够的。它还必须符合该行业的特定标准。硬件专家阿姆鲁奇说:"这再次凸显了与计算机科学、信息学和电气工程等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开展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他认为这是MIRMI的一大优势。...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647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6473.htm

封面图片

谷歌利用 YouTube 开发其下一代人工智能

谷歌利用YouTube开发其下一代人工智能据透露,谷歌的研究人员一直在利用YouTube开发其下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双子座Gemini”,该模型展示了在其他任何模型中都看不到的多模态能力。而OpenAI也已经秘密地使用了YouTube的数据来训练其一些人工智能模型,但谷歌能够拥有YouTube更全面的视频数据。人工智能开发者在寻找用于训练和改进模型的高质量数据方面面临着新的障碍。从Reddit到StackExchange再到DeviantArt的主要网站出版商正越来越多地阻止开发者为该目的下载数据。来源,来自:雷锋频道:@kejiqu群组:@kejiquchat投稿:@kejiqubot

封面图片

Google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模型Gemini 1.5已基本准备就绪

Google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模型Gemini1.5已基本准备就绪Gemini1.5有很多改进:Gemini1.5Pro(Google系统中的通用模型)与该公司最近才推出的高端GeminiUltra能力不相上下,而且在87%的基准测试中,它都优于Gemini1.0Pro。它采用了一种越来越常见的技术,即"专家混合"(MoE),这意味着当你发送查询时,它只运行整个模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直处理整个模型。这种方法能让用户更快地使用模型,也能让Google更高效地运行模型。但是,Gemini1.5中的一个新功能让整个公司都特别兴奋:Gemini1.5有一个巨大的上下文窗口,这意味着它可以处理更大的查询,一次查看更多的信息。这个窗口高达100万个tokens,而OpenAI的GPT-4为12.8万个,目前的GeminiPro为3.2万个。"这大约相当于是10或11个小时的视频,数万行代码"。上下文窗口意味着可以一次性向人工智能机器人询问所有内容。GoogleCEO皮查伊还表示,研究人员正在测试一个1000tokens的上下文窗口--这就好比是将《权力的游戏》的整个系列同时播出,或者把整个《指环王》三部曲都放进这个上下文窗口中。这允许在查询时添加大量个人上下文和信息,就像我们极大地扩展了查询窗口一样。目前,Gemini1.5只能通过Google的顶点人工智能(VertexAI)和人工智能工作室(AIStudio)提供给企业用户和开发人员。最终,它将取代Gemini1.0,而Gemini专业版的标准版本--每个人都可以在gemini.google.com和公司的App中使用的版本将是1.5专业版,拥有128000个tokens的上下文窗口,而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才能获得百万级的权限。Google还在测试该模式的安全性和道德底线,尤其是新增加的上下文窗口。当全球企业都在试图制定自己的人工智能战略--以及是与OpenAI、Google还是其他公司签署开发者协议时,Google正在为打造最好的人工智能工具而展开一场激烈的竞赛。就在本周,OpenAI公布了ChatGPT的"记忆能力",同时似乎准备进军网络搜索领域。到目前为止,Gemini似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进入Google生态系统的人来说,但各方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最终,所有这些1.0、1.5、Pro、Ultras和企业之争对用户来说并不重要。人们将只需要感受AI,这就像使用智能手机,而不必总是关注手机里面的处理器是怎么工作的。...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1837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18373.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