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帖子】胡锡进:看待社会存在多元视角,应允许《长安十日》这样的表达

既然江雪的视角是社会生态中天然存在的,我认为无论大多数人喜欢不喜欢,都应该允许《长安十日》这样的表达。实际情况也的确是这样,那篇文章目前完好地挂在互联网上,谁都可以打开它。我认为这是我们社会对待批评应有的开放和包容。我相信,几乎没有人希望中国互联网上只有一种声音,包括江雪大部分最激烈的批评者们。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胡锡进评江雪封城见闻:喜欢或不喜欢都应允许这样的表达

胡锡进评江雪封城见闻:喜欢或不喜欢都应允许这样的表达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封城半月,居于西安的前媒体人江雪撰写的封城日记受到舆论关注,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昨天(5日)对此评论说,江雪的视角是社会生态中天然存在的,无论大多数人喜欢不喜欢,都应该允许这样的表达,但他也强调,悲情视角只是看待社会的众多视角之一,不要把国家抗疫成就与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对立。江雪这篇题为《长安十日》的封城日记,记录了西安在此次疫情中从上个月22日封城前夕,到今年1月3日之间的见闻,当中提到市民持续多日的“吃饭难”、“求医难”等问题,并指“本质还是人为灾难”。她在文中写道,“‘西安只能胜利’,这是正确的大话,套话,也是空话。与之类似的,还有‘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这句话是不错,但具体到每一个普通人,我们可能要想一想,在这里,我们是‘我们’,还是要必须被付出的‘代价’?”她还说,事件过后如果没有反思,不吸取血泪教训,忙着立功摆奖,歌功颂德,那“人们的苦难只能是白白承受。”江雪的封城日记在微信等平台被广泛转发,很多人都把她与曾写下武汉封城日记的作家方方做类比,称之为“西安版的方方”。对于江雪日记在舆论场引发的关注和争议,胡锡进昨天在个人微博发文评论,他说,他愿意相信作者讲述的西安封城以来大部分故事和细节都是真实的,但作者对文章素材有明显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是她的价值观决定的,倒未必受某种政治动机驱使”。他写道,部分知识分子中一直存在一种信念,他们的使命就是记录人间的痛苦。因此,他认为无论大多数人喜欢不喜欢,都应该允许《长安十日》这样的表达。对于江雪的文章仍然完整的出现在互联网上,胡锡进认为,这是社会对待批评应有的开放和包容,“我相信,几乎没有人希望中国互联网上只有一种声音,包括江雪大部分最激烈的批评者们”。他还提到,网上流传江雪发文后被国保四人找上门来,但她本人随后做了否认,表示自己是平安的,“我个人也希望她平安,就像方方一直是平安的一样”。...发布:2022年1月6日9:12AM

封面图片

【404文库】为你写一个故事|到底为什么要全网删除那则视频?

为什么一定要把这样一则温和客观的视频抹杀在互联网上呢?又凭什么把这样一则温和客观的视频抹杀在互联网上呢?删除了,这一切就没发生过,就不存在吗?

封面图片

【CDT周报】第2期: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 那这唯一的声音必然是谎言

2021年1月25日—31日 这一周,许多公众号作者被告知:如果没有取得有关部门所颁发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将不具备“资质”评论时政类重大新闻。一个可以想见的将来是:一批优秀的时政类自媒体或要因为没有所谓的“资质”而“被噤声”了,无证者不可言说,墙内中文互联网上将会出现更加主旋律更加正能量的声音。人们无奈调侃道“说不定以后能听到最‘犀利’的批评声,只有‘老胡觉得......’了”。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这唯一存在的声音必然是谎言。

封面图片

胡锡进评论:程序员“翻墙”打工被罚没百万

胡锡进评论:程序员“翻墙”打工被罚没百万中国是对外开放的国家,我们捍卫了本国互联网的独立自主,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与国际互联网完全隔绝。随着全球化在互联网应用层面的不断推进,中国有大量人员需要借助国际互联网开展工作,所以一些国有公司和机构提供了互联网国际连接的渠道。然而由于那些渠道有限,很多人不了解它们,因此一些人还是通过各自方法“翻墙”上外网开展工作。从互联网上透露出的有关承德处理这件事的信息看,它大致应该就属于这样的情况。我们要捍卫政治和意识形态安全,同时又要保持中国社会对外开放的基础能力,满足这方面的需求,那么就应该区别对待相关事情,不搞简单的“一刀切”,不用“危害国家安全”的个别案例来衡量其他因工作需求而发生的“翻墙”行为。从事技术、媒体、和国际交流的人员需要接入国际互联网的情况太多太多了,如果把他们的需求都给切断,那么中国民间将封闭起来,我们对外开放的整体能力将大幅萎缩,那已经不是别人搞我们,而是我们自己放弃互联网时代的种种机会和可能性。我个人认为,有关管理部门有必要对国内连接国际互联网的相关需求开展研究,多开辟一些相关的合法渠道,推动有序的开放。承德将一个程序员的境外工作收入定性为“非法收入”,并且全部没收,这是迄今我们看到的对“翻墙”最重的经济处罚。如果被处罚者去外网仅仅是编写软件,不涉及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问题,那么这个处罚就颇为值得商榷,它开的这个“先例”增加了社会的疑惑,不利于中国扩大对外开放。——(节选)

封面图片

胡锡进:各地政府应要有面对负面舆情的承受力

胡锡进:各地政府应要有面对负面舆情的承受力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说,改革开放需要宪法秩序下的宽松氛围来托举,各地政府、机构应该要有面对批评和负面舆情的承受力,这样中国社会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紧张。胡锡进星期四(12月21日)在微博发文称,这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所有名人、机构,包括各地政府都要有“对批评和各种负面舆情的承受力”。面对“正常的议论,挨骂就挨骂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中国社会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紧张。胡锡进称,严重问题被揭出来当然要严肃处理,但追责不必跟舆论跟得那么紧,如果因为一件事突然成了焦点,或者小错被揪住被骂,无需管控舆论,也无需接受“舆论审判”,态度应变成“正确对待”。胡锡进这篇文章是中国改革开放在12月18日迎来45周年后发表的。胡锡进写道,“改革开放需要宪法秩序下的宽松氛围来托举”,大家都谨小慎微,生怕挨批评,或者成了舆论焦点,都把很大精力放在严防被舆论盯上,“这怎么行?”他说,由于批评声有时会导致官员被调查和撤职,明星或博主被封杀,所以大家都害怕批评。但他认为,审查评论不利于网络上舆论环境的健康发展。现在很多机构账号也吓得经常不敢开评论,“太紧张了,太经不起骂了,如此情况总不能长期就这样了吧?”胡锡进说,批评和承受批评的互动需要越来越自然,重视互联网的批评,不能变成怕批评。只要自己没大问题,“有点小错,被骂了,又咋的?”胡锡进的这篇文章引发中国网民的讨论。有网民赞同胡锡进的看法,认为“一刀切的关闭评论不可取”。但也有网民写道:“现在不敢随便说了,动不动说了几句他们不爱听的实话,境外势力的称号给你按上。”还有网民要求胡锡进把近两年隐藏或删掉的微博都发出来,并讽刺称“你敢吗?不敢你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2023年12月21日2:26PM

封面图片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7月1日通过一项决议草案,这项草案将进一步保证互联网自由以及人们在互联网上享有与现实生活中相同的权利。这被互联网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7月1日通过一项决议草案,这项草案将进一步保证互联网自由以及人们在互联网上享有与现实生活中相同的权利。这被互联网活动人士视为一次重大的胜利。中俄试图修改,未能成功。这项名为《互联网上推动、保护及享有人权》的决议草案(A/HRC/32/L.20Thepromotion,protectionandenjoymentofhumanrightsontheInternet)由巴西、尼日利亚、瑞典、突尼斯、土耳其和美国联合提出。决议中表示“人们在线上必须能够享有与线下相同的权利”。决议中说:国家必须“克制和停止任何阻止和干扰在互联网上传播信息的行为。这包括在任何时候关闭全部或部分互联网,特别是在人们急需获取信息的情况下,例如选举期间或是恐怖袭击之后。”这并不是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一次通过有关互联网权利的决议。但是本次决议草案更侧重于建立一个公开的互联网以达成发展目标,并且谴责任何阻止人们在网上表达自己意见的行为。中国与俄罗斯两个国家对决议提出了四项修正案以求弱化决议中的用词,但均遭到提案国否决。中俄两国因实行互联网内容审查及惩罚在网上和平发表反政府言论的人而受到国际社会的批评。"https://daccess-ods.un.org/access.nsf/Get?Open&DS=A/HRC/20/L.13&Lang=C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