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演化史被改写?24亿年前的微化石揭示复杂生命是如何起源的#抽屉IT

None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生命之源-能量,演化与复杂生命的起源

名称:生命之源-能量,演化与复杂生命的起源描述:为什么我们会年华老去,会凋零,最终面临肉身死亡?这中间,最核心的概念是︰「复杂生命」到底是如何崛生而起的?从几万英尺的高空到深不见底的深海海沟,我们的地球到处都充斥着生命。然而,生物学的核心却是一个亘古难解的问题:复杂生命哪里来?或者换句话说,生命最初是如何开始的。大师级生化学家尼克连恩则在本书中针对此问题提出解答。链接:https://www.aliyundrive.com/s/4bUjVvhaQqA大小:10.87M标签:#科普#生物学#生命#起源#能量演化来自:雷锋版权:频道:@shareAliyun群组:@aliyundriveShare投稿:@aliyun_share_bot

封面图片

“从鱼到人”演化过程长达5亿年左右 化石揭秘人类演化史

“从鱼到人”演化过程长达5亿年左右化石揭秘人类演化史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中科院朱敏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的野外考察与研究,揭示了有颌脊椎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的重要信息,在“从鱼到人”的探源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系列科研成果北京时间9月2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2192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21921.htm

封面图片

【书名】抵达:一部政治演化史

【书名】抵达:一部政治演化史【作者】包刚升【格式】#epub#mobi#azw3#pdf【分类】#政治学#历史#2023新书【简介】聚焦人类政治演化的基本脉络,本书将不同政体与政治模式视为一个个“政治物种”,分析早期国家诞生的社会条件,从国家分化与演化的维度阐述城邦国家、一般国家、帝国的兴起与衰落,从政体分化与演化的维度讨论君主政体、封建政体、立宪政体、民主政体的差异与转换,以及人类不同群体在塑造有效国家与有效约束国家上的一系列差异如何形塑了不同时空的政治模式。

封面图片

1.6亿年前化石进一步揭示“水下杀手”七鳃鳗的演化历史

1.6亿年前化石进一步揭示“水下杀手”七鳃鳗的演化历史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科学家对1.6亿年前侏罗纪燕辽生物群中新发现的大型七鳃鳗化石进行研究发现,现代七鳃鳗的祖先可能是食肉而非吸血的类型,进一步揭示了七鳃鳗奇特进食方式的演化及其对这一类群演化进程的影响。燕辽鳗的生态复原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供图)该研究化石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研究员汪筱林、王敏采集,相关研究成果由该所研究员吴飞翔、张驰和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菲利普·让维叶合作完成,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七鳃鳗身无硬骨,牙齿为角质,很难保存为化石。而此次在燕辽生物群中发现的“杀手燕辽鳗”和“大牙燕辽鳗”两种化石,不仅保存完整,而且吸盘和牙齿以近乎立体的状态保存。其中,杀手燕辽鳗体长超过64厘米,是目前已知七鳃鳗化石中体型最大的,且与现代大型七鳃鳗相当。杀手燕辽鳗和大牙燕辽鳗的化石标本及复原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供图)现代七鳃鳗的进食方式多样,其中吸血种类最为人熟知,食肉的种类较少,不同的取食方式对应着不同的牙齿特征。令人意外的是,燕辽鳗的牙齿结构与如今北半球常见的吸血型七鳃鳗差别明显,却和生活在南半球的肉食性囊七鳃鳗有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吸盘牙齿和用来剜切肉块的牙齿形态与囊七鳃鳗非常接近。“这说明这些侏罗纪时期的七鳃鳗是典型的肉食性七鳃鳗,燕辽鳗化石消化道中的骨片残骸也印证了这一点。这些发现打破了此前人们通常认为现代七鳃鳗的祖先是吸血类型的认知,表明现代七鳃鳗的祖先更可能吃肉。”吴飞翔说,研究还发现,燕辽鳗是目前已知的现代七鳃鳗最近的化石祖先。...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574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5743.htm

封面图片

来自苏格兰的侏罗纪化石揭示了蜥蜴起源的线索

来自苏格兰的侏罗纪化石揭示了蜥蜴起源的线索Bellairsia的骨骼混合了祖先和现代的特征,为今天的蜥蜴(属于被称为"有鳞类"的更广泛的动物群体)的祖先可能是什么样子提供了证据。这项研究是华沙大学、牛津大学和UCL(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的一个联合项目,在《自然》杂志上报告。第一作者MateuszTałanda博士(华沙大学和UCL)说:"这个小化石让我们看到了进化的行动。在古生物学中,你很少有机会与这样完整的、保存完好的化石打交道,这些化石来自于我们知之甚少的时代。Bellairsiagracilis的实际化石,是来自苏格兰斯凯岛中侏罗纪岩石的有鳞动物化石。化石由苏格兰国家博物馆收藏。资料来源:ElsaPanciroli博士的照片。该化石是由牛津大学和苏格兰国家博物馆领导的团队在2016年发现的。它是该岛的几个新发现的化石之一,包括早期的两栖动物和哺乳动物,这些化石揭示了持续到今天的重要动物群体的进化。塔万达博士评论说:"Bellairsia有一些现代蜥蜴的特征,如与颅骨运动有关的特征--即颅骨相互之间的运动。这是许多活着的有鳞类动物的一个重要功能特征。"发现该化石的共同作者ElsaPanciroli博士(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和苏格兰国家博物馆)说:"这是我开始在斯凯岛工作时发现的第一批化石之一。这个黑色的小头骨从苍白的石灰岩中探出头来,但它太小了,我很幸运地发现了它。走近一看,我看到了细小的牙齿,意识到我发现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但我们直到后来才知道几乎整个骨架都在那里。"苏格兰斯凯岛的野外工作现场,也就是发现化石的地方。图为罗杰-本森教授(牛津大学)。资料来源:ElsaPanciroli博士的照片有鳞类动物是包括蜥蜴和蛇在内的活体动物群,今天有超过10000个物种,使它们成为物种最丰富的活体脊椎动物群之一。它们包括像蛇、变色龙和壁虎这样多样化的动物,在世界各地都有。该类动物的特点是头骨和骨架的其他部分有许多专门的特征。尽管我们知道有鳞类动物最早的起源是在2.4亿年前的三叠纪,但由于缺乏三叠纪和侏罗纪的化石,使得它们的早期进化和解剖学难以追踪。将新的化石与活的和已灭绝的有鳞动物化石一起分析,证实贝莱尔西亚属于有鳞动物家族树的"茎"。这意味着它在现代群体的起源之前就从其他蜥蜴中分裂出来。这项研究还支持壁虎是一个非常早期的分支血统的发现,以及以前被认为是恐龙的神秘化石Oculudentavis也属于壁虎家族。岩石内Bellairsiagracilis化石的数字图像,这是用微型CT扫描数据显示的。资料来源:MatthewHumpage/NorthernRogue的数字渲染为了研究这个标本,研究小组使用了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它和医学CT一样,可以进行非侵入性的三维成像。这使研究人员能够对整个化石进行成像,尽管标本的大部分仍然被周围的岩石所掩盖。医学扫描仪的工作范围是毫米级的,而牛津大学的CT扫描仪显示的细节可达几十微米。然后研究人员用欧洲同步加速器(ESRF,法国格勒诺布尔)设施对骨骼的部分进行了更详细的成像,包括头骨、后肢和骨盆。同步辐射光束的强度允许4微米的分辨率,揭示了骨架中最小的骨头的细节。共同作者RogerBenson教授(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说:"像这种Bellairsia标本的化石在填补我们对进化和地球上生命历史的理解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过去几乎不可能研究像这样的微小化石,但是这项研究显示了包括CT扫描在内的新技术的力量,可以对这些化石进行非破坏性的、非常详细的成像。"共同作者苏珊-埃文斯教授(UCL)25年前首次根据牛津郡的几块下巴和头骨描述并命名了贝莱尔亚,她补充说:"拥有这种诱人的小蜥蜴的完整标本,并看到它在进化树中的位置,真是太好了。通过像Bellairsia这样的化石,我们对早期蜥蜴的解剖结构有了更好的了解。安格斯-贝莱尔,这位蜥蜴胚胎学家,也就是贝莱尔亚最初的名字,一定会很高兴的。"...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674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6745.htm

封面图片

中国侏罗纪标本改写哺乳动物生命树演化结构

中国侏罗纪标本改写哺乳动物生命树演化结构这两个研究为哺乳动物同源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并重塑了早期哺乳动物的系统发育。两篇研究论文于2024年4月3日在国际期刊《自然》上同期发表。蜀兽是侏罗纪早期小型哺乳动物,具有特殊的假磨楔齿,即其下臼齿三角座前面有一个“假跟座”(盆状结构)。相比之下,哺乳动物的磨牙具有磨楔齿,其跟座位于三角座后面,接收上臼齿的原尖,并与上牙形成精确咬合,用于食物的加工/咀嚼。蜀兽曾在系统发育上与南方磨楔齿兽(Australosphenidans,包括现存的单孔目动物和近亲)关系更近,但这种系统关系是有争议的,并且在哺乳动物的研究中留下了一些形态学、古地理和功能等令人困惑的问题。在第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对内蒙古道虎沟中侏罗世(1.68-1.64亿年前)的两个标本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蜀兽的一个新属种,周氏近柱齿兽(Feredocodonchowi)。根据完整的牙列、咬合关系和牙齿序列同源性的证据,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蜀兽的假磨楔齿实际上与另一种已灭绝的哺乳动物柱齿兽(Docodonta)的臼齿模式是同源的。根据修正后的牙齿特征重建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一个类似摩根齿兽的祖先独立地产生了三个主要的哺乳动物类群:柱齿形兽(Docodontiformes,包括柱齿兽和蜀兽),异兽(Allotheria)和全兽(Holotheria,包括对称齿兽,兽类和近亲)。早期哺乳动物臼齿进化方向是,由类似于摩根齿兽(Morganucodon)的三尖一排的牙齿形式,在三个大类中以不同的方式,逐渐变宽变复杂,以适应更有效的食物加工。论文研究对单孔类(现生动物代表如鸭嘴兽等)的起源提出了新的观点,改写了哺乳动物生命树早期演化的结构。在第二篇论文中,重点研究了来自中国禄丰早侏罗世(2.01-1.84亿年前)的第二种新的、更原始的类似摩根齿兽的哺乳动物,杨氏滇尖齿兽(Dianoconodonyoungi),和上述周氏近柱齿兽的中耳。众所周知,一些早期哺乳动物有双颌关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内侧的原始颌关节的组分演变成了中耳的一部分,这些化石记录了这种转变的过程。两个属种下颌的不同特征显示:下颌其中一个关节逐渐失去了承压功能,而中耳开始渐渐适应了行使听力功能。新的证据揭示了骨化的麦氏软骨在中耳演化的过渡过程中起了一种稳定器的作用,而方骨的内侧向位移则对起负重作用的颌关节转换至中耳结构发挥了关键作用。该研究有力地支持了哺乳动物中耳渐进演化的观点,并为哺乳动物中耳演化这个世界难题提供了以中国材料为基础的完整证据链。本研究中周氏近柱齿兽(Feredocodonchowi)和杨氏滇尖齿兽(Dianoconodonyoungi)分别以周明镇院士和杨钟健院士的名字命名,以纪念两位在早期哺乳动物研究中的贡献。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支持。图1.周氏近柱齿兽和杨氏滇尖齿兽生态重建图2.周氏近柱齿兽正、副型标本图3.蜀兽牙齿咬合关系及两种牙尖同源性假说:左(c,e)传统认识;右(d,f)新观点图4.杨氏滇尖齿兽头骨及齿列重建图5.哺乳中耳渐进演化系统框架及颌关节转移示意图...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6518.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6518.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