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感染了Covid-19是什么感觉。在这分享下我第一天的感觉。

有人问感染了Covid-19是什么感觉。在这分享下我第一天的感觉。早上没烧,测了36.6然后去上班到公司一小时后感觉头晕腰酸,然后打道回府。回来测体温37.5,然后一直睡到下午两点半。醒来一测39,出去买了个午饭。吃完饭吃了片布洛芬,腰酸的厉害,继续睡。睡到五点半,体温一直维持在38。头晕腰酸,其他没啥。个人感觉可能是中的上图的第三种,比较温和。希望快点好吧,周六还得去考试取消了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接种COVID-19疫苗后感觉不适?科学家认为这其实是个好兆头

接种COVID-19疫苗后感觉不适?科学家认为这其实是个好兆头根据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领导的一项研究,头痛、发冷和疲劳等症状可能表明免疫反应增强,只有不到25%的美国人接种了最新的COVID-19疫苗,今年已经有超过2.3万人因此死亡。不接种COVID-19疫苗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正是担心副作用,如疲倦、肌肉和关节疼痛、发冷、头痛、发烧、恶心和全身不适。但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领导的一项新研究发现,这些症状表明免疫反应很强,很可能会降低感染的几率。这项研究最近发表在《内科学年鉴》(AnnalsofInternalMedicine)杂志上,它是根据辉瑞生物技术公司(Pfizer-BioNTech)或莫德纳公司(Moderna)mRNA疫苗刚推出时363名接种者的症状报告和抗体反应进行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接种第二剂疫苗后,出现七种或七种以上症状者的抗体水平几乎是未出现症状者的两倍。参与者主要是四十岁至六十岁的人,没有感染过病毒。研究中约有40%的人还佩戴了监测体温、呼吸和心率的设备。研究人员发现,与体温没有升高的人相比,那些在第二次服药后皮肤温度升高1摄氏度的人在六个月后的抗体水平是前者的三倍。没有副作用也并不意味着疫苗无效第一作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精神病学与行为科学系和威尔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伊桑-杜彻(EthanDutcher)博士说:"一般来说,我们发现副作用越多,抗体水平就越高。但这并不是硬性的:一些没有副作用的人比一些有副作用的人有更好的抗体。""随着病毒的发展和死亡率的下降,许多人低估了它的影响。"共同第一作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系副主任伊丽莎-埃佩尔(ElissaEpel)博士说:"对一些人来说,感染COVID-19的代价仍然很高--生病、误工、持久疲劳和可怕的LongCOVID。"她说:"虽然接种疫苗后出现的症状会让人非常不舒服,但重要的是要记住,这些症状与疾病的潜在并发症相比并不逊色。"共同第一作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系教授AricPrather博士说:"COVID-19疫苗很可能会继续存在,因此确定哪些因素可以预测强烈的抗体反应仍然非常重要。"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最新建议是,所有6个月及以上的人都应接种最新的疫苗,65岁及以上的人应再接种一剂。编译自/scitechdailydoi:10.7326/m23-2956...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3537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35375.htm

封面图片

研究人员警告说重复感染COVID-19会带来巨大的健康风险

研究人员警告说重复感染COVID-19会带来巨大的健康风险"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在接种过COVID-19或其疫苗和加强针的人中有一种无敌的感觉,特别是在那些感染过并接种过疫苗的人中;一些人开始把这些人称为对病毒有一种超级免疫力,"新研究的资深作者ZiyadAl-Aly解释说。在过去的几年里,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COVID-19不仅仅是一种短暂的呼吸道疾病。在感染后的几个月里,研究表明康复的病人患心脏问题、中风、神经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更大。但是随着Omicron的兴起,以及伴随着大规模的COVID再感染浪潮,目前还不清楚这些增加的风险是否在每次新的感染中持续存在。如果你在第一次遇到COVID-19后没事,这是否意味着你的第二次或第三次感染也会类似?根据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Al-Aly的新研究,每一次后续的感染都会增加一个人遭受各种健康问题的累积风险。Al-Aly是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流行病学家,多年来一直与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合作。他的研究挖掘了大量的医疗数据库,并跟踪COVID感染的人口水平影响。Al-Aly没有关注SARS-CoV-2感染的急性影响,而是对研究COVID-19感染如何在初始疾病发生后的几周和几个月内增加其他健康问题的发生率感兴趣。他之前的工作发现最初的感染可以增加一个人的心脏和大脑问题的风险,时间长达一年。新的研究考察了几百万美国退伍军人的队列中第二次和第三次COVID-19感染的影响。该研究建立了一个由大约500万非感染者组成的对照组,并将他们的几种疾病的发病率与有一次感染(大约40万人)和两次或以上感染(大约4万人)的受试者队列中的情况进行了比较。Al-Aly解释说:"我们的研究表明,第二次、第三次或第四次感染有助于在急性期(指感染后的头30天)和之后的几个月(指漫长的COVID阶段)增加健康风险。"这意味着,即使你已经有过两次COVID-19感染,最好避免第三次。而如果你已经有过三次感染,最好避免第四次"。研究结果惊人地显示,与只经历过一次COVID-19感染的人相比,第二次或第三次感染的人患心脏或肾脏问题的可能性要高三倍,患神经系统疾病的可能性几乎高两倍。一般来说,伴随着再次感染的健康风险在初次感染后的30天内是最高的,但是一些风险持续了6个月之久。无论一个人的疫苗接种情况如何,这种风险的增加都是存在的。也许从这项新的研究中最重要的是,第二次或第三次COVID-19感染并不比第一次感染更危险,相反,它产生了其他健康问题的额外风险。研究清楚地表明,与那些避免额外接触病毒的人相比,第二次感染会增加一个人出现有害结果的机会。正如Al-Aly解释的那样,这意味着一个人在第二次或第三次感染时,与只感染过一次的人相比,仍然面临更大的广泛健康并发症的总体风险。因此,举例来说,如果假设第二次感染产生的心脏并发症风险是第一次感染的一半,这仍然意味着一个人在再次感染后面临的风险大大增加。最后,Al-Aly强调了保持警惕,努力避免再次感染SARS-CoV-2的重要性,即使你第一次感染该病毒似乎是良性的。他补充说:"我们的发现具有广泛的公共卫生意义,因为它们告诉我们应该实施预防或减少再感染风险的策略。进入冬季,人们应该意识到风险并保持警惕,以减少他们感染或再次感染SARS-CoV-2的风险"。这项新研究发表在《自然医学》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248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2485.htm

封面图片

研究发现大多数COVID-19的长期影响在轻度感染后的一年内缓解

研究发现大多数COVID-19的长期影响在轻度感染后的一年内缓解具体而言,该研究发现,与未接种疫苗的人相比,已接种疫苗的人出现呼吸困难的风险降低,呼吸困难是轻度COVID-19病例后出现的最普遍的影响。研究人员说,这些发现表明,尽管自大流行病开始以来,人们一直担心和讨论Long-COVID现象,但绝大多数轻度疾病病例并没有遭受严重或慢性的长期疾病。Long-COVID现象被定义为初始感染后症状持续存在或出现新的症状超过4周。2022年3月,英国估计有150万人(占人口的2.4%)报告了这种症状,主要是疲劳、气短、嗅觉丧失、味觉丧失和注意力难以集中。但是轻度感染后一年的Long-COVID的临床影响及其与年龄、性别、COVID-19变体和疫苗接种状况的关系仍不清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比较了未受感染的人和感染后一年内从轻度COVID-19中恢复的人的健康状况。他们使用了以色列一个大型公共医疗机构的电子记录,在2020年3月1日至2021年10月1日期间,有近200万成员接受了COVID-19的检测。在一组感染者和匹配的未感染者(平均年龄25岁;51%为女性)中分析了70多种Long-COVID病症。他们比较了未接种疫苗的人在感染后早期(30-180天)和晚期(180-360天)的状况,控制了年龄、性别和COVID-19变体。在相同的时间段内,他们还比较了接种疫苗与未接种疫苗的COVID-19患者的差异。为确保只评估轻度疾病,他们排除了因更严重的疾病而入院的病人。其他潜在的影响因素,如酒精摄入量、吸烟状况、社会经济水平和一系列预先存在的慢性疾病也被考虑在内。在早期和晚期,COVID-19感染与几种疾病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包括嗅觉和味觉丧失、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呼吸困难、虚弱、心悸、链球菌扁桃体炎和头晕,而脱发、胸痛、咳嗽、肌肉酸痛和呼吸系统疾病在晚期得到解决。例如,与非感染者相比,轻度COVID-19感染在早期与嗅觉和味觉丧失的风险高出4.5倍(每万人中增加20人),晚期风险几乎高出3倍(每万人中增加11人)。在整个12个月的研究期间,感染后的总体负担最高的是虚弱(每10000人中增加136人)和呼吸困难(每10000人中增加107人)。当按年龄评估病情时,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出现在六个年龄组中的五个,但在19-40岁、41-60岁和60岁以上的年龄组中,呼吸困难在感染后的第一年里一直持续存在。虚弱出现在六个年龄组中的四个,只有19-40岁和41-60岁年龄组在后期仍持续存在。男性和女性患者表现出微小的差异,儿童在COVID-19感染早期阶段的结果比成人少,大部分在晚期阶段解决。初代病毒、Alpha和DeltaCOVID-19变体的研究结果都很相似。与未接种疫苗的感染者相比,接种疫苗的人出现呼吸困难的风险较低,其他病症的风险类似。研究人员指出了一些局限性,如医疗记录内的测量不完整,所以数据可能不能完全反映诊断和报告的结果。而且他们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COVID-19患者可能更频繁地使用医疗服务,导致这些患者的潜在COVID-19相关结果的报告和筛查增加。尽管如此,这是一次对不同人群健康记录的大型详细分析,代表了迄今为止对轻度COVID-19患者最长的跟踪研究之一。而且研究结果应该适用于全世界类似的西方人群。"我们的研究表明,轻度COVID-19患者有少数健康结果的风险,而且其中大多数在诊断后一年内得到解决,"研究人员说。"重要的是,与未接种疫苗的人相比,接种疫苗的突破性感染患者出现挥之不去的呼吸困难的风险降低了,而所有其他结果的风险是可比的。"...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394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3949.htm

封面图片

我感觉我要凉了,昨天跟嫂子摊牌了!在我问嫂子还记不记得我19岁在她家住的时候,犹豫了大概一个小时才回我,我估计那天晚上她根本没有

我感觉我要凉了,昨天跟嫂子摊牌了!在我问嫂子还记不记得我19岁在她家住的时候,犹豫了大概一个小时才回我,我估计那天晚上她根本没有睡着,或者我摸她的骚逼,早就给她弄醒了然后我把那晚摸她骚逼的事脑袋一热也说了,我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弄了,不应该是这样啊,现在完全不理我了,我怕她告诉我哥,和我父母,为了你们我连家都回不去了别人的帖子轻而易举就能搞到自己的姐和妈,而我这………就很真实,直接不理我了,兄弟们放心,我不会放弃的,每次看她照片,我都想把鸡巴放在她嘴里,现在我已经破罐子破摔了,加油吧兄弟们

封面图片

开了5天问界M7后 我才明白为啥它订单能破9万

开了5天问界M7后我才明白为啥它订单能破9万上周我去了两家问界门店,也发现店里M7的试驾都排爆了,周末两天的根本约不上。老实说,我之前一直没搞懂为啥老余这车突然就爆了,毕竟它旧款的口碑并不是很好。直到最近编辑部拿到了新M7的试驾车,在进行一轮深度体验之后,我发现问界这波“补丁”打得确实不错,可以说直击目标客群的需求。作为含“华”量极高的产品,M7的最大卖点,必然是华为的看家本领——智驾和鸿蒙座舱。咱就先从智驾开聊。对于去年买问界的车主来说,没有智驾是永远的痛。而今年,随着ADS2.0的发布,华为在问界M5和M7上都安排了智驾版本,还一下成了智驾圈的顶流,相信差友们也在各大平台上刷到过一些问界的小视频。但具体有多强,能给我们日常开车提供多大的帮助,脖子哥就说说自己这几天的实际体验。我们是在上海拿的车,要开回杭州。在上海和杭州这两个地方,华为NCA(跟咱平时说的NOA一个意思,自动驾驶)在高速和市区高架上基本上都能用。所以你懂的,在上海市区稍微熟悉一下车辆后,开上高速,我就直接用NCA开回杭州了。结果问界一上来就是王炸:总长147公里的沪杭高速,中间除了我主动提速两次以外,其他都是车子自己开的。回杭州后,脖子哥还连续好几天在杭州的高架上进行了深度智驾体验,有白天,有夜晚,甚至还有大雨+堵车的噩梦路况,总之除了下雪和下雹子,平常该有的路况我全都试着了。试下来的结论就是:它是真的懂智驾。在5天的时间里,NCA差不多帮我开了500公里的路程,我接管的总次数不超过3次,剩余所有时间NCA都完成得不错,包括变道、超车、上下匝道。这套NCA的一个特点是可调项比较多,跟车距离5档可调,超车变道策略有3种:柔和、标准、敏捷。作为对比,目前大部分其他车企的智驾,跟车距离是3档,超车策略基本不可调。而且自动超车的功能也可以关闭,关掉后,系统就只会在你确认变道后再动。为了测测它的极限,我基本都设成了最近的跟车距离和最激进的超车策略。不过即便选择最激进的“敏捷”风格,问界的超车频率也不算频繁,可以说和“激进”没有半毛钱关系。它更接近一个温和派的人类司机:不会一直傻傻的跟在慢车后面,但也不至于一遇到慢车就不耐烦要变道。然后在大曲率弯道上,问界在开启智驾的状态下能以45码的速度过弯,啥水平呢?编辑部一位刚买车的同事,说他自己开车是不敢用这个速度过的。而因为目前的NCA还是要看高精地图的,所以在一小部分地图覆盖不好的地方,比如两条高架之间的匝道,还有市区里,NCA有时会降级为LCC(车道居中辅助)。这时候系统会提示你注意接管,然后等回到主路,又会自动变成NCA。整个过渡很顺,系统让我接管的时候,我其实也没管,然后它就自己完成了切换。同时,这套系统的跟车和车道保持也很实用。在遭遇拥堵的时候,仪表上会主动提示可以把跟车距离调到最低,从而激活拥堵跟车模式。这时它不会留出很大的距离。试了几次,可能是它的距离把控真的好,也可能是旁人都被遥遥领先的气势所折服,反正脖子哥开下来没遇上被人插队的情况。不过,我也遇到了一些小问题,有时候它的地图导航和智驾逻辑会有冲突,导致NCA在一些接近匝道的地方会来回变道。还有一次在隧道里,NCA把隧道顶部的车道指引灯误判成了红绿灯,接着就是一顿减速操作,看来这种情况还需要学习一下。。总之呢,问界M7上的NCA确实配得上智驾第一梯队的称号。编辑部里不少坚定的油车党,也是在这次试完问界后受到了一个小小的震撼。说完智驾,我们再来看座舱。对比老款M7,这次座舱的变动不算大,我就简单带过。华为搞了这么多年手机,再来做车机,这菜单真叫一个丝滑,而且菜单层级设计合理,想调啥功能都比较容易找到。如果用惯了华为手机,再换到这套鸿蒙车机完全没有学习成本,可以直接上手。正因为车机也融入了鸿蒙生态,手机和车机之间能实现无缝流转。比如你刚刚在手机上搜了个地图导航,上了车之后,导航会同步到桌面上。动画是这样的:当然能互联的也不止是手机,新M7在后排专门为华为MatePad预留了两个接口。在连接后,在前排中控屏上就能完成对后排Pad的控制。不过,因为我们这台车木有装支架,所以没法给大家演示了。如果你恰好用的是华为全家桶,那鸿蒙车机你也一定会喜欢。撇开华为智驾和鸿蒙座舱两大卖点,我觉得问界M7其他配置的升级也是大卖的重要原因。首先是增加五座版本。我们拿到的试驾车就是一台五座的,在拿掉了第三排后,二排空间瞬间就敞亮了。说到底,M7这款车的原型是东风风光的油车,底子比较普通:5米多的车长,轴距却只有2米82。就看它定位差不多的岚图Free,虽然车长只有4米9,但轴距已经顶到2米96。所以在6座版上,不仅第二排稍显拥挤,第三排会更不舒服。反观新出的5座版,砍掉第三排后,第二排空间提升一个等级,后备厢也更大。所以大家也是用脚投票,现在店里卖的好的都是五座版。再就是一些小细节。在拿到车第一开的时候,我就发现新款M7开关门质感很好,非常厚实,有种老奔驰的感觉,而且它还给了电吸门。我猜测可能和材料升级有关。之前老款M7在中保研的碰撞测试里寄了,余承东说他们专门升级了钢材和结构,现在应该已经是第一梯队。而在内部配置上,座椅通风、加热、按摩,后排座椅角度可以电动调节,后排电调开关上甚至做了金属雕刻处理,无线充电面板也是alcantara材质的。我发现尤其是在露出华为标识的地方,整的都挺精致,dddd!在智能化这块,M7大家都很统一的夸夸夸,不过呢,有些地方不同的人就不同的感觉了。比如它的方向盘向左或向右打死的圈数是1又1/4圈,通常只有运动取向的车子才会采用这种小圈的设计,但M7和运动不沾边,开起来宛如一艘船。再就是它刹车踏板的弹簧很硬,前半段也没什么劲儿,我第一次踩的时候,有点开货车的恍惚……还有它的这个单独的智驾控制拨杆,这个是大家分歧最大的地方,有人觉得这个在全盘智能化的车里格格不入,但有人觉得这个拨杆用起来很方便很直观……也有同事猜测,是不是因为老款没有智驾,临时加的,这样方向盘就不用重新设计了?无论怎样,问界M7确实让大家心服口服。在传统车企里,一般是3年出个中期改款,然后在改款上花差不多6-7个亿。而问界是一年就改款,怒砸5个亿。当然,最重要的还是M7给了一个超过预期的价格,24.98万的起售价直接和它小弟M5平起平坐了。最后,如果你问我这款车适不适合买。我觉得,在家庭使用场景,问界M7给了还算丰富的舒适配置,而且如果你的城市支持华为NCA,那它肯定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选择。它没有那么有个性,没有那么强调性能,但是足够安稳,非常实用。说起来,在我试驾的时候,有次停在斑马线前,旁边一位大叔久久注视着我开的M7。那是脖子哥很久没有见到的,真心喜欢一辆车的眼神。虽然不敢肯定,但我觉得这位大叔大概率是因为华为才关注到这辆车的。相信还有很多问界车主也是这样,因为认可华为,所以支持问界。冲着大家对华为的这份热爱,希望问界继续加油啊。...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731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7317.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