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中国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比例上升

报告:中国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比例上升中国一项调查显示,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选择返乡就业,非一线城市、基层就业成了他们的新选择。综合中国新闻网和界面新闻星期三(8月9日)报道,中国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2022届大学生返乡就业的调查报告称,近五届在外地(即“非生源省”)求学的应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返乡(即“生源所在省”)就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从2018年的43%提升至2022年的47%。报告显示,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的应届本科生返乡就业情况均有所不同。在外地求学的2022届本科女生中,毕业后即返乡就业的比例(52%)明显高于男生(40%)。报告称,这可能与女性更偏向于追求安全稳定的心理机制有关。不同生源地的2022届本科毕业生中,毕业即返乡就业的比例也差异较大。东部地区生源返乡就业比例最高,为59%,西部地区则为44%,东北地区生源返乡就业比例相对略低,只有24%。麦可思研究院分析,毕业生返乡就业的意愿可能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关系。家乡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越大,生活环境越好,对毕业生的返乡就业吸引力也就越大。如果对返乡就业群体所在用人单位类型进行分析,报告显示,2022届返乡就业毕业生在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工作的比例为25%,高出全国本科毕业生平均三个百分点,在国有企业工作的比例有24%,高出平均水平两个百分点。在民营企业工作的则有47%,低于平均水平四个百分点。这显示在工作单位选择上,返乡就业者在家乡端起“铁饭碗”的比例更高。而从收入观察,返乡就业群体即便在月收入不具有优势的情况下,就业满意度并不低。调查显示,2022届返乡就业毕业生的月收入为5525元(人民币,下同,约1036新元),低于平均的465元,工作专业相关度(70%)也低于平均水平四个百分点,但就业满意度(78%)略高于平均水平(77%)。麦可思研究院在报告中指出,返乡就业渐成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新选择,但返乡就业到底香不香,可谓见仁见智。...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报告:更多大学毕业生涌向地级市及以下地区

报告:更多大学毕业生涌向地级市及以下地区麦克斯研究院今天(20日)发布的研究报告《2022就业蓝皮书》(下称“报告”)显示,近五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重心下沉,更多毕业生涌向地级市及以下地区。据网媒“第一财经”报道,麦可思研究院的报告对中国2017年至2021年共五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进行调研,并发现,地级市(属于中国第二级行政区划,指受其行政中心所在城市所管辖的全部地区)及以下地区的民企、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增强。报告显示,近五年应届本科生就业重心下沉,冠病疫情以来更为明显。其中,2017年至2021年应届本科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的比例提升明显,从2017届的54%增加至2021届的58%。与此同时,2021届本科毕业生在直辖市就业的比例下降,从2017届的19%减至2021届的13%。从行业来看,到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的本科生更多从教或做公务员。在地级城市及以下地区就业的2021届本科生主要在教育业(20.0%)、制造业(18.7%)及政府及公共管理部门(9.1%)就业,且到教育业、政府及公共管理部门就业的比例与其他城市类型(教育业:5.7%,政府及公共管理:2.9%)相比明显更高。报告显示,新一线城市近年来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提升。27%的2021届本科生在新一线城市就业,较2017届的24%增加了三个百分点,而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7届的22%减少至2021届的18%。杭州、苏州、成都外省籍毕业生流入增长明显。报告显示,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外省籍占比从2017届的36%上升至2021届的40%。在杭州、苏州就业的本科生中外省籍占比较2016~2018届均提升了11个百分点,到成都就业的本科生中外省籍占比提升了9个百分点。新一线城市产业结构、就业生态、城市环境、公共服务等不断完善,将持续吸引大学毕业生前来就业。2021届本科毕业生在二线城市的就业比例为20%,较2019届的18%有所提升。高职毕业生在二线城市的就业比例保持稳定,2019-2021届均为23%。...发布:2022年6月20日5:38PM

封面图片

就业-麦可思研究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的《就业蓝皮书》报告称,超四成中国大学生在毕业三年内转行,2015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

就业-麦可思研究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的《就业蓝皮书》报告称,超四成中国大学生在毕业三年内转行,2015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4%,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薪资福利偏低。就专业来看,在2015届本科学科门类中,医学半年内离职率最低(12%),文学和农学半年内离职率最高(均为31%)。在2015届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医药卫生大类半年内离职率最低(22%),艺术设计传媒大类的半年内离职率最高(54%)。在2012届本科各学科门类中,文学门类的毕业生三年内的行业转换率最高(46%),其后是农学(43%)、管理学(42%);医学门类的行业转换率最低(20%)。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6/348387.shtm

封面图片

多所院校呼吁毕业生积极就业:毕业生不要只盯着升学考公考编

多所院校呼吁毕业生积极就业:毕业生不要只盯着升学考公考编“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就业形势比往年更加严峻。”据黑河学院招就处微信公众号3月2日消息,校方在《致2024届毕业生的就业倡议书》中呼吁,暂时未落实就业去向的同学们要客观了解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合理定位个人就业目标,理性调整就业期望,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科学做好职业规划。这份倡议书还称,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主动迈出求职“第一步”,不要只盯着升学考公考编,可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服务国家战略,投身到中小微企业就业,投身到基层就业,报考“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到部队建功立业等,让青春出彩,让人生升华。近期,全国多所院校相继发出倡议书,动员2024届毕业生积极就业。(澎湃新闻)

封面图片

中国教育部:不准强迫毕业生签就业协议

中国教育部:不准强迫毕业生签就业协议中国教育部召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调度会强调,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诱导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根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正处于关键期。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上述会议强调,就业工作压力越大,越要把就业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千方百计开拓岗位、用心用情做好就业指导服务上,坚持实事求是,对任何形式的弄虚作假行为,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会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不断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抢抓当前就业工作关键期,深入组织开展“百日冲刺”促就业系列活动,着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开拓更多就业渠道,做好有温度的就业指导服务和重点群体帮扶,努力帮助更多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会议重申,各地各高校要严格落实“四不准”纪律要求,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诱导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根据此前报道,中国一些大学为了提高就业率,要求学生无论找到工作与否都呈上盖章的就业协议书,否则不发放毕业证。教育部在会议上说,已采取系列措施,并将进一步严格核查就业数据。一是开通毕业生本人核验渠道。2022届高校毕业生可登录“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或学信网,对本人毕业去向信息进行核实并在线反馈。二是开展用人单位数据比对。教育部通过国家政务接口、第三方平台等权威渠道,对毕业生已签订就业协议的用人单位数据进行核查比对。三是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就业数据调查核查。从2020年起,教育部已连续两年委托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和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开展抽样调查。四是开通举报电话和邮箱。教育部和各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已开通举报电话和邮箱,接受举报。...发布:2022年6月7日2:34PM

封面图片

复旦本科毕业生直接就业不到两成,超七成选择继续深造1月9日,封面新闻记者从复旦大学了解到,《复旦大学2022―2023学年本科教

复旦本科毕业生直接就业不到两成,超七成选择继续深造1月9日,封面新闻记者从复旦大学了解到,《复旦大学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显示,该校2023年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88.69%。毕业生最主要的去向是升学,升学毕业生2278人,其中出国(境)留学564人,国内升学1714人。直接就业人数为583人,占18.07%。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比例仍保持较高水平,占毕业生总数的70.61%。截至2023年8月31日,复旦大学持续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对毕业生的调查显示,86.55%的毕业生对求职结果表示满意。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该校历届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总体满意度超过98%。(

封面图片

2024 届高校毕业生预计 1179 万 教育部发布 26 条举措促就业创业

2024届高校毕业生预计1179万教育部发布26条举措促就业创业今天(12月5日),教育部、人社部在京召开会议,部署做好新一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据教育部统计,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同比增加21万。教育部要求,实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各地各高校要按比例配备校级就业工作人员。大力开拓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持续深入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推进实施“万企进校园计划”,为毕业生提供更多优质岗位信息。(央视新闻)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