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奥斯卡就是一部大爽片。
这届奥斯卡就是一部大爽片。主角不仅仅是亚裔,也是事业下坡的中年女性,是20年无戏可演的昔日童星,是沉寂10年又东山再起的性骚扰受害者,同样,也是重达600磅的男同性恋,是税务缠身的第三世界移民,是被囚禁的自由斗士,是死在战争第一秒或最后一秒的炮灰们,更是向来不受学院待见的R级奇幻片。最终,这个舞台成了见证他们翻身的地方。肯定又会旧事重提——政治正确。无疑,近些年奥斯卡确实受此因素影响。但是仔细想想,在当下这个动辄正确的年代,究竟拍一部什么样的电影才能躲开所有的正确,不被扣这顶帽子?似乎很难。毕竟政治正确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所以,不妨换个角度看。电影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政治正确”。它就是要把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不被看见、不受重视、不甚公平的人或事,搬上大银幕,给予他们一段“超越现实处境”的爽片时刻。这不正是电影的社会功能之一吗?更何况,《瞬息全宇宙》的大杀四方,我并不认为是“政治正确”的结果(只是因素之一)。它非常不正统,不常规,也不聚焦于肤色或身份。比起评委们喜欢的那类电影,它甚至过于离经叛道了。而且,我最近重看了一遍,要推翻我之前的结论。我觉得它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也是一部属于当代的电影。其当代性在于两点:第一,多重宇宙。漫威第五阶段就要大玩多重宇宙,但《瞬息》走的是截然不同的思路,它不像漫威那样,把多重宇宙的打通视为一种时空混乱或异质世界的入侵,总之是一种外部危机,是需要摆平和纠正的错误;抑或是其他一些电影,往往把多重宇宙视为拯救此刻的可能。《瞬息》最终告诉我们,此刻是最好的安排,这看似是俗套,但其解释却并不俗套。它说此刻是最好的安排,但这里的“好”,并不是真的好。毕竟,在众多可能的宇宙中,总有比这个更好的存在,这是一定的。那为什么还要接受此刻?影片给出的答案是:接受此刻是一种必须。这是抵抗虚无唯一的办法。也正于此处,影片的第二点当代性得以体现。它是一部关于“如何对抗虚无”的电影,而虚无正是当代人最顽固的心理病。前现代社会没有这个问题,因为那时的人们可以从劳作、宗教中,感受到完整的生命意义。这是不消说的,也是与生俱来的恩赐。但进入现代社会,理性启蒙后,传统的意义被瓦解或祛魅,“意义”才重新成了一个待解决的问题。而随着理性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随之被彻底消解。特别是到了当代,有了互联网、朋友圈、直播,外面的世界——那些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变得触手可见时,所谓的多重宇宙其实早已展现在所有人面前。那么,当这些可能性不断提醒着每个人此刻的“无意义”时,能不感到虚无吗?这其实才是《瞬息全宇宙》的语境。它抛出了一个极其当代又棘手的问题,尽管是以无比荒诞不羁的方式。影片最终的落点,你可以说非常鸡汤,但我觉得,这碗汤不同于那些正确的废话,而恰恰是一个被扭曲和忽略了的观念。它说,人必须要接受此刻,因为接受是一种必须。这里的接受绝无“此刻最好”的含义,毕竟,此刻怎么可能最好,每天又有多少麻烦事在消磨着精神,令人感到低颓。可是,只要接受这些不美好的时刻,不把它们放大成生命的无意义,才能避免掉进虚无的“贝果”,避免把自己的整个生活彻底否定掉。这话听起来有点车轱辘话,但我总觉得,再没有比这更有价值的废话了。虚无不仅连接着无意义,也连接着无价值。虚无不仅破坏个人的生活,也在破坏着整个社会系统。在一个崇尚虚无主义的人眼中,生活就是一团灰败;而如果一个社会大部分人都陷在虚无之中,那结果只可能是不停的争斗、破坏,永无建立共识的可能。所以,《瞬息全宇宙》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戳中了当下最致命的问题。它把虚无立为最大的反派,是一件极富挑战的事。这也导致了影片只能靠对白来解决危机,毕竟,要想打败虚无,靠动作是不可能做到的,只能靠观念。当然,说了这么多,很多人依然会觉得这就是一部政治正确的无聊电影。那么再退一步,此政治正确也总比另一种政治正确要好一点吧。又或者说,大家都在沿着各自的政治正确路线狂奔,只是,彼此的正确在对方眼里,早已经是大大的错误。而这,正是世界彻底虚无的又一个力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