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探钻石消费市场:原材料价格大跌,终端折扣有限】记者调研了解到,天然钻石价格下跌与市场需求下滑有关,同时培育钻石产能提升、成本

【实探钻石消费市场:原材料价格大跌,终端折扣有限】记者调研了解到,天然钻石价格下跌与市场需求下滑有关,同时培育钻石产能提升、成本下降导致价格下跌。相比去年峰值,天然钻石价格跌幅约3成,培育钻石跌幅更大。不过,从终端消费看,品牌钻石饰品价格并未出现明显下调。临近国庆旺季,品牌钻石饰品整体折扣力度不大。 #抽屉IT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培育钻石或将拖垮钻石珠宝业务 戴比尔斯困境之中壮士断腕

培育钻石或将拖垮钻石珠宝业务 戴比尔斯困境之中壮士断腕 创造出“钻石恒久远”这句口号的戴比尔斯,正是观察钻石行业困境的最好窗口。由于市场低迷,戴比尔斯母公司英美资源集团已宣布剥离该公司。英美资源的首席执行官Duncan Wanblad在5月关于公司重组的一次会议上强调,戴比尔斯是很好的资产,但其正处于行业周期的底部,这是宏观经济带来的挑战。当然,这其中也有行业自己的锅。珠宝公司Angara首席执行官Ankur Daga指出,核心问题是实验室生产的钻石正在快速成长。他估计,今年在美国销售的订婚戒指之中,有一半将使用培育钻石。廉价的培育钻石让消费者不再购买钻石及其饰品。Daga进一步解释,过去五十年来,钻石一直被视为一种资产和通胀对冲工具。但随着价格暴跌,这种投资理由已基本消失。基于此,戴比尔斯正在筹备革新。在英美资源集团宣布剥离戴比尔斯之后,戴比尔斯首席执行官Al Cook表示,公司将转向生产用于工业用途的实验室培育钻石,并将其珠宝营销工作重点放在天然开采钻石上。戴比尔斯目前仍有部分培育钻石的库存,大约一年之后可以完全出清。在清完剩余库存之后,戴比尔斯将专注于天然钻石珠宝的销售,誓言重新将“钻石恒久远”这一标语重新根植入消费者心中。培育钻石的冲击与机遇现在的实验室培育钻石技术已经可以在数小时内就生产出符合要求的钻石,而其成本比开采钻石要便宜60-85%,这对消费者来说是十分强大的吸引力。这也导致了国际钻石价格的快速下挫。根据齐姆尼斯基全球毛坯钻石价格指数,钻石价格在今年就下跌了5.9%,而据Daga预测,明年天然钻石价格还将下滑15-20%。作为钻石行业的最大供应商之一,戴比尔斯不得不因为整体钻石需求的下降,大幅降低其钻石售价。去年9月,该公司将价格下调了40%,并在今年年初再降价10%。Cook指出,戴比尔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这一切都与一个议题相关,即将天然钻石与培育钻石区分开来。他补充道,合成钻石的长期机遇在于科技领域,其可以被应用于一系列令人兴奋的技术领域,非常适合6G技术、半导体和量子计算机等高价值的行业。专门从事培育钻业务的戴比尔斯子公司Element Six已将三家工厂集中生产,并开始与亚马逊合作研究合成钻石在量子计算之中的应用。此外,Element Six还将与美国国防部合作开发先进的军事通信和电子应用。相关文章:需求疲软、价格暴跌 “钻石恒永久”美梦幻灭?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在河南县城“钻石卖得像白菜”

在河南县城“钻石卖得像白菜” 图片来源于网络其实,河南不仅种农作物有一手,“种钻石”也有些年头了,全球 80% 的人造钻石都来自河南,尤其以商丘市柘城县最为集中。人工培育的钻石,是真的钻石吗?“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钻石广告,也被视为 20 世纪最成功的广告。因为光彩夺目,又和爱情和婚姻紧紧捆绑,钻石虽然价格昂贵,却一直活跃在大家的目光中。那如果钻石既能依旧闪耀,价格又远低于现在的价位,是不是非常理想?这时候,就需要人工培育钻石登场了。培育钻石的英文名是“lab grown diamond”,直译过来是实验室里培育出来的人工钻石。它们到底是不是真的钻石?当然是!钻石是宝石级别的金刚石,成分是近乎纯的碳,是石墨等碳物质的同素异形体。在钻石晶体内部,每个碳原子都与周围的四个碳原子紧密结合,形成一种在其他矿物中都不曾见到的特殊三维结构,正是这种致密结构使得钻石成为自然界最坚硬的矿物。钻石和石墨的结构对比。二者都由碳原子组成,这也是我们能用石墨制造钻石的原因。图片来源:wikimedia培育钻石和天然钻石一样,都是纯碳原子构成的晶体,二者的晶体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光学性质本质上没有区别。有专家生动地形容这二者,“天然和人工的区别,就好比河流里的冰跟冰箱里的冰的区别。”人工培育钻石,是可以得到钻石行业三大鉴定机构发放证书的,足见它的真钻地位得到了官方认可。2018 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钻石定义进行了调整,首次把培育钻石归到了钻石的大类。钻石到底是怎么种出来的?天然钻石埋藏在地球深处。它是含碳矿物和一定比例的铁族金属,在无氧环境中,900℃~1400℃ 的高温和 5~6 GPa的高压下,经过数亿年才能形成。天然钻石形成时间漫长,获取成本高昂。而人工培育的钻石,只需要数周,甚至几天时间即可生成宝石级的钻石。目前,培育钻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高温高压技术(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HPHT);二是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高温高压技术,是中国的主流钻石培植技术,尤其集中在河南,主要仪器是六面顶压机。其合成经过是,将包裹有石墨粉、钻石晶种和金属触媒的石墨柱,放入超高温、高压的反应仓内,石墨粉经过金属触媒粉催化,在晶种上结晶。钻石以晶种为中心慢慢长大,一周左右即可生成,最后经过打磨,切割,变成闪亮的新钻石。利用了高温高压技术的BARS系统示意图。图片来源:wikimedia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目前是欧美国家主要使用的方法。它的基本经过是:在高温、低压的真空环境下,把钻石晶种、含碳气体一起放入反应仓内,分解出气体中的活性碳原子,并通过控制生长条件,使活性碳原子均匀地沉积到天然钻石薄片上,形成新的钻石。两周后,钻石薄片可以有原来的十倍大。这些被石墨包裹的钻石很粗糙,需要用激光进行修整切割,再抛光,然后就是一颗颗闪闪发亮的钻石了。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培养出的钻石原石。图片来源:wikimedia两种培育方法各有利弊,核心技术在于原料配比、生产工艺以及机器。CVD 法培育的钻石,培育周期长,成本较高,颜色不易控制,但纯净度高 ,较适宜 5 克拉以上培育钻石合成。HPHT 法培育的钻石,生长速度快,成本低,但纯净度稍差,且无法培育较大的钻石晶体,适合批量生产 1~5 克拉的钻石毛石。目前,中国、印度、美国分别主导培育钻石生产、加工、零售市场。河南为什么能大量种起了钻石?钻石的原石金刚石起先最重要的作用,不是欣赏,而是用于机械加工。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些欧美国家成功通过高温高压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方法成功合成了人工金刚石。同一时期,新中国为了发展制造业,开始在全国选址兴建砂轮厂,批量制造磨具。因河南巩义发现了大型铝矾土矿,中国第二砂轮制造厂最终落地于郑州。这个砂轮厂以及厂内的郑州三磨所(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就是之后中国超硬材料的“黄埔军校”。制作磨料磨具需要的核心材料是金刚石。当时中国的金刚石依赖进口,想要加快工业化发展,中国必须研发自己的人造金刚石。带着这样的历史使命,1960 年,郑州三磨所承接了这个国家研究课题。1963 年,中国终于成功研制出本国的第一颗人造金刚石,是继美国、苏联等国之后的第五个国家。但是,有了人造金刚石还不够,想要量产,就必须有制造金刚石的机器。1965 年,郑州三磨所和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一起攻关,最终研发出了我国第一台六面顶压机。六面顶压机的生产效率,是国外两面顶压机的 20 倍。随着这台“功勋压机”的问世,郑州开始成为磨具磨料中心,培养了许多技术人才,奠定了河南在超硬材料的领先地位。中国也由此,开始成为超硬材料的中心,从进口国成为出口国。据统计,河南超硬材料现有规上企业约 300 家,上市公司 7 家。技术人员在探讨生产工艺。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杨静 摄随着技术的提高,用六面顶压机培育的金刚石,纯度越来越高,很容易达到宝石级别的钻石标准。如今,河南柘城县已经成为中国的“人造钻石之都”,诞生了很多相关的知名企业。性价比高的人工培育钻石市场买不买单?目前,市场上宝石级别的天然钻石,1 克拉售价约 2 万起步。虽然开采成本高是一个因素,但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还是钻石资源的垄断。有数据显示,世界上的钻石资源有 70% 掌握在五大钻石制造商手中。他们制定着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拥有绝对的定价权。但随着人工培育钻石工艺的提高,人造钻石的品质已经可以与天然钻石媲美,且成本据说只有天然钻石的 10% 左右。如此大的利润空间,甚至吸引了像戴比尔斯、施华洛世奇等传统珠宝巨头纷纷开始布局人造钻石市场,LVMH 和 GUCCI 这类奢侈品牌也开始投资相关项目。对于收藏级别的钻石而言,天然和稀缺性是价值的关键,但作为普通生活中佩戴的饰品而言,人造钻石因其极高的性价比,逐渐被消费者认知,市场前景广阔。消费者在选购人造金刚石饰品。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杨静 摄很多人关心,戴培育钻石能不能被人看出来?肉眼完全看不出来,无论是从火彩、净度、颜色,它都和真钻一样,只有通过大型仪器,检测二者的光谱才能识别出不同。随着培育钻石工业化的发展,人工钻石的价格还将有所降低。除了作为宝石观赏人工培育钻石有更广阔前景看起来只能当艺术品的美丽钻石,其实在工业领域运用非常广泛,更是被称为“工业牙齿”。因为具有极高的硬度,钻石长期被使用在小到玻璃切割、手工研磨、机床工具,大到石油与天然气钻井、地质勘探、煤炭及矿物采掘、新能源等生产领域。除此之外,钻石本身化学性质稳定,耐受酸性和碱性,还有极高的导热性,被视为是比“硅”更环保,更高效,更理想的终极半导体材料。当前,市面上绝大部分的半导体材料使用的是硅。但硅有一些弱点容易发热,且冷却效率低下,还是电子垃圾的主要来源。而钻石则完全没有这些问题。钻石半导体能够提高功率密度,还可以制造出更快、更轻、更简单的设备。人工培育钻石未来很重要的一个布局是,在光学、热学及半导体研究上得到应用。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俄乌冲突给金融市场带来不稳定性。除国防军工外,亚太股市普遍下跌,投资者转向避险资产;布伦特原油价格突破每桶100美元,创下201

俄乌冲突给金融市场带来不稳定性。除国防军工外,亚太股市普遍下跌,投资者转向避险资产;布伦特原油价格突破每桶100美元,创下2014年以来新高。 彭博社报道,俄乌局势变化拖累美国三大股指期货扩大跌幅,纳斯达克100小型期货一度跌近3%。恒生指数最大挫3.4%,势创去年9月以来最大跌幅,恒生科技指数一度跌近4.4%。A股主要指数亦扩大跌幅,沪深300、创业板指数等均跌逾1%。台股一度下跌逾2%。 国信证券(香港)研究部副总裁程嘉伟在采访中表示,俄乌局势变化下,下一轮对俄罗斯的制裁可能涉及全面的金融领域;俄罗斯若管制石油、天然气等出口,料对全球通胀和能源价格有很大影响,全球通胀或有进一步恶化。 他并表示,今日港股还受到比如阿里巴巴业绩预期较弱等的影响,都给市场带来抛压。 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一度涨超100美元/桶,创2014年9月以来新高;LBMA黄金价格涨超1900美元,创2021年1月以来新高。近年来,加密货币被一些市场人士视为可替代黄金的避险“大宗商品”,但近日却未同步黄金涨势,反而大幅下行。2月24日,加密货币全线大跌。截至发稿,比特币日内下跌6.5%,以太坊下跌9.6%。 与此同时,人民币不改强势,风头直逼日元瑞郎等传统避险货币。 周四北京时间接近正午,塔斯社报道俄罗斯将在乌克兰顿巴斯采取军事行动,俄表示不打算占领乌克兰,美元指数快速走升而人民币汇率走势持稳,使得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走势偏强。彭博模拟的实时CFETS人民币指数升破104,为至少2007年以来的数据历史最高水平。 据彭博社又一报道,两位知情人士透露,拜登政府正考虑再次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与盟友联手应对俄罗斯对乌克兰行动造成的油价飙升。 (彭博社)

封面图片

市场“倒逼”星巴克加入价格战?屡推优惠券 单杯价格低至15元

市场“倒逼”星巴克加入价格战?屡推优惠券 单杯价格低至15元 6月14日,星巴克相关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公司没有参与价格战,网友买到的极低价产品是叠加了多重平台优惠,不是品牌行为,大部分的消费者是买不到极限价格的产品。当然,品牌也有一些季节性、特定产品by campaign 的限时优惠,并不是所有产品长期的价格。星巴克官方在4月上线了“学生卡”优惠活动,需绑定在校生的学信网学籍信息,全日制的本科生、研究生及博士生皆可享受优惠。该优惠包括每月一次的单笔消费满30元获得一张中杯美式券、次月起每月一张优惠券、首次开卡有一张19.9元星冰乐券。虽然星巴克官方渠道并没有推出超低价产品,但是今年以来星巴克确实加大了赠送优惠券的力度。星巴克中国区CEO王静瑛在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时曾表示,确实推广变多了,但是不参与价格战的策略没有变化。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星巴克小程序内时不时会出现不少“好礼券”,譬如订单满50元立减6元,三杯49.9、双杯39.9、单杯7折券等。此外,星巴克抖音直播间也推出了69.7元三杯、34.9元双杯、14.9元指定饮品的券。也就是说,在星巴克官方渠道上,使用优惠券也能买到15-25元一杯的产品。食品饮料产业经营者陈小龙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称,星巴克单杯价格可以达到15-25元并不算加入咖啡行业价格战。“星巴克是被迫降价,并非价格战。可能星巴克目前应对中国式内卷还没有有效的应对方法。其实比较好的做法是维持原来的价格再推一种高性价比的产品,这种价格应该和其他同档次的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相当。”在今年3月到访中国时,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也曾明确表示:“我们不是在进行折扣战或价格战。我们的业务是基于社区,用咖啡创造人文连接。我热爱当今的竞争,我在全球各地都看到了这一点。”之所以选择了较为折中的方法,是因为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面临的压力并不小。2024年第一财季,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10%,但客单价却同比下降9%。王静瑛曾解释说,客单价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星巴克中国为提升消费者购买频次而推出的个性化的优惠促销活动。“这使我们能够优化销售额和利润。”2023年,从瑞幸9.9元一杯的咖啡,到库迪8.8元一杯的咖啡,连锁咖啡品牌再次用价格战的方式进一步教育了市场,但也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竞争。目前看来,咖啡的价格战并没有这么快结束。近日,库迪咖啡首席策略官李颖波透露,公司做好了“全场9.9元促销”三年的准备。他表示,公司旨在通过对客户端和联营商的双向补贴,一方面培育中国的咖啡消费市场,另一方面让联营商有一个合理的回报。在此背景下,星巴克仍坚持不加入这场价格战。正如霍华德·舒尔茨所说:“竞争正在让千千万万的人认识咖啡。随着时间的推移,当顾客更了解咖啡,他们会想要从低端或打折产品中升级。只要我们继续赢得市场的尊重,他们就会选择升级到星巴克。”适度降价对星巴克来说或许是当下的最优解。近日,咖门与美团联合发布的《2024咖啡市场趋势洞察报告》显示,2023年,15元-20元是sku销量占比最高的价格段,其次是20元-25元。总体来看,20元以下的销量占比近六成,咖啡消费大众化明显。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电池价格暴跌,降价潮即将来袭

电池价格暴跌,降价潮即将来袭 早几年,因为上游材料价格高昂,层层加价下来,导致终端车企成本压力高涨、叫苦不迭。但去年以来,随着资本虚火逐渐熄灭,电池原材料价格开始大幅下跌,车企的利润空间有所增强,为“价格战”提供了不小支撑。如今,随着电池成本再下一层,电车市场或将迎来一次更加汹涌的降价潮,车企们之间的争斗也将变得更加刺激。行业淘汰赛再次加速,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利好。01电池成本过山车从媒体报道来看,进入2024年之后,宁德时代便不断向车企推广173Ah的VDA规格磷酸铁锂电芯,标配2.2C倍率快充,走大单品路线。对于这款产品,行业内人士表示:“24年中旬有几家车企都会切换到这款产品,电芯价格相当低,加量不加价,目标就是10万-20万元的纯电市场。”据了解,宁德时代推出的这款产品,电芯价格不会超过0.4元/Wh,而整个动力电池行业则正计划把电池价格推进0.3元/Wh。0.3元/Wh是什么样的概念呢?换个层面来讲,也就是一度电的成本差不多300元,那么100度的成本也就大约3万元。如果再把散热、护板等附件算上,100度电池包的成本基本会在4万元以内。作为对比,仅仅一年之前,磷酸铁锂的价格还维持在大约0.9元/Wh,100度的电池包大约要9万元。要知道,眼下100度的电池包续航大约在500-700公里之间,而拥有这样续航表现的纯电车型,目前售价普遍在20万元以上。如果按照此前电池占整车40%成本来算,接下来500-700公里的车型成本将来到10万左右。一直以来,影响电池价格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技术创新,二是原材料成本。 关于前者,电池技术已经多年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了,按下不表。那么答案显而易见,电池价格暴跌的根本原因是其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下降。电动车的核心是动力电池,动力电池的核心是锂元素。前几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爆发阶段,锂电池市场迅速增长,碳酸锂的需求量大幅增加,资本们从产业源头开始炒起,致使锂价不断飙升,短期内价格大幅上涨。进入2023年后,由于市场供应过剩、市场增速放缓,锂价转头进入暴跌阶段。根据国内专业机构上海有色网和鑫椤锂电的数据,202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国内电池级碳酸锂现货中间价已跌至10.1万元/吨,最低报价跌破10万元/吨。与2022年最后一个交易日52.25万元/吨的价格相比,2023年全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跌幅达80.67%。来源:招商期货锂价的下跌导致锂电池成本下降,这对于宁德时代等电池制造商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对下游的车企们来说,更是一个巨大利好。02割裂的汽车售价锂价高企的2022年,高昂的电池成本让车企们叫苦连连。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就曾公开表示:“目前除特斯拉之外的新能源整车厂都是亏损的,动力电池成本已占据整车成本的40%-60%,而且还在不断增加,那我现在不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吗?”随着2023年碳酸锂价格大幅下降,车企们不再高喊压力大。并且,车企们拥有了一定的操作空间,比如在价格战中能够通过大幅下调价格来保持市场竞争力。但是,让人感到“割裂”的地方正在于此。过去一年里,有不少车企卷入了价格战,电车价格也的确出现了明显下滑。以特斯拉来说,2023年不断下调主力车型售价,最高降幅足有6万元。包括比亚迪旗下的汉EV,605KM尊贵型在2023年年初落地大约需要24万,但到了2023年年底,落地大致在21万左右。除了以上两家,新势力阵营产品下降幅度更加夸张。不过在降价的同时,车企们也在不断推高价格,比如说理想旗的MEGA、蔚来的ET9......售价五十万元以上的电车,正变得越来越多。来源:蔚来官网能够深切感受到,不同于电池成本高昂时期,彼时车企们还能把高售价的理由归咎到产业上游,现如今车企们失去了这个说辞,但似乎并不妨碍他们堆高产品价格,眼下车企们的溢价方向是所谓的“智能化”。目前,车机系统、自动驾驶,这些成为了车企溢价的核心要素。的确,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将成为整车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问题在于,目前市面上车企几乎都在宣传自家的智能化技术有多么领先,但在消费者实际应用中,却并没有表现出足够惊艳的一面。这其中,有的“智能化”涉嫌虚假宣传,有的“智能化”或许有一定技术含量,但并未戳中消费者的痛点。让消费者用大代价去为一个虚无缥缈、不实用也不适用的“噱头”买单,这种“生意经”只会给车企带来负面的结果。03市场需要低价车与其一味地用“智能化”推高售价、争取更高毛利,倒不如布局一条新的产品线,占据需求旺盛的低端纯电市场,增加市场份额。目前,10万以下纯电车领域,主要以微型车为主,譬如五菱宏光miniEV,以及五菱缤果等短续航车型,从销量来看,这些车型的销量看似亮眼,但相比日产轩逸、大众朗逸这些10万左右的燃油车销量,还有很大差距。原因并不复杂,10万内纯电车的性能存在明显短板,大部分车辆的续航里程只有两三百公里,在最高时速方面大约在100公里/小时左右。反观10万元以下的油车,可以轻易做到500km续航、极速150以上。正因如此,消费者一直对于10万内纯电车车型会产生犹豫和抵触情绪,从而无奈选择同价位燃油车。这些事实也在说明,消费者对于10万以内产品需求很旺盛,10万内性价比高的纯电车型太少。来源:五菱官网之前,因为10万内纯电车型成本高、利润低,非常考验车厂的成本控制能力,所以大部分车厂都不愿生产10万元以下纯电车。可如今电池成本大幅下降,面对需求旺盛的低端市场,车企有充分理由把10万内纯电车市场纳入产品线,开发新产品,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购买得起电动汽车。锌财经认为,这样的路径或许更为适合处境堪忧的新势力车企。通过成熟的供应链,打造一款性价比较高的A级纯电车,这对于新势力车企们来说并不难。如果能以这样的价格、产品力为依仗,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相信会很快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当然,薄利多销的生意模式或许会给消费者留下低端的品牌形象,对未来冲击高端市场产生不利,但在眼下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新势力车企能够“活下去”,显然比着眼未来重要多了。2023是新能源汽车开启淘汰赛的一年,威马不幸成为了首位下场的玩家。转眼来到2024,随着电池成本的大幅下降以及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的放缓,整个行业只会变得愈发内卷,诸如高合等危在旦夕的车企,再不出一些奇招,或许很难继续留在牌桌上了。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瑞幸重回亏损、星巴克罕见大跌 2024年Q1咖啡业竞争白热化?

瑞幸重回亏损、星巴克罕见大跌 2024年Q1咖啡业竞争白热化? 瑞幸自2024年以来就频繁传出9.9元咖啡补贴收缩的消息。在财报发布后不久,“瑞幸9.9元活动再缩水”等相关话题再次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截至目前,瑞幸9.9元优惠仅限5款基础咖啡单品。更有部分网友表示,9.9元优惠券在部分地区的部分门店不可使用。与此同时,星巴克中国则积极适应国内咖啡行业竞争节奏,也在尝试“补贴”消费者,诸如“满70元减15元”“55.9元三杯”、“45.9元两杯”各种优惠券也纷纷出现。同时,持续布局中国低线城市,低线市场正在持续为其带来更强劲的回报。此外,星巴克多位高管在不同场合均强调,星巴克无意参与中国的价格竞争,对其而言,重点仍是高端市场。不过,虽然瑞幸与星巴克仍占据中国的咖啡市场的头部位置,但咖啡市场分层明显,不同价格带都涌现了颇有竞争力的品牌。包括库迪咖啡、蜜雪冰城、肯德基等品牌,甚至连茶百道等奶茶品牌仍在不断投入,并加入“补贴”战,这也让咖啡赛道的竞争充满不确定性。低价补贴拖累净利润?一季度瑞幸“增收不增利”4月30日,瑞幸公布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公司一季度总营收为62.78亿元,同比增长41.5%。同时,一季度月均交易用户数从2023年的2949万人次,增长至5991万人次,同比上涨103.2%。此外,第一季度瑞幸全球门店数量净增2342家,门店总数达18590家,其中自营门店12199家、联营门店6391家。然而正是在营收、门店扩张、交易规模快速增长的背景下,2024年一季度瑞幸重回亏损局面。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亏损6510万元,营业利润率为-1%,而2023年同季度公司净利润达6.784亿元,营业利润率达15.3%。值得注意的是,单季瑞幸咖啡自营门店同店销售增长率为-20.3%,2023年同期为29.6%;自营门店层面营业利润为3.2亿元人民币,门店层面营业利润率为7.0%,2023年同期为7.9亿元,门店层面营业利润率为25.2%。针对亏损的情况,瑞幸咖啡董事长兼CEO郭瑾一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一方面是客观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主动调整的结果。客观上,一季度的寒潮、温度波动使得消费出行受到影响。主观上,公司将市场占有率作为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调整了开店节奏,通过迅速拓店进一步拉开了品牌与竞争对手的距离。由于门店结构调整,商场及街边店的周期性更强。在财报的多项支出中却透露出更为简单直接的原因大规模持续补贴低价咖啡导致公司出现“入不敷出”。具体而言,2024年第一季度总运营费用达63.433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37.584亿元增长68.8%。同时,营业费用占净收入的百分比从2023年一季度的84.7%增加到2024年第一季度的101 %。如此大规模的运营支出背后,是开设新店、对品牌和促销活动的战略投资等多种开支。但财报也多次提到,公司产品的平均售价下降,导致门店租赁成本、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占净收入的百分比增加。受此影响,瑞幸直营门店整体利润率从2023年一季度的25.2%,下跌至2024年一季度的7%,堪称“大跳水”。郭瑾一表示,在节假日消费的拉动下,公司基本盘保持平衡。目前随着气温上升,门店整体杯量有所改善,但二季度业绩依然面临挑战。较为直观的挑战包括,近期库迪宣布现行门店补贴政策将延长至2026年12月31日,根据门店不同经营状况最高单杯可补贴至14元,再次加码咖啡价格战。同时,库迪马鞍山生产基地也已开始投产,为其参与竞争提供不少助力。全球咖啡消费提振难 星巴克罕见大跌同样是2024年一季度,此前稳定增长的星巴克也遭遇营收业绩、净利润双双下滑。5月1日,星巴克发布2024财年第二财季数据(2024年1月1日至3月31日)显示,星巴克实现营收85.6亿美元,同比下降2%,此前市场预期为91.3亿美元;同期净利润为7.72亿美元,同比下降14.96%,也明显低于市场预期。更为“致命”的是,星巴克在中美两大消费市场均出现门店销售额下滑的情况。其中,最大市场美国门店销售额同比下滑3%,此前市场预期为增长2.3%;第二大市场中国门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1%,此前市场预期为下降1.64%。全球订单同比下滑6%、客单价下滑2%,最终导致星巴克整体销售额同比减少4%,直接影响营收、净利润。受财报表现不佳影响,摩根大通将星巴克目标价从100美元下调至92美元,而德意志银行、William Blair纷纷下调星巴克股票评级。业绩与评级的双重“打击”直接引发星巴克美股股价“跳水”。5月1日当晚,星巴克股价大跌15.82%,市值蒸发约1150亿人民币,创近四年以来最大跌幅。不过在5月2日晚,星巴克美股下跌趋势并未持续,股价出现微调回升。在严峻的增长瓶颈下,星巴克管理层不得不第三次修改2024年公司增长目标,从此前预计的7%~10%调整为“低个位数”。星巴克首席财务官Rachel Ruggeri在财报电话会中透露,1月比平常更冷的天气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到店水平,叠加全球消费趋于理性、地区冲突等因素,最终对公司业绩造成了影响。但另一方面,星巴克门店仍在持续扩张。截至2024年3月31日,星巴克全球门店规模达38951家,同比增长6.32%;一季度公司全球门店净增加364家,开店计划稳步推进。本季度内,星巴克中国新增门店118家,总门店规模达7093家,持续下沉并覆盖更多地区市场。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市场的外卖收入占比持续增长,一季度啡快业务占比达26%,创历史新高,专星送同店销售额实现增长。得益于多样化的会员优惠券、多杯折扣,当前不少星巴克会员平均一杯咖啡支付的价格已从30元+,逐渐下滑至20元+,带动会员消费成为公司重要营收支撑。星巴克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静瑛透露,在本季度,星巴克中国利润率实现环比增长,门店经营利润率继续保持双位数良好表现。同时,星巴克90天活跃会员规模达到2100万的历史最高点,会员销售额持续增长,销售占比增至75%,创历史新高。据财报电话会透露,星巴克仍将在中国继续落实三大策略,包括更多的咖啡新产品、数字化赋能门店、进一步布局下沉市场,尤其是在新的县级市场拓展门店。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