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跑几趟产业带,发现其实高端的品牌代工根本没有变,反而依赖越来越高。

#内幕消息 多跑几趟产业带,发现其实高端的品牌代工根本没有变,反而依赖越来越高。 大家越唱衰全球化和外贸,反而我越坚定看好,走出去东南亚,孟加拉,都是中低端的产业,但是中国工厂机器在升级,数字化在升级,专业手艺人才在升级,有视野的工厂二代们在接盘。 过去中国的外贸,坂田跨境大卖,速卖通,1688,独立站卖家,包括现在Temu 全托管是基本盘。 中国创业者只有在新能源,手机,小家电,无人机,扫地机器人等带电,拼工程能力的领域,传统日韩德国企业主导的,有高端品牌。 欧洲人,凭借文化品牌,所谓的made in French,made in Italy,made in London ,made in Japan , made in Swiss 的奢侈品工艺,收割全球市场多年,其实整个生产都深扎广东,浙江,出口组装贴个标而已,卖超高毛利。 更多新一代中国创业者,借助电商多渠道的势能,不仅是亚马逊,还有中国人的tiktok ,shein,Temu ,Lazada 平台,扎根中国新一代制造业,将会在这些时尚领域全面挑战欧洲中高端品牌,属于made in China 的LVMH,开云集团。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成为世界品牌需要多少年#】你还记得童年回忆#海尔兄弟叫什么#吗?不做“贴牌”代工,海尔出海如何挣钱?家电行业科技研发到头了吗

【#成为世界品牌需要多少年#】你还记得童年回忆#海尔兄弟叫什么#吗?不做“贴牌”代工,海尔出海如何挣钱?家电行业科技研发到头了吗?未来的家电消费趋势如何?什么样的企业才是世界一流?@央视新闻 独家对话新一代海尔掌门人周云杰,一起聊聊↓↓#中国经济引力场#央视新闻的微博直播 via 央视新闻的微博

封面图片

随着共产党拥护他的呼声越来越高,几乎没有人怀疑习近平会赢得第三个总书记任期,让他进入拥有巨大权力的第二个十年。

随着共产党拥护他的呼声越来越高,几乎没有人怀疑习近平会赢得第三个总书记任期,让他进入拥有巨大权力的第二个十年。 习近平似乎相信,他的持续权力将使中国的政策具有连续性和政治稳定性。未来几年,习近平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为最终将权力移交给年轻一代提供路线图。

封面图片

华为发布智能驾驶新品牌干昆

华为发布智能驾驶新品牌干昆 中国通讯设备巨头华为宣布,以智能驾驶为核心的全新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华为干昆正式发布。 综合《中国证券报》和路透社报道,华为星期三(4月24日)举办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新品牌 “干昆”,同时推出干昆ADS 3.0高阶智能驾驶、干昆XHUD 2.0 AR导航等产品。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在发布会上说,华为新品牌“干昆”,以顶天立地的“干”与“昆”为意,向上捅破天引领产业,向下扎到根掌握核心技术。华为的愿景是:把智能带入每一辆车,引领全球汽车第二个百年变革。 他说,电动化的下半场是智能化,智能化的拐点已经到来,2024年是智能驾驶规模商用元年。 华为还发布了新一代鸿蒙座舱HarmonySpace。靳玉志说,“干昆”将与“鸿蒙座舱”一同,作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两大核心品牌。 他预计到2024年底,搭载华为智驾系统的车辆将超过50万辆,一年内将有超过10款采用华为干昆系统的车型上市。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的智能电动汽车渗透率已超过35%,普及率进一步提升,汽车性能的差异已逐渐聚焦于智能化与网联化。 华为在2019年5月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华为2023年年报显示,自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成立以来,华为累计研发投入超过300亿元(人民币,下同,57亿新元),研发团队规模达到7000人。 2023年,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共赋能七款战略合作车型上市,去年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实现销售收入47亿元,同比增长128.1%。 华为常务董事、终端业务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今年3月说,由于合作伙伴打造的中高端车型大卖,预计BU今年能实现扭亏为盈的目标。 华为星期二(4月23日)也推出鸿蒙智行首款行政级豪华旗舰轿车享界S9,这是华为和北汽首款合作车型,对标奔驰、宝马和奥迪等豪华车型。 2024年4月24日 3:49 PM

封面图片

苹果手机4月份中国出货量猛增52%

苹果手机4月份中国出货量猛增52% 美国苹果公司的iPhone手机上个月在中国实现反弹,出货量猛增52%,这得益于零售合作伙伴的一系列折扣活动。 综合彭博社和路透社报道,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星期二(5月28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增长52%,从去年同期的230.1万部增至349.5万部。 尽管数据没有明确提及苹果,但该公司是中国智能手机主导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外国手机制造商。这也意味着外国品牌出货量的增长可归因于苹果的业绩。苹果手机在年初两个月出货量下滑之后,3月份录得增长。 苹果及其中国经销商自2024年开始以来一直降价促销,这些活动将一直持续到促销季,期间有6月18日的购物节活动。苹果最新一代手机销量曾出现两位数下滑,市场份额被中国本土手机品牌华为抢占。 华为在第一季度超越苹果,成为中国第二大智能手机供应商。 彭博行业研究分析师认为,iPhone在中国销售下滑势头可能即将结束,因为消费者在最近的一项调查中,表达了升级到新设备的更大兴趣。 彭博分析师史蒂文‧曾(译名,Steven Tseng)和肖恩‧陈(译名,Sean Chen)在报告中写道:“iPhone不断萎缩的中国市场份额可能很快就会企稳,我们的最新调查显示苹果在被华为取代后,重新成为中国消费者最喜爱的智能手机品牌。” 他们认为用户兴趣的逆转可能是由于中国的高端化趋势,而购买华为高端机型需要很长的等候时间,消费者的疲劳感更加剧了这个趋势。“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愿意在购买下一部手机时花费超过4000元人民币(744.82新元),而目前使用高端手机的比例只有33%。” 2024年5月29日 8:32 AM

封面图片

2024年日本经济为什么越来越差,变得不如韩国?

2024年日本经济为什么越来越差,变得不如韩国? 墨子连山的回答 美国外交发言,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叫“基于规则的秩序”,“rules-based order”。 但他们从来不解释,所基于的规则,到底是什么。 即便被中国㨃了无数次,仍然不解释究竟是什么规则,但依然在那儿不停地说。 哪怕中国撕破脸,说你没资格跟老子谈什么基于规则的秩序。 可人家依旧自说自话,感觉就像魔怔了似的。 你说,美国人既然这么喜欢这个词儿,为啥就不能解释清楚呢? 因为没法儿解释,这个所谓“规则”,其实就是美国要当爷爷,随时收割孙子的“规则”。 具体说,其实不复杂,二战之后,世界一直遵循着这个规则。 美国印美元。 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一开始美元还与黄金挂钩。 但随着生产力发展,与黄金挂钩的美元显然不够用了,于是美元跟黄金拖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为了维持美元地位,美国人找到中东的王爷们,让他们以美元结算石油。 不同意,就放开以色列的狗链。 王爷们畏于淫威,不同意也得同意。 石油作为工业血液,每个国家都需要买。 买石油,就要用美元。 于是美元维持了世界货币地位。 理论上,美国可以随便印钱。 只不过,如果印多了,会引起通货膨胀,国内选民不干。 所以,美国人想到一个办法,拿着印出来的美元,投资其他国家,帮他们工业化,生产廉价商品,抵消超发带来的通胀。 货币作为资本,本身就有投资功能,美国印钱投资,并不算什么坏事,只不过是把未来的钱印出来先花,等工业能力建立起来,再用廉价商品补上亏空。 用一招乾坤大挪移,拿未来的钱,投资现在,也算是集中力量办大事。 冷战时期,美国进行了两笔大投资。 西线的马歇尔计划,让欧洲恢复工业能力,造就了欧洲几十年的繁荣。 如果说对欧洲投资,更多出于经济考虑。 那么对日本的投资,则更多出于东线牵制中苏的考虑。 可以说,抗美援朝让日本捡了漏,造就了后来的经济奇迹。 但最大受益者,其实是中国。 不但打出了未来100年的和平,更得到了苏联援建,以至于今天成为门类齐全的工业第一大国。 正是这一战,为今天的中国崛起,和日本衰落埋下了伏笔。 日本借着美国扶持一飞冲天,GDP一度有赶超美国之势。 但这一切,在90年代戛然而止,只因触碰到了美国逆鳞。 美国可以容忍日本的家用电器、电子产品、汽车在美国市场大行其道,但在高科技领域,却绝不允许日本越雷池半步。 日本也曾在半导体领域冲击美国,结果当然受到无情打压,最后只能黯然退出光刻机等核心领域。 到今天,只沦为周边配套材料供应商。 看日本的剧本是不是觉着眼熟? 中国今天经历的“卡脖子”,日本当年也经历过。 只不过,作为一个被阉割的国家,日本没有军事独立,也就没有政治独立。 因此,连让美国发起贸易战的资格都没有。 被拿捏得服服帖帖,主动挥刀自宫,放弃芯片,老老实实生产汽车家电去了。 这就是美国所谓的“规则”。 美国是唯一的投资人,一手用美元控制世界金融,一手用高科技保持对其他国家的降维碾压。 当然,这背后还有航母和导弹,实在不行,枪顶在脑门上,就问你,服不服。 日本挑战高科技,被打压下去。 欧洲弄出个欧元,挑战美元地位。 可你欧洲也被阉割了呀,遍地都是美军基地,凭什么跟美国叫板? 巴尔干半岛给你来一发,让资本看清,谁才是爷爷,欧元就乖乖跌下去了。 最后,欧洲和日本,都只能在美国的规则下,乖乖从事中高端产业,没人敢乱来。 而在美国的规则下,中国是从事低端生产的国家。 苦哈哈给美国老爷生产日用品,自己最多混个温饱。 在美国人看来,这已经是天大的恩赐,毕竟你们中国人,原本连饭都吃不饱,施舍给你们一口,你们应该对我感恩戴德。 这不是比喻,美国人真就是这么想的,所以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说什么“基于规则的秩序”。 如果中国像欧洲日本那样,各安天命,也就没有今天这些事情了。 可中国人偏不信邪,凭什么老子生产出来的东西,供你美国人享受,自己却用不起? 于是,中国开始打破规则,不断进行产业升级。 从最开始的衣服鞋帽,到彩电冰箱,再到电脑手机,最后是汽车、高铁、大飞机。 而基于“规则”,家用电器、电子产品、汽车高铁,这些原本是日本的领域呀。 于是日本不干了,跟美爹说,当年我基于“规则”高科技被阉割,现在中国不守规矩,来抢我的饭碗,你管不管? 美国当然想管,可问题是,中国不是欧洲日本。 金融独立、政治独立,工业门类齐全,逼急了,甚至经济也可以独立。 要动手吧,在我家门口,你还真打不过我。 你说美国怎么办? 只能嘴上强调“基于规则的秩序”,实际什么都做不了。 日本引以为傲的支柱产业,汽车出口去年已经被中国反超。 至于家电、手机、高铁、造船,早就没日本什么事了。 一个1亿人口的岛国,向上被卡死了科技,下面被中国不断蚕食。 内需不足,人口老龄化,长期通货紧缩,多年0利率,无限量化宽松,仍旧无法刺激通胀。 2023年GDP与30年前差不多,都是4万亿美元左右。 这么看来,GDP跌出前三,也就不足为奇了吧? 不光日本,台湾省、韩国、新加坡这几个当年的亚洲四小龙,都面临着同样困境。 不过话说回来,你拿一个5000万人口的韩国,跟1亿多人口的日本比,确实有失公允。 要是这么比,鄂尔多斯人均GDP还3万多美金呢,也比日本高。 东京都市圈的人口3600多万,人均GDP有8万多美元,不是比韩国高多了? 所以,不能这么比。 关于韩国、新加坡、日本,之前不止一次聊聊,下次咱们聊聊台湾省。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意思下得了……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墨子连山)

封面图片

小米汽车就是不能卖 20 万以下,为什么?

小米汽车就是不能卖 20 万以下,为什么? 2010 年,当年刚成立的小米公司打出广告语:年轻人的第一台手机。2011 年 8 月,小米手机一代正式发布,售价 1999 元,以高性价比赢得了市场。随后,小米成为普及智能手机的「破风者」,带动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繁荣。看起来,公众普遍期待小米汽车能延续其手机领域的策略,为年轻一代提供价格适中、技术先进的汽车,成为他们心目中「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很多人苦口婆心劝雷军,把起售价定在 20 万以下,甚至 9.9 万元。然而,小米确实不应该将汽车价格定在 20 万元以下。无论是从成本方面考虑,还是从产业趋势和时代使命来分析,都能看到这个判断背后的必然性。01、单纯的价格战,没有未来之所以很多人建议小米将汽车价格定在 20 万元以下,主要是因为当前汽车市场正在上演激烈的价格战。自 2023 年开始,「价格战」一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关键词。相比去年,今年的价格战呈现出了辐射范围广、优惠幅度高等特点。从几万元的微型纯电小车,到二三十万元的豪华车型,都参与其中。价格战让中国车企很头疼,大部分只能硬着头皮坚持打。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造车成本相对降低、市场供给失衡以及需求增长放缓。2023 年 12 月 28 日,小米汽车举办了第一次技术发布会,随后便是持续三个月的价格猜想 | 图片来源:雷军微博据了解,碳酸锂价格从 2022 年底的近 60 万元/吨降到目前的 10 万元/吨,极大地降低了动力电池的成本,也成为了当前价格战的契机。在纯电车型的成本中,动力电池的价格占据了约四成,对于车身较小的 A 级汽车来说,动力电池的成本甚至可能占到一半左右。同时,由于产品高度同质化,再加上当前内需相对乏力,汽车行业竞争将会非常激烈。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预测,2024 年中国汽车销量同比将增长 3%,这一增幅远远低于上一年的 12%。产能过剩也是当前汽车市场的一大问题。我国乘用车整体产能布局接近 5500 万辆,而年生产量约为 2300 万辆,利用率仅为五成。一般而言,产能正常的标准为 79% 至 83%,低于 79%,为产能过剩。此外,友商在小米 SU7 的价格带的布局,给人一种「围攻」小米汽车的感觉。特别是吉利最近在 15-30 万级布局了五款车型,市场定位与小米 SU7 大致相同,这无疑给小米汽车的定价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不过,单纯的降价似乎已经开始「失灵」,降价未必带来销量的提升。汽车之家研究院最新报告显示,不同品牌的降价对销量影响不同:豪华头部品牌的降价策略有效,但二线豪华品牌如凯迪拉克、雷克萨斯的销量和价格均未达预期;合资品牌优惠比例已增长至 20% 左右,但销量增长力度仍不足,其中日系三大品牌较为严重。大多数中国品牌的降价策略有效,虽然优惠力度比豪华和合资品牌要低,但销量在增长。如吉利、长安等品牌通过折扣提升销量。3 月 25 日,小米 SU7 在全国 29 城开启了静态品鉴 | 图片来源:雷军微博价格战就像一场「群输游戏」,长期来看不利于任何一方。通过降低价格获取市场份额,可能会损害长期收益,除非降价能够被提高的成本效益抵消。因此,陷于价格战的公司就像陷入泥泞之中,无法自拔,随着消费者越来越挑剔,最终的结果是行业陷入「粪坑蝶泳」般的困局。麦肯锡研究报告指出,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一派热闹景象,是建立在对车企盈利能力严重透支的基础上:中国车市规模和利润均占全球汽车产业三成左右,但本土汽车企业的利润总额却不到全球汽车产业总利润的 5%,形成反差。长期的微利状态,不仅挫伤投资者积极性,更会阻碍车企提升技术水平,打造长期、可持续竞争力。对于小米这样一家成熟的科技公司来说,以这种逻辑进入市场是很难说得通的。02、性价比配方的变化,带来新的优势中国企业确实具有丰富的性价比产品经验,小米也曾是「一代宗师」。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企业实力的变化,性价比的配方也需要不断调整。起初,小米以中低价格最高性能为卖点,吸引大批用户,再通过增值服务获取利润。通过提供性能优越、价格亲民的产品,小米迅速在市场上崭露头角。五年内,小米超越了联想等老牌厂商,成为国内前五的互联网公司。然而,随着「全民造机」热潮兴起,超过 100 个品牌涌入智能手机市场,随之而来的是疯狂扩张、残酷洗牌和低利润率。相比之下,2016 年第四季度,尽管苹果销量仅占 18%,但其利润却占据整个行业的 92%。随着市场开始饱和,手机行业的竞争焦点已从传统的硬件配置和价格战,转向了产品本身的用户体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市场占有率最大的「千元机」越来越少,而旗舰机型却越来越多。期间,小米开始向高端市场进军,向上探索性价比的新配方。2019 年,小米和 Redmi 品牌分拆,从红米升级而来的 Redmi 成为独立的品牌,接过极致性价比的标签,而小米手机则定位为追求极致技术和体验。今年已经是小米高端化战略的第五年了。由于小米 14 系列的热销,小米在全球高端手机市场的份额去年成功翻倍。财报显示,2023 年,小米手机在中国大陆手机市场的平均单价同比增长超过 19%,创下历史新高。在 4000 元到 6000 元价位段的智能手机市场,小米的市占率达到 16.9%,同比增加了 9.2 个百分点。在小米冲击高端之路的过程中,也不乏米粉建议他们把定价抬高一点,但小米依旧坚守性价比不放,只是配方发生了变化。雷军曾多次提到,性价比不是讨论绝对价格,更不是低价,坚持性价比同样可以做高价、做高端。性价比讲究的是比较优势,就是同等价格性能最好,同等性能价格最低。小米汽车目标是打造移动智能空间 | 图片来源:小米同时,对于 2024 年的小米汽车来说,其时代责任已不再是成为普及新能源汽车的「破风者」,而是要追求极致体验,开辟新领域、定义新产品。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我们不仅正经历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变,还见证了市场从增量到存量的转变。与增量市场相比,存量市场的玩法有所不同:大多数购车者已不是第一次购车,他们对产品和体验有更高期待,除了价格外,他们追求品质、工艺、前沿技术,甚至更高端的品牌形象,以彰显自己的品味。即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已经不再是一片蓝海,其市场渗透率也已接近 40%。2024 年 2 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达到 35.8%。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单月渗透率将超过 50%。对于即将出牌的小米汽车而言,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品牌塑造、产品升级和优质服务,实现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这才是小米真正的使命,也是其生存之道。放弃差异化,回头走价格战老路,对于小米而言,是绝对不可取的选择。因此,小米汽车应该避免陷入价格战,SU7 的起售价必定要超过 20 万元。如果要押注一个价格区间,23-25 万元可能更符合小米的定位和市场需求。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