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媒驳“崛起顶峰论”:中国经济在爬坡过坎中前进

中国官媒驳“崛起顶峰论”:中国经济在爬坡过坎中前进中国官媒《经济日报》星期三(3月20日)发表评论文章反驳“中国崛起顶峰论”时说,中国经济长期在爬坡过坎中前进,既有笃定的追求,也在识变、应变、求变中调整。其间难免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甚至会经历必要的阵痛,但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文章说,一直以来,唱空中国的论调屡屡被证伪,又屡屡改头换面、反复出现。历史从来是一个长周期的发展过程,妄断“顶峰”和“终结”,在任何话语体系下都有违逻辑、常识和事实。对于“中国崛起顶峰论”认为“疫情冲击影响致顶”,文章指出,肆虐三年的冠病疫情的确给世界和中国经济都带来了巨大冲击。但历史地看,流行病疫情再严重,也是短期性的;对经济的冲击再大,也不会对长期发展趋势产生根本影响。2020年,中国就成为疫情发生后全球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如今,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疤痕效应”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祛散。对于“人口红利消失致顶”,文章反驳说,中国近年人口总量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但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仍有约8.65亿人,劳动参与率在世界上处于较高水平,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并没有消失。进一步看,对经济发展来讲,劳动力投入很重要,有效劳动的投入更重要,相较人口规模,影响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是人口素质。文章指出,目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05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2.4亿人,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特别是中国理工科毕业生规模庞大,“工程师红利”业已形成。虽然人口老龄化有所加深,但每年的有效劳动增加,“人口红利”正在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进而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来源。对于“科技打压脱钩致顶”,文章说,中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一穷二白中都能渡过难关,而今更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小院高墙”又怎能挡住创新发展的铿锵步伐。今天的中国,既奉行“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又不断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2024年3月20日9:44A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官媒称印度难以享有人口红利

中国官媒称印度难以享有人口红利中国官媒称,印度虽然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但并不能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层面的人口红利。《光明日报》星期四(6月22日)刊发一篇题为《为什么印度难以实现“人口红利”?》的文章称,虽然西方高调炒作印度“人口红利论”,但印度对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头衔却显得异常低调。究其原因,就在于人口学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并不等同于经济社会发展层面的“人口红利”。文章称,若无法系统性推进教育、就业、医疗、社会平等领域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无法有效解决就业问题,庞大的年轻人口非但无法正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还可能成为“人口负债”。文章认为,对于印度来说,短期内并不具备充分甚至有效释放人口红利的条件。文章称,印度高达29%的儿童未能完成基础教育全程,而素质不高的劳动力会抑制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加上人力资源分布面临严重的失衡问题,都将导致人口红利的消失。文章还称,与中国等东亚经济体的现代化进程不同,印度经济增长模式是服务业驱动。这种模式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没有足够资金支持容易失民心,难以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文章最后写道,印度虽然进入了人口红利窗口期,也采取了很多措施试图收获人口红利,但受制于区域发展失衡、教育医疗水平滞后、性别歧视根深蒂固、宗教矛盾暗流涌动、就业程度难以提高等多重因素,要真正收获人口红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封面图片

中国官媒接连两天发文:“人口红利”没有消失

中国官媒接连两天发文:“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中国官媒《人民日报》星期一(5月15日)起接连两天发文,强调中国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人民日报》星期一刊登署名为“仲音”、标题为《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的文章。文章称,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文章说,中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生育水平持续走低,老龄化程度加深,“少子老龄化”将成为常态,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也是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面对新形势,必须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把握人口发展的有利因素,积极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文章认为,中国有近9亿劳动力,每年新增劳动力都超过1500万,人力资源丰富仍然是中国的突出优势;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可以说,中国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人民日报》星期二发表的《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则提到,应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文章认为,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人口资源的优势将得到有效发挥,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但文章也提到,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考虑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

封面图片

中国官媒:“中国经济崩溃论”注定再度崩溃

中国官媒:“中国经济崩溃论”注定再度崩溃面对西方媒体和政客有关中国经济未来表现的悲观论调,中国官媒新华社发文指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唱衰中国”是“配合着所谓“去风险”的论调而起”,旨在把中国塑造为世界经济“风险之源”,以“破坏中国与各国的合作关系”。新华社星期天(9月17日)发出题为《“中国经济崩溃论”注定再度崩溃——中国经济“放眼量”系列评论之一》的时评文章,指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唱衰中国经济是“过去几十年来多次出现并最终被事实反复打脸的所谓“中国崩溃论”闹剧的延续”,并称“这次的结局也不会例外”。文章批评英国《经济学人》日前一期关于中国经济的巨龙封面“很唬人”,标题惊呼“中国经济见顶了”。文章回溯历史称,同样的巨龙形象曾出现在2002年6月15日期特别增刊,标题是“喘不上气的中国龙”。该刊物当时预言,中国经济增长在十年内将大幅放缓。“然而接下来十年的事实是,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约10.5%,远超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同期平均水平。”关于当前的经济增长,文章指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IMF)最新预测,2023年美国经济增速只有1.8%,英国增速只有0.4%,德国经济将萎缩0.3%。中国的经济表现是:上半年GDP年比增长5.5%,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文章列举数据强调,世界银行、OECD和IMF分别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将增长5.6%、5.4%和5.2%。“这放在任何一个主要经济体都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中国经济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发动机’。但某些西方政客和媒体却罔顾事实,肆意炒作,唱衰中国经济。实际上它们并非不懂经济,而是别有用心。”文章称,西方媒体和政客轮番上阵,急切切贩卖焦虑,假惺惺把脉开方,就是想散布“中国经济不行了”的悲观论调,企图瓦解民众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影响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打击中国经济预期,破坏中国经济运行,阻滞中国发展进程。文章强调,中国政府有效利用充裕的政策空间,为应对短期波动出台针对性措施,今年前八个月中国主要经济指标回升向好,“在世界经济波动下行、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在持续恢复中展现韧性与活力”。...

封面图片

中国官媒:观察中国经济不能只看一时

中国官媒:观察中国经济不能只看一时中国官媒称,观察中国经济数据不能只看一时。衡量中国经济发展,增长速度是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经济日报》星期二(10月25日)发表署名“金观平”的评论文章,题为《观察中国经济不能只看一时》。文章称,今年前两个月,中国经济运行好于预期,3月份受国际环境变化和国内疫情冲击影响,主要经济指标出现回落,尤其是二季度经济运行极不寻常,超预期因素带来严重冲击,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大幅下跌。文章称,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中国经济恢复向好,明显好于二季度。从二季度的0.4%到三季度的3.9%,中国经济经受住了又一次“压力测试”,展现出强大韧性。文章写道,风物长宜放眼量,观察中国经济数据不能只看一时。衡量中国经济发展,增长速度是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短期波动中看到大逻辑大趋势。科学分析中国经济,要看这艘大船方向是否正确、动力是否强劲、潜力是否充沛。在大海中航行,再大的船也会有一时的颠簸,但这是前进中的问题,中国有信心在发展中解决这些问题。文章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这样的大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而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国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中国经济航船驶入新航程,可谓风高浪急,潜流涌动。文章称,前进道路从来不会是一片坦途。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更要看到,尽管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但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共二十大召开期间,中国官方上星期二(10月18日)罕见地延后发布第三季国内生产总值(GDP)等一系列经济指标数据,引发市场担忧第三季经济表现不佳。但星期一(10月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三季GDP同比增速较第二季的0.4%大幅回弹,也带动今年来GDP增幅从上半年的2.5%升至3%。...发布:2022年10月25日8:13AM

封面图片

中国官媒称唱衰中国经济者注定失望

中国官媒称唱衰中国经济者注定失望中国官媒发表评论称,中国经济当前确实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但唱衰者注定要失望。《经济日报》星期四(7月20日)发表题为《唱衰中国经济者注定失望》的评论文章。文章称,中国经济半年报发布以后,唱衰声音又有卷土重来之势。在某些西方媒体眼里,得出了“中国经济见顶”“中国经济失去动力”等怪论。这些论调,有违逻辑、有悖事实,不过是唱衰中国经济的老调重弹。文章称,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上唱衰中国的舆论一直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从未中断。屡屡“唱空”,次次落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阶段,但一些人还停留在过去,用老眼光来看中国。该文称,当前,中国经济确实面临一些风险挑战,但是,这些都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正在采取措施积极加以解决,成效已经或正在显现。文章写道,正确看待中国经济形势,关键是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创新完善宏观经济治理的政策效应持续显现。”文章最后总结道,中国经济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但任何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挡前进的步伐。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中国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推动经济巨轮驶向更加广阔的未来,并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国家统计局7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5%。和前一季度相比,第二季经济环比仅增长0.8%,远低于第一季2.2%的环比增幅。

封面图片

中国官媒:中共集中领导和内循环都是中国经济优势

中国官媒:中共集中领导和内循环都是中国经济优势中国官媒称,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内部经济可循环等,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经济日报》星期天(3月3日)发表署名钟才文的评论文章,题为《认清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潜能》。文章称,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越是在困难时,越要认清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优势,坚定信心,释放其中蕴含的巨大潜能。该文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既是中国经济制度的最大特色,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长期执政,目光高远,能够不为眼前利益所干扰,善于审时度势,化危为机,还能够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有效防范和处置重大风险,抵御外部环境带来的各种压力挑战。该文称,中国具有内部经济可循环的优势,可依靠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持续带动经济增长。一方面,中国产业体系完备,具有强大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与强大的供给能力相匹配,有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这一优势为中国通过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来持续带动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条件。文章称,中国具有要素资源集聚优势,可通过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创造人口和产业集聚,发挥创新集聚效应。文章写道,中国还具有人力资本存量优势,可与国情结合,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产生巨大收益。文章最后写道,有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巨大优势和潜力,加上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中国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以及中国产品的强劲竞争力,相信中国经济的前景将更加光明。2024年3月3日1:29P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