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疾控4月5日公布2020年1月华南海鲜市场环境样本的宏基因组原始数据,并在Nature发表经评议的分析文章。中疾控曾在去年2月

中疾控4月5日公布2020年1月华南海鲜市场环境样本的宏基因组原始数据,并在Nature发表经评议的分析文章。中疾控曾在公布预印本,但当时未提供较细致的宏基因组分析结果,也未公布原始数据。文章指出,多数新冠阳性的环境样本中,人属(Homo)的基因痕迹最重;部分样本中能检出其他哺乳动物痕迹,如貉(Nyctereutes)猬(Atelerix、Erinaceus),但阴性样本中这些动物更多见,不足以推定该处这些动物有感染新冠病毒,更无法证明传播方向是由动物到人。文章对宏基因组的分析采取基因组(图中)和线粒体两种匹配方式,匹配出的丰度分布有时分歧巨大;阳性环境样本中甚至匹配出少量大熊猫属(Ailuropoda)的基因。有学者受访说,市场的环境样本采集于2020年1月1日,“全部阴性”的动物拭子样本更是1月下旬以后,因此对于直接确定武汉疫情起点的价值有限。有学者受访说,对环境样本DNA可进一步研究,看其中是否有动物呈现免疫激活状态的迹象。中国国新办4月8日就本文开发布会。中疾控主任沈洪兵介绍,的数据原本是用于该文在Nature的审稿评议,但被平台方误操作公开,中方3月11日致电后随即撤下。文章发表后数据已恢复公开。他又“奉劝世卫有关人士回归科学和公正的立场,不要主动或被迫成为个别国家把溯源政治化的工具”。(,)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疾控3月9日向GISAID上传了2020年1月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采检动物拭子和环境样本的原始数据,但很快又撤下。研究者取得该数据

中疾控3月9日向GISAID上传了2020年1月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采检动物拭子和环境样本的原始数据,但很快又撤下。研究者取得该数据作分析指,应考虑市场中有貉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中疾控曾在2022年2月发表对上述1380件样本的分析()指检出病毒阳性与检出人类基因组的统计关联高于与其他动物(如附图)故认为病毒是人患带入市场。在数据上传至GISAID后,研究者KristianAndersen、EdwardHolmes、MichaelWorobey分析指出,市场29号档口的推车、除羽机等阳性环境样本中有高载量的貉基因组,有些比人基因组还高;鉴于华南市场采检拭子的动物并不包括貉,因此虽然动物拭子全部未能检出病毒阳性,但仍应考虑貉感染病毒的可能。研究者已在3月14日的世卫SAGO新冠溯源组会上汇报有关情况,去年中疾控预印本研究的作者也有出席。会后,中疾控方面已修订文章提交期刊评议。在此之前,美国众议院3月10日决议要求DNI在90天内解密《华尔街日报》2月底披露的,决议待总统拜登签署生效。(,)

封面图片

中疾控:新冠病毒由实验室引入是“极不可能”的

中疾控:新冠病毒由实验室引入是“极不可能”的中疾控:新冠病毒由实验室引入是“极不可能”的据北京日报,对于新冠病毒的起源,周蕾表示,我国在第一阶段的联合研究过程当中,就已经得到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也充分展示在当时我国和世卫组织联合发布的联合研究报告里。在报告里,我国很明确提出,对本次新冠疫情起源的几个方面的假设研判的结果:首先,在报告当中,从人的方面、动物的方面、跨种属传播等这几个角度,也包括实验室的可能性,都做了评估。当时在武汉的联合专家组分成了流行病学组、动物溯源组、分子溯源组,这几个方面分别开展研究工作,因此当时得到的综合研判的结论,中疾控认为是科学可信的。周蕾表示,对于新冠病毒的起源,人畜共患病直接溢出的可能性是“可能到比较可能”;通过中间宿主引入,是“比较可能到非常可能”的;通过冷链的引入是“可能”的;通过实验室引入当时的研究判断是“极不可能”的。在结束了武汉的第一阶段联合溯源研究以后,我国并没有停下研究脚步,又继续按照当时在武汉制定的下一阶段工作方案和建议,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种种研究结果也都证实我国在武汉第一阶段的研究结论。中疾控:疫情发现地不等于起源地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周蕾表示,疫情的发现地不等于疫情的起源地。对于新冠病毒溯源,需要全世界的科学家共同研究、充分客观地秉承科学的态度来一起开展研究工作。如果世卫组织部分人员妄加指责,尤其是想要否认我国第一阶段联合溯源调查研究的成果,恐怕损害的是世卫组织的公信力。因为事实上,当时在武汉,中疾控联合科学家,包括国外和国内的联合专家工作组,共同开展联合溯源研究的过程中,中方科学家是本着科学、公开、客观、透明的工作原则,把所有掌握的数据和资料都进行了分享,包括早期病例信息,还有当时对武汉早期的呼吸道传染病可能的、可疑的新冠病毒感染的76000多人的病例资料,都进行了分享和深入的联合分析研究,当时的结果得到了专家们的集体认可。此外,我国还把中国境内2018年到2020年当时采集了38000多份的家禽家畜样本,以及41000多份的野生动物样本都进行了抗体或者核酸检测,这些结果提示也都没有发现新冠病毒阳性。对华南海鲜市场当时的所有动物产品上下游供应链也进行了追溯性调查,并没有发现病毒在动物当中传播的证据。这些研究结果当时就与世卫组织遴选的国际专家团队进行了分享。中疾控: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12月之前武汉当地并没有发现更早的病例据第一财经,会上,有记者提问,中国疫情开始之前的血液样本已经被检测和分析,具体情况如何?对此,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周蕾介绍,当时涉及3万人,有43850份血液样本,要把它们全部完成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我们没有检测到新冠病毒抗体。这些献血者都是在2019年12月之前的武汉当地的献血者。这个研究结果也很好回应了我们当时第一阶段联合溯源研究中共同的发现,在2019年12月之前,武汉当地并没有发现更早的病例。专家:新冠病毒很可能来源于人类发布会上,北京化工大学生命学院院长、教授童贻刚表示,在华南海鲜市场的研究中,经过基因组测序发现病毒的序列和当时病人序列几乎100%相同,这也提示新冠病毒很可能来源于人类。童贻刚介绍,2020年1月到3月,中国疾控中心科研人员对在华南海鲜市场采集的1300多份环境样品和冷冻动物样品,进行了一些新冠病毒检测和宏基因组测序等,其中包括市场内采集的400多份动物样品,这些动物样品所有的检测均为阴性结果。900多份的市场环境样品中,73份为阳性。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也在环境样品中分离出了3株病毒。经过基因组测序发现病毒的序列和当时病人序列几乎100%相同,这也提示病毒可能是来源于人类。“在分析的过程中,在环境样品中所携带的一些宿主信息显示,主要是人的宿主,也包括猪、牛、鸡、鸭以及一些冷链产品的基因,甚至有老鼠和猫的动物基因判断。这些都提示新冠病毒很可能是人污染的东西。这些数据也进一步证实了中国和世卫组织联合团队在第一阶段所做出的结论。”童贻刚说。...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371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3717.htm

封面图片

中疾控:春节假期期间收到冠病全基因组序列中没发现新变异株输入

中疾控:春节假期期间收到冠病全基因组序列中没发现新变异株输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他们在春节假期期间收到全国各省上报的冠病病毒全基因组序列1421条,经分析后没有发现新的变异株输入。据中国澎湃新闻报道,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星期一(1月3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本轮疫情主要以BA.5.2和BF.7为主要流行株,春节假期期间收到的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经过分析发现仍旧以BA.5.2和BF.7为主。陈操说,春运正在进行中,高校可能也要陆续开学,“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指导全国做好新冠病毒变异的监测工作,继续对哨点医院当中的门急诊病历、重症病历、死亡病历和特殊人群开展新冠病毒的变异监测,同时我们也会同其他部门对海陆空口岸入境人员进行新冠病毒的监测,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关的防控措施。”发布:2023年1月30日4:29PM

封面图片

奇特的章鱼进化出酷似鹦鹉螺状的贝壳 基因组数据揭示进化的秘密

奇特的章鱼进化出酷似鹦鹉螺状的贝壳基因组数据揭示进化的秘密Argonautaargo,也被称为GreaterArgonaut,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开放海域的章鱼。雌性章鱼生长出了具备保护能力的、螺旋形的、类似贝壳的外壳,可以保护里面的卵。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想知道这种贝壳的起源。它看起来非常像常见的珍珠鹦鹉螺(Nautiluspompilius)的外壳。这种与章鱼非常遥远的亲戚有一个真正的硬壳,并生活在海底,但这可能只是一个巧合。虽然章鱼的壳和鹦鹉螺的壳是通过分泌蛋白质形成的,但据说它们的形成方式不同,在微观层面上看起来也不一样。这种壳是由外壳演变而来,还是独立发展出来的?通过对该物种的基因组草案进行测序,一个来自日本的研究小组在Masa-akiYoshida和DavinSetiamarga的领导下,试图揭示章鱼的基因组背景,并显示该物种如何适应开放的海洋并获得其外壳。科学家们以前一直避免以章鱼为目标,因为为研究目的在水族馆中饲养这些动物很困难。然而,这里的作者有机会进入日本海的一个地点,是获取新鲜样本的理想地点。这里发现的新的基因组数据提供了与外壳进化与形成有关的几个特征,研究人员在精卫填海中发现了外壳的蛋白编码基因,并发现这些基因中的大部分在远缘物种(包括鹦鹉螺)中没有被用来形成壳。这表明,尽管精明章鱼的远祖很可能有壳,但这些壳并没有进化成现在我们看到的外壳。Yoshida和Setiamarga说:"这种章鱼的基因组特别耐人寻味,因为它表明在已知章鱼基因组中报告的合成中断并不是这个群体的普遍特征。我们已经证明,与流行的看法相反,头足类动物不一定表现出独特的基因组进化。我们预计,我们的发现将进一步推动对后生动物、软体动物和头足类动物基因组进化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这类动物的基因组进化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得到探索"。...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241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2411.htm

封面图片

科学家首次整理出品类全面的穿山甲基因组资源

科学家首次整理出品类全面的穿山甲基因组资源一项新的研究为穿山甲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基因组数据库,有助于保护它们。这项研究对多个物种进行了测序,深入了解了它们的进化过程,并将有助于追踪穿山甲的非法贸易。穿山甲由八个现存物种组成,近年来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保护工作也在不断进行。这主要是因为穿山甲是地球上被贩卖最多的野生哺乳动物,而且最近有人认为它们可能与COVID-19大流行病有关(当然这是不正确的)。穿山甲基因组学的意义尽管穿山甲的保护形势严峻,但对它们的研究仍然不足,在基础物种或种群研究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研究人员现在越来越重视野生动物研究中的基因组学,因为基因组学提供的数据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物种或种群的划分、人口信息、多样性、历史轨迹以及动物对全球变化的适应能力。更不用说它在追踪非法交易个体的来源方面的潜力,以便更好地确定偷猎热点和破坏贩运网络。最近在《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BiologyandEvolution)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为穿山甲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基因组数据库,这对保护穿山甲至关重要。穿山甲是世界上被贩卖最多的野生哺乳动物,分布在亚洲和非洲,一直面临着捕猎和栖息地破坏的威胁。这项研究对穿山甲的研究历来不足,它通过对多个穿山甲物种的测序填补了这一重大空白,甚至确定了一个潜在的新物种。图片来源:DarrenPietersen/《分子生物学与进化》穿山甲基因组研究面临的挑战获取穿山甲的全基因组信息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首先,穿山甲物种之间的地理隔离和有限的化石记录构成了方法上的障碍。亚洲和非洲的穿山甲物种大约在3790万年前分化,因此,如果使用遥远物种的参考基因组,就很难真正了解穿山甲类群的进化过程。其次,穿山甲的行为难以捉摸,而且分布在热带地区,因此基因采样既昂贵又耗时。研究结果和意义研究人员对原产于非洲的巨型穿山甲的首个参考基因组进行了测序、组装和注释,还对黑腹穿山甲、南非穿山甲、印度穿山甲和菲律宾穿山甲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和组装。这些新的基因组数据,连同以前发表的关于其余三个物种--白腹穿山甲、巽他穿山甲和中国穿山甲--的信息,提供了第一套完整的穿山甲基因组。在此过程中,研究人员还从之前公布的基因组数据中发现了一个潜在的穿山甲新物种。研究人员认为,这些信息最终将提供穿山甲随着时间推移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而进化的完整信息,将为未来几年如何通过保护优先事项和管理计划来有效保护这些动物提供重要信息。研究成果还将有助于开发追踪穿山甲贸易的DNA工具包。论文作者之一肖恩-海顿(SeanHeighton)说:"这项研究的作者来自非洲、亚洲和欧洲,他们的合作方式使我们首次能够从全基因组的角度深入研究穿山甲在所有八个物种中的进化。我们希望这些基因组将成为进一步开展基因研究的基础,从而有助于保护这些动物"。...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830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8301.htm

封面图片

【疾控专家张义:

#疫情动态#陕西#Shaanxi【疾控专家张义:#西安本轮疫情病原体为#Omicron#奥密克戎BA5变异株传播力更强、速度更快】今天(7月5日),西部网·陕西头条记者从陕西省疾控中心获悉,自西安本轮疫情发生后,陕西省疾控中心立即对阳性感染者的核酸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确定为奥密克戎BA5变异株。陕西省疾控中心预防控制所所长张义说,奥密克戎BA5变异株较之前流行的BA2.2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同时,国家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要求防控措施更加精准、更加科学,以最小的防控成本达到最佳的防控效果,这对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义说,倡导市民朋友们一定要严格按照《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要求,积极配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大家共同努力,尽早扑灭疫情,恢复正常生活秩序。()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