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发现迄今宇宙最大原子气体结构

“中国天眼”发现迄今宇宙最大原子气体结构科学家利用“中国天眼”FAST发现了一个尺度大约为200万光年的巨大原子气体结构,比银河系大20倍。这是迄今为止在宇宙中探测到的最大的原子气体结构。据新华社报道,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徐聪领导的国际团队完成,相关成果10月19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这一发现得益于‘中国天眼’超高灵敏度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极端暗弱天体探测能力。”徐聪说,“中国天眼”能够探测到远离星系中心的极其稀薄的弥散原子气体所发出的暗弱辐射,为研究宇宙中天体的起源打开了一个崭新的窗口。据介绍,宇宙中所有天体的起源都离不开原子气体,例如,星系的主要演化过程就是不断从宇宙空间吸收原子气体然后将其转化为恒星的过程。观测宇宙中的气体是天体物理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斯蒂芬五重星系”自1877年被发现以来,一直是天文学领域最受关注的星系群。这项最新发现表明,在远离该星系群中心的外围空间,存在大尺度的低密度原子气体结构。这些气体结构的形成很可能与“斯蒂芬五重星系”早期形成时,星系间相互作用的历史有关,已经存在了大约10亿年。“这项发现对研究星系及其气体在宇宙中的演化提出了挑战,因为现有理论很难解释为什么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这些稀薄的原子气体仍没有被宇宙空间中的紫外背景辐射电离。”徐聪说,这项观测成果也预示着,宇宙中可能存在更多这样大尺度的低密度原子气体结构。发布:2022年10月20日11:18A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天眼FAST发现宇宙中最大原子气体结构

中国天眼FAST发现宇宙中最大原子气体结构中国天眼FAST是当今世界上口径最大、灵敏度最高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利用FAST进行成像观测,在致密星系群——“斯蒂芬五重星系”及周围天区,发现了1个尺度大约为两百万光年的巨大原子气体系统,也就是大量弥散的氢原子气体。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2891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28915.htm

封面图片

中国天眼巡天成果上新 构建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中性氢星系样本

中国天眼巡天成果上新构建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中性氢星系样本据介绍,中国天眼中性氢巡天(英文缩写FASHI)仅用三年(2020年8月—2023年7月)时间就完成了约7600平方度的巡天观测,发现了41741个中性氢星系样本。样本数量和数据质量远超国内外其他中性氢巡天项目。预计未来五年,将探测到十多万个中性氢星系。氢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一个元素,是宇宙中丰度最高的元素,是星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性氢(处于基态的原子氢)广泛存在于星系的不同演化阶段。中国天眼是探测暗弱中性氢星系的利器,与之前的中性氢巡天相比,中国天眼中性氢巡天具有更高的光谱和空间分辨率,具有更广阔的覆盖范围、更可靠更完备的数据质量。研究团队向星系宇宙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分享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中性氢星系样本、近邻星系的中性氢气体分布和大尺度结构观测数据。巡天数据对研究星系的低质量端的中性氢质量函数、限制暗物质性质、发现未知的暗弱星系、研究宇宙的大尺度结构与演化等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0381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03817.htm

封面图片

中科院天文学家发现大型原子气体结构 比银河系大20倍

中科院天文学家发现大型原子气体结构比银河系大20倍最近,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徐聪研究员利用五百米口径球面望远镜的(19波束接收器)对著名的紧凑型星系群"斯蒂芬五星"附近的21厘米线发射进行了深度测绘观测,他们发现了一个非常大的原子气体结构,长度约为200万光年(约为银河系的20倍)。这一发现最近发表在《自然》杂志上。FAST(中国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和最敏感的单碟射电望远镜,它的19个波束接收器是最大的L波段多波束馈电阵列,用于21厘米线观测。FAST19波束接收器的全面投入使用为宇宙中的原子气体,特别是远离星系的低密度弥散气体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徐说:"这是迄今为止在一个星系群周围发现的最大的原子气体结构。观测结果达到了每通道1σ=4.2×1016cm-2的灵敏度(Δv=20kms-1;角度分辨率=4′),使其成为目前在此角度分辨率下对原子氢21厘米线发射的最敏感观测。自从法国天文学家EdouardStephan在1877年发现它以来,Stephan'sQuintet一直在揭示与该星系中复杂的星系-银河系和星系-星系间介质相互作用网络有关的谜题。新的观测结果表明,大规模的、扩散的、低密度的气体(柱状特性小于1018cm-2)存在于远离星系团中心的地方,而且这些气体很可能已经存在了大约10亿年。这些观测结果对目前的星系团形成/演化理论提出了挑战,因为不清楚低密度的原子气体如何能在如此长的时间尺度上经受住星系间紫外线背景的电离。...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478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4785.htm

封面图片

“中国天眼”已发现740余颗新脉冲星

“中国天眼”已发现740余颗新脉冲星根据科技日报报道,自启用以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发现的脉冲星数量不断增加。截至目前,“中国天眼”已发现740余颗新脉冲星。报道介绍,“中国天眼”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开放运行,是目前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也是全球搜寻脉冲星效率最高的射电望远镜,极大拓展了人类观察宇宙视野的极限。去年10月,科学家利用“中国天眼”FAST发现了一个尺度大约为200万光年的巨大原子气体结构,比银河系大20倍,也是迄今为止在宇宙中探测到的最大的原子气体结构。

封面图片

中国天眼发现一批最远中性氢星系

中国天眼发现一批最远中性氢星系记者10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基于“中国天眼”的观测数据,我国科研人员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发现了一批最遥远的中性氢星系样本。项目团队估算了样本中大质量中性氢星系的密度,发现42亿年前的宇宙中,拥有更多大质量的中性氢星系。通过联合美国、俄罗斯的大型光学望远镜进一步观测,科研人员成功找到了这6个远距离中性氢星系的光学对应体。这意味着“中国天眼”为探测遥远中性氢星系提供了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天体物理通讯》杂志。(科技日报)

封面图片

韦伯探索宇宙黎明:见证第一批以冷气体为食的星系

韦伯探索宇宙黎明:见证第一批以冷气体为食的星系这幅插图显示了一个在宇宙大爆炸后几亿年才形成的星系,在重离子时代,气体是透明和不透明的混合体。来自美国宇航局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数据显示,这些早期星系附近存在大量冷的中性气体--而且这些气体的密度可能比预期的要高。韦伯望远镜在2022年开始观测几个月后,作为其宇宙演化早期释放科学(CEERS)调查的一部分观测到了这些星系。CEERS包括图像和来自其NIRSpec(近红外摄谱仪)上微型遮光器的光谱数据。作为韦伯早期发布科学(ERS)计划的一部分,CEERS的数据被立即发布,以支持类似的发现。资料来源:NASA、ESA、CSA、JosephOlmsted(STScI)只有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才能探测和研究这些星系,当宇宙只有几亿年历史时,这些星系就在稠密、不透明的气体中形成了。虽然我们并不清楚第一批恒星开始闪耀的确切时间,但我们知道它们一定是在氢原子和氦原子形成的重组时代(宇宙大爆炸后38万年)之后的某个时间,也就是在已知最古老的星系出现之前(宇宙大爆炸后4亿年)形成的。第一批恒星发出的紫外线将充满宇宙的中性氢气分解成氢离子和自由电子,开启了重电离时代,结束了宇宙的黑暗时代。资料来源:NASA、ESA、CSA、STScI研究人员通过分析美国宇航局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NASA'sJamesWebbSpaceTelescope)的数据,确定了三个星系的位置,它们可能正在积极形成,当时宇宙的年龄只有4亿到6亿年。韦伯的数据显示,这些星系被气体包围,研究人员怀疑这些气体几乎纯粹是氢和氦,它们是宇宙中最早存在的元素。韦伯望远镜的仪器非常灵敏,因此能够探测到这些星系周围异常密集的气体。这些气体最终很可能会为星系中新恒星的形成提供燃料。"这些星系就像是在一片原本中性、不透明的气体海洋中闪闪发光的岛屿,"第一作者、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宇宙黎明中心(DAWN)天体物理学助理教授卡斯帕-海因茨(KasperHeintz)解释说。"如果没有韦伯望远镜,我们就无法观测到这些非常早期的星系,更不用说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了。""我们正在摒弃将星系视为孤立生态系统的看法。在宇宙历史的这一阶段,星系都与星系间介质及其原始气体细丝和结构紧密相连,"合著者、同时也是破晓天文台的博士生西蒙娜-尼尔森(SimoneNielsen)补充说。130多亿年前,在重离子时代,宇宙是一个非常不同的地方。星系之间的气体在很大程度上对高能光不透明,因此很难观测到年轻的星系。随着恒星和年轻星系的不断形成和演化,它们开始改变周围的气体。经过数亿年的时间,气体从中性、不透明的气体转变为电离、透明的气体。资料来源:NASA、ESA、CSA、JoyceKang(STScI)在韦伯望远镜的图像中,这些星系看起来就像模糊的红色污点,因此额外的数据(即光谱)对研究小组的结论至关重要。这些光谱显示,这些星系发出的光被大量中性氢气吸收。合著者之一、破晓天文台教授达拉赫-沃森(DarachWatson)说:"这些气体一定非常广泛,覆盖了星系的很大一部分。这表明我们看到的是中性氢气体聚集成星系的过程。这些气体将继续冷却、凝结,并形成新的恒星。"宇宙大爆炸后的几亿年,也就是所谓的"重离子时代"(EraofReionization),当时的宇宙与现在截然不同。(恒星和星系之间的气体在很大程度上是不透明的。整个宇宙的气体直到宇宙大爆炸后10亿年左右才变得完全透明。星系中的恒星对其周围的气体进行加热和电离,使气体最终变得完全透明。)通过将韦伯的数据与恒星形成模型相匹配,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些星系主要拥有年轻恒星群。"沃森补充说:"我们看到大量气体储层的事实也表明,这些星系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形成大部分恒星。韦伯不仅实现了推动其开发和发射的任务目标,而且还超越了这些目标。"这些遥远星系的图像和数据在韦伯之前是不可能获得的,"合著者、破晓天文台副教授加布里埃尔-布拉莫尔(GabrielBrammer)解释说。"另外,当我们第一次瞥见这些数据时,我们对将要发现的东西已经有了很好的感觉--我们几乎是靠眼睛来发现的"。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气体具体在哪里?有多少位于星系中心附近,或者星系外围?这些气体是原始的,还是已经充满了更重的元素?未来还有大量研究工作要做。"海因茨说:"下一步是建立大型星系统计样本,详细量化星系特征的普遍性和显著性。深深地凝视这幅广阔的图景。它是由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amesWebbSpaceTelescope)用近红外线拍摄的多幅图像拼接而成的--它实际上是在活动着。图片来源:NASA、ESA、CSA、SteveFinkelstein(UTAustin)、MicaelaBagley(UTAustin)、RebeccaLarson(UTAustin)、AlyssaPagan(STScI)研究人员的发现得益于韦伯望远镜的宇宙演化早期发布科学(CEERS)调查,其中包括来自望远镜近红外摄谱仪(NIRSpec)的遥远星系的光谱,并作为韦伯早期发布科学(ERS)计划的一部分立即发布,以支持类似的发现。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2024年5月24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编译来源: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3485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34859.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