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我不研究长寿,因为人不该活得太久。人类根本没必要追求长寿,死亡对于人类来说非常重要,多数人到死都不会改变自己,因为思想完

马斯克:我不研究长寿,因为人不该活得太久。人类根本没必要追求长寿,死亡对于人类来说非常重要,多数人到死都不会改变自己,因为思想完全固化了,唯有不断的死亡,完成新陈代谢,这个世界才会生机勃勃。特别地,对那些掌握国家安全前途及命运的人,死亡显的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死,有可能开启一个新的时代。不得不佩服,马斯克的三观这才叫正,格局才叫大。死亡,是最公平的。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即使人类被AI消灭,我也会直面” 马斯克最新访谈讽刺OpenAI不Open

“即使人类被AI消灭,我也会直面” 马斯克最新访谈讽刺OpenAI不Open 图片来源:现场视频截图马斯克:即使人类被AI消灭,我也会直面在谈到“人工智能是否真的会为我们处理所有事务”时,马斯克表示:我们不能盲目乐观或过度悲观。我非常赞同杰夫·辛顿(Jeff Hinton,人工智能教父)的观点。他认为有10%到20%的可能性会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境。然而,我们更应关注那80%的积极可能性。因此,我认为最有可能的未来是,我们将进入一个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商品和服务将普及到地球上的每一个人。这不仅仅意味着全民基本收入,而是全民都能享受高收入。工作将变得可选,人们将拥有选择是否工作的自由。这样的前景虽然诱人,却也可能引发一场有关生命意义的危机。当人工智能能够胜任我们所能做的所有工作,甚至做得更好时,我们做事的动机和意义又何在呢?这可能会引发一种存在主义式的困惑,即我们为何还要去做任何事情?所以,我认为我们正迈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同时,我们也正处于历史上最为有趣的时刻。有句谚语说的好,“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这看似是一种诅咒,但我认为我们正身处于这样一个时代。我的意思是,即使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最坏结果,即人类被消灭,我也会选择直面而非逃避。我想,我可能真的愿意亲眼见证这一切的发展。马斯克:人工智能将会拥有创造力,包括原创能力当主持人问马斯克:你认为人工智能能否具备创造力?马斯克表示自己坚信人工智能将会拥有创造力,包括原创能力。马斯克表示:事实上,我认为人工智能将可以提升人类智力,而这正是Neuralink所追求的目标。通过提升人类智力,使我们能够跟上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或实现更和谐的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共生关系。之后,马斯克进一步表示:人工智能无疑会极大地增强我们的创造力。在积极的应用场景中,人工智能会竭尽全力让你感到幸福快乐,因此,这可能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换句话说,如果某种超级智能致力于让你快乐,它很可能会成功。然而,就像我之前提到的,这是一个有趣的时代,我们既要期待它的美好,也要警惕其潜在的负面影响。马斯克认为这些变化将会非常迅速地发生。最早在明年,你就可能会看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显著改变,而在未来五年,你会看到更激进的改变。OpenAI的初衷是为了与谷歌在人工智能领域形成制衡马斯克在现场访问中表示,OpenAI的初衷是为了与谷歌在人工智能领域形成制衡。当时,谷歌在这一领域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且缺乏有效的竞争,形成了单极世界。我担心拉里·佩奇(Larry Page,谷歌联合创始人)对人工智能安全性的重视程度不足。起初,OpenAI有着诸多崇高的愿景,其名字“OpenAI”即意味着开放源代码。而OpenAI的名字也是他起的,其中的‘开放’寓意着‘开源’。然而,如今它却为了利润最大化而转变为闭源人工智能公司,这与最初的宗旨背道而驰。我不知道它是怎么变成这样的。马斯克:全球将有200亿台这样的人形机器人在访问现场谈及擎天柱时,马斯克表示:擎天柱旨在成为一款功能全面的人形机器人,它能够执行多种任务。基本上,你可以让它遛狗、看家、照顾孩子、教孩子编程、做饭甚至弹奏钢琴。因此,它是一款通用人形机器人。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想要拥有一台这样的机器人,为何不呢?而且,我认为每个人至少会拥有一个机器人。而在工业领域,我们将制造更多的擎天柱。我预测,全球将有200亿台这样的人形机器人。马斯克:我对长生不老不感兴趣访问现场有观众提问马斯克:你是否投资了长寿技术?毕竟,很多西海岸的人都渴望长寿,他们想要永生,不是吗?对此,马斯克回答道:永生是一个遥远的概念。我并没有投资任何长寿技术。我认为,重要的是我们至少在某个时刻能够自然地离世。当然,我们可以努力活得更久一些,尤其是在精神和身体都保持健康的状态下。但如果我们活得太久,我认为这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许多人会变得不愿改变自己的想法,这将会抑制新思想的产生。目前,我们正看到这种情况的苗头。所以,当你想到世界上一些最坏的人时,你真的希望他们永生吗?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马斯克:AI发展速度前所未见 希望人形机器人“善待”人类

马斯克:AI发展速度前所未见 希望人形机器人“善待”人类 马斯克说,人工智能将会彻底改变世界,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自动驾驶。特斯拉已经在汽车自动驾驶方面投入巨大,距离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只有一步之遥。特斯拉自动驾驶依靠的是数字神经网络,换句话说,其实就是人工智能,以及摄像头。他坦陈,自动驾驶其实很难,就像是创造了一个婴儿版本的通用人工智能。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马斯克评价说,“人工智能技术进展迅速,实际上,我从未见过哪种技术能比其进步更快。”“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似乎每隔半年就能增长十倍之多,不过,它不可能永远以如此之高的速度增长下去,否则它将超过宇宙的质量,我从未见识过类似的事物。”他补充说。马斯克提到,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英伟达的市值如此庞大,因为他们拥有最好的神经网络芯片,其市值甚至可能会继续增长,“芯片热潮比此前的任何一次淘金热都要庞大。”此外,马斯克认为,人形机器人也是人工智能的一大应用领域,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就是一个例子,擎天柱是人形机器人,几乎能做任何人类能做的事。不过马斯克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对人工智能安全的质疑态度,他笑着说,“我只希望机器人能够友善对待我们。”他解释说,人工智能好的一面是,生产力将大幅提高,在各个领域都是,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供应链物流,例如在线客服机器人,已经可以回答相当复杂的问题了。但是,人类处于“有史以来最大的技术革命的边缘”。马斯克说,“坦率地说,有一段时间我有点沮丧。我想,我们会被他们接管吗?我们会不会变得一无是处?但后来我想清楚了,我是否愿意活着看到人工智能的世界末日?我觉得我希望看到。”他强调,人工智能不可能无限增长下去,它一定会遇到一些限制,一年前,它的限制因素是芯片短缺,下一个短缺的将是变压器,再下一个短缺的则是电力,“你得给这些东西提供能量。”马斯克提到,电动汽车同样对于电力以及包括变压器在内的电力基础设施有着巨大需求,这也是为什么特斯拉在建设遍布全球的超充网络。主持人问及特斯拉下一代电动汽车的设计时,马斯克表示,特斯拉的下一代汽车将是低成本的汽车,同时也将非常注重自动驾驶技术的使用。他表示,在美国,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十分成熟。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完善,它的驾驶方式也越来越像人类,远超人类期待,“不像是那种跳舞的机器人,它给人的感觉是流畅、直观的。”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马斯克高调曝光Neuralink首例人类脑机接口植入 但“滴水式”披露引争议

马斯克高调曝光Neuralink首例人类脑机接口植入 但“滴水式”披露引争议 脑机接口技术被视为具有巨大医疗潜力的前沿科技,加之马斯克自带的流量属性,因此自Neuralink2023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的临床试验批准之后,其相关进展一直备受期待。不过,这次信息披露仅限于马斯克的数条缺乏细节的推文。这样的披露方式也让本来就因动物试验风险等问题而备受争议的Neuralink遭到了专业协会的质疑。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询发现,Neuralink的相关试验并未在美国政府维护的临床试验数据网站上登记,与之对比,Synchron、BrainGate等竞争对手都详细披露了试验信息。“滴水式”披露引批评“昨天,第一位人类患者接受了来自Neuralink公司的植入手术,目前恢复良好。初步结果显示的神经元检测很有前景。”马斯克在X平台上说道。随后,马斯克又在另一条推文中分享了他对Neuralink的未来规划。他表示,公司的第一个产品叫“心灵感应”(Telepathy),大脑植入设备后,只需通过意念就能控制手机、电脑等“几乎所有设备”。首批使用者将是失去四肢功能的人,他以已故的瘫痪科学家斯蒂芬·霍金来阐释其产品的目标效果:“想象一下,斯蒂芬·霍金的沟通速度也许能比打字员或拍卖师更快。这就是我们的目标。”马斯克推文 图片来源:X平台闻此消息,因公受枪伤而导致瘫痪的明尼苏达州前警官Jamie Morales显得非常激动。“当我听到消息后,我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不是我?我想成为第一个。我就在这儿,如果他们需要我的话我愿意。我准备好迎接技术突破了。”他对肯塔基州地方电视台WKYT表示。然而,马斯克的推文寥寥数语,并未提到外界关注的试验具体细节,例如试验总共招募了多少人,下一步的植入计划,以及植入者需要多少时间练习使用设备等。美国医学伦理组织“负责任医生委员会”1月30日表示,马斯克的说法“尚未得到独立方的证实”,“没有更多的信息,无法判断Neuralink是否取得了任何成果。”为了进一步了解相关信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1月30日向Neuralink发送了采访邮件,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同时,每经记者还注意到,Neuralink的试验项目没有在美国政府建立的临床试验数据网站clinicaltrials.gov上注册。与之相比,Neuralink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Synchron的三次临床试验均在clinicaltrials.gov上做了试验方案的详细登记和更新。同样试图帮助瘫痪和失语患者恢复沟通能力的BrainGate公司试验在2009年即提交了研究方案,并在1月31日做了最近一次信息更新。Synchron的临床试验信息 图片来源:Clinicaltrials.gov由于Neuralink的本次研究获得了FDA的“研究性器械豁免”(Investigational Device Exemption)地位,仅为收集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因此可以免除不少以上市销售为目的的医疗器械管制措施。每经记者注意到,需要强制注册临床试验信息的项目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的研究、需在专业医学期刊发布论文的研究、受FDA管制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研究等情况。2023年12月,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旗下杂志《IEEE综览》的记者Michael Nolan曾根据美国《信息自由法》向FDA申请公开Neuralink获得“研究性器械豁免”的相关资料和过程,但未有更多信息流出。Michael Nolan的信息公开申请 图片来源:FDA“负责任医生委员会”研究倡议主任Ryan Merkley对《科学美国人》杂志表示,马斯克的习惯是画很大的图景但提供很少的细节信息,这次发言就是“最大的例证”,因为“没有接受植入的患者或其医学状况的任何信息,而患者的疾病不同,判断成功的标准也大相径庭。”不过,布朗大学教授、曾创办过脑机接口企业Cyberkinetics的John Donoghue在接受该杂志采访时解释称,学界的习惯是看完整论文,因此并不喜欢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一点一点“滴水式”透露信息的做法,不过Neuralink是一个商业实体,因此其做法也无可厚非。争议不断值得注意的是,Neuralink的进展并非行业领先。据马斯克传记作者Walter Isaacson透露,马斯克最关注的对手就是Synchron,其临床试验获批更早。据悉,该公司在2023年已经让6名严重瘫痪者用Synchron设备进行简单的数字设备操作,并将在2024年8月结束本轮可行性试验。据Walter Isaacson,心急的马斯克多次督促Neuralink的工程师加快进度。“过往的试验显示出设备的侵入特性和公司员工匆忙行动所带来的严重安全隐患。” 负责任医生委员会在1月30日的声明中批评指出。实际上,过去数年来围绕Neuralink的争议一直不曾停歇。据路透社1月26日报道,美国交通部就Neuralink公司运输有毒气体二甲苯等危险品的不规范行为而对其罚款2480美元,而这一罚款正是源于负责任医生委员会的投诉。Neuralink另一大争议点是其前期动物实验造成了过多的动物死亡,路透社、连线杂志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追踪报道。据路透社2022年12月报道,Neuralink公司的试验导致超过1500个动物死亡,有员工在内部写信指出,公司赶进度造成了许多员工压力过大、准备不充分,从而增加了受试动物非必要的痛苦和死亡。2023年11月,4名美国议员联名要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马斯克是否在其技术安全性上误导了投资者,因马斯克在X平台上表示“没有猴子因Neuralink的植入而死亡”。在动物伦理争议之外,不少人也对Neuralink的技术路径和马斯克的宏大愿景提出批评。负责任医生委员会认为,马斯克的目标是通过Neuralink的技术“实现与人工智能的共生”,这样的路径却并不一定和治疗患者的最佳方法相一致。此外,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已经证明在改善患者健康上取得了进展,Neuralink的开颅植入方法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负责任医生委员会声明截图 图片来源:官网截图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教授、被誉为“脑机接口之父”的米格尔·尼科莱利斯此前也曾表示,侵入式脑机接口是为了科学研究,对患者并不是最优选择,植入方法应该仅限于非常严重的病例。尽管争议重重,“多金”的马斯克对脑机接口领域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布朗大学教John Donoghue就表示,当年他成立Cyberkinetics时需要约1亿美元的资金,但难以筹到。当前,在学界的知识积累基础上,马斯克又把钱带进来了,“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有一天将会出现一款商业(脑机接口)产品可以帮助人类。”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马斯克担心人类将成AI的宠物狗 其好友为此大骂OpenAI CEO

马斯克担心人类将成AI的宠物狗 其好友为此大骂OpenAI CEO 在上周末举行的阿斯彭创意节(Aspen Ideas Festival)上的一次演讲中,媒体大亨阿里·伊曼纽尔(Ari Emanuel)回忆了与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之间的一次对话(马斯克是他所在的娱乐公司Endeavor的前董事)。伊曼纽尔回忆道:“马斯克曾以一种令人心悸的方式告诉我‘阿里,你了解自己与狗的关系吗?你可以这样想,我们将来或许会成为人工智能的宠物狗。’这让我感到害怕,而我不想当狗。”AI专家如“人工智能教父”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等担心,硅谷的高管不会满足于仅发展AGI:人类最终可能创造出人工超级智能(ASI)。这种超级智能不仅能模仿现有的基于变换器的神经网络(如OpenAI的GPT-4)的人类学习过程,还可能在此过程中获得自我意识,悄然间将人类降级为次等生命。鉴于奥特曼是否能做出负责任的决策至关重要,伊曼纽尔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他的疑虑:过去的行为表明,人们不相信他能正确开发突破性技术,尤其是在批评声音日益高涨的情况下。伊曼纽尔说:“我认为他是个骗子。马斯克给了他很多钱,(OpenAI)本应该是一个非盈利机构,现在他却赚了很多钱。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信任他。”此前披露的法律文件显示,马斯克在2016年至2020年9月期间向OpenAI注入了超过4400万美元的资金。伊曼纽尔还表示,奥特曼还没有足够证明他的技术不会对社会构成长期威胁,尤其是他似乎更注重商业化而非安全。“你告诉我你已经算过,好处大于坏处,真的吗?我不这么认为。”他的媒体企业可能受到OpenAI开发的生成式AI如Sora的影响。面对外界的质疑与评论请求,OpenAI选择了沉默。奥特曼本人曾表示,部分提供股权是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但他也说过,没有足够证据证明信任是合理的,人们不应盲目信任任何一家AI公司或CEO。AI未来是否意味着一个缺乏目标的社会?奥特曼目前的净资产约为20亿美元,去年在经历了一场由董事会内部引发的“权力风波”后,他幸存下来,这部分得益于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的支持而稳固了地位。随着三位反对他的前董事会成员相继离场,奥特曼的权力似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一位前董事,海伦·托纳(Helen Toner),在今年5月指责奥特曼不诚实行为,称他会隐瞒关键信息、扭曲事实,有时甚至会对董事会撒谎。同时,OpenAI的一些科学家,如简·雷克(Jan Leike)等人在指责奥特曼违背了对研究资助的关键承诺后,选择离开了公司。雷克和首席科学家伊利亚·苏茨凯弗(Ilya Sutskever)曾共同设计足够强大的安全协议,确保AI永不超越人类。现在,奥特曼不仅担任公司首席执行官,还负责AI安全,这在治理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Twitter创始人杰克·多西(Jack Dorsey)同样发出了警示,他表示,相较于未来可能由人工智能引发的深远影响,自己亲手打造的、旨在促进用户参与的算法所带来的影响显得微不足道。所有这些都让伊曼纽尔对AI的未来感到担忧。“我不想抑制创新,因为我认为我们需要AI,但我们必须为其设定界限,”伊曼纽尔在阿斯彭创意节上说,“在那样一个没有目的的世界里,社会将会如何?”伊曼纽尔是谁?伊曼纽尔是前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的幕僚长拉姆·伊曼纽尔(Rahm Emanuel)的弟弟,他在好莱坞被誉为超级经纪人,代表过像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这样的明星,但他本质上是一个企业家。1995年,作为国际创意管理公司(International Creative Management)的高级合伙人,他创立了Endeavor代理公司,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全面的媒体和娱乐帝国,该公司于2021年4月在股票交易所上市。在他的亲密朋友和商业伙伴中,包括好莱坞明星道恩·“巨石”·约翰逊(Dwayne “The Rock” Johnson)、终极格斗冠军赛(UFC)的老板达纳·怀特(Dana White),以及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等人。值得一提的是,马斯克曾短暂担任Endeavor董事会的一员。伊曼纽尔曾在希腊招待马斯克,当时马斯克的肥胖身材在网上引发了大量嘲笑,这促使马斯克踏上了减肥之旅。尽管奥特曼和马斯克在2015年共同创立了OpenAI并担任联合主席,但马斯克于2018年离开了该组织。从那以后,两人在产品和言辞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马斯克甚至在今年早些时候试图起诉OpenAI。伊曼纽尔在好莱坞同行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世界上没有像这位首席执行官一样的人。”约翰逊在今年1月这样评价伊曼纽尔。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SpaceX星舰三号开启人类航天新篇章 马斯克这回又装到了

SpaceX星舰三号开启人类航天新篇章 马斯克这回又装到了 马斯克也激动地表示: “ 星舰要开启大航星时代了。 ”坏了,又被他装到了。一时间,各路媒体, NASA 局长们全在给星舰发喜报。更牛的是,这次星舰试飞和前两次比,简直可以说是换了一个版本。首先就是星舰的飞行路线被换了,前两次都是计划从德州南部发射,最后落在夏威夷附近的太平洋里。而这次,因为 SpaceX 想留出更多空余给星舰做测试、再加上一些安全方面的考虑,所以重新选了一条新路线,把星舰飞船的降落点定在了印度洋。路线变化倒还在其次,按照 SpaceX 的说法,在星舰 65 分钟的计划飞行里,有很多重磅行程:第一次太空中重新点燃猛禽发动机、星舰飞船受控再入( 验证星际往返能力 )、 “ 推进剂内部转移 ” 测试、有效荷载舱门开关测试等等。这些可都是这次新加的考试项目,而这又是星舰飞船能成为星际殖民工具的关键步骤。比如太空中重新点燃猛禽发动机就是为了验证以后能不能在火星起飞回来;星际飞船受控再入就是为了以后在火星和地球之间的往返;有效载荷舱门开关就是为了以后能不能批量发卫星啥的。只要星舰能实现这几个重磅测试中的任何一个,就已经可以说星舰三飞成功了。而实际上,星舰的表现再次大大出乎我们意料。这次历史性的试飞,星舰总共成功做到了:星舰飞船进入既定轨道、荷载舱门开关测试、 “ 推进剂内部转移 ” 测试。而像超 TM 重助推器的回收、星舰飞船再入这些也都完成了一部分。唯一遗憾的是星舰飞船在太空中的二次点火,被 SpaceX 主动选择性放弃了,截止到发稿还不知道具体原因。在这些历史性突破中,需要格外关注的是 “ 推进剂内部转移 ” 测试。这项测试说起来很简单,其实就是青春版的 “ 太空加油 ” 。“ 太空加油 ” 就类似飞机上的 “ 空中加油 ” ,区别在于不是给星舰加油,而是加液氧甲烷推进剂。到目前为止,这种太空环境下、超低温推进剂、船体间互相转移的 “ 太空加油 ” ,还是全人类都没法征服的技术难点。可在 NASA 看来,这项技术拿捏着重返月球计划的大动脉之一。在 NASA 的设想里,重返月球需要一艘星舰飞船呆在近地轨道当 “ 加油站 ” ,然后用其它星舰当油罐车给这个 “ 加油站 ” 上货。而在发射登月飞船的时候,可以轻装上阵飞到 “ 加油站 ” 加个油,再往月球飞。其实不光是重返月球,所有星际探索,如果在太空加一次油,肯定能减少很多 “ 续航焦虑 ” 。所以,从科研层面来说, “ 推进剂内部转移 ” 测试将是属于整个人类太空探索技术上的一大成就。而且对于 SpaceX 来说,这个测试还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搞钱。因为 “ 空中加油 ” 技术实在太难了,所以前些年时入选了 NASA 设立的 “ 引爆点技术示范奖 ” ,号召各个公司来一起技术大爆炸,攻克这一难点。这次试飞中, SpaceX 成功完成 “ 推进剂内部转移 ” 测试,马斯克耳边肯定响起了一句:叮,支付宝到账 5300 万美元。如果硬要鸡蛋里挑骨头,这次星舰发射过程并不完美,无论是星舰飞船还是 “ 超 TM 重助推器( 严肃翻译应为超重型助推器 ) ” ,都没能按原计划降落。超 TM 重回收减速点火失败,只有一两个引擎启动了,最后在不受控的情况下落入大海。而星舰飞船在 SpaceX 主动选择不重启引擎后再入大气层,最终在大气层中解体。说真的,叠了这么多重使命的星舰三飞,发射前在外界惹出的声势似乎比前两次小了。但从 SpaceX 的表现看来,他们其实相当重视。首先就从这次设定的发射时间就能看出一二。3 月 14 号刚好是 SpaceX 22 岁大寿,选在这种重要日子放的窜天猴它能差吗?而且为了选在今天, SpaceX 一边早早地公布了发射日期,另一边催着美国 FAA 公务员们加班加点,发射前一天才刚刚批准发射,你要说这不是故意挑的日子我都不信。而且,马斯克之前就曾表示自己低估星舰了。因为在第二次试飞爆炸后发现,星舰爆炸是因为排出液氧时发生泄露。而这部分液氧被带上天的目的是为了配重, SpaceX 出于想要模拟以后星舰飞船 “ 拉客、带货 ” 的目的,从而更好地还原最终情景,收集最准确的数据。所以,就多带了些液氧来模拟现实场景下,星舰的重量。这么做了之后,配重的目的是达到了,数据也收集完了。可等到星舰要返回时,就得扣除这部分重量了呀( 完全体星舰返回时肯定已经卸货了 ),所以星舰就开始排出多余的液氧,结果这一排,就发生泄露导致爆炸了。所以现在看起来,马斯克还真不是吹牛。星舰这次试飞的巨大成功,不得不让我想到 SpaceX 的猎鹰系列,也是在第四次成功实现了回收,并从此掀开了人类航天史的新篇章。星舰的第三次发射已经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谁又会不想赶快看到第四次星舰发射呢?最急的可能是马斯克自己。星舰的第二次试飞是去年的 11 月份,仅仅在 4 个月之后就实现了再次发射,相比于第一、二次发射间隔的 7 个多月, SpaceX 显然正在提速。可这速度恐怕还是太慢。大家不能忽略的是,虽然马斯克看起一副活力小强的样子,但 1971 年出生的马斯克已经整整 53 岁了。而后期的星舰如果要进行火星探索,就按 SpaceX 4 次实验铁成功来算,还得至少数十次才能实现载人火星登陆,每次火星来回动辄就要几个月时间,火星的发射窗口期都得 16 个月一轮( 根据太阳引力等多方面叠加,每 26 个月才能有一段合适的发射时间,错过窗口期飞往火星的速度会被大大拉长 )。这么想想,别说马斯克了,我都担心有生之年不能看到火星移民了。所以,拜托了,再快点吧!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死亡风险直降12% 经常使用社交网络竟会让人变得更长寿?

死亡风险直降12% 经常使用社交网络竟会让人变得更长寿? “爱发朋友圈” 死亡风险直降 12%其实早在 100 多年前,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就在《自杀》一书里,研究了欧洲的自杀率,发现缺乏社会联系是自杀率高的原因。一篇总结了 1994~2021 这 27 年间发表的共计 1187 项研究、参与者超过 1.458 亿的荟萃研究发现,相比较有着充分社交生活和社会支持的人群,缺乏这些因素会导致死亡风险要高出 11% 至 53%,患病的风险则高出 23%,更有的甚至高出 6 倍。其中,女性群体的产后抑郁症,与是否有社会支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再来看一项更加具体的调查研究,这篇研究在 2016 年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者对 1200 万名 Facebook 用户的在线社交活动,得到了几个很有意思的结论。第一,经常使用社交网络的人整体死亡风险会降低 12% 左右,因特定疾病而死亡的风险也有所降低,例如癌症、冠心病、药物滥用和自杀,尤其是那些经常能够接收到好友申请的人,他们的死亡风险都是最低的。这说明社会联系和支持对于长寿有着积极的影响,因为频繁地去发起好友申请一般意味着自己缺乏社会支持,想要去寻求友谊,而接收好友申请一般都意味着他人对自己的好感,这些人往往都拥有着比较充分的社会支持。Facebook 用户的整体死亡风险。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Facebook 用户的特定疾病的死亡风险,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第二,相比起经常发表文字状态但不发布照片的人,经常发布照片但不经常发表文字状态的人死亡风险低于平均水平的 30%,因特定疾病而死亡的风险也会显著降低。由于缺乏对具体照片和文字内容的分析,暂时无法肯定其中的原因,但推测可能是经常发布照片而不仅仅是发表纯文字,往往体现着丰富社交生活,而不包含照片的纯文字状态则是一些个人的感受、感想等内容,与个人有关,而非社交。照片和文字发布数量与整体死亡风险的关系,红色蓝色区域分别表示低高死亡率。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照片和文字发布数量与因特定疾病死亡的风险的关系。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社会支持为什么会让人长寿?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社交活动除了本身所带来的愉悦感以外,它所带来的社会支持也是极为重要的。根据压力缓冲假说,社会支持是应对压力的一种保护性因素。压力涉及三个方面:1.对个体的生理或心理存在真实的或人为的威胁;2.会持续激活大脑的防御系统,例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和交感神经-肾上腺素-髓质轴(SMA);3.个体对刺激的认知评估,是否存在威胁性以及防御反应的有效性等。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压力所导致的大脑防御系统长期激活,会导致心血管和自主神经失衡,让交感神经张力高而副交感神经张力低,从而增加疾病和死亡的风险。心理学家埃森伯格在 2011 年做了一个研究,让被试在观看伴侣、陌生人、物体照片这三种情况下,分别接受中等和高度两种程度的痛苦热刺激.结果发现,在观看伴侣照片时疼痛感要明显降低,同时大脑中与疼痛相关的脑区(背侧前扣带回和前岛叶)激活降低,而与安全信号相关的大脑区域(腹内侧前额叶)活动增加。这说明社会支持能够为人们提供安全感,提升对压力的应对能力。孤独感:侵蚀心理健康的黑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发朋友圈似乎成了一件带来负担的事情,变成了“想发朋友圈吐槽一下,但回头一想又怕家人担心、朋友不理解而默默删除”,慢慢地自己的社交媒体上也变得没有了生活的痕迹。无处倾诉的我们,孤独感也逐渐在心里蔓延。心理学家西格纳在《孤独与工作场所:2020 美国报告》发现,61% 的美国人感受到中等及以上程度的孤独感,38% 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亲密关系,34% 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得到他人的尊重。在报告的最后,西格纳总结认为孤独感在当今社会中正在达到流行病的程度,并且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将会进一步增加。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很多种形式的爱:亲情、友情、爱情,甚至是来自于陌生人的关爱,这些被心理学家称为是社会支持中的情感成分,让我们相信自己是被爱和关心、尊重和重视的,是我们人类社会独特且弥足珍贵的东西。我们不是只有发朋友圈这一种方式才能与亲友联系,但这些联系却很有可能是我们在一些困难处境中唯一的依靠,在感到焦虑、抑郁的时候,成为抵抗情绪漩涡的一把抓手。发朋友圈使人长寿,不妨现在就行动起来,把这篇文章转发到你的朋友圈吧。参考文献[1] Hobbs, W. R., Burke, M., Christakis, N. A., & Fowler, J. H. (2016). Online social integr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mortality risk.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3(46), 12980-12984.[2] Vila, J. (2021). Social support and longevity: meta-analysis-based evidence and psychobiological mechanism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717164.[3] Cigna (2020). Loneliness and the Workplace: 2020 U.S. Report.[4] Eisenberger, N. I., Moieni, M., Inagaki, T. K., Muscatell, K. A., & Irwin, M. R. (2017).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the co-regulation of inflammation and social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