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此存照】广电总局对《鬼子来了》的评审意见

擅自修改、增加情节导致影片基本立意出现严重偏差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鬼子来了》为何被禁?附:广电总局审查意见https://www.bannedbook.org/bnews/cbnews/202

封面图片

家长想要的日本书包,凭什么让孩子来背

家长想要的日本书包,凭什么让孩子来背当溢美之词开始人传人,日本学生书包在中国人民群众心中也成了纯纯正正的科技与狠活,受到越拉越多的阔户追捧。在微博上被网民拿出来再三调侃的“日本书包神话”图片来源:微博这么好的东西自然也便宜不了。根据2023年日本学童书包工业会发布的数据,去年日本家长为孩子购买书包的平均花销为58524日元(2921元人民币)。考虑到追求原装进口的消费心理,在国内这个数字大概只会更昂贵。日本主流学生书包的价格不过中国家长花大钱给孩子升级装备的道理并不难理解,它就藏在古老的箴言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中国老百姓生活的摩西十诫,也是装备党的圭臬。日式学院风的华美造型、丰富的功能、舒适塑体的说辞,就像一粒粒高浓度的消费主义咖啡胶囊,在溶解之后渗入到中产家长血液,痛击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原始焦虑,这让这款书包超脱了本身的意义,成为教育装备党的安慰剂。“我们家孩子是4年级买的日本书包,那会班里孩子流行背这个,大概1/3的同学都买了。”一位北京海淀家庭这样说到。不过,被越来越多中国家长关注的日本书包,在当地可能并不那么受待见。2023年2月神户教育局提出了一个“置き勉”的概念,其目的就是倡导学生努力降低书包的重量倡导利用电脑学习,把课本留在学校。这一概念一经提出,日本列岛的教育局纷纷响应,照葫芦画瓢似的引导学生在家学习。究其原因,是因为日本教育官员意识到,如果再不加速推进这一理念,日本学生的书包就会越来越沉,甭说减负这种宏大理想了,搁半路就得把身体搞垮了。图片来源:神户市政府官方网站日本学生在背书包这块过得有多惨呢,大正大学人类研究学院人类环境系教授白土健,在其2018年对小学生书包重量的调查中提到:“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期间,我调查了东京都内91名小学生的书包重量。平均重量为5.7kg,最重的超过11千克。我们发现孩子们每天都过得好辛苦啊!”一位日本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书包里的全部装备那么平均5.7kg意味着什么呢?根据日本的指标,合适的书包总重量不能超过体重的15%,小学大概是2-3.75kg为宜,多于这个数字就会对骨骼发育产生不好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日本减负推进了很多年,但小学教科书的内容单从页数来看反而是增加了,2005年日本小学课本内容是4857页,2020年却是8520页,其中缘由复杂,有机会再聊。但内容的增加,为学生书包的重量添加了负担。而在这个合理的范围内,一个日本传统学生书包的重量基本都要1kg起步,要知道咱们小时候背着呼哧带喘的NIKE小书包自重也就500g,如果日本小孩的书包再华丽点,那就得更完蛋。事实上,日本学生苦书包久矣。日本学生用品生产商FOOTMARK,在2022年10月进行了一项网上调查,1200名受访者(家长以及他们1-3年级的子女)中有93%认为书包太沉,而且过沉书包引起的身体疼痛比率是3.5:1。在这样的状况下,日本正开始对代表着日式学院风的书包进行驱逐计划。比如,在2021年的时候,日本富山县立山町政府就委托户外装备制造商为学生开发了一款价格适中、轻便耐用的背包,并在2022年底向辖区内的学生们免费发放。不过,体力上的困苦,只是书包给日本带来苦恼的一面,也是最轻松的一面。比较复杂的是,在现在的网上,一些日本人开始把代表着青春的书包称为诅咒。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日本给孩子买书包的人,不是父母,而是祖辈。根据去年的书包消费统计,54.8%的祖辈承担了孙辈书包的消费,而且他们买的大多十分昂贵,高于65000日元(3240元人民币)。日本祖辈之所以为孩子们买书包,一方面是出于关爱,希望礼物可以伴着孙辈长大;而另一方面则是出于现实的考量,帮衬子女。可能有朋友说了,买个书包不至于到帮衬这个级别吧?但您看眼日本总务省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就明白它的恐怖了:日本传统书包在近20年来上涨了60%。2006-2019年日本传统书包的售价变化连年涨价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学业改革,学生需要带iPad之类的玩意儿导致书包设计革新。另一方面,因为通胀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尤其是皮革和金属配件,据生产协会的说法,跟10年前相比,书包的生产成本上涨了2万日元。“最重要的在于,日本愈发严重的少子化,让家庭更关注独子独女,愿意塑造精英,给他提供一切最好的东西,品牌也洞察到了这种情绪,所以你能看见越来越多奢华的书包出现了。”NLI研究所研究员NaokoKuga补充。对于有钱家庭的孩子来说,换包自然不是什么大事。但对于工薪阶级来说,这确实令人头大。于是,租赁书包公司出现了,它们有的是满足老百姓省钱的需求,也有的是满足“时尚需求”,比如一家名为RandS的公司为用户提供书包租赁服务,声称有250款书包可以不重样换着背。虽然听起来不错,但如果以小学6年的价格核算,那么租赁价格将高达71280日元,高于2023年公布的日本书包平均购买价格。日本对这种书包的痴迷,可能让人觉得死心眼儿。这种习惯的秘密就藏在“日本书包-ランドセル”的词源里,它源自荷兰语背包旧词ransel,是士兵的装备。1877年日本在东京开办贵族教育学校,奉行平等思想。但由于攀比成风,在1885年,校方便禁止学生乘坐马车或让仆人为自己提包上学,并推出了统一的日本书包。大和民族作为一个爱跟别人保持一致的民族,在讨论书包问题的时候,人们普遍担心的问题是,如果不背这种书包,会不会被别人用异样的眼光审视?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比日本制服文化更深一层的书包文化,或许是世界上最荒诞的青年文化,父母、祖辈、老师以长辈的视角自以为是地制造了一种学生文化,并强行将它赋予给了年轻人,告诉他们:这,就该是你们,该是你们身为学生的样子。时尚,是时代的流行风尚,是反映时代的一片小小棱镜。当一款书包被一代代日本人背了快150年之后,人们才从这个下行年代明白过味儿来,他们看着孩子弯腰背书包的侧影思考:我们小时候为什么要背这么难受的东西?我们是不是可以努力让孩子们轻松点?然后,便有人喊出了:"……日本的书包主义也到了该被重新审视的时候了。"...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658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6589.htm

封面图片

英国将把未经同意下分享Deepfake色情内容的行为定为犯罪

英国将把未经同意下分享Deepfake色情内容的行为定为犯罪政府表示,该法案的最新修正案将扩大当前亲密关系图像犯罪的范围--"这样,更多的犯罪者将面临起诉,并有可能在监狱中度过"。其他将被明确为非法的虐待行为包括"下流"(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拍下妇女上身);以及安装设备,如隐藏的摄像头,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拍摄或录制某人的影像。政府将计划中的改革描述为使该领域的法律现代化的一揽子综合措施。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英国政府第一次将分享深层假象的行为定为犯罪。越来越容易获得和强大的图像和视频生成人工智能,导致了Deepfake色轻内容的产生和滥用的增加,促使人们关注与这种人工智能技术有关的伤害。就在本周,开源人工智能文本与图像生成器StableDiffusion的制造商已经调整了软件,使用户更难生成裸体和色情图像--显然是为了应对生成性人工智能技术被用来生成虐待儿童的色情图像的风险。但这只是一个例子。还有许多生成色情深层假象的工具仍然可用。虽然英国早在2015年就通过了反对收入色情的法律,但受害者和运动者多年来一直警告说,该制度不起作用,并施加压力要求重新思考。多年来,这导致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变化。例如,政府通过对2019年生效的法律进行修改,将偷拍裙底定为非法行为。而在3月,通过AirDrop等工具向外界无差别发送色情内容的行为将被添加到即将出台的在线安全立法中作为一项罪行看待。这些将与亲密图像有关的罪行的制订,可以使警察和检察官更容易追查案件,并确保立法与技术保持同步。这包括废除现行法律,并用政府认为会降低成功起诉的门槛的新罪行取代,包括未经同意分享亲密图像的新基本罪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证明意图造成困扰);以及基于意图造成羞辱、惊恐或困扰和获得性满足的两个更严重的罪行。越来越多的英国立法者和运动团体一直在呼吁禁止使用人工智能来裸露女性,因为出现了滥用该技术的情况--正如BBC去年对一个名为DeepSukebe的网站的报道。副总理兼司法部长多米尼克-拉布(DominicRaab)在一份声明中评论了计划中的变化,他说:“我们必须做更多的工作来保护妇女和女孩,使她们免受拍摄或操纵私密照片的人的骚扰或羞辱。我们的改革将赋予警察和检察官所需的权力,将这些胆小鬼绳之以法,并保护妇女和女孩免受这种卑鄙的虐待。”根据政府的计划,新的深陷色情犯罪将为属于即将出台的在线安全立法的平台和服务规定法律责任,如果未经同意在其平台上分享这种类型的材料,则应予以删除--根据《在线安全法案》,如果他们未能删除非法内容,则有可能受到严重惩罚。多年来,报复性色情和其他亲密关系图像虐待的受害者一直抱怨,他们在追踪和报告未经其同意在网上分享的图像方面遇到了困难,而且需要付出不成比例的努力。部长们认为,对英国法律的拟议修改将改善这一领域对受害者的保护。...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372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3727.htm

封面图片

科普 | 我国夫妻财产制度中对妇女的间接歧视和实质不平等

科普我国夫妻财产制度中对妇女的间接歧视和实质不平等妇女权利是一种人权,妇女的财产权利是妇女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的夫妻财产制度历经70年的发展和完善,在立法上体现了男女平等的宪法原则,实现了男女两性形式上的身份平等和财产权利平等。但是从性别角度重新检视我国夫妻财产制度,发现其在制度设计和司法运行中由于忽视了婚姻家庭法调整对象的伦理性以及婚姻家庭财产关系所固有的身份属性,忽视了夫妻之间基于性别的差异所产生的不平等状态,单纯的财产法规则越来越广泛地适用于婚姻家庭领域,从而造成间接歧视替代了直接歧视、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实质上的不平等的现象。(一)婚后所得共同制体现了形式上的男女平等婚后所得共同制,从法律上体现了男女平等的宪法原则。表现在:第一,对家事劳动进行了评价,将家事劳动与职业劳动视为等同,仅以结婚时间为标准,不问来源,不问贡献,夫妻一方或双方所获得的财产原则上归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第二,不以完全夫妻协力为前提,将未明确指明归一方所有的受赠与或继承所得的财产规定为夫妻共同财产,保障了广大在娘家被剥夺了继承权的农村妇女的财产权益。第三,体现了对个体人身权益的保护,规定一方因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以及军人的伤亡保险金、伤残补助金、医药生活补助费,均属于个人财产。第四,强调了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这一规定将夫妻一方对共同财产的权利落在了实处。但是以国际人权法中实质平等的要求对法定夫妻财产制度进行性别检视后,我们发现,现行规定在个人财产及增值的归属规则、父母为子女出资购房性质的认定规则的频繁修改、妇女对夫妻共同财产的知情权及平等处理权实现以及离婚财产分割规则等方面,均属于未考虑性别差异而实施的看似明显中性的措施,以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实质上的不平等,是对妇女的间接歧视。(二)个人财产及增值的归属规则造成了实质不平等《民法典》及其司法解释关于夫妻一方个人财产的规定主要有三点:一是夫妻一方的婚前财产归个人所有;二是个人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存续转化为共同财产;三是一方的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孳息和自然增值依然为个人财产,投资收益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基于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民间风俗,父母一般都是给儿子买房子娶媳妇,给女儿带嫁妆,因此夫妻俩在结婚时男方的婚前财产是能保值增值的房产,女方的婚前财产则是房屋装修、家具电器、汽车等不断耗损贬值的动产。男女双方在婚前都进行了投入,尤其是在房价较低的三四线城市,买房的花费与装修购车等的花费基本差不多。但是按照前述规定,在结婚若干年后,婚前财产独立且不发生转化,房产增值作为自然增值连同房子本身依然属于男方婚前财产,而女方的婚前财产则在婚后不断贬值,这就构成了财产上的男女实质不平等,从而造成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拉大了男女之间的财富差距。有学者认为,任何婚姻行为都是有成本的,持续时间越长的婚姻,通常意味着支出的成本越高,婚姻制度的设计有必要考虑婚姻成本与收益的公平分摊。因此笔者认为,应适当恢复个人财产的转化规则,将夫妻个人财产有条件地纳入夫妻共同财产,做大可分享的夫妻共同财产的“蛋糕”。至于转化条件的科学性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制度设计予以解决。(三)婚后受赠财产的认定规则造成了实质不平等婚后受赠财产主要来源于父母,且主要发生在父母为子女购房的出资。父母为子女出资购房的性质认定,大概是近20年来婚姻家庭法领域争论最大、纠纷最多、规则修改最频繁的一个问题。这一规则的频繁修改越来越有利于对男性财产权利的保护。1.认定规则造成了对妇女的歧视从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二十二条,到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七条,其修改趋势不断强调出资方财产的独立性,而忽视了夫妻作为婚姻共同体的平等权。出资方个人财产的范围越来越大,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逐渐限缩。裁判规则只注重保护出资方的财产权利,而忽视了非出资方对婚姻的付出和贡献。由于现实婚姻中出资一方大多为男性,出力一方大多数为女性,且在房价迅速上涨的年代,女性损失的不仅有不被承认的家务劳动价值,还有房地产增值红利的机会成本。尤其是解释(三)的第七条,严重削弱了婚姻关系中两性的财产平等权。结合个人财产不因婚姻关系存续而转化为共同财产的规定,则女方作为非出资方无论结婚多少年、为家庭付出多少和做出多少贡献,均无法获得家庭房产的所有权。此条一出,学界批评声不断。有学者认为,该条体现了解释制定者极端的个人财产理念思维,是以市场化解决家庭问题的思维定式的结果。这一规定忽视了婚姻家庭关系中的财产关系是以身份关系为前提的财产关系,不能直接适用财产法的规则来处理。鉴于解释(三)第七条出台后引发的多年激烈争论,以及实践中大量案例中呈现的婚姻中妇女的财产权利严重受损的情况,《民法典》出台后,最高院颁布的新司法解释对这一规定进行了修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二十九条的规定,不再通过父母出资过程中的外观行为判断其出资的真实意思表示来进行法律上的推定,而是将约定的权利重新交回当事人的手里。那么,究竟什么是约定,便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从该规定实施一年多的情况来看,如果没有其他的证据证明有相关约定,司法审判实践中通常会根据登记情况来判断约定的情况,即将“登记在自己子女一方名下”推定为赠与自己一方子女的约定,将“登记在双方名下”或者“登记在对方子女名下”推定为对双方的赠与,也即依然沿用了司法解释(三)第七条的裁判精神。但是实践中,夫妻购房时仅登记在一方名下可能是由于受限购政策或者贷款资质的影响,而非主观本意,据此认为是对一方的赠与与事实不符,也显失公平。笔者认为,如果一定要用登记情况来推断父母出资时的意思表示的话,那么应当规定为:如果登记在双方名下,则可以推定为是对双方的赠与;如果登记在一方名下,则不能当然推定出是对一方的赠与,除非有其他的证据予以佐证。2.认定规则的频繁修改造成了对妇女的歧视法不溯及既往的法理规则与婚姻行为连续性之间的矛盾,是这一制度变迁中对妇女造成歧视的另一关键因素,制度的变化导致妇女在结婚时对共同财产的预期不断被削弱甚至剥夺。新法的施行使得婚姻中的当事人无法预判其未来财产权利的状况,结婚时双方的真实意愿会在其婚姻存续期间被新出台的法律所修改。非出资方(往往为女性)基于在婚姻缔结时的法律规定而对共同拥有夫妻共同财产的期待,将因为法律越来越倾向于保护婚姻中个人财产的独立性而完全落空。女性基于这一期待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牺牲的人身权益和人力资源的成本,也因法律的变化而毫无价值。出资方(往往为男性)仅仅因为在婚姻成立时出资购置了房屋,既享受了对方的付出和牺牲所换来的美好婚姻生活,又可以在婚姻解体时不遭受任何财产上的损失,甚至还能获得财富的增长。举个简单的例子。甲女与乙男于2000年结婚,婚后由男方父母出资购置了一套房产,虽然登记在男方名下,但是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该房产的出资视为对双方的赠与,是夫妻共同财产。甲女感谢夫家的资助,婚后孝顺公婆、生儿育女,甚至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放弃了自己的事业。甲女为家庭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基于对该房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权属确认。然而到2011年,解释(三)出台,该房产成为男方个人财产,此时如果男方提出与甲女离婚,甲女将面临“净身出户”的绝境。这既是对妇女的歧视,也可以看作是对妇女的剥削,且这样的制度变迁也会极大影响婚姻的稳定性。这个道理很浅显:如果夫妻任何一方在离婚时都无须承担任何经济后果,不但无须与对方分享自己的财产,也无须对彼此承担任何义务,因而可以让对方“不带走一片云彩”,那么婚姻无异于没有违约责任的契约或没有合伙财产分配的合伙。在上述例子中,原本乙男并无解除婚姻的打算,但是由于法律的修改使其对离婚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也不用付出任何经济成本,在这种利益驱使下,婚姻的稳定性将遭受极大的挑战。(四)夫妻共同财产知情权受阻造成了实质不平等《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写道:“保障妇女财产权益。……保障妇女对婚姻家庭关系中共有财产享有知情权和平等处理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在“妇女与法律”领域的主要目标中也写道:“保障妇女对婚姻家庭关系中共同财产享有知情权和平等处理权。”可见在现阶段,妇女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对夫妻共同财产的知情权和平等处理权,是亟待解决的核心权利,也是影响妇女人权实现的核心权利。知情权是平等处理权的基础,妇女对共同财产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其对共同财产的平等处理权就只能停留在文字上,而无法成为现实的权利。(五)离婚财产分割规则造成了实质不平等《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规定了离婚时的财产分割规则,该条沿用了2001年婚姻法中照顾子女和女方利益的原则,并且增加了照顾无过错方利益的原则。由于在离婚时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女方直接抚养子女,并且无过错方也往往为女方,因此该规定被认为是对妇女利益的倾斜和保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在离婚财产分割时矫正基于性别差异而造成的不平等。然而事实上,在实践中,人民法院对于双方无法协商一致的情况,基本上都是均等分割,用“男女平均”代替了“男女平等”,而不考虑性别、子女抚养等因素,过错更难界定。这样不但无法实现结果上的平等,连法律上的平等都没有做到。

封面图片

对中国疫情的几点担忧

对中国疫情的几点担忧过去三年全世界都长期笼罩在新冠疫情阴影之下,不过三年间,我们对新冠病毒、新冠疾病的认识有了长足进展,也积累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应对工具,例如在降低疾病烈性程度上极为高效的疫苗、药物,对监测病毒变化也有不少经验。在上述背景下,告别2022本该是充满对2023的期待,应该是对一个即便谈不上不受疫情影响,可也大概率是受疫情影响较小的世界的期待。但中国疫情在岁末完全不受控地暴发,更未看到任何切实的准备、应对之策。在2022的结尾,很难不对中国的疫情感到诸多担忧。第一个担忧,我们对疫情状况毫无了解。中国在12月初的防疫转型中没有做到疫情检测的转型,而是没有更新感染病例收集方法的情况下突然放弃绝大部分检测。导致如今没有任何可信的感染病例数据。感染人数低估是全球三年疫情的普遍问题。例如美国刚记录了一亿例感染,但实际感染可能有两亿。从构建有效的防疫体系考虑,我们可以允许病例数有低估,甚至严重低估,但不能检测能力弱到与现实偏差至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步。如今疾控中心播报的病例不是低于实际感染多少的问题,而是根本反映不了疫情走向、趋势、扩散范围中的任何一点。如果说中国正在和疫情作战的话,我们等于在战场上毫无情报支持。仅这一点,就应该让我们恐惧。第二个担忧,我们对病毒的变化毫无把握。三年疫情,如果有什么经验教训值得铭记,那突变株对疫情走向能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这一条最不该忘。从阿尔法到德尔塔再到奥密克戎,每一个主流突变株的出现,都对全球疫情走势、防疫措施有效性产生了巨大影响。病毒不断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会积累各种突变,增加新突变株涌现的几率。是的,过去一年全球观察到的都是奥密克戎内部的亚株变化,主要体现在防感染的免疫逃逸加强。这种变化谈不上惊天动地,带来的也只是很多国家感染病例的反复,而重症、死亡等逐渐与感染脱钩。但不要忘记,2021年11月初——仅仅13个月多一点之前,我们都认为新冠会在德尔塔内部慢慢演变,最后却迎来了奥密克戎的横空出世。对病毒演变的监测在疫情越是严重时越不应该放松。但如今中国对突变株的监测做得如何呢?整体疫情检测都成了笑话时——我相信有些人认识的新感染的人,完全可能超过疾控中心报出来的某个省的新增感染人数,何来有效的突变株监测?有效的突变株监测需要建立在对整个国家、地区感染病例的科学抽样之上。根据12月20日公布的中国新冠病毒株监测计划,每个省选三个城市,每个城市选一个医院,每家医院每周在全部的死亡病例之外,测序25例感染病例。如果认为一个省每周测来自三个城市的75例+死亡患者可以代表这个省的病毒株流行情况,那么可以去申请搞笑诺贝尔奖。可这并不影响专家们头头是道地说某地流行哪个病毒株。起始现实是我们只知道少数测序病例里有哪些突变株,根本不足以推断实际流行的突变株是什么,流行范围在哪里,流行程度是多少。即便有新突变株出现,按当下的情况,国外的一些机场海关的病毒基因组监控可能比国内的监测还要早发现。第三个担忧,我们把一切的防疫责任都推给了医疗工作人员。过去三年,全球积累了多个有效的防疫工具,这些防疫工具共同点是什么?就是让人不用去医院。高效的疫苗即便面对免疫逃逸严重的奥密克戎,也能一定程度上减少传播,并且长时间大幅降低重症风险。高效的口服抗病毒药物如paxlovid则能帮助高危人群进一步降低重症死亡风险。和新冠共存的关键不是到了医院后神医妙手回春,而是利用有效的工具,让我们感染后不需要去医院也都平平安安。而国内的工具是什么呢?如果说疫苗,灭活疫苗证据是很充足,但属于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其有效性显著弱于国外主流mRNA疫苗——包括降低重症风险的起始有效性、持久性,巴西、新加坡等地都有证据表明灭活疫苗更弱。灭活疫苗以外的几个疫苗,数据量又显著少于灭活疫苗。这让中国的人群免疫基础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抗病毒药物方面,准备不充足显而易见——最近刚批了默克口服药,之前仅有paxlovid,实际上瑞德西韦早就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有效性,但已被中国遗忘。考虑到庞大的人口基数,这三个药不仅应该在开放前批准,还需要在开放前储备充足,做好相关使用培训。如今不仅是储备不够,连怎么用都是糊里糊涂。网上平台每日抢购,倒爷炒作上万一盒,应在感染早期使用却常常等病情重一些才用,医学药学基础说好听点属于层次不齐的社区培训存在多种药物冲突的paxlovid。如果说当下的有效抗病毒药储量肯定不足以弥补免疫基础的弱势,现实中的用法恐怕连有限的丁点作用消除了。疫苗、药物两端不足,又不管不顾地撤出一切疫情监测、物理防疫手段,结果就是把一切防疫责任与疫情冲击压到了一线医疗机构。我们可以更改新冠住院乃至新冠死亡的定义,但改变不了医疗系统承受巨大压力的现实。这对所有有医疗需求的民众来以及所有医疗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一种危险也是一种不公。第四个担忧,我们在提供权威但不真实的信息。国内有很多机构以及专家不断提供各种说法,遗憾的是其中不少部分存在问题,还有一些是明显的误导。以疫情状况为例,不断有省市报道估计多少人感染,报道的数字一个比一个夸张。可问题是这些估计的基础是什么?就算是模型估计,也必须要有一定量的可靠数据为基础才行。其它国家的疫情建模估计,是大量感染数据输入,得到一个误差范围不小的区间。国内的报告,明明什么可靠的感染数据都没有,估计出来的数字反倒极为“精确”。如果不知道疫情是什么状况,那么就老老实实承认。信口开河,胡说八道是什么意思,想故意误导民众吗?提供误导信息的自然少不了权威专家们。国内多位专家——包括一些不容置疑的专家,均说过某个奥密克戎亚株R0是18或21,让人深刻怀疑这些人到底知不知道R0是什么,以及是以什么样的认知水平在提供防疫指导。R0方面的胡说八道或许还能当个笑话看,专家们的另一些说辞危害则更为致命。例如宣传90%以上无症状,宣称奥密克戎没有后遗症,这些不仅与当下国际上的医学共识冲突,对民众也是更为直接的误导。第五个担忧,我们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可能有太多盲点。当我们的专家信口开河说估计北京有80%的人已经感染的时候,小城市、乡镇、农村的情况是怎么样的?这些地方的防疫准备又是什么?有些地方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讣告的频率猜测。可那些讣告少的地方和没资格发讣告的人呢?就算是北京这类不缺专家估计疫情的大城市,所谓60%感染甚至80%感染,又有多少靠谱程度?在检测消失的情况下,真能如此断定绝大部分人都感染过了?还是我们忽略了很多高危人群可能仍面临威胁?第六个也是最大的担忧,是我们在虚构现实,抹杀真实的记忆。某些专家不久前还在宣称奥密克戎致死率比流感高六七倍,如今却大言不惭称一直跟踪病毒变化,奥密克戎致病力已大幅下降。至于打有准备之仗的说辞,更让我怀疑准备二字是否有了新的定义。新冠去世的人,还能否得到公开明确的死因承认?如果新冠被认为没有后遗症,那些恢复慢一些的人,还能否得到必要的救助支持?如果说奥密克戎疫情终能过去(这点专家们确实没说错),只是代价高低,过了寒冬就是春天,对于疫情或许是真的。可是这种抹杀现实的危害呢?是否会止于2023年春?这一切让我在岁末想起电视剧切尔诺贝利的开场独白:Whatisthecostoflies?It'snotthatwe'llmistakethemforthetruth.Therealdangeristhatifwehearenoughlies,thenwenolongerrecognizethetruthatall.Whatcanwedothen?Whatelseisleftbuttoabandoneventhehopeoftruthandcontentourselvesinsteadwithstories?Inthesestories,itdoesn'tmatterwhotheheroesare.Allwewanttoknowis:"Whoistoblame?"在这2022的最后时刻,只能希望一切担忧都是杞人忧天。

封面图片

科学家意外发现部分高血压患者出现的基因突变对相关损害具有免疫力

科学家意外发现部分高血压患者出现的基因突变对相关损害具有免疫力其对高血压相关的损害具有免疫力马克斯-德尔布吕克中心锚定信号实验室负责人、德国心血管研究中心(DZHK)的科学家EnnoKlußmann博士说:"高血压几乎总是导致心脏变得更弱,"Klußmann解释说,由于它必须面对更高的压力进行泵送,该器官试图加强其左心室。"但最终,这导致了心肌的增厚--被称为心脏肥大--这可能导致心脏衰竭,大大降低其泵送能力"。一个相关遗传病家庭中的短指。图像来源:SylviaBähring然而,这并不发生在短指和PDE3A基因突变的高血压患者身上。Klußmann说:"由于现在部分但尚未完全了解的原因,他们的心脏似乎对通常由高血压造成的损害有免疫力。"这项研究是由马克斯-德尔布吕克中心、柏林夏里特大学和DZHK的科学家进行的,并已发表在《循环》杂志上。除了Klußmann之外,最终作者还包括马克斯-德尔布吕克中心的教授NorbertHübner和MichaelBader,以及来自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心(ECRC)的SylviaBähring博士,该中心是夏里特和马克斯-德尔布吕克中心的联合机构。该团队包括来自柏林、波鸿、海德堡、卡塞尔、林堡、吕贝克、加拿大和新西兰的其他43名研究人员,他们最近发表了关于该基因突变的保护作用的研究结果--以及为什么这些发现可能改变未来治疗心力衰竭的方式。该研究有四位第一作者,其中三位是马克斯-德尔布吕克中心的研究人员,一位是ECRC的研究人员。通过正常心脏(左)、通过其中一个突变体心脏(中间)和通过一个严重肥大的心脏(右)的横截面。在后者中,左心室被扩大了。图像来源:AnastasiiaSholokh,MDC具有相同效果的两种突变科学家们对患有高血压和手足徐动(HTNB)综合症--即高血压和异常短小的手指的人类患者以及大鼠模型和心肌细胞进行了测试。这些细胞是由被称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特殊工程干细胞培育而成。在测试开始前,研究人员改变了细胞和动物中的PDE3A基因,以模拟HTNB突变。Bähring报告说:"在我们检查的病人中,我们遇到了一个以前未知的PDE3A基因突变。以前的研究总是显示该酶的突变位于催化域之外--但我们现在发现了一个突变就在这个域的中心。令人惊讶的是,这两个突变具有相同的效果,即它们使酶比平时更加活跃。这种过度活跃加快了细胞的重要信号分子之一,即cAMP(环状腺苷单磷酸酯)的降解,它参与了心肌细胞的收缩。"Bähring怀疑:"有可能这种基因修改导致两个或多个PDE3A分子聚集在一起,从而更有效地工作。"蛋白质保持不变研究人员使用了一个大鼠模型--由MaxDelbrück中心的MichaelBader实验室用CRISPR-Cas9技术创建--试图更好地了解突变的影响。Klußmann说:"我们用药剂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动物,这是一种所谓的β受体激动剂。这种药物有时用于末期心力衰竭的病人。众所周知,异丙肾上腺素会诱发心脏肥大。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情况发生在基因修饰的大鼠身上,其方式与我们在野生型动物身上观察到的相似。与我们的预期相反,现有的高血压并没有加剧这种情况,他们的心脏很明显地受到了异丙肾上腺素这种效应的保护。"在进一步的实验中,研究小组调查了心肌细胞的特定信号级联中的蛋白质是否因突变而发生变化,如果是,则需要确定是哪些蛋白质。通过这一化学反应链,心脏对肾上腺素作出反应,并在兴奋等情况下加速跳动。肾上腺素激活了细胞的β受体,使其产生更多的cAMP。PDE3A和其他PDEs通过化学方式改变cAMP来阻止这一过程。"Klußmann说:"然而,我们发现突变型和野生型大鼠在蛋白质和RNA水平上都没有什么区别。细胞液中发现更多的钙PDE3A对cAMP的转化并不只是发生在心肌细胞的任何地方,而是在一个储存钙离子的管状膜系统附近。这些离子释放到细胞的细胞膜中,触发了肌肉收缩,从而使心脏跳动。收缩后,钙被一个蛋白质复合物泵回储存。这个过程也是由PDE在局部调节的。Klußmann和他的团队假设,由于这些酶在钙泵周围的局部区域过度活跃,应该有较少的cAMP--这将抑制泵的活动。Klußmann实验室的成员、该研究的四位第一作者之一MariaErcu博士说:"在基因修饰的心肌细胞中,我们实际上表明,钙离子在细胞膜中的停留时间比平时更长。这可能会增加细胞的收缩力。"激活而不是抑制Klußmann解释说:"PDE3抑制剂目前被用于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以增加cAMP水平。使用这些药物的常规治疗将迅速消耗心肌的力量。我们的发现表明,不是抑制PDE3,而是--相反--选择性地激活PDE3A可能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引起的心脏损伤(如肥厚性心肌病和心力衰竭)的一种新的和大大改进的方法。"但他说,在这之前,需要对该突变的保护作用进行更多的说明。"我们已经观察到PDE3A不仅变得更加活跃,而且它在心肌细胞中的浓度也降低了,"该研究人员的报告补充说前者有可能通过寡聚作用来解释--一种涉及至少两个酶分子一起工作的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许可以开发出人工启动局部寡聚的策略--从而模拟出对心脏的保护作用。...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370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3703.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