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蓝 | 最新研究称 那本”被撤回”的性教育读本真的改变了孩子们

还记得那本遭到全网热议、校方回收,又随后被网友力挺为「中国性教育的希望之书」,并导致网店卖断货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吗?最近,第一批完整接受了6年这套「全面性教育」的小学生们终于要毕业了令人欣慰的是,研究结果发现,接受了这套教材教育的孩子们,真的变得更加包容了。就像教材中所说的,传统的社会性别认知已经落后。我们真的太需要打破性别刻板印象,让人人平等的理念成为新的共识了。因为这关乎到社会上的每一个人,这关乎到不同性别、不同体型、不同性倾向,乃至残障者、乙肝病毒携带者、艾滋病毒携带者等等几乎每一个人的生活与尊严。 一个没有歧视的社会,难道不是我们所有人所期待的吗?一个充满无知和偏见的社会,难道就是我们想要的吗?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所以性教育永远都不早,坏人不会看你的孩子几岁,年纪还小不懂事就停止暴行。

所以性教育永远都不早,坏人不会看你的孩子几岁,年纪还小不懂事就停止暴行。21岁了,懂什么叫法律吧,你精虫上脑的时候想过现在的事吗?什么喝醉了酒,真喝醉了是没有性能力的,是真喝醉还是早就想这么做,脚趾头都想的出来。你想的是什么,不过就是“小孩子不懂,肯定不会出事”“她也同意了,怎么会报警呢,怎么会怀孕呢,这么大的人连生育能力也没有”。29周,7个月,10岁的孩子去生孩子?大概率会因为子宫发育不完全是死胎,这么大的孩子会永远失去选择成为母亲的权利!对她自己的身体,心灵造成的伤害也是巨大的且无法弥补。父母呢?也称职吗?七个月一点没发现吗?怎么检查还是这个男的带着去做的?真的在乎你的女儿吗?怎么七个月了都还没发现?她有什么错呢?是错在父母的漠不关心,是错在缺少关爱而被一个男的轻轻哄诱就跌入深渊,还是性教育真的欠缺,或者说父母思想保守觉得性教育是一个难以启齿又肮脏的事情?【网评】把性教育当作羞耻,把无知当作纯洁,结果孩子在面临世界时遍体鳞伤。这也有家长和社会的责任【网评】他是在忏悔和害怕么?不,他是在炫耀

封面图片

中国人大代表建议在幼儿园开展性教育

中国人大代表建议在幼儿园开展性教育中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陈玮在两会期间呼吁,要在幼儿园开展性教育,他说:“要实现健康中国,没有性健康不行;要实现性健康,没有性教育不行;性教育不从儿童抓起不行。”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陈玮说,开展全面性教育对于提高儿童生殖健康水平,加强性别平等意识,预防儿童性侵害、校园欺凌、早婚早育,减少不安全性行为、非意愿妊娠和人工流产,降低性传播疾病感染及艾滋病病毒感染等,都会起到积极作用。陈玮说,全面性教育关注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成长的多样性需求,及时提供支持其可持续发展的性教育内容,而不是单纯由成年人决定哪些内容该教给儿童,或干脆让其“自学成才”。让儿童在性方面“无师自通”,会导致其在性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冒很大的风险。“全面性教育是基于课程,探讨性的认知、情感、身体和社会层面意义的教学过程。”陈玮表示,在学校开展全面性教育是实现儿童健康、福祉与尊严的需要,是实现健康中国宏伟蓝图的需要,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性侵案件给受害儿童的心灵蒙上一层灰暗的阴影,对儿童的伤害极大,不仅是生理上的伤害,还会成为他们一辈子难以愈合的心理伤害。且遭受伤害的远不止幼儿本人,一些家庭的幸福、和谐会毁于此。”陈玮说,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要预防和杜绝此类案件发生。陈玮建议在幼儿园开展性教育,内容包括认识身体,了解新生命的诞生;认识身体的感知觉,了解情绪、学习积极的情绪处理策略;平等与尊重儿童权利,预防儿童性侵害、学会自我保护;遵守社会规范等8个方面。同时,应加强对幼儿园性教育教师的培养。她期待,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管理者能提高对全面性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尽快出台相关指南,为推动全面性教育在幼儿园和学校的开展发挥重要作用。陈玮的建议得到了一些网民的支持,认为这是中国教育薄弱的环节,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意识;但也有部分网民担忧从幼儿开始是否过早。发布:2022年3月10日9:10PM

封面图片

减肥总反弹的原因找到了 研究发现肥胖会改变大脑神经元

减肥总反弹的原因找到了研究发现肥胖会改变大脑神经元在面对美味食物的诱惑时,控制能力较弱的个体会过度进食,久而久之导致肥胖。而控制能力较强的个体,则会合理进食,从而保持健康的体重。那么,人体究竟是如何控制自己食欲的?为什么有人减肥易反弹?许多研究人员都在研究这一作用机制。肥胖者大脑对食物的应答遭到了破坏2023年6月12日,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米雷耶·塞利(MireilleJ.Serlie)博士团队和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拉尔夫·迪莱昂(RalphJ.DiLeone)博士团队在《自然》子刊《自然-代谢》(NatureMetabolism)上发表了题为:《肥胖症患者大脑对营养物质的应答受损,且无法通过减肥逆转:一项随机交叉研究》(Brainresponsestonutrientsareseverelyimpairedandnotreversedbyweightlossinhumanswithobesity:arandomizedcrossoverstudy)的研究论文,对肥胖症患者大脑应答问题开展了相关临床试验。研究团队募集60名志愿者参与这项临床试验,在这60 位志愿者中,有30人是BMI(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超过 30的肥胖个体,另外30人是BMI在18.5~25的正常体重个体。研究人员使用饲管将两类食物(葡萄糖溶液、脂质溶液)直接输送到志愿者的胃中,然后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来检查他们的大脑对这些食物的应答反应。之所以不让志愿者按照正常进食方式吃进色香味俱全的美味食物,而是把糖和脂肪用饲管直接输进胃里,是因为要规避食物的感官效应对大脑活动产生的干扰。实验中他们发现:体重正常的个体:在摄入糖和脂肪后,大脑中负责饥饿调节的几个区域,活动就减少了,可以理解为他们进一步进食的欲望降低了;肥胖的个体:在摄入糖和脂肪后,大脑中负责饥饿调节的几个区域,活动水平在摄入前和摄入后并没有检测到差异,他们进一步进食的欲望并未降低。论文作者米雷耶·塞利博士表示,他们对此感到很吃惊,因为他们原先预计胖人和标准体重的人,在摄入食物后,大脑会做出不同的应答反应,但没有想到,胖人的大脑竟然是没有反应。研究人员还做了进一步的实验,他们让这些肥胖的志愿者先减肥,花12周时间至少减掉10%的体重。12周后,重复实验。结果发现,即使减了肥,他们的大脑在进食之后的表现仍然跟减肥之前差不多,在摄入糖和脂肪后,大脑中负责饥饿调节的几个区域,活动依然没有减弱,进一步进食的欲望并没有降低。这就意味着,相比于正常体重的个体,肥胖的个体大脑对食物的应答遭到了破坏,即使体重下降,这种负面影响也没有得到逆转。这也从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减肥最终难以成功,因为他们在体重降低之后,胃口依然大开,体重又会迅速反弹。需要指出的是,这项研究具有2个局限性:1.研究人员给志愿者的胃部输入糖和脂肪后约30分钟内,就进行了fMRI检查。虽然在这个时间点未能检测到肥胖个体的大脑做出的应答,但无法排除在这个时间点之后,大脑做出了应答,也就是说,无法排除这种应答只是被延迟了,而不是完全消除了;2.参与试验的志愿者年龄都在40岁以上,但是对于40岁以下的年轻人来说,试验结果还会如此吗?肥胖人群的大脑不能正常释放多巴胺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做了更深入的研究。由于长期以来,科学家都在研究人类究竟是怎样控制住/控制不住自己食欲的。普遍认为,食物的色香味带来的感官愉悦效应,是导致一部分人过度进食的主要诱因。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个体在摄食后,大脑中控制饥饿感和饱腹感的相关区域做出的应答,在调节个体的进食行为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2年,一项对啮齿类动物的研究发现,摄入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都会刺激大脑内一个叫纹状体的区域释放多巴胺,获得进食愉悦感和满足感,纹状体在调节饮食行为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引发肥胖后,可能会抑制纹状体的反应。本文报道的论文作者则进一步研究了肥胖是否会导致大脑纹状体的反应迟钝。作者利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SPECT),检测大脑中纹状体多巴胺的释放。发现虽然在输入葡萄糖溶液之后,肥胖者的纹状体也会正常释放多巴胺;但在输入脂质溶液之后,肥胖者的纹状体并不能正常释放多巴胺;而且肥胖者减肥成功后,也不能恢复正常的多巴胺释放。这个发现进一步表明,肥胖者大脑对食物的应答功能确实受到了破坏,这种破坏可能会导致肥胖者过度进食,以及在减肥之后容易发生体重反弹。总之,这项研究得到的结果,为人类饮食行为生理学和肥胖病理生理学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今后开发针对肥胖者的减肥疗法提供了理论基础。肥胖的预防和控制应贯穿人的全生命周期既然“一次肥胖终身改变大脑,导致减肥易反弹”,而肥胖又与全身多种疾病息息相关,因此预防肥胖、保持健康体重,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需要持之以恒重视的课题。1、不同人群,健康体重标准是什么?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我国健康成年人(18~64岁)的BMI正常范围是18.5~23.9,BMI超过24为超重,BMI超过28为肥胖。65岁以上老年人的体重和BMI可以略高。6~18岁儿童青少年则可使用《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中提供的不同性别、年龄的BMI标准来进行判断。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图片截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2、如何保持健康体重?肥胖在本质上是由于人体摄入的总能量超过了人体消耗的总能量,日积月累而导致的后果。因此,在预防肥胖、保持健康体重时,“正确地吃”与“适量的动”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在“吃”的方面:我们要秉持“平衡膳食”原则和“食不过量”原则。可以按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22)》的结构,将谷薯类、蔬菜水果类、动物性食物、大豆类和坚果、烹调油和盐,进行合理的平衡与搭配,并控制总摄入量。在“动”的方面:-对于6~17岁的儿童青少年:建议每天进行至少60 分钟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鼓励以户外活动为主。每周进行3次以上的肌肉力量训练。减少静坐、躺卧的静态行为,每次静态行为持续不要超过1小时,每天视屏时间累计小于2小时。-对于18~64岁的成年人:建议每周进行150~300 分钟中等强度或75~150 分钟高强度有氧活动,或等量的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有氧活动的组合,每周进行2次以上的肌肉力量训练。肥胖的预防和控制,应贯穿人的全生命周期,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建议全社会关注健康问题,形成健康生活的理念,从备孕期、孕期就开始关注,从一个人的婴幼儿期、儿童少年青年时期,就要预防和控制肥胖,成年后更应注意吃动平衡,保持健康的体重。最后,祝大家都能拥有健康的身体!...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230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2307.htm

封面图片

说谎真会“遭报应”吗?研究表明是真的!

说谎真会“遭报应”吗?研究表明是真的!你日常撒的谎,远比想象的多我们在童年最基本的教育之一,就是做一名诚实的孩子,不要对他人撒谎。只不过,几乎没有人可以真正做到这一点。马萨诸塞州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德曼(RobertS.Feldman)曾经在2002年进行过一项关于谎言的研究,在特定的实验场景和以10分钟限时的交谈内容设计下,有60%的参与者在与对方交谈时会至少说一次谎话。而在另一项针对大众撒谎频率的调研中发现,普通人每天大约要撒谎4次,一年说谎的平均值大约在1460次。当然这些数据因为受到了年龄、性别、社会层级、文化差异等等因素的影响略显笼统,并不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是撒谎精。但它也确实展现出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其实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诚实。人们日常撒谎的动机究竟有哪些?撒谎的倾向在人类的进化史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人类学家观察到其他灵长类动物其实也懂得欺骗的概念。灵长类动物学家弗朗斯·德·瓦尔(FransdeWaal)通过观察一只名叫耶罗恩(Yeroen)的黑猩猩惊奇地发现,它会在自己同类的面前故意一瘸一拐地走路,博取对方的同情从而在竞争食物中占尽先机。而对于人类而言,早在两岁到五岁之间,我们就已经掌握这种欺诈技巧,用于得到急需的生存资源和获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它被视为我们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当然,谎言也分为许多种,而它的分类取决于撒谎者说谎的动机,有些动机微不足道,有的属于善意为之,但有的却具有带来毁灭性后果的能力。在一项2022年的研究中,实验人员从157名平均年龄为40岁的参与者中收集了一份关于说谎动机的调查问卷。其中就展示了人们说谎的主要动机来源包括:避免负面评价、避免惩罚、自我表现、获得奖励、强迫性说谎、粗心大意的口误、喜爱欺骗、保持个人神秘感、保护性谎言、讨他人喜欢、保护他人(利他主义)。经常说谎真的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吗?答案也许会让你惊讶,的确,经常说谎确实会对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人类作为群居动物,我们个人的声誉在群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大多数人为了保持一个值得信赖和正直的形象甚至不惜付出一切的代价。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又有着许多需要用谎言去应对的人与事,这就造成了一种心理矛盾的出现。每个人都知道说谎被揭穿会对自身的名誉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所以,在说谎时,普通人会处于一种高度警觉状态,这种压力会随着谎言的重要程度而增加。它会改变我们当下的生理反应,例如出汗、口干、声音颤抖,呼吸和心率加快等等。在大脑成像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人们之所以会产生以上的这些生理反应与焦虑等情绪反应,并不是因为我们受到了良心的谴责,而是因为说谎激活了大脑的边缘系统,这个区域在压力下会触发“战斗或逃跑”反应。当人们在说实话时,大脑的边缘系统活动则处于最小状态。所以,多讲实话会让我们感到放松自在,而说谎话会让我们的大脑备感压力。这种在说谎后出现的忐忑不安的感受,也就是我们俗话中经常提的“来自良心的谴责”。根据2015年的一篇研究发现,经常说谎会对心血管造成额外的负担,包括高血压、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和血液中的应激激素升高等。此外,说谎也会增加患癌症、肥胖、焦虑、抑郁、工作满意度低以及人际关系变差的风险。爱说谎的人,更容易陷入生活的漩涡2016年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当我们的大脑慢慢适应了欺骗的行为,养成了说谎的习惯以后,上述提到的这些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影响会慢慢地减弱,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可以脸不红心不跳也能满嘴谎言。但请不要高兴得太早,东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迪尔德丽·李·菲茨杰拉德(DeirdreLeeFitzgerald)博士在研究发现,平日中越是喜欢隐瞒且谎话连篇的人就越容易落入社会中的一些骗局之中无法自拔,例如电信诈骗和传销等,他们也更倾向于参与到那些可能使自身陷入绝境的活动中,例如赌博、成瘾、抢劫等犯罪行为。事实上,绝大多数人说谎的技巧是非常糟糕的。那些尴尬的肢体语言、不自然的微笑、扭曲的面部表情、禁不住推敲的思维逻辑,无时无刻不在向外界展示着说谎者内心中的不安与慌乱。这样的人群很难拥有推心置腹的朋友,也更难从日常交流中获取社交所带来的正向能量,因为他们总会思考一个问题:“对面的这个人是不是也没有和我说实话呢?”一个谎言需要用一百个谎言去弥补,一段美满的《木偶奇遇记》需要一名诚实的匹诺曹去完成。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请尽量以诚待人,这不仅是在保护那些我们身边的所爱之人,更是帮助自身摆脱来自大脑边缘系统(良心)所带来困扰的最好的方法。参考文献[1]UniversityOfMassachusettsAtAmherst.(2002,June12).UMassResearcherFindsMostPeopleLieInEverydayConversation.ScienceDaily.RetrievedJuly16,2023from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2/06/020611070813.htm[2]GarrettN,LazzaroSC,ArielyD,SharotT.Thebrainadaptstodishonesty.NatNeurosci.2016;19(12):1727-1732.doi:10.1038/nn.4426...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552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5529.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