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理想|我们只剩“黄色新闻”可看了吗?

如果在一个公共舆论运转良好的环境中,自己的视角将遭遇其他不同视角,经过不断的对话和交往,产生更有意义的探索。但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真空的媒体环境,每个身份的舆论就都成为了纯粹的回音壁。不论多么正义的冲动,在这种情况下都有可能变得狭隘和极端。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衣者褚|不必高估所谓的“新黄色新闻”

劣质的新闻产品,可能在某个时段某个领域短暂流行,但不可能长期垄断舆论市场。只要新闻生产的环境正常化,信息对冲机制就会自动发挥调节作用,最终形成一个比较正常的舆论场。正如黄色新闻最终受到读者的谴责和抛弃,所谓的“新黄色新闻”如果偏离正常的社会价值太远,也会被读者和受众抛弃。如果对所谓的“新黄色新闻”的反感最后经过公共讨论发展到对真新闻的渴望、对新闻生产环境正常化的期盼,那就更有价值了。

封面图片

理论上,按正确的处理方式、只排放合规的最后一道废水、在我们已知的知识里、短时间内不会对环境造成什么问题

所以最后,你说舆论也好,民意也好,你觉得排放或者不排放也好,没法从理性的角度看这个事情:理论上,按正确的处理方式、只排放合规的最后一道废水、在我们已知的知识里、短时间内不会对环境造成什么问题但人参与的事情,就没有理论:-能不能连续30年正确处理-能不能连续30年合规排放-排放30年对自然会不会有什么影响我们不知道,在事情发生之前,也不可能知道。就是你信他们,还是不信他们。那你说你信不信呢?又回到之前的那些幺蛾子上来,那罐子漏过了、排放干过了、鞠躬道歉做过了、拉全人类赌也赌过了。你可以信,也可以不信,这是你的自由,是所有人的自由。大家的信或者不信,都是独立思考出来的,如果一件事情必须要选择一个立场才能是所谓的“独立思考”的话,那所谓的“独立思考”,也不过是打着幌子的另一种“舆论暴力”罢了。

封面图片

我们已一只脚迈入纳粹主义(Opinion)

其实毛都没有,只不过是为了反击美国打下气球,演给国内看的!我们已一只脚迈入纳粹主义(Opinion)今天早上本sub的一篇观点,血压直升。该篇观点开篇就是对中美战争必有一战的笃定。若是被发布在墙内,那一定是一呼百应。这是相当危险的信号。但这种观点究极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反对其扩散?首先,在政府的默许下,民族主义正悄无声息地占领意识形态高地。民族主义正是迈向纳粹主义的必经之路。在民族主义的话语体系中,我是被欺压是要反抗的,他是列强是侵略的。为了摆脱列强的侵略,其他靡靡之音儿女情长,个体的话语和权力都要靠边战,要为大义让路。当事实情况确实如果的上个世纪初,民族主义的确是团结海内外各族群众反抗最好的利器。但现在呢?民族主义已经成为稳定政权,转移矛盾的工具。在民族主义的环境中,中国的现代化将永无出头之日。其次,集体主义泯灭人性,在有意和无意当中助长专制。持这些观点的用冷酷无情的话语,强硬地把社会切割成一块一块的团体,用从林法则的视角去解释一切的不公与不义。现实中当然有弱肉强食的写照,但人之所有是人,人类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就是历史中每次人性闪光的不断积累。为什么电影里的主角基本都是善良,勇敢,博爱等?就是因为这些品质难能可贵,随时都能被过去的野蛮和现在的专制所剥夺。没有这些对人的尊重,那么我们就将失去所享受的一切现代化生活方式。讽刺的是,现实中那些被欺压的弱者,更容易成为丛林法则最坚定的支持者,那些实际欺压他们的宏大理想成为他们悲惨生活为数不多的安慰。最后,现代化当然不只是西方所走过的道路,就像专制也是有纳粹和苏联的区别,但就宛如集体主义,民族主义和对人性的漠视是专制的必经之路一样,我们的现代化也必须回归个体,包容各种观念和思想,让人性的光辉成为社会主流。

封面图片

部落边界 — 社交网络的回音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什么信息能流过我们的眼睛。

部落边界 — 社交网络的回音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什么信息能流过我们的眼睛。身份过滤器 — 我们是谁,意味着我们的遗传和生活经验,我们的兴趣和价值观,我们的认知优势和弱点,以及我们的情感构成都在决定什么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力。令人愉快的惊喜 — 人们就像飞蛾一样被意外和反直觉所吸引,引发了发现秘密知识的快感。没人在乎那是不是真的。八卦小报之所以盈利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快速思考 — 面对竞争优先级和大量信息,我们依靠直觉和其他认知捷径,很少应用更高阶的推理来仔细审查一组命题或证据。集体思考 — 只要有可能,再次为了提高信息处理效率,人们让圈子的其他成员为自己做分析,以更快的速度“完成任务”。,这就是卖僵尸刷评论的市场来源。权威层次结构 — 通过寻找可信赖的权威机构来完全绕过思考,这些权威机构可以是个人(大V)、机构、甚至神圣文本 — 不一定是相关专家 — 并且人们倾向于接受他们所说的“事实”。共识捷径 — 将优势意见视为优势证据。卖点赞量吧,你就会摇身一变成为“真理”。饱和诱惑 — 人们会屈服于重复的、无处不在和一致的信息,无论它们是否有证据支持。谎言不断被重复就能变成“真理”。动机推理 — 即使花时间去构建对自己的分析,也常常从自己想要的事开始、从那些符合自己的既有世界观或者使自己直接受益的东西,然后从那里向后推理。于是如果你希望在社交网络上获取影响力、获得最大数量的转发点赞,并不困难,只需要一个原则,即放弃真正有意义的话题,紧密且充分融入肤浅的娱乐化氛围。确认偏误 — 一旦真正的信徒或伪装者让我们相信了某些东西,那么我们自己就会接管他们的工作,忽略或拒绝可能表明我们是错误的信息。优越感 — 某些情感,包括正义,道德厌恶或嘲笑的声音,将我们自己与可能挑战我们的人和想法割裂开。彼此都不会有进步。恐慌 — 充满激烈的情绪 — 特别是恐惧时 — 高阶推理就会消失,思想开始大面积踩踏。

封面图片

看菊马桶、死蜘蛛机器人 今年的搞笑诺奖爱迪生看了都说好

看菊马桶、死蜘蛛机器人今年的搞笑诺奖爱迪生看了都说好作为获奖者,可以获得十万亿奖金(津巴布韦币),以及一张有诺奖得主签名的证书,和一张能折成空盒子的纸(能装12罐小可乐)。那么话不多说,我们来看看今年的科学家,又有什么迷惑行为吧!公共卫生奖:监测排泄物的马桶2020年,来自斯坦福大学的Seung-MinPark博士发布了令人震撼的“斯坦福马桶”。这个马桶不仅可以拍摄尿流和粪便的形态从而分析是否存在异常,同时还配备了尿液检测试纸进一步分析尿液成分。这款马桶还具有“肛门识别”技术,从而对不同排泄物的主人进行识别。智能马桶,看菊花识人ImprobableResearch这款马桶发布后还在不停迭代升级,比如研究者还考虑在马桶圈上增加心率传感器以综合检测人体的健康指标。以屎为鉴,可以知健康。也希望有朝一日,我们坐在马桶上思考人生时,就可以做完一套全身体检。营养学奖:用带电的筷子增强味觉明治大学研究者发明了一双会对舌头发送电流的筷子,它有望帮助人们在提升味觉体验的同时减少盐分摄入。舔一舔筷子,就能增强食物咸味 宫下研究室这双筷子可以用微弱的电刺激增强咸味感知,电流释放过程由固定在手腕上的微型计算机控制。测试显示,它能将咸味感受增强至原来的约1.5倍。在使用了电刺激筷子后,受试者认为减盐30%的模拟食物样品尝起来达到了与未减盐版相同的咸度。此外,这双筷子还成功增加了人们对减盐味噌汤的口味评价。顺便说,引领这项研究的教授宫下芳明还发明过可以舔到味道的显示屏、可以吃的光学迷彩等一系列怪东西。相比之下,带电的筷子倒是显得颇为正经了。化学和地质奖:科学家为什么爱舔石头虽然听起来十分奇怪,但舔石头有时确实是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们工作的一部分——获奖者扬·扎拉谢维奇(JanZalasiewicz)也在文章中解释了其中的缘由。润湿岩石样本能让纹理更加突出,触觉敏感的舌头可以清晰地分辨不同类型岩石的粒度差异,多孔的岩石还能产生粘舌头的质感——利用这些特性,可以把肉眼看起来很相似的不同岩石更好地区分开。扎拉谢维奇本人就用自己的舌头发现了藏在不起眼石灰岩中的有孔虫化石。当然,鉴于部分矿石对人有毒,非专业人士可不要轻易尝试。医学奖:数数尸体的鼻毛斑秃患者的头发、睫毛、眉毛甚至鼻毛都可能脱落。由于缺少鼻毛的保护作用,很多斑秃患者经历过上呼吸道感染、鼻腔干燥、过敏等增加的情况。为了更好地评估鼻毛减少对于斑秃患者的影响,就需要知道正常情况下人应该有多少鼻毛,以及其长度。为此,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研究者们进行了一项横断面研究。他们从南加州一所医学院“招募”了20具遗体(10名男性,10名女性),平均年龄在83.45岁,并收集了他们的人口统计学、死亡原因、伴随疾病等信息。随后,研究者对受试者每个鼻孔中的鼻毛进行计数,并用卷尺在三个测量点(鼻腔上部、下部、侧面)分别测量了鼻毛的长度。结果显示,每个鼻孔的平均鼻毛数量为120~122.2根,鼻毛的平均生长长度则为0.81~1.035厘米。机械工程奖:用死蜘蛛作为抓取工具这是莱斯大学工程师的离谱发明:用死蜘蛛做成的迷你机械手。它可以自由控制开合,抓起各种不规则形状的小物体。蜘蛛做错了什么……RiceUniversity(动图经过加速)死蜘蛛能变成机械手,这得益于蜘蛛独特的运动控制方式:与人类不同,它们是通过液压系统让腿伸展的。研究者首先把狼蛛冻死获得蜘蛛尸体,然后在它的头胸部刺入针头,让液压系统连通外界,然后再用强力胶将针眼周围密封。接下来,只要注入少量空气改变压强,就能控制死蜘蛛的腿做出伸缩运动。研究者甚至还给这东西起了个名字叫“坏死机器人”(Necrobotics)RiceUniversity在性能(?)退化前,可怜的狼蛛尸体可以承受700周期的加压操作。研究者声称,这款机械手具有抓握轻柔、可生物降解、容易在自然环境中伪装等优点(??)。心理学奖:路人抬头望,你也跟着望?如果看见路人抬头看,你也会顺着ta的目光一起看吗?研究者在纽约繁忙街头,预先设置不同规模(1、2、3、5、10和15人)的看热闹群体,站在街上,盯着街对面大楼的一扇窗户。然后观察当人数规模不同时,真路人加入的行为有没有变化(真是一个经典又无聊的热闹)。结果发现,已经在看热闹的人越多,路人加入一起看的意愿就越大。而且边走边抬头跟着看一眼窗户的,比专门停下来加入看热闹群体的一起的,要多得多。于是他们高兴地得出结论,看热闹和一开始的群体规模有关!物理奖:凤尾鱼“啪啪”堪比风暴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混合,能量哪来的?大部分由风、潮汐推动,但南安普顿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凤尾鱼强烈的“啪啪啪”也能!2018年夏,研究团队在伊比利亚半岛西北海岸,连续15天测量沿海湍流强度。他们发现,每天黄昏到黎明,即便没啥风浪,声波探测仪信号也非常强烈,于是放下小渔网,发现上来的全是鱼卵,原来凤尾鱼们每晚都来这里孵卵、受精。一直以来,生物搅动的湍流被认为就像是用“一根针去搅蛋黄酱”,促成海水混合的效率并不高。但这次发现显示,沿海地区鱼群疯狂交配带来的搅动,和大风暴造成的湍流甚至不相上下。传播学奖:样啥是脑大人的话说着倒研究者请来两位倒着说话的专家。1号专家在14岁时觉醒倒着说话的能力,他会把每个单词的字母重新排列,再念出来,比如香蕉“banana”,他会念成“ananab”。2号专家在8岁学会了倒着说话,他经常在生活中倒着说话,但他从来没有有意识练习过。这两人的大脑确实都有特殊之处:1号的海马旁回/梭状回中的灰质体积更大,这个区域涉及情景记忆和视觉空间处理,还有关言语记忆编码和工作记忆处理;2号的额中回和额下回以及右侧楔前叶体积更大,这部分脑子是语音音位编码和发音规划的关键枢纽。所以,人有特异功能,首先考虑大脑不正常。文学奖:重复多少次,才会不认识这字?一个字重复太多次,是不是就不认识这个字了?那要重复多少次呢?答案是27.7次。研究人员让120个被试一直不停写“the”这个单词,最多写60次,一旦感觉到这个词怪怪的,就立即停下。结果其中有66人(55.0%)出现了奇怪的感觉——他们平均写到27.7次就开始不认识“the”这个词了,根据他们的描述,写到最后,自己“好像失去了对手的控制”和“忘了这词长啥样”。另外实验结果还表明,越常用的词,越容易出现这种现象。教育奖:系统研究了师生的无聊情绪就真的很无聊,别看了。典礼在有名的结语中结束:GoodbyeGoodbye.不会Goodbye的,明年、后年,以后很多年,我们都会再见,看看可爱的科学家们又搞出了什么幺蛾子,以及多少幺蛾子真正变成了诺贝尔奖。...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402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4029.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