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汉化 最后一届蒙古语高考引发热议

加速汉化最后一届蒙古语高考引发热议6月7日,一则关于内蒙古最后一届蒙古语高考的帖子在豆瓣发布后迅速被删除。微博上几乎没有相关话题内容,网友对话题被限流表示不解。中国政府正推进全国普及普通话的运动,这一政策引发了对历史悠久的粤语和客家话等地方方言逐渐消失的担忧。根据国务院2021年发布的政策意见,目标是到2025年普通话在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普及率达到85%。外媒报道,2013年中国宣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终结了游牧文明,蒙古活动人士指责中国当局进行“文化种族灭绝和暴行”。对此,中国驻美大使馆发言人表示,有关报道是别有用心的政治炒作,中国政府一贯重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高考#内蒙古原文链接《中国数字时代》《国务院办公厅》《自由亚洲电台》《美国之音》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内蒙古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 从加10分改为五分

内蒙古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从加10分改为五分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的“削减”步入实施阶段。根据澎湃新闻,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发布2024年普通高考报考温馨提醒,自治区2024年高考报名拟于2023年11月初进行。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加分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2024年至2025年,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俄罗斯族等五个少数民族考生,由原来加10分投档调整为加五分投档。2021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加分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已明确,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俄罗斯族等五个少数民族考生加分政策,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根据“保留并完善边疆、山区、牧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加分项目,精准确定加分区域、群体和条件,逐步减少加分分值”等原则作出调整。内蒙古关于以上五个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改革分三步走:2021年至2023年,现有考生加10分投档政策不变;2024年至2025年,由原来加10分投档调整为加五分投档;2026年起,将自治区103个旗县(市、区)划分为A、B两类,A类地区五个少数民族考生如满足高中阶段在同一旗县(市、区)内具有完整户籍、学籍、实际就读均满三年的“三统一”要求,保留加五分投档政策,B类地区考生不再加分。A、B两类地区是根据政府确定的“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实施范围,综合考量内蒙古全区各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教育发展水平划定的。其中,A类地区包括19个边境旗(市)、33个牧业旗(市)和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中,剔除重复地区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盟市所在地和计划单列市,共36个旗(市);B类地区为其他67个旗县(市、区)。近两年,中国多个省份的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政策调整进入实施阶段。...

封面图片

BBC|内蒙古双语教学新政引发少数民族权利争议

8月26日内蒙古教育厅发布了《全区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国家统编语文教材实施方案》。文件规定从今年秋天开学起,内蒙古民族语言授课的小学一年级开始使用全国通用的语言教材。在今后两年逐步开始小学一年级的政治课和历史课也开始改用汉语授课。

封面图片

美国之音|不满汉语取代蒙语教学,内蒙古爆发大规模抗议

内蒙古人权团体透露,中国政府计划在内蒙古地区用汉语取代蒙语教学的秘密计划在当地引发了大规模的公民不服从的抗议活动,导致紧张局势升温。

封面图片

内蒙古疫情升温 赤峰市中心城区将开展三次核酸检测

内蒙古疫情升温赤峰市中心城区将开展三次核酸检测在北京和上海疫情持续好转之际,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出现新一轮疫情,内蒙古官方要求赤峰市中心城区所有人员居家办公,并从今天(8日)起连续三天开展区域核酸检测。内蒙古卫生健康委今天通报,内蒙古昨天新增35起本土确诊病例,其中赤峰市六起、锡林郭勒盟29起;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46例,均在锡林郭勒盟。据央视新闻报道,为严防疫情扩散蔓延,赤峰市中心城区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全部居家办公。中心城区人员,包括含市外滞留人员非必要不离赤,确因特殊情况需离开的,由所在社区、单位开具证明,经所属街道或乡镇同意,并持48小时内两次(间隔24小时以上)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另外,为了全面排查潜在冠病感染者,赤峰市官方决定从今天起至10日,每天早上6时在市中心城区开展一轮区域核酸检测。高考考生8日和9日可凭准考证由一名家长陪同正常出入小区参加考试,但考生在8日和9日下午高考结束后,须就地进行第一轮核酸检测;考生家长则须于当日19时前在就近采样点完成核酸采样。自第三轮核酸检测开始,考生及家长与社区其他人员一样参加核酸检测并按小区管控要求出行。发布:2022年6月8日11:26AM

封面图片

内蒙古住建厅将取消公摊面积列为立法项目建议上报

内蒙古住建厅将取消公摊面积列为立法项目建议上报内蒙古住建厅决定,将政协委员取消“公摊面积”的建议列为亟需修订的立法项目建议上报住建部。据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8月24日发布的消息,住建厅近期就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王凤华《关于规范房屋“公摊面积”的提案》作出答复时称,“我厅将取消‘公摊面积’的建议列为近期亟需修订的立法项目建议上报住建部。”内蒙古住建厅称,目前,全国在商品住宅的交易和确权中普遍以共有建筑面积为标准,公摊面积确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广大购房者对分摊的公共建筑面积的合理性、准确性缺乏专业了解,也不能直观的了解实际套内面积,且公摊面积因项目不同存在差异,造成消费者的质疑和矛盾纠纷。内蒙古住建厅说,委员提出的在商品房交易中使用套内面积作为计价依据,对防止出现公摊面积无序增加,减少购房过程中的矛盾纠纷,维护老百姓切身利益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内蒙古住建厅将取消“公摊面积”的建议列为近期亟需修订的立法项目建议上报住建部。内蒙古住建厅还称,鉴于以建筑面积作为商品房销售的计价依据已实施多年,并且已有法律法规确认,如果改革计价依据,首先必须修改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明确套内建筑面积的概念及计价方式,做好宣传、普及和解释论证工作,设置合理的过渡期,以实现计价依据和标准从建筑面积向套内面积的平稳过渡,因此实施的难度较大,周期较长。公摊面积制在中国已沿用数十年,取消的呼声也从未停歇,在中国全国两会上也屡次有委员就此提出提案。中共中央政法委机关报《法治日报》8月16日刊登了一篇有关公摊面积制的报道,展现中国民众在公摊面积制下面临的困境和乱象,一度使得公摊面积制再次成为网民讨论焦点。发布:2022年8月30日11:37AM

封面图片

内蒙古去年结婚登记量创新低

内蒙古去年结婚登记量创新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网站周一(28日)刊发的数据显示,内蒙古去年结婚登记量创新低,从峰值日均607对减少到364对。据澎湃新闻报道,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全区登记结婚对数在2013年达到峰值(22.16万对)。自治区统计局分析称,由于内蒙古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登记结婚的生力军—青年人口减少,还有适龄男女婚恋观念转变,独居人口增加,无疑抑制了适龄人群的婚姻需求。受教育年限延长,就业压力增大,平均初婚年龄也随之推迟,结果是2013年之后,全区登记结婚对数逐年减少,从2013年的平均每天办理结婚登记607对,减少到2021年的364对。同期,全区离婚居民对数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2012年至2017年全区离婚居民对数逐年增加,到2017年达到10.09万对的峰值。2017年以后,全区离婚居民对数减少,2021年全区离婚居民对数减少到5.55万对(相当于2017年的55%)。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指出,曾经一段时间,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步进入婚姻,磨合期间容易因一些生活琐事而产生矛盾,且当时的离婚手续过于简单,一些人冲动离婚;社会进步,一些人更加注重自身的生活品质,不能再容忍低质量的婚姻,而选择离婚;不少人利用当时的住房政策,争取住房最大化,选择假离婚;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离婚现象更加包容,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居民离婚率上升。发布:2022年11月29日10:57A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