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晓了一些专盯国内小企业而且强买强卖正版化而且态度非常恶劣的微软中国区销售,似乎这种情况已经非常普遍了(这其实是影响微软的

最近知晓了一些专盯国内小企业而且强买强卖正版化而且态度非常恶劣的微软中国区销售,似乎这种情况已经非常普遍了(这其实是影响微软的 reputation 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怎么投诉这些人,下面是大致路线图*(假设中国区): 虽然说用盗版是有责任在先,但是销售是没有权利强迫/威胁你从单一来源采购正版软件的,可以查阅一下 MS Standards of Business Conduct (标准商业道德规范):https://www.microsoft.com/zh-cn/legal/compliance/sbc/default.aspx ,中文版查阅附件 然后是举报,注意最好获得电话号码以及邮箱地址。v- 开头的邮箱是外包人员,a- 开头的邮箱是合同工,b- 开头的邮箱是商业伙伴,t- 是实习生,没有前缀的话就是全职员工。注意收集好所有证据 国内电话打 400-120-9047 或 +1-720-904-6844 (Intl Collect) 跟 CELA 举报此类行为,或者也可以发邮件到 [email protected] 或者直接去 microsoftintegrity.com 举报 fro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最近知晓了一些专盯国内小企业而且强买强卖正版化而且态度非常恶劣的微软中国区销售,似乎这种情况已经非常普遍了(这其实是影响微软的

最近知晓了一些专盯国内小企业而且强买强卖正版化而且态度非常恶劣的微软中国区销售,似乎这种情况已经非常普遍了(这其实是影响微软的 reputation 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怎么投诉这些人,下面是大致路线图*(假设中国区): 虽然说用盗版是有责任在先,但是销售是没有权利强迫/威胁你从单一来源采购正版软件的,可以查阅一下 MS Standards of Business Conduct (标准商业道德规范): ,中文版查阅附件 然后是举报,注意最好获得电话号码以及邮箱地址。v- 开头的邮箱是外包人员,a- 开头的邮箱是合同工,b- 开头的邮箱是商业伙伴,t- 是实习生,没有前缀的话就是全职员工。注意收集好所有证据 国内电话打 -- 或 +--- (Intl Collect) 跟 CELA 举报此类行为,或者也可以发邮件到 [email protected] 或者直接去举报

封面图片

无助的微软中国AI员工:表面通知赴美,实际变相裁员?

无助的微软中国AI员工:表面通知赴美,实际变相裁员? 微软中国官方回应称,“本次是给部分员工一个可选的内部调动机会,不会影响公司在国内的运营。”针对该信息,微软中国内部人士告诉新浪科技,“消息来得很忽然,大家都很懵!”多名员工表示担忧,“如此短时间做出这么大的抉择,拖家带口出国工作,那就是在变相裁员?”实际上,这件事或许早有征兆。内部人士透露,目前,在AI研究方面,微软正在对中国进行一定的“隔离”,“在北京的微软亚洲研究院,目前我们无法提前体验到OpenAI一些产品的测试版,也无法触及量子计算、人脸识别、合成媒体等尖端技术的核心。”另有知情人士透露,“在重要的部门搬走后,不重要的部门将被裁掉,AI相关部门中国区就可以关掉了!”“没考虑对员工的实际影响”微软中国内部人员告诉新浪科技,“目前微软方面已经统一下发对外解释口径,通知文件是全英文通知的,确实有一部分员工存在调动机会。”据介绍,目前调整主要局限在AI领域,对于愿意调整搬迁的人员,可以带老婆/老公+孩童一起去,公司将会负责亲属的签证。不过,不少内部员工还是表示担忧。有员工认为,微软属于单方面通知,未考虑对员工的实际影响。“家属之前也没怎么出过国,迁出后环境变化不适应,加上语言沟通也存在一些问题,怎么办?”“微软给出的选择时间是截至6月7日,要么去美国,要么选择拿补偿离职。”甚至有员工怀疑,这就是在变相裁员。“如此短时间内逼着员工全家搬迁出国,这样的决定很难做。”近些年,微软一直专注AI领域。在2019年选择向OpenAI投资10亿美元后,微软用于AI领域的投资便一直在追加提升。目前,微软对OpenAI一家公司的总投资便已超过130亿美元。此外,公司还成立专门的Microsoft AI团队,由DeepMind和Inflection联合创始人Mustafa Suleyman领导,全面推进 Copilot项目。并非首次向国外转员工事实上,这已不是微软第一次将国内专家或科研人员转移到国外。去年6月,有消息称微软正将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的AI顶级科学家从中国转移到温哥华,微软亚洲研究院曾向媒体回应,“微软将在加拿大温哥华建立一个新的实验室,确认将包含微软在中国的AI研究专家到新实验室当中。”而在更早之前,微软亚洲研究院将撤离中国的消息也引发广泛关注,不过微软方面曾对此作出过否认。有业内分析认为,微软在全球范围内的布局,是出于商业和战略的双重考虑。在东南亚市场的大额投资,可能是看中了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和数字化转型的需求。而中国市场的复杂性和竞争环境,可能使得微软在该地区的策略更为谨慎。据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此前表示,中国只占微软销售额的1.5%。有业内人士分析称,“1.5%的份额,加上新Bing AI搜索无法在中国落地,使得微软‘隔离’中国AI的意味愈加明显了。若真是6月中旬需要做出决定,那留给这些技术专家考虑的时间真的十分有限”。相关文章:微软将中国AI团队集体打包去美国 涉及数百人 不走就裁员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微软宣布Dynamics 365商业套件自10月1日起涨价 最高涨幅17%

微软宣布Dynamics 365商业套件自10月1日起涨价 最高涨幅17% 具体不同套件的价格涨幅有所区别,Dynamics 365 提供销售、客户服务、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套件,此次涨幅最高的是为 17%、最低的为 9%,新价格将从 2024 年 10 月 1 日生效。微软在价格调整公告中表示:虽然过去年世界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我们的愿景始终如一:确保 Dynamics 365 帮助企业适应变化并主动进行业务转型。我们通过创新实现了这一目标,帮助企业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的实时客户洞察为营销、销售和客服增强客户体验。微软业务应用程序和平台部门副总裁表示,通过数据洞察、供应链可视化和财务流程的端到端自动化来优化运营和关键任务流程,微软将继续为 Dynamics 365 商业应用程序的投资提供最大价值和最高回报。下面是套件价格前后对比:Microsoft Dynamics 365 Sales Enterprise:原价为 $95 新价格为:$105 (价格为每用户每月)Microsoft Dynamics 365 Sales Device:原价为 $145 新价格为:$160 (价格为每用户每月)Microsoft Dynamics 365 Sales Premium:原价为 $135 新价格为:$150 (价格为每用户每月)Microsoft Microsoft Relationship Sales:原价为 $162 新价格为:$177 (价格为每用户每月)Microsoft Dynamics 365 Customer Service Enterprise:原价为 $95 新价格为:$105 (价格为每用户每月)Microsoft Dynamics 365 Customer Service Device:原价为 $145 新价格为:$160 (价格为每用户每月)Microsoft Dynamics 365 Field Service:原价为 $95 新价格为:$105 (价格为每用户每月)Microsoft Dynamics 365 Field Service Device:原价为 $145 新价格为:$160 (价格为每用户每月)Microsoft Dynamics 365 Finance:原价为 $180 新价格为:$210 (价格为每用户每月)Microsoft Dynamics 365 Supply Chain Management:原价为 $180 新价格为:$210 (价格为每用户每月)Microsoft Dynamics 365 Commerce:原价为 $180 新价格为:$210 (价格为每用户每月)Microsoft Dynamics 365 Human Resources:原价为 $120 新价格为:$135 (价格为每用户每月)Microsoft Dynamics 365 Project Operations:原价为 $120 新价格为:$135 (价格为每用户每月)Microsoft Dynamics 365 Operations – Device:原价为 $75 新价格为:$85 (价格为每用户每月)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微软三季报财报揭秘:AI已成为变现利器?

微软三季报财报揭秘:AI已成为变现利器? 微软预计,公司下财季营收将达到635亿美元至645亿美元之间,略低于分析师预期的647亿美元。值得关注的是,本季度微软云收入为351亿美元,同比增长23%,其中上线Azure OpenAI的Azure和其他云服务赠长31%。在Azure增长中,有7个百分点与AI相关,高于上一季度的6个百分点。微软首席财务官胡德说:“容量瓶颈影响了Azure增长的人工智能部分,微软一直在增加资本支出以确保英伟达显卡于训练和运行人工智能模型的图形处理单元。”此外,微软董事长CEO萨蒂亚·纳德拉表示:“Microsoft Copilot和Copilot堆栈正在精心策划人工智能转型的新时代,推动每个角色和行业取得更好的业务成果。”AI带动业务全面增长业务方面,微软的生产力和业务流程,智能云和个人计算都能看到其在AI领域的布局。三项项业务中,微软搭载AI引擎的产品包括集成了ChatGPT的必应,接入了Copilot的Office 365,和上线了Azure OpenAI服务的Azure。那么这些业务和产品表现如何,AI给微软带来多少创收呢?微软在2023年2月上线GPT4大模型加持的新必应,目前市占率已经从2023年的2.97%增长到2024年一月的3.42%。微软已经在newbing的一些回答中插入广告来实现创收。根据最新季报,搜索与广告的收入增长12%,超出预期,AI对该业务做出了正向贡献。不过,搜索与广告营收占比较小,对业绩增长贡献有限。再来看受AI影响的Office业务,2023年11月Microsoft 365 Copilot企业版正式上线,微软宣布GPT-4以Copilot的方式接入Office全家桶。微软电话会议中披露,在B端,近60%的500强企业目前都在使用Copilot,Offcie365商业收入增长15%,主要得益于ARPU增长和Copilot的进展。据瑞士信贷估计,如果现有付费商用用户中的10%升级为Copilot版本,那么未来5年将可以产生149亿美元收入。LIVY投资研究表示,在Copilot全面普及后,每位用户每月30美元的高级Copilot订阅费用将为微软带来1,440亿美元的增量收入,考虑到长期预期的价格上涨,增量收入可能更大。除了Microsoft 365 的 Copilot附加组件之外,微软还对GitHub Copilot收取每月10美元到39美元的费用。截止到第三季度,GitHub Copilot付费订阅者目前超过120万,环比增长30%。迄今为止,该公司尚未披露Copilot的销售额或用户数据,Office365商业增长15%,市场对Copilot的创收能力持续看好。云业务方面,本季度微软云收入为351亿美元,已实现连续三个季度增长,也是本次微软财报最超预期的点。云业务是微软最大的收入驱动力,其中包括Azure计算平台。剔除货币波动的影响后,Azure的收入增长了31%,高于市场研究公司Visible Alpha 29%的增长预期。人工智能加成后,Azure在B端获得的收入增加,目前有65%以上的世界500强公司在使用使用Azure的开放AI服务。微软首席财务官胡德表示,微软与使用Azure的公司达成的交易规模正在不断增长。不过,她警告说,微软对基于消费的云人工智能服务的需求正在供不应求。人工智能算力的限制可能会阻碍销售额的增长。她还表示,微软打算扩大规模,以满足对云和人工智能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微软投资者关系副总裁布雷特·伊弗森(Brett Iversen)表示:“我们继续看到客户需求大幅增长。因此,我们确保根据这一情况扩大我们的可用产能。”资本支出激增在季度报电话会上,微软本季度的资本支出为140亿美元,主要用于公司的云需求和AI基础设施的建设。考虑到对人工智能的需求仍然非常强劲,该公司预计未来资本支出将继续大幅增长。尽管公司的资本支出大幅增加,但公司仍预计2024财年营业利润率同比增长2%。Emarketer公司高级主管杰里米-戈德曼(Jeremy Goldman)说道,微软以人工智能为动力的财报表明,加倍努力的创新正在取得成效。他指出了该公司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早期举措,例如对ChatGPT制造商OpenAI的大量投资。总体来看,AI需求侧一如既往表现强劲,微软对AI的持续布局已经在营收上有了正向的体现。IDC分析师Wayne Kurtzman曾表示:“人工智能还是个新生事物,没人知道该如何定价。没人知道消费会是多少。”关于Google的AI变现之路将如何发展,值得长期关注。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微软、苹果、英伟达跻身3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 谁才是“美股一哥”?

微软、苹果、英伟达跻身3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 谁才是“美股一哥”? Wedbush证券的董事总经理Daniel Ives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预测:“在未来一年内,苹果、微软和英伟达将围绕4万亿美元市值展开激烈竞争。”尽管微软在生成式AI领域被认为占据先机,而苹果此前在AI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但现在华尔街对苹果的看法正在发生转变。然而,仅时隔一天,苹果“全球市值第一”宝座就又易主了。截至14日收盘,美股市值排名前三依次是:微软、苹果、英伟达,市值分别为3.29万亿美元、3.26万亿美元和3.24万亿美元。随着AI成为这些科技巨头竞争的核心,围绕“市值霸主”地位的争夺战愈发激烈。如今同时跻身3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的苹果、微软、英伟达,谁才是“美股一哥”?AI霸榜美股市值前十,全球市值排行座次不断洗牌截至13日美股收盘,苹果总市值约为3.29万亿美元,超越微软。这是苹果收盘市值自1月份以来首次超过微软,华尔街大市值股座次再度重排。不过,14日,微软市值再度反超苹果,市值来到3.29万亿美元,苹果市值跌至3.26万亿美元。目前,在美股公司市值排名中,微软、苹果、英伟达盘踞前三。随着这三家科技巨头纷纷角逐AI, “全球最大市值”这一宝座的争夺也进入白热化阶段。美股公司市值排名图片来源:companiesmarketcap.com《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美股公司市值排行榜前十中,与AI相关的企业高达8家。“人们非常相信自己会成为AI的赢家,而在这个市场,似乎如果你是AI的赢家,你就会被炒得很高,”Wayve Capital Management首席策略师Rhys Williams表示,“微软和苹果都在角逐,英伟达也在其中。”前述三家公司跻身市值前三,AI功不可没。6月10日,苹果公司在一年一度的WWDC大会上宣布了一个新的智能助手“苹果智能”,其将深度集成到iOS、macOS和visionOS等各操作系统中,标志着苹果正式揭开了传闻已久的AI面纱。自6月11日~6月13日,苹果股价实现三连涨,三日涨幅超10%创2020年8月以来最大。图片来源:雅虎财经老牌科技巨头之一的微软与苹果的“美股一哥”之争从未停止。手握明星公司OpenAI,微软此前在生成式AI市场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风光无两。利用GPT系列模型,微软推出和更新了一系列应用:Microsoft 365、New Bing(Copilot)、Azure智能云等,为自身的收入增长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今年1月,微软继(当时的)苹果之后成为第二家市值达到3万亿美元的公司,迎来新的里程碑。之后,微软曾多次超越苹果,坐上华尔街市值的头把交椅。在13日苹果夺回市值第一之前,这一宝座也一直掌握在微软手中。今年以来,微软涨幅已接近20%。图片来源:雅虎财经在微软和苹果这对“欢喜冤家”之外,英伟达也加入到了华尔街市值第一的争夺之中。自ChatGPT引领的生成式AI浪潮盛行以来,英伟达凭借旗下王牌GPU创下了惊人的表现。今年以来,英伟达股价已累计上涨超过160%,去年涨幅更是接近240%。图片来源:雅虎财经今年6月5日,英伟达市值一举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跻身3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回顾英伟达市值的发展历程,去年5月30日,该公司市值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成为美股市场中首家市值破万亿的芯片企业;今年3月1日,英伟达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而在一年前,英伟达市值尚不足1万亿美元,位列科技巨头排行榜的后列。从2023年6月到2024年6月的一年间,英伟达市值实现了从1万亿美元到3万亿美元的飞跃式增长。至此,AI已经成为美股巨头的主流叙事。4万亿美元市值争夺战打响,谁才是“美股一哥”?“在未来一年,苹果、微软、英伟达有关4万亿美元市值的竞争将成为焦点。”Wedbush董事总经理Daniel Ives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尽管微软一直被认为在生成式AI领域占据先机,苹果不断被诟病“没有清晰的AI故事”而落后于其他对手,但现在,华尔街关于“美股一哥”的辩论有了新的声音。本周,苹果公司在官宣 “苹果智能”之后的市场表现亦说明了这种态度的转变。6月10日,由于苹果在WWDC大会上自始至终强调苹果智能,ChatGPT出人意料地仅沦为一个附属性功能,苹果股价在10日以下跌2%收场。但戏剧性的事情在一天之后出现了,11日苹果突然暴涨7%创出历史新高。对于一个超3万亿的巨大市值体量的科技巨头来讲,资金背后情绪的巨大反差,原因只有一个:在大模型时代,苹果可能并不像大众所认为的那样落后。“华尔街的延迟积极反应表明投资者开始完全理解AI革命将在未来一年通过苹果的消费设备实现。”Daniel Ives表示,“苹果在未来几年将创建一个新的AI应用商店,这将成为消费者与生成式AI互动的主要方式。我们相信,其将是未来几年苹果的另一个主要增长点。虽然苹果在AI领域起步较晚,但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者安装基础,库克和他的团队拥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将AI变现。”随着全球智能手机行业进入AI手机时代,苹果凭借坚实的生态壁垒,可能是唯一一家能够短时间打通所有硬件终端设备AI体验和流转的公司。与此同时,华尔街对微软一如既往颇为看好。微软利用ChatGPT改善产品服务,再将AI能力通过云服务输出,助力其云收入增长,使其迅速弯道超车。当下,微软也在试图建立自己的AI帝国。近几个月来,微软一直在分散赌注,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初创公司,还开始在内部构建自己的AI力量。InvestorPlace认为,其Azure云业务整体上将更多地从AI中受益,将成为下一个令人兴奋的业务。微软最有可能成为首个突破 4 万亿美元估值的公司。不过,以目前的水平,微软通往 4 万亿美元的路可能不会那么平坦。对于英伟达来说,短期来看,科技公司需要不断投入算力和资源,芯片需求持续走高。MarketWatch有观点认为,英伟达GPU本质上是科技领域的新黄金/石油,其可能成为全球首支市值4万亿美元的股票。但在乐观声音之外,也有分析称,无论是ChatGPT等闭源模型,还是Meta、谷歌等旗下的开源模型,都尚未探索出稳定的商业化路径。从价格和市场商业模式的维度考量,以及科技巨头扎堆自研芯片,未来英伟达的芯片采购亦呈现出不确定性。从1万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苹果用时2年,微软用时2年零2个月,而英伟达仅用时8个月。从2万亿美元到3万亿美元,苹果用时1年5个月,微软用时2年7个月,而英伟达仅用时3个多月104天!从1万亿美元到3万亿美元,黄仁勋用不到1年,走完了库克3年5个月的路。在冲刺4万亿美元市值的赛道上,谁又将率先撞线?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