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部将重点监管非学科类培训

中国教育部将重点监管非学科类培训中国教育部将把非学科类培训监管作为新的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明确标准要求,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坚决遏制非学科类培训恶意涨价、超时收费等违背公益属性的行为。根据中国教育部官网今天发布的消息,针对寒假前社会反映强烈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恶意涨价、超时段收费等突出问题,全国各地按照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等三部门统一部署,迅速行动、集中整治、立行立改,利用寒假前后一段时间基本完成了非学科类培训收费专项排查整治工作。消息说,各地认真落实工作要求,结合实际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强化部门协同,充分发挥“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作用,通过明察暗访、问询核查等方式全面排查问题。细化价格标准,依法依规对恶意涨价行为进行界定。畅通监督渠道,拓展问题线索来源,迅速核查处置,确保把问题解决在苗头阶段。截至2月15日,各地共排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18.48万个次,发现恶意涨价机构52个,相关违规问题已经整改,对相关机构进行了严肃处理,培训费恶意涨价部分已全部退还家长。教育部下一步将把非学科类培训监管作为新的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明确标准要求,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坚决遏制非学科类培训恶意涨价、超时收费等违背公益属性的行为,确保校外培训治理成效不打折扣。发布:2022年2月25日11:02A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规范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收费行为:应坚持公益属性

中国规范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收费行为:应坚持公益属性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恶意涨价、违规倾销课时等突出问题,中国教育部今天召开全国视频会议,全面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行为,要求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与学科类校外培训一样,都应当坚持教育公益属性。根据中国教育部官网消息,会议指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要根据市场需求、培训成本等因素合理确定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要把治理非学科类培训收费作为今年巩固校外机构治理及“双减”改革成果的重要方面抓实、抓细、抓出成效,坚决防范打着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旗号侵害人民群众利益问题。会议强调,要迅速开展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专项排查整治工作,加快完成对线上、线下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收费问题排查,建立工作台账。要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对排查发现的趁机恶意涨价、违规倾销课时等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要明确整改具体事项和时间表,实行销号制度。对整改情况,要及时向社会通报,形成震慑,提升人民群众的信任度和安全感。会议要求,各地要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排查整治工作作为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内容,形成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制订专门工作方案,明确治理目标、任务、措施,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问题,明确时限,务求治理的时、效、度。要进一步发挥“双减”工作协调机制作用,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会同市场监管部门等协调机制成员单位,明确分工,压实责任,形成合力,务求实效。发布:2022年1月29日2:51PM

封面图片

中国将整治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恶意涨价

中国将整治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恶意涨价中国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专项整治工作。据澎湃新闻报道,通知称,随着寒假的到来,非学科类培训市场营销急速升温,一些培训机构趁机涨价、倾销课时,制造焦虑,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双减”成效,必须全面加强非学科校外培训监管,不断巩固深化治理成果。通知要求,迅速开展全面排查,突出专项整治重点,包括非学科类培训收费项目与标准、收费公示制度执行、《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使用情况、培训预收费监管等情况。要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及时核查处理投诉举报,确保把情况摸清、问题找准、台账建实、整改任务列细。通知还要求,必须坚持边摸排边整改,对排查发现的各种问题,明确整改具体事项和时间表,逐一对账销号。对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培训机构,要坚决关停;对不落实培训预收费监管要求的,要严控资金流向,严防“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对民众反映特别强烈、影响比较恶劣的未按规定明码标价、价格欺诈、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问题要坚决查处。要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问责,及时向社会通报整改情况,形成震慑,提升民众对“双减”工作的信心和获得感。中国去年7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意见)后,各地展开对校外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的整治,部分非学科类培训市场则出现升温迹象。发布:2022年1月30日9:03PM

封面图片

中国教育部: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线下压减95.6% 线上压减87.1%

中国教育部: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线下压减95.6%线上压减87.1%中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星期五(9月9日)说,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成效明显。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大大压减,线下机构压减比例达95.6%,线上机构压减比例达87.1%;培训价格明显下降,平均下降四成以上;防止隐形变异和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治理工作也在深入推进。根据央视新闻报道,怀进鹏在中宣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双减”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一年多来,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理解和支持。落实“双减”涉及校内和校外两方面。对学校方面来讲,一是提高作业管理水平。作业总量、时长得到有效控制,作业质量不断提高。二是提高课后服务水平。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课后服务内容逐步丰富,吸引力不断增强,较好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三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建设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现有各类资源3.4万条,3月1日改版以来访问总量达88亿,日均4635万。深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推广优秀教学成果,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各地各校普遍建立了教学基本规程,强化教研支撑,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因材施教,课堂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关于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方面,怀进鹏指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成效明显。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大大压减,线下机构压减比例达95.6%,线上机构压减比例达87.1%;培训价格明显下降,平均下降四成以上;防止隐形变异和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治理工作也在深入推进。“双减”工作尽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双减”工作具有艰巨性、复杂性,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下一步,教育部将深入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按照巩固、深化、防风险的总体思路,聚焦减负、提质、增效,不断提高“双减”工作水平,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发布:2022年9月9日7:05PM

封面图片

教育部28日介绍,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9728个,即压减92.14%;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34个,压减87

教育部28日介绍,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9728个,即压减92.14%;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34个,压减87.07%;25家上市公司均已完成清理整治,不再在义务教育阶段从业。所有省份均已出台政府指导价标准,收费平均降4成以上。共排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18.48万个次,发现恶意涨价机构52个,恶意涨价部分已全部退还家长。正在会同相关部门修订《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调整竞赛评审流程、细化组织要求、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彻底斩断竞赛与培训机构的利益链条。()

封面图片

中国教育部将坚决整治“掐尖招生”等现象

中国教育部将坚决整治“掐尖招生”等现象中国教育部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坚决整治“暗箱操作”“掐尖招生”等现象。据中新社报道,记者星期四(4月11日)从中国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对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作出部署,旨在增强招生入学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透明度,坚决整治“暗箱操作”“掐尖招生”等现象,严肃查处各类跟招生入学挂钩、关联的收费行为,健全公平入学长效机制。通知明确了专项行动重点任务,要求优化招生入学政策措施,各地全面排查本地区已有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政策措施内容,坚决纠正或废止不符合国家政策精神和要求的相关规定和做法。专项行动提出严格规范招生行为,要求各地对照中小学招生入学“十项严禁”规定,针对招生入学中的重点环节,对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开展全面排查,坚决纠正将社会培训机构自行组织的各类考试结果、培训证书以及学科竞赛成绩、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参考或依据,以及收取或变相收取与入学挂钩、关联的“捐资助学款”“共建费”等违规行为。此外,专项行动还包括强化招生信息公开、优化招生入学流程、保障特殊群体入学等内容,要求各地加强辍学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入学保障工作,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应入尽入、应保尽保。据了解,这是中国教育部首次以专项行动的方式,对全国义务教育招生作出全面系统的工作部署。教育部成立由部内有关司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国家督学、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等组成的专项工作组,加强对各地招生入学工作全过程监管和工作指导。2024年4月11日4:18PM

封面图片

广东:非学科类培训一次收费不得超过 5000 元

广东:非学科类培训一次收费不得超过5000元广东省“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办公室发布《关于认真做好2023年冬季全省校外培训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必须严格执行政府指导价,非学科类培训一次收费不得超过5000元,且不得以充值、次卡等任何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加大对校外培训机构收费行为的检查力度,对于存在一次收取超过5000元、预收费未全部纳入资金监管、未依法纳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等问题的机构应进行执法检查。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