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也没有想到江波龙的 CAMM 模组竟然会在讨论组里刷了两百多楼,看来大家对这个次世代内存模组都很感兴趣啊。

我大概也没有想到江波龙的 CAMM 模组竟然会在讨论组里刷了两百多楼,看来大家对这个次世代内存模组都很感兴趣啊。 CAMM 模组最开始是由 Dell 研发的一种高密度内存(RAM)模组,采用平铺安装,螺丝固定的安装方式,使用触点连接主板与内存模组,拥有体积小,密度高、电气性能优秀的特点。2023 年,JEDEC 发布 CAMM2 标准,CAMM2 进入行业标准。江波龙本次展出了两款 CAMM2 模组,都可以突破 7500MT/s 的传输速度。 目前内存厂商也在考虑将这一标准引入桌面平台,@微星GAMING 就于最近展出了基于 CAMM2 的 Z790 Project Zero Plus 主板。 #2024mwc上海# #2024MWC#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JEDEC确认用于台式PC的CAMM2内存:17.6Gbps的DDR6和14.4Gbps的LPDDR6

JEDEC确认用于台式PC的CAMM2内存:17.6Gbps的DDR6和14.4Gbps的LPDDR6 我们已经看到 LPDDR5(X/T) 变体在一系列其他产品中的应用,最近的产品是LPCAMM2 模块,由于其模块化外形尺寸小,并提供更高的容量和升级选项,它将彻底改变 PC市场。关于对 LPDDR6 内存的预期,Synopsys 将 14.4 Gbps 的数据传输速率作为该标准的最高定义,入门速率为 10.667 Gbps。LPDDR6 还将使用由两个 12 位子通道组成的 24 位宽通道,入门带宽可达每秒 28 GB,使用最快的 14.4 Gbps 模式时,带宽可达每秒 38.4 GB。至于 DDR6,据说该内存的初始草案将于今年制定,预计将于 2025 年第二季度发布 v1.0 规格。至于内存速度,DDR6 内存标准将采用 8.8 Gbps 的导入速度,最高可达 17.6 Gbps。预计 DDR6 将进一步扩展到 21 Gbps,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带宽,在 PAM 信号标准中还提到了 NRZ。目前,最快的 DDR5 内存 DIMM 的内存速度可达 9000 MT/s,我们已经看到超频速度超过 11000 MT/s,但 DDR6 内存甚至不需要超频就能轻松突破 10K MT/s 大关,超频速度可能超过 20K MT/s。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是 CAMM2 内存标准,美光、三星、SK hynix 甚至中国制造商龙芯中科都采用了这一标准。CAMM2 是下一代标准,它解决了传统 SO-DIMM 和 DIMM 内存的几个问题,如可升级性、可维修性、主板复杂性和功耗。它得到了内存供应商的广泛支持。目前,CAMM2 基于 DDR5、LPDDR5 和 LPDDR5X 标准,容量高达 256 GB。JEDEC 还谈到了下一代 LPDDR6 CAMM2,它将进一步完善 CAMM2 模块,提供与我们刚才提到的同样快的速度,而且还消除了现有设计中对螺丝的需求。最重要的一张幻灯片让我们提前看到了未来用于台式机和服务器 PC 的双通道CAMM2 内存解决方案。CAMM2 DIMM 将不再垂直放置,而是水平放置,目前最多展示了两个 DIMM。CAMM2 不再需要焊接连接器,而是将拓扑结构完全转移到模块上。这一新设计可在台式 PC 平台上实现最高性能和最大容量。这肯定需要一种全新的主板设计方法,而且我们预计这种设计不会很快推出,但我们可以预计某些主板供应商,特别是那些通过超频(2DIMM 设计)来挑战内存极限的供应商将来会使用 CAMM2 DIMM。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Dell 为其新款 Precision 笔电引入 CAMM DDR5 内存模组,多达128GB容量

Dell 为其新款 Precision 笔电引入 CAMM DDR5 内存模组,多达128GB容量 ·摊大饼,比倾斜安装的 SO-DIMM 更薄。 ·根据内存颗粒数量、单双面分布不同,有至少四种尺寸。 ·Dell 参与设计了 CAMM 并持有一部分专利,但Dell希望它成为行业标准。 ·新款电脑将于2022Q2上市

封面图片

微星主板首秀CAMM2、Mini_CUDIMM内存槽 下代普及四大徒手DIY设计

微星主板首秀CAMM2、Mini_CUDIMM内存槽 下代普及四大徒手DIY设计 CAMM2内存原本是为了笔记本设计的,可以大大节省内部空间,从而配备更高档的显卡等其他部件,或者升级散热系统,或者加大电池容量,或者兼而有之。微星这款Z790 PROJECT ZERO PLUS CAMM2第一次把它搬到了桌面主板上,除了一样可以做大容量,最大好处就是节省纵向空间,不会再与庞大的高端散热器产生冲突,不管是风冷还是水冷。同时,由于集成度更高,而且单根就能达成双通道,兼容性更好,所需要的PCB电路板、PMIC电源控制单元等元器件更少,成本可以做得更低,未来单条CAMM2能比两条DDR5更便宜。微星目前搭载的CAMM2容量最高是128GB DDR5,正面12颗芯片,背面4颗,共计16颗。为了给内存散热,微星设计了一个大面积的散热片,完整覆盖CAMM2内存及其周围区域,通过导热垫与CAMM2本体亲密接触。当然,它也可以和处理器、显卡等同时纳入水冷散热系统,微星现场就做了一个演示平台。一条CAMM2内存对比两条传统DIMM内存。CAMM2内存的背部,一半是内存芯片,另一半是安装接口,密集的小触点。所以,CAMM2是无法直接安装在内存上的, 需要右侧那个类似转接卡的东西,装在CAMM2和主板中间。就是说,CAMM2内存并非焊死在主板上,依然是可更换、可升级的,但由于它最初并非针对桌面环境、频繁插拔设计的,针脚也很细小,比较脆弱。同时,由于主板上只有一条CAMM2,所以要想升级容量,不能像传统DIMM那样一条变两条、两条变四条,而只能一换一。CAMM2在设计上也非常的灵活,还有很大的扩充空间。比如可以做得“瘦”一点,就是现在一半的宽度,背面是接口,正面是少数芯片,但这样容量就太小了。再比如可以做得长一点,方便进一步扩大容量,微星主板上也预留了空间。总之,CAMM2内存虽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但能带来的好处是非常多的,只要内存厂商、主板厂商都愿意去做、去推,完全有可能普及开来,至少在一定范围内普及。除了行业标准的CAMM2,微星还联合Intel,共同设计了另一种革命性的内存形态,暂时命名为“Mini_CUDIMM”。一如其名,它非常的迷你,长度大大缩减,除了减少空间占用,最大好处就是可以精简和缩短内存与处理器之间的走线,从而更好地优化电路,达到近乎完美的程度,做到足够低的延迟。因为我们知道,内存要想稳定达到更高的频率,电路和走线设计至关重要,越简单越好。Mini-CUDIMM内存还在研发设计中,尚未最终完成。这次,微星也展示了两款Intel下一代主板,支持新的Arrow Lake处理器,下半年登场。它们都有全新的微星专属DIY设计,大大简化拆卸操作。比如升级的EZ M.2 Clip II、M.2 Shield Frozr冰霜铠甲,无需螺丝,就可以徒手轻松拆装M.2本体和散热片。比如EZ PCIe Release,只需一根手指,轻轻一按,就可以拿下大型显卡。再比如EZ天线,无需旋转,一只手就能轻松插拔Wi-Fi天线接口。Intel CEO帕特·基辛格也亲自来到微星展台,观看了微星的下一代主板,并在主板上亲笔签名留念,引发现场一阵阵欢呼。当然,支持锐龙9000系列的AMD新一代X870主板也不能少,微星这次展示了两款,一是针对主流玩家的MAG X870 Tomhawk WiFi,二是面向专业用户的PRO X870-P WiFi。它们也都配备了EZ M.2 Clip II、M.2 Shield Frozr、EZ PCIe Release、EZ天线等一系列简化设计。扩展接口上USB极大丰富,标配两个USB4 40Gbps(支持DP输出),还有USB-C 10Gbps、USB-A 10Gbps、USB-A 5Gbps、USB 2.0。二者都配备了14+2+1相供电、80A或者60A SPS切换式供电器、两个8针CPU供电接口、7W/mK高导热率散热片、PCIe 5.0 x4 M.2接口,5G有线网卡、Wi-Fi 7无线网卡等。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都说板载内存好 却没几个人愿意买单?

都说板载内存好 却没几个人愿意买单? 而为了追求纤薄时尚、长续航,笔记本厂商可谓是绞尽脑汁,将电脑内部每一寸空间都压榨到极致。其中,采用板载内存设计成为了一种常见做法。而随着这种“焊死内存”的做法逐渐延伸到追求性能和扩展性的游戏本上时,便引来了更多消费者的疑议。↑传统插槽式内存(可替换升级)↑板载内存(不可替换升级)板载内存 既不省心又不省钱?板载内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苹果MacBook系列笔记本电脑,起初是为了节省空间、提高能源效率、优化生产流程等目的。板载内存的争议点主要集中在其缺乏升级性、消费者权益问题,以及维修难度增加等方面。板载便意味着用户将失去内存升级的灵活性和便利性,以往很方便替换、升级的硬件变成了“一锤子买卖”。于是,当我们购买电脑时,便要英明地预估未来对于内存和硬盘容量的需求度。如果对此不确定,只能多花些预算去选择原厂高内存、硬盘的机型配置以确保电脑整机拥有更久的使用寿命。以苹果MacBook电脑为例,内存和硬盘容量是关键的购买选配项,但它们的价格却贵如“黄金”每增加16GB内存或256G硬盘容量就要增加1000元以上的支出,价格远超出行业标准定价。我们往往不得不为了解决未来的焦虑而多花很多钱。↑升级芯片规格只要750元而当我们未来要进行更大计算量的工作时,即便当初已经花重金选购了大内存版本,但内存和硬盘容量仍有不足的风险。电脑除了内存容量不足以外,哪儿都没有毛病,但就是因为无法扩充内存容量而导致软件经常闪退,让电脑不得不在计划外进行报废!另外,一旦内存和硬盘出现故障,维修成本和难度也会大幅上升。对用户来说,板载内存似乎是一个弊远大于利的事情,多花钱不说,还可能不好用。那么为什么它却变成了笔记本设计趋势了呢?抛开内存成为某些厂商的生意经以外,板载内存确实有助于制造出更薄、更轻的笔记本电脑。另外,板载内存的成本较低,生产过程更加简单和高效,这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此前惠普的体验工程高级总监 Haval Othman给出回应表示,板载内存可以:1.节省笔记本内部空间。2.生产成本更低、且生产难度降低。3.内存速度更快、更高效。4.电池更加耐用。随着内存迭代,频率不断攀升,SO-DIMM 接口对于这种高带宽的内存显然是力不从心了,在板载内存上面现如今已经突破到 8000MT/s 的大关。普通 SO-DIMM 只能限制在主流的4800MT/s-64000 MT/s 左右,频率对比板载内存确实少了一大截。大容量内存更易让消费者产生正向感知大幅降低发热和耗电的 LPDDR内存对电气信号抗干扰要求就更高,显然板载内存的形式要优于传统插槽形式。不过,如果你以为板载内存能让所有人都对系统性能有感知性的提升,那可就有些天真了。实际上,除非你是做一些超级专业的工作或追求极致性能的玩家,否则你很难感受到内存频率带来的这种微小的性能差异。反倒是内存容量的大小对于用户应用效率的影响更大。此前,PConline也做过相关测试,在分别使用单条内存、双条内存与双条大内存的前提下,对不同负载的执行效率进行测试,大内存带来的应用效率收益十分明显,尤其对于做影视剪辑或3D建模的同学来说,往往升级一条内存条就能解决燃眉之急,对于游戏发烧友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当年就有一批“8G妥妥够用”的同学,在玩《巫师3》等3A大作的时候就被内存容量拖了后腿,好在当时的游戏本还都可以升级内存,只花了几百块钱就解决了烦恼。如今随着本地AIGC的爆火,内存需求更是雪上加霜,当用户选择了小容量板载内存的产品时,恐怕只能怀着沉甸甸的银子去寻找新的伙伴了。另外,我们不可否认板载内存提升了电脑结构稳定性和耐久度。毕竟少了可拆卸部件,整体的结构坚固度自然就高了一些。尤其对于笔记本电脑这种需要随身携带的设备来说,耐用性可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可反过来看,以前如果我们电脑的内存条出了问题,只需再买一条新的就搞定了。可如今板载内存一旦损坏就必须把整个主板卸下来换新,这可不是普通消费者能玩得转的活儿。加上主板的费用,保修期一过,修理的支出往往高得吓人。更完美的选择?对于这场板载内存的争议,我的态度其实是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过于偏激。我们要看到目前板载内存确实给消费者带来一些不便,但追求轻薄机身和优化生产效率也是笔记本厂商必须权衡的现实考量。更重要的是,科技发展没有止境,未来新技术的出现,或许能让所有纠葛迎刃而解。比如最近获批的 CAMM2 内存标准,它不仅集成了内存和插槽两种设计,而且容量和频率都有了大幅提升。目前,CAMM2内存基于DDR5、LPDDR5和LPDDR5X标准,容量高达256GB。CAMM2内存与多数人传统观念中的“内存条”有着很大的区别,更像是一块焊接了内存颗粒及主控的纤薄PCB。在安装时,只需要将PCB版放入指定的区域中并拧上固定螺丝即可iFixit 曾拆解了联想 ThinkPad P1 Gen 7 移动工作站,可以看到其配备了 LPCAMM2 内存模组,可以不降低 LPDDR 的能效情况下实现可插拔。从图片上看,有三个限位孔和三个螺丝固定,底座则是类似于 CPU 的 LGA 针脚。另外,每个LPCAMM2 内存默认都是真·双通道设计。相对比于传统的 SO-DIMM,LPCAMM2 内存节约了 64% 的空间,降低了 57% 的功耗。实现了 8533MT/s 的传输速度。目前CAMM2已经获得了镁光、三星、海力士及龙芯中科等厂商的支持,基本上囊括了目前主要的内存制造商。镁光也已经推出了零售的产品,64GB LPDDR5X-7500 售价在 2300 元左右。总的来说,板载内存的兴起反映了笔记本电脑行业的发展趋势,即追求更轻薄、更高效的设备。然而,这一趋势也带来了不少挑战,尤其是对于那些希望升级硬件的用户。我们也期待未来的CAMM2内存能够解决当前的限制,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带你认识PCIe插槽 除了插显卡它还能插什么?

带你认识PCIe插槽 除了插显卡它还能插什么? 什么是PCIe插槽?PCle的全称为PCI总线(PCI Express), PCIe是计算机的一种高速总线,而总线就相当于计算机里的一条道路,提供给不同的设备和硬件进行数据交互。而最早的PCIe是2001年由Intel提出的,甚至在那时还不叫“PCIe”,而叫“3GIO”,用于替代PCI、PCI-X和AGP等老式总线。这么说你可能还不太明白,那我们找个主板看看就知道了,图片中圈起来的地方就是我们所说的PCIe插槽。PCIe有什么用?PCIe 接口通常用于将高性能外围设备连接到您的计算机。最常见的例子是你的显卡 (GPU) ,因为现代游戏、科学、工程和机器学习应用程序涉及处理大量数据。而PCIe能够很好的在CPU与GPU之间构筑桥梁,让它们能够数据交互。不过显卡也不是唯一能够接入PCIe插槽的设备,还有很多外设也能够利用PCIe插槽,下面我们会给各位详细解读。值得一提的是,PCIe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升级迭代,毕竟最初的版本已经是2001年了,现在都3202年了,PCIe早就经过了几次迭代了。PCIe时代的发展史截至目前,PCIe插槽一共有多代标准,最超前的PCIe 6.0的规范已经在2022年1月22日发布,但目前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尚未有产品适用或者测试。别看PCIe现在风光无量,它的前身其实是ISA,在那个电脑没有标准化,各种硬件接口、协议不统一的时代,电脑上的硬件就由于六国纷争,我的硬件不兼容你的,你的硬件不支持我的,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当时业内统一了一个规格,就是ISA接口,也算得上是PCIe的爷爷了,它最早诞生在1981年,搭载在IBM的电脑上,并且一度统治了当时的PC领域。不过好景不长,作为初代数据总线,仅有8MB/s的传输速率,放在今天来看,U盘都快过它。因此ISA的传输速率很快就不能满足其他硬件的需求了,并且当时这款接口还有CPU占用率过高等问题,因此大家开始寻求ISA的继任者。所以PCI诞生了,PCI相较于ISA在带宽速率上有了不小的提升,32bit位宽下可以做到128MB/s,如果将数据位宽升级到64位,那速率还可以翻倍至256MB/s。并且做到了即插即用,就好像我们现在插显卡上主机一样,系统可以自动寻找相应的驱动程序。要知道在ISA那个年代,我们接入任何设备在ISA接口上还需要手动配置,相当麻烦。不过PCI总线也不是没有缺点,一个就是它采用共享总线设计,所以多设备容易造成抢带宽的情况,其次它也不支持热插拔。而我们今天的主角PCIe就是在PCI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PCIe后缀上的e又叫Express,一看就知道是PCI的升级版。它与PCI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总线类型不同、颜色不同、规格不同以及传输速率不同。目前PCIe规范已经发展出6个大版本,每一次大版本的进化,都能带来相比上一版本近乎于翻倍的带宽。第一个PCIe的正式规范也就是PCIe 1.0诞生于2003年,其信号速率为2.5GT/s,采用8b/10b编码方式,单通道单向带宽达到250MB/s,16通道双向带宽为8GB/s。该规范随后还发展出PCIe 1.0a和PCIe 1.1版本,虽然细节上有不少改进但是带宽并没有改变。PCIe 2.0规范则在2007年正式发布,其相比于PCIe 1.0规范最大的变化是信号速率翻倍至5GT/s,因此其带宽也跟随着一起翻倍,单通道单向带宽为500MB/s,16通道双向带宽为16GB/s。此外PCIe 2.0规范还将对应插槽的供电能力翻倍至最高150W的水平,但出于对兼容性以及主板供电压力等多方面的考虑,最终无论主板厂商、显卡厂商又或者其它PCIe设备的厂商,在产品开发时都是按照PCIe 1.0规范的供电要求也就是75W执行的,供电需求高于75W者一律配置外接供电,这个行业规则一直沿用至今。PCIe 3.0虽然是2010年发布的标准,但至今依旧很多设备在用,相比PCIe 2.0规范不仅信号速率提升至8GT/s,而且编码方式也改成了更高效的128b/130b模式,因此单通道单向带宽依然实现了接近翻倍的提升,达到985MB/s的水平,16通道双向带宽高达32GB/s。PCIe 4.0可以算作是目前的主流标准,其再一次实现了信号速率的翻倍,16通道双向带宽达到64GB/s的水平,PCIe 4.0将允许更快地传输正在GPU内存中加载的数据,并减少PCIe总线上的延迟。随着视频游戏的文件大小和图形复杂性不断增加,并且机器学习应用程序继续需要越来越大的数据集,PCIe 4.0将在提高帧速率和减少计算时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PCIe 5.0早早就在2019年就提出了,但是直到去年AMD的X670、B650等主板上市,才真正应用在硬件上,加上现在也逐渐有PCIe 5.0的固态硬盘现身,玩家才得以见到PCIe 5.0的性能。PCIe 5.0 最重要的一个特性也是每个人都会关心的特性是速度。PCIe 5.0 的速度是PCIe 4.0 的两倍,单向带宽高达约64GB/s,双向带宽高达128GB/s。值得一提的是,在数据传输中,PCIe 5.0还使用了从3.0标准时代所导入的NRZ 128b/130b编码技术,不再采用8bit/10bit的小包校验方式,转而采用了全新算法的128bit/130bit的大包校验方式以及全新的硬件加扰和解码模块等,其校验带宽开销从之前的20%降低至1.54%。即便是扣除损耗的带宽后,PCIe 5.0 X16、PCIe 5.0 X4接口下也能分别提供63.0 GB/s、15.75 GB/s的传输带宽。PCIe 6.0则是2022年才提出的标准,新鲜出炉。传输速度是PCIe 5.0的两倍,单向带宽高达约128GB/s,双向带宽高达256GB/s。面对数据传输量大幅成长,相比PCIe 5.0,PCIe 6.0强化传输频宽与能源使用效益,同时具备低延迟与减少频宽消耗的功能。至于7.0 版的PCIe规范,今年6月PCI-SIG敲定了 PCIe Gen7(PCIe 7.0)v0.3 版本的草案,届时它的数据传输速率将再次翻倍,达到单向带宽高达约256GB/s,双向带宽高达512GB/s。不过有一说一,家用PC在很多年内应该也用不上这样的速度,而PCIe 7.0的普及,那就更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了,毕竟现在5.0都还没普及。为什么PCIe有不同的长度?PCIe接口的总线带宽是按长度划分的PCIe X1、PCIe X2、PCIe X4、PCIe X8、PCIe X16。虽然我们可以把任意长度的PCIe设备插到PCIe X1或者PCIe X16的插槽中去运行,但是这样很明显会造成一个问题,带宽要求小的设备会浪费PCIe X16的超大带宽,而带宽要求大的设备在PCIe X1插槽内又“吃不饱”。当然啦,有些玩家可能会说“我的主板上没有PCIe X1的插槽”,其实这也正常,在一些MATX、ITX甚至是旗舰主板上,由于空间布局的问题,导致PCIe X1插槽没有办法塞下,因此如果你想使用PCIe X1外设,在没有PCIe X1插槽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将较小的扩展卡安装在较大的插槽中,这仍然会工作得非常好。总的来说,PCIe区分不同长度是为了让各种设备都能够在合适的带宽下运行,并且不同长度的插槽所能承受的带宽不同,相同长度不同版本的PCIe所能承受的带宽也不一样。下面给大家盘点一下各个版本的PCIe下,不同插槽的带宽能够有多大的区别。从图中就可以看到,PCIe X1速度最慢,PCIe X2是X1的2倍,X4是X2的2倍,以此类推X16是X8的2倍。而每次PCIe版本的迭代也都在前代的速率基础上进行提升,几乎每一代都比上一代速度提升了一倍。而且PCIe是可以向下兼容的,PCIe 1.0的设备可以插到2.0接口上用,2.0的设备也可以插到1.0接口上用,只是不能发挥全部性能。除了插显卡,还能插什么?上面我们介绍到了,PCIe插槽有不同的长度,显卡往往插在PCIe X16的插槽上,那除了插显卡还能插什么呢?当然PCIe X16插槽也会用来接RAID阵列卡,因为其与CPU直连的特性,加上物理上距离更靠近CPU,因此显卡或RAID阵列卡在与CPU之间数据交互时,延迟会更低,性能也能更好的释放。PCIe X8的插槽在主板上大多也是PCIe X16插槽的形状,不过数据针脚只有一半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实际带宽只有真正的PCIex16插槽的一半。主要用来...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