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说过这个问题很多次了,但我还是要说。我认为我们应该奋起反抗40小时工作制。我们一周只有两个整天,再加上早晚零零碎碎的几个小

我已经说过这个问题很多次了,但我还是要说。我认为我们应该奋起反抗40小时工作制。我们一周只有两个整天,再加上早晚零零碎碎的几个小时是我们自由的时间,而在这些时间里,我们要把所有的社交、杂务、琐事、休息都安排进去。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异常孤独?为什么很多人无法找到能支持自己的社群?因为抽出时间来社交实在是太困难了。如果你有小孩要照顾,如果你需要打两份工,如果你上下班时间很长,如果你还有别的非做不可的事情,那社交就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了。我们的生活不该是这样的。为什么这么多人可以把这样的生活当作常态?你们在想到自己身不由己的生活的时候,难道不想打破这种制度吗?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甲:

甲:很多人觉得因病致残的人,一定是因为自己不及时治疗,或者自己生活习惯不好,才会落下残疾的。这些人为什么会这么想啊?我们难道不想当健全人吗?乙:因为健全人常常有一种幻觉,那就是只要自己注意健康,永远不会因病致残。TA们不愿意去想那些做了一切防范措施最后还是落下残疾的人。这种幻觉让TA们觉得自己的人生是可以由自己全方位控制的、是安全的。丙:你说的完全对。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陷入「穷人活该受穷」的错误想法。丁:同样的,有些人会反而去怪罪性侵受害者。因为TA们需要一种安全的幻觉:只要我不出去喝酒、只要我裙子足够长,我就不会被侵犯。戊:这又叫「公平世界谬误」,是认知偏误的一种。很多人觉得,只要我小心翼翼,我就不会遇到不好的事情。所有遇到不好的事情的人都是因为TA们自己的选择出了差错。这种想法是极其有害的。如果你认识想法很保守的人,你一定会好奇,为什么TA对弱势群体的共情心和同情心如此有限?这是因为TA们真心相信弱势群体遭到不公正,是自作自受。TA们认为几乎所有的不公正,都是自找的。请认识到这种思维谬误,并重新审视我们的社会。

封面图片

我之前提到,尽可能不用形容词和成语。不是说这条规则是法律,不能触动,而是学习写作的方向。写电影观后感时,如果带有大量的情节,

我之前提到,尽可能不用形容词和成语。不是说这条规则是法律,不能触动,而是学习写作的方向。写电影观后感时,如果带有大量电影的情节,那电影就已经很好,为什么需要用文字再重复一遍?如何在不剧透的情况表达,是一种训练。之前梁文道写新闻稿,要求必须在500字以内完成,他自己说那段时间,对他文字的进步非常大。没有约束就没有进步,更重要的是约束是和本能对抗。这世上很多人都在写作,很多人都在公开发表。你的文字为什么值得其他人看,为什么在注意力缺失的年代,停下几分钟看你的。连更365天是不是一种约束?是,够不够独特?够。连更365天不用成语表达,是不是一种约束?是,够不够独特?够。

封面图片

【麻辣总局】羊水宝|中国人很多不快乐 病根儿在哪里

我看我首页的很多人都不快乐,为什么?病根儿出在哪里?就出在你格局不够上,你自己把自己给局限住了。

封面图片

【404文库】海边的西塞罗|为什么“谷爱凌”们在哪儿都能赢,而我们不行

在谷爱凌这个个案当中,满足普通大众这三项需求的却是一个与大众完全相反的人——这可能就是这件事情当中最让很多人感到别扭的地方吧。当然,如果形势需要,精英们并不在乎作出一种姿态,让大众认为他与他们是同一种人。就像谷爱凌的高情商表态一样:她的故乡可以在北京。这样说其实也算是一种多头下注,至少可以帮助她在中国聚拢很多人气,实属高情商行为——这也是精明的他们为什么总能赢。

封面图片

“文字讨好症”悄然流行:是社交内卷,也是社交内耗?

“文字讨好症”悄然流行:是社交内卷,也是社交内耗?你有“文字讨好症”吗?这个说法一看就是网络文化的产物,9月上旬,因为脱口秀演员杨蒙恩的一条动态,“文字讨好症”上了热搜,引起不少人的共鸣。为什么会有共鸣?大概是因为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症状”,而且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交行为...来自:雷锋频道:@kejiqu群组:@kejiquchat投稿:@kejiqubot

封面图片

自闭谱系孩子和注意力障碍孩子等神经多元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痛苦的两难之中。

自闭谱系孩子和注意力障碍孩子等神经多元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痛苦的两难之中。TA们会遭遇到神经多元相关的困难。TA们很可能找一个TA们觉得可以信任的大人诉说,但这个大人却很可能会因为无法理解孩子的经历而否认孩子的感受,甚至会责怪孩子自私/小题大做/说谎。孩子会很困惑:为什么这个大人会怎么对我?为什么我信任这个大人,但我说这个事情的时候,这个大人会对我这么坏?为什么会这个样子?这个孩子只有两个选择。两个选择都很差。第一个选择是,TA选择相信那个大人,相信自己遇到的困难确实都是自己在无事生非,并选择无视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感受。这样很多年之后,TA甚至会产生和自己的身体的解离感。TA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受。第二个选择是,TA选择相信自己。TA不再信任那个自己曾经信任的大人了。TA有需求的时候不敢和大人说了。TA知道大人不会顾及自己的感受。很多年之后,TA长大了,TA不敢相信任何人。甚至更坏的情况下,你可能会变成一个既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别人的人。对很多人来说,确诊神经多元谱系能帮助TA们走出这个两难。你有了词汇。比如你知道你的某些困难其实是“感官过载”,你对你自己有了解释。这也就是为什么确诊能够帮助很多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很希望自己可以得到确诊。在某些时候,你需要一些词汇来避免别人对你的误会。因为事实就是,如果你说“我受不了社交这么久”、“我读不了这么长的文章”,别人会否定你,如果你说“我实在不喜欢这个活动”,别人会觉得你对TA有意见。网友补充:我同意得到确诊可能是很重要的,但我想说确诊也不是万灵药,因为你周围的人很可能完全没有相关的知识。我6岁确诊自闭谱系,但仍然完完整整经历楼主说的“两难”。是的,即使我有诊断,我还是觉得我和别人不同的感受和行为“都是我的错”。我生活在困惑和痛苦之中。等到我12岁的时候,我已经习惯了总是费尽全力去“假装正常”。我太想要“正常”了。但这种“假装正常”对我的精神健康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我是直到16岁的时候才有机会了解更多关于自闭谱系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来源是别的自闭谱系人写的自述和分析。我不是否认楼主说的事情,我觉得楼主说得很好。但我也想补充我自己的经历。我看到网上有很多很晚才获得确诊的神经多元人,TA们总是觉得我们这些小时候就获得确诊的人生活更容易一些。但让人难过的是,这并不是真的。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