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足比男足更菜?研究团队针对性别认知是否会影响观众对足球运动员的评价这事儿进行了研究。该团队招募了613名被试者(337名男性,

女足比男足更菜?研究团队针对性别认知是否会影响观众对足球运动员的评价这事儿进行了研究。该团队招募了613名被试者(337名男性,平均年龄34岁),其中96%的人看足球,80%的人每天都看足球。他们向这些参与者展示了2019年录制的10段男女俱乐部和国家队比赛的视频。每段视频时长在5秒到14秒之间,描述了被欧足联或国际足联选为赛季亮点的进球。这些视频经过处理,隐藏了球员、教练、裁判和球迷的性别。控制组的290名参与者观看了未经任何处理的视频,而实验组的323名参与者观看了性别模糊的相同视频。在每段视频之后,参与者被要求以五分制对球员的整体表现进行评分,并表明他们是否会花钱观看比赛。结果显示:当视频没有被模糊处理(即有明显的性别标签)时,被试者对女足片段视频的评价明显较低。然而,当性别被模糊时,参与者对男足和女足的评价不再不同。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研究发现咖啡因对足球运动员有帮助但也有消极影响

研究发现咖啡因对足球运动员有帮助但也有消极影响以往的研究发现,咖啡因是世界上最流行的膳食补充剂之一,它能在包括足球在内的间歇性运动中为身体带来益处,但它对运动决策的影响却鲜有研究。现在,英国斯塔福德郡大学和伊朗设拉子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了咖啡因对足球运动员传球准确性、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咖啡因可以提高注意力、准确性和速度,以及自我报告的能量和情绪指标,"该研究的通讯作者PooyaSoltani说。"然而,咖啡因对问题解决和决策等'高级'认知功能的影响却经常引起争议,因此我们决定对此进行调查。"研究人员招募了12名16至17岁的男性足球运动员,他们至少有四年在伊朗青年一级联赛踢球的经历。参与者都是咖啡因的中度习惯性使用者,每天摄入量低于100毫克。研究人员给每位参与者服用了每公斤体重3毫克的咖啡因或面粉粉胶囊,并对他们的决策能力、短传(33英尺/10米)和长传(98英尺/30米)准确性以及传球能力进行了评估。虽然这一剂量被认为是咖啡因的低剂量,但以往的研究发现它具有促进运动或提高成绩的作用。传球能力采用拉夫堡足球传球测试(LSPT)进行评估,这是一项多方面的足球专项技能测试,用于评估传球、运球、控制和决策能力。决策能力通过计算机任务进行评估,参与者观看10个足球运动员控球的视频片段,并被要求在视频暂停时确定建立良好进攻方案的最佳选择。与安慰剂相比,摄入咖啡因后,参与者的短传准确率提高了1.67%,长传准确率提高了13.48%。然而,摄入咖啡因后,他们的决策能力降低了7.14%,LSPT分数降低了3.49%。该研究的主要作者NegarJafari说:"虽然几乎所有参与者在摄入咖啡因前后的短传准确率都保持一致,但长传的表现却各不相同。此外,大多数参与者在摄入咖啡因后的决策和拉夫堡足球传球测试中得分较低。这可能表明,在比赛前一小时摄入低剂量咖啡因,可能会对传球次数较多的复杂任务产生负面影响。"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并不建议足球运动员完全避免摄入咖啡因,而是建议进一步研究咖啡因对比赛中决策的影响。Soltani说:"在足球比赛中,球员必须处理对手位置、球队组织和时间压力等各种线索。传球中的决策尤为重要,一次执行良好的传球可以创造得分机会"。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但研究提供的数据可能对训练有用。Soltani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决策]会受到咖啡因摄入量的影响,教练们可能会发现这些性能指标有助于在训练中进行探索。S这可能与一些参数有关--相对于体重的咖啡因剂量、摄入咖啡因的频率以及球员的某些位置或他们的比赛风格。例如,传球准确性的轻微下降可能对中场球员至关重要,但对门将的影响则较小。"这项研究发表在《行为脑研究》杂志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0384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03843.htm

封面图片

研究发现"性敲诈"比想象的更普遍 每七名成年人中就有一人受到过威胁

研究发现"性敲诈"比想象的更普遍每七名成年人中就有一人受到过威胁性敲诈,或称"sextortion",是一种网络勒索形式,犯罪者胁迫或欺骗他人发送自己的性照片或视频,然后威胁说,除非满足他们对金钱、性好处或更多图像的要求,否则就会分享这些图像。研究人员、执法部门和网络安全机构对与儿童有关的色情信息的兴趣是可以理解的,但对其在成年人中的流行程度却鲜有研究。墨尔本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University)与Google合作开展的一项新的国际研究显示,这一问题比人们最初想象的更为普遍。"缺乏标准化的大规模数据会阻碍我们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该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Google员工用户体验研究员丽贝卡-乌姆巴赫(RebeccaUmbach)说。"即使假设存在一定程度的少报现象,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成人中的色情信息勒索实际上相对普遍,值得进行更多的研究并投入更多的资源。"研究人员对来自10个国家的16,693名18岁以上的成年人进行了调查:这些国家包括澳大利亚、比利时、丹麦、法国、墨西哥、荷兰、波兰、韩国、西班牙和美国。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46岁,其中女性占50.9%。研究人员发现,14.5%的参与者(约七分之一)至少经历过一次私密图像被传播的威胁。约有4.8%的人称自己是色情短信的实施者。在受害者和施害者方面,各国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墨西哥(17.3%)、美国(16%)、澳大利亚(15.9%)和韩国(14.3%)的受害者最为普遍,而与其他九个国家相比,韩国(11.4%)的施暴者更为普遍。美国和澳大利亚被报告的施暴者所占比例同为7.1%,位居第二。性别也有差异。在这10个国家中,报告成为性勒索受害者的男性(15.7%)多于女性(13.4%)。约有7.0%的男性和4.9%的女性表示自己是犯罪者,男性的犯罪风险是女性的1.43倍。虽然总体模式显示男性更有可能成为性勒索的受害者和实施者,但韩国是一个明显的例外。在韩国,女性报告受害的可能性是男性的2.06倍,报告犯罪的可能性是男性的2.58倍。总共有26.6%的LGBTQ+参与者表示至少有一次受到过威胁,而非LGBTQ+参与者只有12.8%,这使他们遭遇性敲诈的可能性增加了一倍多。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实施犯罪方面,12.1%的LGBTQ+受访者表示他们曾威胁过他人,而非LGBTQ+受访者的这一比例仅为4.8%,这使他们报告实施犯罪的可能性高出两倍半。年龄组与受害情况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系,年轻的研究参与者更有可能报告自己是受害者,这也许不足为奇。18至24岁年龄段的人是35至49岁年龄段的人的1.95倍,是50至64岁年龄段的人的3.07倍。研究还发现,35岁以下的人比35岁以上的人更有可能实施色情勒索行为。18至24岁人群报告威胁他人的可能性是35至49岁人群的2.75倍,是50至64岁人群的8.17倍。为了研究受害者和犯罪者之间的重叠情况,研究人员将参与者分为"只是犯罪者"、"只是受害者"、"两者都不是"或"其他"(例如,那些回答"不愿透露"的人)。大多数施暴者(85.2%)也表示他们曾经是受害者。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社会公平研究中心(RMITSocialEquityResearchCenter)教授、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尼古拉-亨利(NicolaHenry)说:"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私密图像可能被用于报复或'针锋相对'的情况,即威胁分享他人私密图像的人自己也会受到该人或其他人的威胁。"对于男女两性而言,无论伴侣的性别如何,现任和前任亲密伴侣都是最常报告的施害者。女性报告受到前伴侣伤害的可能性是男性的1.52倍;男性报告受到工作同事或照顾者伤害的可能性高于女性。研究人员表示,鉴于色情短信在全球的普遍性,打击色情短信的最佳途径是开展教育。亨利说:"首先,学校、大学和社区层面的预防教育需要专门针对高危人群,尤其是男孩和年轻男性。我们需要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来支持sextortion受害者-幸存者,包括心理咨询、法律建议和心理健康危机支持。还需要对一线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识别sextortion的迹象,以创伤知情和文化适宜的方式应对披露,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转介。sextortion应该成为亲密伴侣暴力和约会虐待对话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在金融诈骗的背景下"。这项研究是亨利获得Google两项资助中的第一项。第二笔资助将重点研究人工智能生成的亲密图像。Google希望这项研究能扩大人们对图像虐待危害的了解,并支持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创新。这项研究发表在《计算机在人类行为中的应用》(ComputersinHumanBehavior)杂志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34462.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34462.htm

封面图片

研究人员掷了35万次硬币 以确定概率是否真的是 50/50

研究人员掷了35万次硬币以确定概率是否真的是50/50本世纪初,由佩尔西-迪亚科尼斯(PersiDiaconis)领导的美国三位数学家创造了一台抛硬币机,以研究一种假设。他们认为抛硬币远非随机。相反,他们认为抛硬币是一个物理问题,只要稍加调整,一个看似随机的过程就能产生100%可预测的结果。当然,人的手不像机器,但研究最终表明,大多数人在翻转硬币时会稍微偏向硬币朝上的一面。那些明显偏向同一面的人被称为"摇摆不定的抛币者"。根据计算,一般情况下,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为51%。为了对这一假设进行实证检验,阿姆斯特丹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开始了令人头疼的抛硬币活动。在许多天里,48个不同的人翻动了46枚不同的硬币。最后,研究人员累计抛掷了350,757枚硬币。"我们发现了压倒性的证据,证明迪亚科尼斯及其同事在2007年预测的'同面'偏差,"首席研究员之一弗兰蒂塞克-巴托斯解释说。"如果开始时正面朝上,硬币就更有可能正面朝上,反之亦然。偏差有多大?在我们的样本中,平均估计值为50.8%,CI[50.6%,50.9%]"。也许最引人注目的是不同掷硬币者的同面偏差差异。在48名参与者中,只有10人倾向于朝下的一面的可能性低于50%。其余的人都偏爱朝上的一面,其中一些"最摇摆不定"的投掷者几乎有60%的时间都投在了同一面。但是,这种同面偏向在现实世界的抛硬币中是否真的有意义呢?悉尼科技大学数学与物理科学学院的斯蒂芬-伍德考克(StephenWoodcock)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什么。伍德科克没有参与这项新研究。他说,研究中提到的效应大小是如此微小,几乎不会在任何实际的抛硬币场景中产生影响。伍德科克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解释说:"我不想说得太深奥,这几乎是一个关于什么是随机性的哲学问题。即使存在微小的影响(实话实说吧--即使在超过35万次掷硬币的巨大样本中,观察到的50.8%与49.2%的偏差也不过是每千次掷硬币中正面朝上的结果比真正的50/50比例多8次而已),这在现实世界中意味着什么吗?在大多数情况下,掷硬币者并不会刻意将硬币放在拇指上。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强的随机化形式,而这项研究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伍德科克还指出,2009年的一项研究首先质疑了抛硬币的随机性。这项研究让13名受试者尽可能多地掷出头像面。每个受试者都能轻易地、巧妙地操纵抛掷硬币,在大多数掷硬币的情况下偏向正面而不是反面。2009年的这些发现让人不禁质疑,最新研究中的参与者是否会有意无意地操纵结果,使其偏好正面朝上的掷硬币结果。在预印本文章中,巴托斯及其同事称这是一个"合理的担忧",因为所有参与者都知道正在测试的假设。研究人员写道:"......不能排除一些参与者能够操纵掷硬币的结果,以产生同一面偏差。鉴于掷硬币过程的性质、视频记录中的证据以及数据与D-H-M模型预测之间的精确对应关系,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确证。"最后,巴托斯及其同事得出的结论是,在高风险决策问题上,抛硬币者最好隐瞒硬币的起始位置。不过,在伍德科克看来,现实世界中的大多数抛硬币场景都不会提供观察或改变硬币起始位置的机会,因此这些微小的发现对日常生活来说相对毫无意义。伍德科克指出:"我是一名合格的足球裁判,我可以坦率地说,我从来没有注意过在翻转硬币之前,我是把硬币头朝上还是头朝下放在拇指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113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1139.htm

封面图片

说谎真会“遭报应”吗?研究表明是真的!

说谎真会“遭报应”吗?研究表明是真的!你日常撒的谎,远比想象的多我们在童年最基本的教育之一,就是做一名诚实的孩子,不要对他人撒谎。只不过,几乎没有人可以真正做到这一点。马萨诸塞州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德曼(RobertS.Feldman)曾经在2002年进行过一项关于谎言的研究,在特定的实验场景和以10分钟限时的交谈内容设计下,有60%的参与者在与对方交谈时会至少说一次谎话。而在另一项针对大众撒谎频率的调研中发现,普通人每天大约要撒谎4次,一年说谎的平均值大约在1460次。当然这些数据因为受到了年龄、性别、社会层级、文化差异等等因素的影响略显笼统,并不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是撒谎精。但它也确实展现出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其实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诚实。人们日常撒谎的动机究竟有哪些?撒谎的倾向在人类的进化史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人类学家观察到其他灵长类动物其实也懂得欺骗的概念。灵长类动物学家弗朗斯·德·瓦尔(FransdeWaal)通过观察一只名叫耶罗恩(Yeroen)的黑猩猩惊奇地发现,它会在自己同类的面前故意一瘸一拐地走路,博取对方的同情从而在竞争食物中占尽先机。而对于人类而言,早在两岁到五岁之间,我们就已经掌握这种欺诈技巧,用于得到急需的生存资源和获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它被视为我们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当然,谎言也分为许多种,而它的分类取决于撒谎者说谎的动机,有些动机微不足道,有的属于善意为之,但有的却具有带来毁灭性后果的能力。在一项2022年的研究中,实验人员从157名平均年龄为40岁的参与者中收集了一份关于说谎动机的调查问卷。其中就展示了人们说谎的主要动机来源包括:避免负面评价、避免惩罚、自我表现、获得奖励、强迫性说谎、粗心大意的口误、喜爱欺骗、保持个人神秘感、保护性谎言、讨他人喜欢、保护他人(利他主义)。经常说谎真的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吗?答案也许会让你惊讶,的确,经常说谎确实会对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人类作为群居动物,我们个人的声誉在群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大多数人为了保持一个值得信赖和正直的形象甚至不惜付出一切的代价。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又有着许多需要用谎言去应对的人与事,这就造成了一种心理矛盾的出现。每个人都知道说谎被揭穿会对自身的名誉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所以,在说谎时,普通人会处于一种高度警觉状态,这种压力会随着谎言的重要程度而增加。它会改变我们当下的生理反应,例如出汗、口干、声音颤抖,呼吸和心率加快等等。在大脑成像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人们之所以会产生以上的这些生理反应与焦虑等情绪反应,并不是因为我们受到了良心的谴责,而是因为说谎激活了大脑的边缘系统,这个区域在压力下会触发“战斗或逃跑”反应。当人们在说实话时,大脑的边缘系统活动则处于最小状态。所以,多讲实话会让我们感到放松自在,而说谎话会让我们的大脑备感压力。这种在说谎后出现的忐忑不安的感受,也就是我们俗话中经常提的“来自良心的谴责”。根据2015年的一篇研究发现,经常说谎会对心血管造成额外的负担,包括高血压、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和血液中的应激激素升高等。此外,说谎也会增加患癌症、肥胖、焦虑、抑郁、工作满意度低以及人际关系变差的风险。爱说谎的人,更容易陷入生活的漩涡2016年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当我们的大脑慢慢适应了欺骗的行为,养成了说谎的习惯以后,上述提到的这些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影响会慢慢地减弱,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可以脸不红心不跳也能满嘴谎言。但请不要高兴得太早,东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迪尔德丽·李·菲茨杰拉德(DeirdreLeeFitzgerald)博士在研究发现,平日中越是喜欢隐瞒且谎话连篇的人就越容易落入社会中的一些骗局之中无法自拔,例如电信诈骗和传销等,他们也更倾向于参与到那些可能使自身陷入绝境的活动中,例如赌博、成瘾、抢劫等犯罪行为。事实上,绝大多数人说谎的技巧是非常糟糕的。那些尴尬的肢体语言、不自然的微笑、扭曲的面部表情、禁不住推敲的思维逻辑,无时无刻不在向外界展示着说谎者内心中的不安与慌乱。这样的人群很难拥有推心置腹的朋友,也更难从日常交流中获取社交所带来的正向能量,因为他们总会思考一个问题:“对面的这个人是不是也没有和我说实话呢?”一个谎言需要用一百个谎言去弥补,一段美满的《木偶奇遇记》需要一名诚实的匹诺曹去完成。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请尽量以诚待人,这不仅是在保护那些我们身边的所爱之人,更是帮助自身摆脱来自大脑边缘系统(良心)所带来困扰的最好的方法。参考文献[1]UniversityOfMassachusettsAtAmherst.(2002,June12).UMassResearcherFindsMostPeopleLieInEverydayConversation.ScienceDaily.RetrievedJuly16,2023from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2/06/020611070813.htm[2]GarrettN,LazzaroSC,ArielyD,SharotT.Thebrainadaptstodishonesty.NatNeurosci.2016;19(12):1727-1732.doi:10.1038/nn.4426...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552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5529.htm

封面图片

独特的大脑"流'活动模式显示我们何时"进入状态"

独特的大脑"流'活动模式显示我们何时"进入状态"通过分析爵士吉他手的大脑活动了解创造性流状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德雷克塞尔大学关于"流"的研究有很多,但大多数都依赖于参与者的自我报告。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创造力研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通过分析创造性任务中与"流"相关的大脑活动,首次揭示了大脑是如何进入"流"的状态的。该研究的通讯作者约翰-库尼奥斯(JohnKounios)说:"流是由心理学先驱米哈里-西克森特米哈伊(MihalyCsikszentmihalyi)首次提出并研究的。他将其定义为'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如此投入于某项活动,以至于其他一切似乎都不重要了;这种体验是如此令人愉悦,以至于人们会为了做这件事而继续做下去,甚至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音乐家进入流状态的一个贴切例子出现在2020年迪士尼和皮克斯联合出品的电影《灵魂》中。在电影中,当有人花大量时间处于"TheZone"状态时,他们会体验到一种完全吸收和专注的状态。在下面的视频中,电影中的一些音乐艺术家讲述了他们自己对这种现象的体验。SoulIntheZone迪斯尼和皮克斯官方英国网站尽管科学界已经对"流"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从大脑功能的角度来看,人们对"流"到底是什么还没有达成共识。一种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做白日梦时,被称为"默认模式网络"的大脑区域会协同工作,在大脑额叶"执行控制网络"的监督下产生想法。另一种理论认为,多年的任务练习会使大脑形成一个专门的网络,几乎不需要有意识的努力就能产生特定的想法,例如音乐方面的想法。执行控制网络放松了其监督作用,因此专门网络可以不受干扰地"自动驾驶"。这一假设的关键在于,没有丰富经验或难以放手的人不太可能进入创意流状态。研究人员招募了32名爵士吉他手,其中有些人经验丰富,有些人则经验较少。他们在鼓声、贝司和钢琴的伴奏下即兴弹奏六首爵士乐时,研究人员记录了他们大脑活动的高密度脑电图(EEG)。参与者被要求对每次即兴演奏或"演奏"的流体验强度进行评分。四位爵士乐专家还对每段即兴演奏进行了单独评判,以客观地确定参与者的专业水平。大脑正面图。当处于高流量状态时,爵士音乐家的这些额叶区域活动减少德雷克塞尔大学根据参与者的评价,研究人员发现,经验丰富的音乐家比经验不足的音乐家更经常、更强烈地体验到"流"。当他们分析脑电图以了解哪些脑区与高流量和低流量状态相关时,他们发现高流量状态与左侧脑区的活动增加有关,而左侧脑区与聆听和演奏音乐有关。重要的是,在高流量状态下,与有意识控制或放手有关的额叶区域活动减少。对于高经验音乐家来说,高流状态与听觉和视觉区域的活动增加以及默认模式网络关键部分的活动减少有关。这表明,默认模式网络对与流相关的想法生成并无太大贡献。相比之下,低经验音乐家几乎没有表现出与流相关的大脑活动。左脑和右脑的内视图显示,当高经验音乐家处于高流量状态时(与低流量状态相比),大脑活动减少的区域。这些区域包括大脑默认模式网络的关键节点。总体而言,研究结果支持创造性流的"专业知识加控制释放"假说,这对想要进入流状态的人具有实际意义。库尼奥斯说:"这些结果的一个实际意义是,可以通过练习在特定的创意出口积累经验,再加上训练,在获得足够的专业知识后撤销有意识的控制,从而达到富有成效的流状态。这可以成为指导人们产生创意的新技术的基础。"虽然这项研究关注的是音乐家,但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发现适用于任何领域想要创新的人。"如果你想流畅地表达想法,那就继续研究那些音阶、物理问题或其他任何你想做的创造性工作--计算机编码、小说写作--你说得出来,"库尼奥斯说。"然后,试着放手。正如爵士乐大师查理-帕克所说,'你必须学会你的乐器。然后,你要练习、练习、再练习。然后,当你终于站上乐队的舞台时,忘掉这一切,尽情嚎叫吧!"这项研究发表在《神经心理学》杂志上。这段视频由资助这项研究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制作,解释了这项研究及其发现。...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243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2439.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