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xxx国家恐同不恐女同,并把它当作一个很有意思甚至有优越感的笑话来说,真的让我无言以对。

说xxx国家恐同不恐女同,并把它当作一个很有意思甚至有优越感的笑话来说,真的让我无言以对。为什么会有人恐同不恐女同,是因为他们觉得女性高人一等吗?不,因为他们把女性当做性客体。两个性客体发生的事情是不必当真也没有威胁性的。暴力的恐同人士会打男同,但是很少暴力攻击女同,是因为他们尊重女性吗?不是,是因为他们看不起女性。他们会轻佻地让对方在自己面前接吻,仿佛对面的不是两个有自主意识和情感的人类,而是可供他侵犯的玩具。大多数人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走开,少部分无法走开或者试图反击的人就会惹怒对方,他们无法理解对方居然敢不接受自己的命令,于是便会上升到暴力攻击。比如18年震惊了互联网的英国公交车上五个青少年殴打一对女同情侣的事情。另一种更容易承受暴力攻击的女同情侣模式是其中一方或双方偏中性打扮的。为什么?这时候她们不再是无威胁性的性客体了,她们冒犯了自认为是唯一性主体的男性的尊严。如果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异性恋女性走在街上,她依旧会有受到骚扰的可能,但是可能性会低于一对女同情侣,因为恐同人士觉得两个女性成为情侣就默认了同意成为他们的消遣对象。这叫恐同不恐女同吗?需要注意的是,我这里说的女同情侣不光指性取向中的女同性恋,而是指女性同性情侣,包括其中一方或者双方的性取向为双性恋、泛性恋、酷儿或者其它。因为恐同人士攻击的时候不会先问你的性取向,他不会说:“哦,原来你不是纯同性恋,那我决定不打你了。”恐同是针对整个性少数群体的,它对于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展现形式,但如果你把这种贬低你、将你当作消遣的歧视视作“不恐女同”,那你应该再认真了解一下现实世界。【网评】和一些傻逼直男对女生“有女朋友”这件事表示完全不在意甚至戏谑一样,完全没有任何尊重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当我看书,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这个话题我是最感兴趣的。

当我看书,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这个话题我是最感兴趣的。男人们为了将权力握在手里,将女性变为附庸品,设定一夫一妻制,让女性回归家庭,都是将女性他者化的一种手段。而男性恐惧同性恋,则是怕男性之间的性与爱会让他们互相成为“他者”或者说是附庸对象,也就是成为“女性”。因为男性怕权力阶层的混乱,所以恐同。想想吧,什么国家最恐同,什么国家就最重男轻女。我不敢说话,我们的性别人口不平等,文化氛围不平等,容不得第三性别,禁止同性恋文化,职场歧视……【网评】男权社会讨伐男性阴柔、娘炮,也是同样的意思,恐惧沦为第二性、性客体,恐惧“沦为女性”。

封面图片

9月20日,至少63个加拿大城市的2SLGBTQ+及其盟友加入了反对恐同、恐双、恐跨的“1 Million March 4 Ch

9月20日,至少63个加拿大城市的2SLGBTQ+及其盟友加入了反对恐同、恐双、恐跨的“1MillionMarch4Children”的游行。前者的数量在许多城市超过了后者的2-3倍之多。图为部分城市的反抗议队伍。注:1MillionMarch4Children是一个以“保护孩子”为名的恐同恐跨大游行。为反对这场大游行,更多人选择上街组成“反抗议”游行,表达自己对性少数的支持。

封面图片

放疗经历的描写,让我深深感到父亲的优越感,我想这也是他不能接受自己孩子得了癌症的原因之一。“北京医院放疗科,来这里求治的都是挣扎

放疗经历的描写,让我深深感到父亲的优越感,我想这也是他不能接受自己孩子得了癌症的原因之一。“北京医院放疗科,来这里求治的都是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癌症患者。”在人身上画上紫色标记是为了标示出需要接受放疗的区域。他写道:“一个文质彬彬的中年男子,那个紫色方框画在鼻梁正中,宛如小丑的化装。”他在用一种看马戏团表演的眼光审视着这些人。对于父亲对残疾的敌视,我感到震惊。他为自己是“正常人”而骄傲,“正常人”生活在“正常世界”里,排斥着一切“残缺”事物。他既认为自己高他们一等,不屑与他们为伍,又为自己的孩子竟是这种命运而感到悲哀。当发现自己的孩子是所有就诊者中最小时,他写:“这么一个刚刚来到人世的鲜嫩的小生命竟也加入了这支死亡之旅,不由得引来了她的同志们的同情的目光。”我看,这同情的目光更多地是发出于父亲自己吧!他从未真正融入到患者家属的身份中,去认真投入治病的行动,话语里满是不满与自怜。为什么说它是死亡之旅?为什么不是求生之旅?我妈妈告诉我,开始放疗那天夜里,她独自捧着我那只24小时静脉给药的手,感到的是无限的希望和喜悦。而当医生把紫色标记印在妞妞脸上时,他竟“感到深深的屈辱”,回家拼命洗。telegra.ph/转子尤书评--让我心痛的妞妞和妞妞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书评-03-23

封面图片

【联合国妇女署总部发表“2022国际不再恐同日”声明 | 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权利】

【联合国妇女署总部发表“2022国际不再恐同日”声明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权利】今天,是#5·17国际不再恐同日#,即国际不再恐惧同性恋、跨性别与双性恋日,32年前的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今天发表讲话,号召保障LGBTIQ+人群的平等权利。“世界范围内,数以百万的LGBTIQ+群体仍然因为他们自身或爱人的身份,而面临着不公正的处境。捍卫和支持包括LGBTIQ+群体在内全人类的基本权利与尊严,是联合国的光荣使命。我号召每一个人加入我们,共同建设一个和平、自由、包容与平等的世界。”在这一天,联合国妇女署总部发表了主题为“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权利”的声明,全文翻译如下:联合国妇女署与所有拥有不同性取向、性别认同、性别表达、性别特征(SOGIESC)的人站在一起,并认同LGBTIQ+群体的权利建立在他们对自己的身体与健康自主决策的基础上——而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权利仍遥不可及。放眼全世界,从人际交往到政治层面,LGBTIQ+人群经常遭受虐待、针对和监管监督。不断升级的打击和对公民空间的侵犯,加上歧视性的政策,使得LGBTIQ+人群的困境越来越无法被公众看见。而近年来的武装冲突、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也进一步加剧了LGBTIQ+群体面临的不公正待遇。在过去的一年中,越来越多的法律和政策将性别多样性定为犯罪,并污名化。对于低收入、年轻、残疾、黑人、土著或有色人种的LGBTIQ+群体来说,这种对身体自主权的威胁,常常还伴随着其他形式的歧视和边缘化,使得他们的处境进一步恶化。据估计,有20亿人生活在LGBTIQ+人群被视为罪犯的环境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国家保护人民不受基于性取向的歧视;仅有十分之一的国家保护跨性别者不受性别认同歧视,不到二十分之一的国家保护双性人不受歧视。与此同时,各区域也在保护LGBTIQ+人群方面取得了重要进步。其中包括为LGBTIQ+人群提供性健康和生殖健康服务;禁止“扭转治疗”;官方文件引入非二元性别标记和性别自选程序;继续取消对同性关系的限制;婚姻平等;以及在多边协议中开创性地提及性取向和性别认同。我们对这一进展感到鼓舞,并呼吁所有会员国采取更多行动来保护和促进这些基本人权。推动这一过程的关键途径之一,是“平等的一代行动联盟”(GenerationEqualityActionCoalition)中的“身体自主和性与生殖健康”行动。它重申了对LGBTIQ+人群身体自主的多边承诺。联合国妇女署将继续支持承诺者开展工作,促进LGBTIQ+人群获得性健康和生殖健康服务、全面的性教育和免受一切形式的胁迫、暴力和歧视。当LGBTIQ+人群,特别是LGBTIQ+妇女、女孩和性别多样化的人,能够在不受暴力、歧视或胁迫的情况下对自己的身体和生活做出决定时,他们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自由而有尊严地生活。值此国际不再恐惧同性恋、跨性别与双性恋日之际,我们希望所有LGBTIQ+人士知道:联合国妇女署和你们站在一起,共同为你们争取权利,并为你们所展现出的多样性、勇气和坚韧喝彩。和联合国妇女署一起,支持LGBTIQ+人士争取平等权利,促进#平等的一代#。

封面图片

现在的年轻人对于以前的恐同话术并不是很熟悉,这有时是个让人欣慰的事情,但有时也会导致这些话术卷土重来。举一些例子:

现在的年轻人对于以前的恐同话术并不是很熟悉,这有时是个让人欣慰的事情,但有时也会导致这些话术卷土重来。举一些例子:同性恋比异性恋有更多伴侣。同性恋更可能故意传播性病。同性恋更有可能伤害别人,甚至成为连环杀手。同性恋是一种性癖。魔鬼附身把人变成了同性恋。其中有些谣言荒诞不经,有些谣言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相信。这些针对同性恋的谣言,常常改头换面,变成了针对跨性别者的谣言,又传播开来,再次来伤害性少数群体。让我们警惕这些古老的谣言,不要再给这些谣言传播的空间。

封面图片

【“媚男”话术的滥用:异性恋霸权与男性中心主义的再生产】

【“媚男”话术的滥用:异性恋霸权与男性中心主义的再生产】最近在社交网络上,一些女权主义者对“媚男”概念的使用已经泛滥到会反过来伤及女性权益的地步。固然反思男权主导的对女性的审美要求是重要的,但当对女性所有身体的、穿着的、外表的表达都以“是否媚男”作为评判标准时,异性恋霸权和男性中心主义的阴影将重新掩盖女性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媚男”的“媚”其实是一种主动的、有目的性的行为,本身带有强烈的立场预判。虽然在男权社会的大环境下,我们深究每一种审美的、艺术的、文化的表达形式,都可能会找到男权的“烙印”;但这种阴影的存在并不代表着每一种表达,特别是每一个个体的自我展现,都是出于讨好男性、迎合男权审美的目的。比如要说三坑服饰“媚男”,不可否认会存在穿着jk制服、lo裙和汉服的女性,想要主动地去迎合男权的审美(or她们想象中的男权的审美标准),甚至就算不是穿三坑的,也会有女性有这样的想法。但同样,很多选择三坑服饰的人,并不是出于对男权审美,甚至不是出于对主流审美范式的考量,才选择这样的穿着风格。而三坑本身的审美风格,演变历史,内部生态也是复杂多样的。把小众的亚文化,粗暴地置于主流审美范式的打量下,用主流的话语去简化概括小众亚文化的表现,实际是在剥夺少数派的话语权。并且默认少数派是“他者”,强行把少数派留置在“弱势”“被动”的地位,却抹杀少数派自己的解释权、定义权、创造性。同理,如果把女性的穿衣选择,全部都从“是否媚男”(无论是有实体的“男人”,还是已经形成抽象制度的“男权”)的角度去分析,那么无论是什么样的女性表达都只能在“男”的凝视下被定义、被诠释、被分析,女性永远被固定在那个“男”的性客体、性资源的位置,不得翻身,没有自主。而无论是媚男人/媚男权,当把“男人的喜好”“男权的审美标准”拎出来剖析的时候,就会发现:【除了一种明确的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审视、定义、控制、凝视的权力关系,这个标准是很模糊的。】我的红裙子,你的蓝短裤,她的白衬衫……双马尾,波波头,长卷发……女性丰满的臀部,小巧的胸部,肉感的大腿,纤细的小腿……【这些具体的“符号”并不统一,甚至会互相矛盾,并且随时有可能变化,但当这种男定义女的权力形式不变时,去细抠哪些具体的符号更符合他们的喜好,并不能动摇这种“凝视”“控制”的权力关系。】——难道喜欢卡戴珊这种身材风格就能比喊新垣结衣“老婆”的男性更“尊重女性”吗?而作为一个les,一个外表被认为符合主流认定的“女性化”表现的les,我更能体会这种对女性表达滥用的“媚男”指责,是如何强化异性恋霸权和男性中心主义的。一方面,当les的外表表现出符合主流定义的“女人味儿特征”时(哪怕并不是刻意为了去迎合这种特征,才选择这种表现方式),异性恋男性就会性欲化、客体化我们的外表、身体,把les也纳入自己的性对象范围中。而另一方面,哪怕我们是les,我们没有对男性的性偏好,也不愿意被男性视为性对象,在“媚男”话术的滥用下,我们依旧会被指责展现出某种女性化的特征就是为了“迎合男性”。【这两种对我们身体的“异性恋霸权”式殖民都是令les感到不适的,我们被强行拖回了异性恋本位和男性中心审美的框架下去解读。】而男性在审美范式上的特权,体现在一旦他们中的某部分人,宣称自己喜欢女性的哪些特质,他们就能注册对女性这些特质的垄断性专利。比如男性说喜欢丰乳肥臀。甚至不用他们自己去宣称“主权”,“喜欢女性丰满的胸部臀部”也会在这种异性恋本位的视角下被男性所垄断。导致女性展现自己丰满的胸部和臀部会被视为“媚男”,而哪怕是les表示对女性丰满的胸部臀部的喜好,也会被责怪“模仿男性凝视”。(这点我深有体会,我还挺喜欢自己肉感的臀部的,并且也喜欢同性肉感的臀部。但在我大学的时候,遇到过直男用猥琐言辞描述我的身材,对我进行性骚扰。当我选择会凸显臀部曲线的衣服时,会被指责“故意迎合男性喜好”“故意(对男性)的性暗示”。当我在微博表达我喜欢同性的翘臀时,又会被指责“只有男的才会喜欢大屁股,怎么女同也模仿男性凝视啊”ಠ_ಠ)除了les,连跨性别者也逃不过这种异性恋本位+男性中心主义下的性别范式影响。比如小山惠美在《跨女权主义宣言》探讨的个体自主性(self-autonomy)与系统性同构的异性恋本位+父权霸权(systemicheterosexistpatriarchy)的矛盾。一些跨性别女性穿裙子留长发选择passing的外表,在这种系统的性别文化下,会被解读成“复刻男权凝视下的女性刻板形象”;而当她们外表不够passing(即不够“女性化)时,她们又被指责“不是真心想要成为女性,依旧固守着男性的特征”。那么在这样的社会文化下,跨女的自我表达,她们对自我性别的探索和展示,又该何去何从呢?如果只看到系统上的“父权阴影”,那当前所有的审美、美学、艺术、文化的东西,都会被打上“男权凝视”“男性审美”的烙印。在现实生活中,个体本就处在自我表达与各种审美范式、系统性的性别文化的互动、斡旋、冲突、再创造中,不能简单地以“一定在迎合某种审美”“一定在反对某种审美”来界定。而在男女两极分化的性别文化格局中,在异性恋本位和男性中心主义的笼罩下,将女性的外表全部置于“男性凝视”下分析,只会强化女性是猎物,男性是狩猎者的不平等格局;而以“是否媚男”来衡量女性的一切外表表达,又默认女性的外表表达都是对男性的性吸引“素材”,是为了获得男性的青睐。无论是有形的“男人”,还是抽象的“男权”,依旧在中心点躺赢,继续成为女性审美、女性表达的“参考标准”。他们凝视女性、定义女性、把女性视为性资源的垄断性特权,巧妙地在泛滥的声讨女性“媚男”的浪潮中,实现了再生产,甚至是再扩大。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