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家里没钱别学金融,管你 985、211,还是硕士博士,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学生,毕业就失业。

#内幕消息 真的,家里没钱别学金融,管你 985、211,还是硕士博士,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学生,毕业就失业。 你以为现在内推简历行情有多好,我说推个精英,我朋友问我:漂亮吗? 我说你这个逼,讲话真直接。 对方:现在毕业生那么多,有得挑我当然要漂亮的员工啊。 很油腻,但也很真实。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985硕士求职大厂被拒只因本科

985硕士求职大厂被拒只因本科 双非学历 【“因为第一学历是‘双非’,很多面试机会都没了”】 本科毕业后,李志宇以高出国家线50多分的成绩考入某985高校的电子信息专业。研究生期间,他多次拿到奖学金,在SCI上发表4篇论文。 “找工作时我投了几家汽车和互联网行业的大厂,都因第一学历被拒了。”李志宇说,虽然企业不会明示,但“卡”第一学历已成为心知肚明的“潜规则”,学生们还会戏称这样的企业为“学历厂”。碰到“学历厂”,即便是同一院校、相同专业甚至同班的研究生,也会因第一学历差异,有不同的待遇。 #就业 #高学历 #吃瓜 #曝光

封面图片

我有点迷茫。目前在上海某985院校读基础医学的研究生,本科是普通院校的基础医学。首先是时间成本太大了,如果能读博就要再学起码六年

我有点迷茫。目前在上海某985院校读基础医学的研究生,本科是普通院校的基础医学。首先是时间成本太大了,如果能读博就要再学起码六年,单单读硕也要大概四年。然后,由于选的导师没有博士名额,而考博的话对英语能力要求太高,我不太行,以至于很可能是以硕士身份毕业,听同学讲,硕士出来基本没什么岗位要。另外,感觉我的学术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也很差,很多信息我都不知道,有的同学已经在自己找课题做项目了,而我还在阿巴阿巴。现在就感觉很乱很烦躁,虽然大概知道自己应该往什么方向努力,但又无从下手。

封面图片

女生用 10 年从专科成功逆袭博士,她是怎么做到的?普通人如何实现人生的「逆袭」?

女生用 10 年从专科成功逆袭博士,她是怎么做到的?普通人如何实现人生的「逆袭」? 阅读修身的回答 我和这位女生的近乎轨迹一模一样。3年专科,2年专升本,研究生3年,用时8年,硕士三年级时候申请了博士,硕士夏季毕业,同年秋季博士入学。 很多人会说这需要花很多钱,其实并不需要,我国很多地方硕士的奖学金基本可以全覆盖学费和住宿费。专科和专升本的学费都是一年3700元。比较古早的学费标准了,现在可能提高了一些。这个花费可能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多。只要不是赤贫阶层,在经济上都可以负担得起的。并且即便负担不起,专科大学研究生博士都有助学金帮助你完成学业。 这个过程难的是,你需要在别人不解的目光之中,坚持十年。大学毕业时候23岁,研究生毕业时候26岁,博士毕业至少30岁。这个时候你要接受别人参加工作有钱花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并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去执行,而你整天吃学校的劣质食堂。全国的大学里面,大部分学校的食堂都以难吃出名。别人步入了新的认生阶段,你需要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别人老婆孩子热炕头,你就和几个室友共用一个宿舍。与其说是物质上的贫困,不如说是精神上的折磨。 同时,你需要较为严格的自律,你需要对你的每一步有所规划。你得知道你需要如何去准备每一次的应试,你需要为你的每一个考试科目做好复习。你需要去和陌生的老师去套磁。专科学生的科目偏向于应用,为了考研,很多人需要在本科两年进行更多的基础理论的学习。同时研究生申请博士,你需要发论文,以获得博导的青睐。专科本科硕士我做过三次毕业论文。或许这些事情在很多人眼里只有去做就能完成的事儿。但是从专科和本科以来,我的同学们,只有两个人做到了。我并不是说这件事儿有多牛逼,只是说,嘴上功夫谁都会,但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我在研究生时候就说,读博不是我比你们厉害,所以我考上了,按照当时我们班同学的水平,如果他们去做,肯定也能做到,他们的学术水平会比我更好。 只是有的人做了,有人没去做而已。 是呀,这是一件儿简单的事儿,做就行了。 我们的目标不同,决定了他们不必像我一样一直在学校里追索。 因为我是一个傻瓜啊。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阅读修身)

封面图片

不知道这藏獒图片还有多少老人认识?19年818之前HR大部分是老实本分,返佣1000RMB都是给国内中介,同事关系都是玩的好,那

不知道这藏獒图片还有多少老人认识?19年818之前HR大部分是老实本分,返佣1000RMB都是给国内中介,同事关系都是玩的好,那是男女都带点情谊,818之后菲律宾的HR,返佣男3女5-男5女8,这个时候就有人陆陆续续开始甩这公司,对接那公司了,那时候飞机甩人频道唯一最大的是:全球10几万活人,群主白板,苍狼频道(泰山) 、东盟频道、安危,点亮、等等频道,(等我在归来在看,白板、泰山这些逼在过的痕迹都没有了)如果有看见联系我哦!人际关系是一条心、情义当先,HR体系开始是发简历,然后一系列面试环节,整的正规,后面开始落地推,什么职位都洗,上车给钱等等……(现在还有联系的兄弟在里面跟当地精英对飙英文) 迪拜HR:(没去过)据了解就是那种温室的花朵,不知道黑暗,开个车,这里一逛、那里一晃,迪拜员工相对有人权和自由,HR相对好招人了,人际关系:(不太了解) (刚回归还没弄明白) 目前的柬埔寨HR:大杂烩,鱼龙混杂,价高者得,能拿1万看能想办法拿2万不? 只要会打字那就OK,人际关系:能卖就骗,背后捅刀子,讲现实,死道友不死贫道,没有情谊更没有义,所以说相对以上两国,柬埔寨的死亡争斗率大很多!这是个人看法! (做事坦荡,做人安分,这是生存环境最基本的安全) 还彼此认识的老朋友不知道还有几人在?我想能坚持到现在的应该都在各自的行业领域有一片自己的天空吧,再见即是缘分,看还有熟悉的吗? #网友投稿: #柬埔寨、 #菲律宾、 #迪拜。 #HR对比

封面图片

#网友分享 在菲律宾久了,回国面临很多难题

#网友分享 在菲律宾久了,回国面临很多难题 很多国内的朋友都劝我尽快带着让菲律宾妻子和女儿回国,一则是因为我放心不下年迈的父亲,二则我担心女儿在这边没有中文环境,三则菲律宾治安不好,四则时间越久越难回去。 可是,我发现取舍太难了! 如果我们在疫情之初,没有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时回国,那还是挺容易的。 但就是因为疫情爆发,回国有了各种各样的限制,我们才一直在等待回国的机会。可谁知,人算不如天算,这一等,就是三年。 三年时间,一切都改变了,因为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啊,生存还是要排在第一位的。 于是,在机缘巧合之下,在我们不断努力之下,慢慢地我们都有了工作,开始了新的生活,有了自己的圈子和人脉。 有时,我就想那么多华侨华人,人家几代人都在菲律宾打拼,你为什么不可以?你经历的所有困难,他们都经历过。有的人甚至是抛妻弃子,偷渡过来的,不照样在这里白手起家,重新拥有一切的吗? 有人说:“脚下即故土。”“既来之,则安之。”“所有的故乡原本都是异乡,何必太执着?” 很多菲律宾的老师和朋友也劝我留下,说这里氛围自由,节奏缓慢,人的压力小,海岛风光优美,只有你有能力就能找到一席之地。而且菲律宾人天性乐观、浪漫、热情、善良,也好相处,没有那么多心机…… 可我还是很矛盾,似乎一直都打不开心结,总觉得在异国他乡不踏实,没有归属感! 国内朋友劝我说:想想三年前,你们辞职后,不是一无所有吗?如果想开了,看淡了,现在放弃一切回国,不是跟三年前一样吗? 然而就像那句话:“人走不出自己的执念,到哪都是囚徒。”“一切痛苦来自不愿放弃。” 是啊,我们都是有执念的,在这里辛辛苦苦打拼得来的一切,谁又愿意轻易放弃呢?就像爱情一样,付出的时间、心血和情感越多,越难放弃! 除此之外,我不是一个人,不是可以说走就走的!我需要说服妻子跟我一起回国,但这也是很难。毕竟这是她的国家,这里有她熟悉的一切。 疫情之前,我们在上海生活和工作,她觉得还好,只是没有各种聚会,没有自己喜欢的食物。 可是,疫情后,她在自己的国家生活了三年,她在这有了工作和新的生活,她怎么愿意舍弃这一切,重新来过呢?她可是从一毕业就在海外漂泊的,这次好不容易逮着机会,留在自己的国家了,怎么可能轻易再离开呢? 除非回国我能赚到大钱,能有更好的生活,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否则,我很难说服她! 之前提过几次,都被她呛回去了,她说:“你回国做什么工作呢?你拿什么养活一家人呢?国内那么卷,什么都很严格,你能轻松找到你喜欢的文字工作吗?你还能继续从事教育行业吗?回老家,你没有房子。回张家港,你买的二手房,哪哪都是问题,而且我们到那里,一切对于我们来说都很陌生。你又把车子卖了,出行也不方便了……” 是啊,我回国能做什么呢?怎么生存呢?我以前半路出家做服装,现在半路出家从事教育行业,都是因为贵人相助。但人不可能一直都走运啊!国内985和211毕业生一大堆,都找不到工作,我回去能有什么竞争力? 其实,妻子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我想我面临的是很多菲律宾华人在菲遇到的问题,肉体的迁徙他乡,心灵却从此分割两个国度,走和留都面临了太多考验!有时候真的不知如何是好! 广告赞助 中菲速递菲律宾 信誉之最物流 中菲海运空运 布偶猫舍 种猫均为赛级布偶,纯散养家庭在菲猫舍 KM包网免场馆费,提供金流最全面的包网平台 帕塞天推快杀,底薪16000起 免费投稿/曝光/澄清@FChengph 今日新闻频道@cctvPH

封面图片

2024 高考志愿填报,选什么专业四年后比较吃香?

2024 高考志愿填报,选什么专业四年后比较吃香? 盐选成长计划的回答 对于普通家庭的学生来说,千万不要选专业壁垒不明显、社会还没相关应用的专业。比如中文、哲学、法学以及医学,我建议家里没矿的朋友就尽量不要选了。 这话初听似乎很奇怪,法学和医学,看似是文理科当中各自壁垒极高的行当,怎么就坑了呢? 问题在于,这两个行业都是「马太效应」极重的行业。 学生毕业后往往好的极好、惨的极惨,你是名牌大学的医学、法学学霸,毕业后进大医院、大律所财运亨通; 你要是普通大学的、学习一般的人,毕业后即便不失业吧,也差不多。 所以,真正好的专业,是那种社会需求量较大、毕业后同行业收入差可容忍的行当。 学什么,是很重要的事 前几年,高考分数要公布的时候,我接到不少家长和应届同学的留言,问我:小西,报志愿你有什么建议?选什么样的专业你觉得最好? 中国这些年最大的特点,大约就是变化太快,快到很多父母无法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人生指导。 记得我高考出分报志愿那会儿,我爸虽然也是当年的大学生,但看到崭新的填报志愿表格和那些五花八门的专业以及学校,真的是干瞪眼。 而这时候如果你去问高中老师,老师一般都会鼓励你报有把握的更好的学校,而较少考虑专业适不适合你的问题,能十拿九稳上 985,一般老师绝不会鼓励你去 211;能去 211,则不会让你去普通学校毕竟 985、211 的升学率,培养出名校学生这种殊荣,是给老师增光的数据,也是将来老师们事业生涯的硬指标。 至于各类专家的「填报指导」,那可信度基本上跟「×× 投资专家教你炒股票」一个等级。 所以,这事儿我还是有资格帮大家多句嘴的。 我的年龄介于那些正在犯愁的家长和学生之间,离开校园至今也快有十年了,大学毕业十年是个坎儿,当年资质看似差不多的高中、大学同学如今混得怎么样,也都初见分晓。 我平时也有很多观察、比较,得到的结论是:对一个中国青年来说,高考出分填志愿这几天,真的是他一生中「命运含金量」最高的时刻之一。 选一个靠谱的专业、学校,有活力的城市,真的特别重要,它对你人生的重要程度不亚于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恺撒渡过卢比孔河。 当然,即便上了大学之后,你还可以转专业、转学校,甚至退学重考,但这些选择在今天中国的教育体系下都是「窄门」,你要做这种改选,付出的代价与现在认真点选一个专业和大学所花费的力气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一定要慎重。 以下是我根据自己、同学的经验,综合一些老师、之前同事和领导的看法,给正在填志愿的家长和同学们的四个建议。 事先声明,如果你是超级学霸或者家里有矿,请无视这些建议。 就像物理定律必须要有个适用范围一样,以下这些建议,也只针对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 一 我的第一个建议,如果你家庭的近亲属当中有人在某一个行业十分成功、掌握着相当资源,请在报志愿时优先选择「投靠」他,听从他的意见,选报他「够得着」的专业。 很多人听了肯定会急:小西,你这不是鼓励我们走后门,做「精致利己主义者」吗? 并不是,听我慢慢往下说。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把我认识的同龄人目前的际遇在脑中过了一遍,结果发现他们中能力兑换成就「性价比」最高的,是我一位高中同学。 他目前在某知名国企做技术设计工作,年纪轻轻已经混上了中层,在二线城市月薪数万,工作轻松、有房有车、家庭美满。 我们都很羡慕他,因为他家也并非大富大贵,能做到这个层级,真的很不容易。 我这位同学大学报考他所学那个专业的原因,是他叔叔是同行业另一家国企的副总工程师我这里并不是暗示他后来的就业是走了什么后门、裙带关系。 事实上,这种关系即便有,也不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 由于他叔叔就是这个行业中顶尖的「行内人」,可以经常耳提面命,所以我这位同学在大学时就非常清楚自己应该学什么、往哪个方向努力。 当他那些家里没有相关职业家长的同学在大学里还在瞎学的时候,他对这个行当的人才需求已经门儿清了。 别人是闭门造车,他是有备而来,这么努力上几年,人家的专业素质就是比其他人高上一大截,一走向社会,你怎么跟这种人竞争? 更毋宁说,他叔叔在业内还有强大的人脉资源网络,这些人脉是不需要通过「走后门」那么低级的方式介绍给他的,更多时候只需要和「叔叔、伯伯、阿姨」一起吃个饭,互相认识一下,混个脸熟,他很自然地就把人脉的「势能」转换过去了。 而人脉意味着机会,机会对年轻人来说是最稀缺却也最宝贵的。 这一点相信毋需我赘言。 不仅是我这位同学,我身边的其他同龄人中,在同行业、同城市、同学校有这种至亲前辈「铺路」的人绝大多数都比其他人混得好。 所以,报志愿时优先「投亲」,虽然俗,但绝对是最应遵循的黄金准则。 而这一点,其实不是当代中国特有的潜规则,从整个人类历史看,「子承父业」都是一条一直运行的铁规律。 今天中国大部分大学的工科专业,起源于欧洲近代的职业学校,而欧洲很多职业学校最早又都是各行各业的行业工会兴办的。 这些学校当时普遍采用的录取制度是推荐信制度,学生想入学,必须要有行业内有头有脸的人物写推荐信。 这种推荐信既证明了入学者在该行当里有相当的人脉,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毕业后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所以,一个没有亲友在行内工作的青年,想进这样的专门学校学手艺,在当时是极难的。 将工科请进大学,让学生在选择「手艺」上享有充分的自由,是在 19 世纪德国洪堡教育改革之后才出现的。 洪堡教育改革以及之后的德式、苏式教育制度,其本质是试图以国家分配代替私人关系,让最合适的人才从事最合适的行业。 这个理想是非常美好的,可惜人类从没有真正实现它,因为人性如此,我们很难撼动。 所以今天,无论是受洪堡教育改革影响较小的英美,还是中国,有一个行内亲友都是一个年轻人在学习、从事某项职业时无可比拟的优势。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是一个经济高速增长、资源与机会大量涌现的时代,这个时期一个外行人依靠自己的打拼成为行内龙头是相对容易的。 可是眼下,不需我多言,我们正进入内卷时代,内卷的本质就是同行之间的惨烈竞争,这时你比同行多一点点人脉、经验优势,都能在竞争中得胜,而一个行内的成功亲友能给你赋的能绝非一点点。 如果你有这种资源而不用,放弃它改投其他行当,那可能会成为让你抱憾终身的事情。 所以,高考填志愿的第一条如果家中有在某个行业中成功的至亲,请优先考虑投靠,或至少听从他们的建议,进行选择。 二 如果你说:小西,你说的那种行内牛人,我家别说至亲,连好友都找不到一个,那怎么办呢? 我相信这种情况也蛮普遍的,因为我们这种人是「纯普通人」,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必须要在专业、学校和学校所在城市这三要素之中进行取舍。 那该怎么选呢? 于是就有了我的第二条建议在专业、学校、城市这三要素中,请优先用分数换个靠谱的专业。 法国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卢梭有一个观点,他认为一个人无论地位多么尊贵,都应该有一门傍身的手艺,这样的话,即便将来身份陨落,因为有技能傍身,也不会沦落到太惨的境地中去。 后来,有位国王就是因为读了他的著作,苦心钻研修锁和各种机械技术,想着即便某天革命来临,自己还能靠这门手艺混口饭吃。 很不幸的是,这位非常听人劝的国王名叫路易十六,后来法国大革命真的发生了,他的修锁技能非但没有帮他谋生,反而成了他上断头台的罪状。 不过,我们也可以说,路易十六的错误在于他违背了我们之前所说的「择业第一准则」他家祖辈就是专业干国王的,他非要「自主选专业」去当锁匠,结果拉了垮。 抛开路易十六这个个案不谈,卢梭这个「有门手艺不挨饿」的思路其实还是很对头的。 我的读者当中很多人都喜欢问我未来社会会怎样,但其实这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能考虑的事情,我们该优先考虑的是像卢梭所思考的那样,先让自己生存下去。 而正如《水浒传》中所表现的那样,无论是在朝廷里还是在江湖上,像「玉臂匠」金大坚、「神医」安道全这样的「技术人才」,都是吃香的。 所以,挑一门有一定专业壁垒、值得花上四至七年去好好学一下的「手艺」,确实是眼下正在报志愿的学生们最该考虑的事情。 那些专业壁垒不明显、社会没相关应用的专业,像中文、哲学,以及我所学的历史,我建议家里没矿的朋友就尽量不要选了。 这些专业本科甚至硕士读出来,你都相当于没专业。 人生中最宝贵的这几年,你耗费在一门不能毕业后立刻给你和家人换来对应收益,只能跟人家聊聊理想的专业上,你不觉得很亏吗? 更何况,如果在这种专业的象牙塔里一条路走到黑,如果遭遇的不是六年非升即走,那就更惨了。 不是说基础学科不应该学,而是说这些「坑」在当下,不应由那些还需要为稻粱谋的普通学生用他们的青春、金钱和血肉去填。 还有一些专业,虽然看似有专业壁垒,但也被认为是坑。 比如我上大学时就盛传「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劝人学法,千刀万剐」。 这话初听似乎很奇怪,法学和医学,看似是文理科当中各自壁垒极高的行当,怎么就坑了呢?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盐选成长计划)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