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又丢过来一本女权的书,上次他给我的《女性主义》还没有看完。我说为什么女权的书都那么厚那么重,本卧床女病人拿不动啊。躺下来想想

家属又丢过来一本女权的书,上次他给我的《女性主义》还没有看完。我说为什么女权的书都那么厚那么重,本卧床女病人拿不动啊。躺下来想想,也许是因为斗争太难、要书写的真的太多太多啊。 【网评】女性主义的书可以用来举铁,因为斗争历史实在是厚。。 source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我们的语言和我们的行为之间的巨大距离是什么?宣扬女权正义的嘴,和遮掩性骚扰的手为什么能长在同一个身体上?

我们的语言和我们的行为之间的巨大距离是什么?宣扬女权正义的嘴,和遮掩性骚扰的手为什么能长在同一个身体上? 最近总在想这个问题。因为第一次身处一个巨大的利益共同体统治下,具体地看到了系统和系统里的人是如何维护上位者的。 系的一个男教授,性骚扰惯犯,被举报过起码三次,这学期我们进行了集体举报,大概有二十个人,包括他自己带的学生。性骚扰行为包括让女学生把自慰经历写成作业交给他看,让自己指导的学生在办公室里脱衣服,甚至还有诱奸。 三个月过去了,他依旧是论文委员会的主席,全系的论文开题(不论研究生还是博士生)都要被他审查。学期初的时候负责牵头组织举报的同学告诉我说,院长已经知道了这件事,也有了一个律师负责这个案子,据说他们都非常生气,再三保证说一定会做点什么。但结果自然是什么都没做的。 但最让我寒心的也许不是学院的不作为和系统的全面失能,而是全院的老师都知道他是这么个人,却没有任何人试图保护学生。从上至下的沉默就是帮凶,而这沉默的原因就是利益,甚至不是巨大的利益,只是系里的人情往来和“不愿意得罪同事”的利己谨慎而已。 我的二导和她的朋友们都是系里的“女权主义者”,我二导之前做女性写作,如今开始做关怀伦理,是张口照顾关怀闭口脆弱性的一个人,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我跟她说我选了这个老师的课,他第一节课就要求我们所有人(几乎全是女孩)分享我们的私密创伤时,她也什么都没有说。 在好听的话和可怕的行为中间是一杆天平,上位者将名誉利益和下位者们的安全称量后,自然是觉得前者重于泰山后者轻若鸿毛。学生算什么呢,学生几年之后就会走,不像终身制教授是永远在那里。学生没有渠道,没有能量,学生试图在一个保护上位者的系统里得到公平简直是痴人说梦。所以在罪犯和帮凶眼里我们都是可以被牺牲的,我们的尊严,我们的心理健康,我们的安全感,我们的人格或身体都很轻。 说到底不过就是对于有些人来说别人的人格和尊严是不存在的东西,像史航他们那一代人认为女人的主体性也是不存在的东西。我十八岁的时候被带去文化圈的酒局饭局,常听见在座的三四十岁文化圈男说女人不可能成为好作家,文学史是男人的文学史,女人在其中只是点缀,尤物尤物,好看就好。这样的话被说出来很令人震惊,但在十年前这甚至是一种不用出口的男性共识。就像韦恩斯坦觉得女演员就是可以被制片人享用的,因为“向来如此”。对于文化圈来说,享用女读者和女观众也是“向来如此”。因为他们的影响力和权威,导致希望在这一行里求生存的人都要成为沉默的帮凶,否则就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在这样的代价和几个毫无能量的女孩中间,牺牲哪一边甚至都不是一个需要犹豫的选择。 但帮凶和罪犯都不可原谅,回护罪犯的人认为自己战役已经结束,确实如此,因为他们确实是站在了罪犯的那边替他将一切都打扫干净了;他们说自己只是缺乏判断或经验不足,但事实上他们的选择从来都很明晰在正确的事和容易的事之间选择了容易且带来利益的事。道歉也并非出于真心(但这不重要),而是对失去利益的恐惧。如今的揭发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些曾经不算事的事居然能确实地影响到他们的利益。 很难乐观地看这种事,因为见过太多失败。对犯罪的男的没什么好说的,但总想问问沉默地扶着墙站着的人你们是否知道自己的沉默和视而不见已经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是否真的如你们表现出来的那么轻松? 累了,不讲了。

封面图片

转帖 不“可接受的代价”

转帖 不“可接受的代价” 他们说,何必呢,为那种早已被压垮的人们掉眼泪又有何用?毕竟,大家都是这么干的:要么进攻、杀戮、征服、并发展壮大,要么被杀戮、被征服、被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不管皮肤什么颜色,所有民族的历史都是用鲜血写成的。也许就不该再去挑那些伤口。何不一了百了,不再疗伤,彻底摧毁…… 这种逻辑你一定不陌生。其底线就是接受种族灭绝作为“进步”的可接受代价。 *_*_*_*_*_*_* 如果你想坚持这样一个事实:灭绝民族当然是不好的,但正因为如此,西方文明才繁荣昌盛,并做了许多其他好事,于是我们应该为种族灭绝辩护。然后你就必须保持一致:是啊,斯大林把成千上万的人淹没在鲜血中,但其结果是世界六分之一的地区实现了工业化; 可能不是好事,但他们在美国的后代今天的生活比许多非洲人要好得多;轰炸德累斯顿和广岛是否合理?很难说,但在那片覆盖着成千上万尸骨的土地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技术突破….. 很扯是吧,像段子是吧?因为这些问题与过去无关,这是我们这些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可以回答的问题。如果今天我们认为种族灭绝和殖民化是“可以接受的进步代价”,那么就不应该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罪行感到愤怒,因为那些罪行需要被视为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而付出的 "可接受的代价"。 是的,、、孟加拉国里为微薄工资而无休止工作的妇女都很糟糕,但我们有 iPhone,我们可以通过高科技信息技术写下一些好的东西,比如为了“包容性厕所” 而与 “有毒的大男子主义” 作斗争的精神斗志昂扬,等等 …… 什么更重要? 是让孟加拉国的妇女苦力能拿到体面的工资、还是让来自布朗克斯的孩子有机会以实惠的价格购买衣服,这取决于孟加拉国妇女苦力们的薪水? 剥夺成千上万人的希望和命运是可悲的,这些希望和命运使得工厂自动化和创造 成为可能,现在仅仅一个 就可以创造那么多的“美丽”,这难道不是“进步”吗? 是的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是绝对的恐怖,但像女性主义名流马里奇卡那样的人其子女并不生活在捷尔诺波尔,而是生活在柏林、伦敦和纽约,于是这事真的有那么糟糕吗?…… 孩子们在哪里更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潜力,你说? 这就是 "吸血鬼进步论"的谬误所在。它与犬儒主义无异,随时准备用他人的生命来换取自己的安逸。 *_*_*_*_*_*_* 这里最重要的是由谁来评估牺牲的“可接受性”和成就的“价值”。 苏联的工业化值得吗?对于那些没进集中营、获得免费教育、工作和住房的人来说,绝对值得。但是,长眠于恐怖坟墓中的人们呢,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他们的后代呢,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美国值得吗?对于那些在其建立在种族压迫、奴隶制和剥削基础上的秩序中茁壮成长并壮大的人们来说 是的绝对值得。但是,金矿里的阿拉瓦克人、棉花田里的安哥拉人,或者不得不从全球等级的外围逃往中心、为贝索斯打三份工、一边在饮料瓶子里撒尿一边开着优步载着醉醺醺的时髦人士逛街的移民工人,又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如何看待“进步的代价”?如何教导享受?给所有“进步”的受害者一本小册子,提醒他们在中世纪他们这种人是不会受到礼遇的,每个月40美元工资,而你现在赚到的是中世纪祖先的一百倍。 奴隶的尊严为零,零的一百倍比零多多少,你计算一下? 所有这些问题要么导致接受压迫的辩证法,要么导致团结压迫的受害者。这种团结不仅包括保存受害者的历史记忆,让他们被压抑的流离失所的声音人性化回归,还包括努力让活着的大多数人参与决定自己的命运以及人类进步的性质和方向的进程。 什么代价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方向是可以默许的?回答这些问题的权利应该首先属于那些压迫者无视他们生命的人。 #Colonialism #Racism #War #Repression #Revolution

封面图片

如何评价谭维维在《歌手 2024 》第八期演唱的《兰花花儿》?

如何评价谭维维在《歌手 2024 》第八期演唱的《兰花花儿》? 姜来的回答 极其精彩,尤其是在本季审美老套中庸、流于唱功PK的大环境中显得一骑绝尘,是一个兼具唱功、艺术性、人文性的精彩舞台,是《歌手》节目巅峰水平的回光返照,放在节目历史中也属上层,本季截止目前个人心中第一。 《兰花花儿》这个现场在演唱、人文、音乐制作上都十分优秀,值得挖掘。 先说这首歌表达上的人文内涵 这首歌到底在唱啥?从最表象的歌词直观理解,《兰花花儿》当然是一首自我、反叛精神的赞歌。不过稍微深入歌曲、歌词背景,才会发现这首歌也是一首女权之歌,也是一首抨击封建社会的反封建之歌,也是提炼国人精神的西北魂、中国魂之歌。 歌曲《兰花花儿》取材自陕北民歌《兰花花》,谭维维早有演唱过。而兰花花这个形象其实在历史中是真有其人。兰花花的原名叫姬延玲,1919年出生在延安临镇,长得十分招人喜欢。在红军攻下临镇时,兰花花与部队里一位年轻的战士情投意合,并发誓永不分离。不久红军接到新的任务,两人不得不分离,生死不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兰花花的父母知道兰花花与人相爱,但男方是一个大头兵,便做主把她嫁与任小喜,后来任小喜死后,兰花花又被迫嫁与大户石家,兰花花最终不满社会的腐朽、不满人生的不幸,在这种痛苦下郁郁寡欢而死。战士回来后,为她写下了这首《兰花花》。歌曲最开始是原生态唱法的长辈质问引出一个叛逆的形象“兰花花”,这个兰花花不仅仅是一个意向,也是历史中真实的“姬延玲”。兰花花我问你个事啊 你的性子 咋楞个的倔呀 ...... 你这辈子 他图了个啥吗在知道歌曲背景之后,这几句简单质问更是来得格外的沉重。这样的质问可能是长辈对兰花花不解的质问,也可能是周围社会环境对兰花花的困惑评价,也可能是在兰花花死后当时封建社会与兰花花之间的巨大裂痕。苍凉哀怨的原生态演唱让人对这个兰花花的人生充满同情与可怜,但之后马上紧接着的演唱将会用不屈的人格撕破这种“怜悯”。得势的鱼儿 它天上飞呀 落魄的凤凰 它水里栖呀紧接着由几个意向“得势的鱼”“落魄的凤凰”引出“兰花花”的反叛性格,从得势与落魄的对比,正是引出了一个不怕势力也不惧落魄的人物形象。如过结合当时社会环境,封建习俗、父权为尊等现实各自有所象征。黄河的水呀 它流不尽呀 西北的风呀 它倒着刮呀但“黄河”“西北风”这两个西北精神的象征出来,引出了兰花花内心的强硬自我。“流不尽”的黄河水象征兰花花永不熄灭的斗争精神,“倒着刮”的西北风象征兰花花的反叛之路。这不求人的性格是嗲妈教的 这不认输的性格是娘胎里带的 这不弯腰的性格是老天给练的 这不回头的性格是骨头里长的这几句歌词交代了兰花花反叛意识的来源,不仅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父母教育、老天(命运)历练,更是与生育来的骨头里长的性情。 要注意的是其实在历史之中,兰花花的父母有很大的封建习俗、父权压迫,对兰花花进行了包办婚姻,影响了其一生的幸福。但歌词这里说“嗲妈教的”是已经将“兰花花”象征化了,歌曲弱化了“兰花花”的具体实指,“兰花花”不再只是指姬延玲,更是每一个受到压迫的人、反叛的人、不屈的人的象征。这喊破天的声音是自己喊的 这道破天的道理是自己悟的 这撕破脸的人生是自己造的 这撞破头的出路是自己找的 我咬碎了牙 顶一个天 让你们都看一哈 我剩了个啥 ...... 我剩了一腔血气 留给你呀这里歌曲将反叛的力量来源最终归于了我们自我,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兰花花在叛逆的勇猛之下最终咬碎牙,顶破天留下了个“一腔血气”。“兰花花”这个意向在歌词之中也进一步扩大化,兰花花对的反叛精神“一腔血气”从她身上传播了开来,传播到了现在,传播到了每一个西北人、中国人身上,变成了每一个反叛的、不屈的、为自己人生抗争的人们。天上的月亮它不会掉啊 泥里的野草它不会倒啊 谢了的花儿又开满删啊 咱家的娃娃又满街跑啊 这喊破天的声音是自己喊的 .......... 我图个干干净净送给你呀“月亮不会掉”“野草不会倒”“花谢又开满”“娃娃满地跑”这里是对A段主歌不屈努力的一种回答,不屈的精神是不可战胜的,是会有回答的,是硕果累累的,是会永远繁衍不息的,在这里,“兰花花”这个意向又进一步扩大。 从最开始的“兰花花”仅仅引出自其个人,到象征每一个不屈的、勇于反抗、敢于反抗的个人,到这里变成了一种群体的象征。“兰花花”从一个个体对封建、父权的抗争,变成了一个群体,一个社会对不屈“血气”的追求,对“干干净净”的正义的追求。 兰花花这个坚持自我、追求自由恋爱、反叛黑暗的封建时代叛逆女性的反叛精神,在音乐中再次延续到所有听众心中。 之所以挨着句解这首歌的歌词是个人实在是喜欢,实在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词作。歌词从兰花花这个意向不断扩到化,其中既有反父权、反封建的实指,又有更抽象的对于反叛的虚指,最终仿佛包裹了整个中国人的反叛与不屈。在民族的演唱和编曲之中,更是迸发除了如此蓬勃如此具有生命力的中国本土化的精神能量。 这首歌的编曲也非常精彩,说说印象深刻的几点 首先是这首歌的节奏设计非常出彩,各种节奏变化,听感丰富。非常多的切分、碎拍,但听感融合得非常好,完全不会有杂乱的感受,感受到了只有仿佛,以及这种在这种反常节奏之下正好带来的反叛感。 这种拍子的的和谐融合感也来自于全场编曲对音乐为表达服务的严格遵守,完全没有非必要的炫技、油腻。 比如歌曲最开始原生态唱法的部分,编曲上只有一个在空间中游移的电子音色,这一段无节奏乐器,非常简约适当,西北的苍凉感呼之欲出,得势的鱼儿 它天上飞呀 落魄的凤凰 它水里栖呀 黄河的水呀 它流不尽呀然后这段歌词的时候,鼓手貌似是用stick clicks的鼓棒的互敲的稳定节奏,结合谭维维的歌词和和声,稳定的节奏开始上来了,听感逐渐丰富。这种相当于背景叙述的引入歌词节奏稳定也非常合适。 而二胡、板胡等节奏在什么时候切入的呢,正好在下面这句歌词的时候。西北的风呀 它倒着刮呀风倒着刮,叛逆正好开始。二胡板胡等节奏直接反拍加速切分进入,犹如一股叛逆的倒刮的狂风。紧接着的架子鼓鼓声也是各种切分、碎拍,各种叛逆,节奏舒服到高潮,编曲和歌词表达完美和谐。 然后个人全曲最喜欢的一个元素在歌词“这不认输的性格是娘胎里带的”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出现了,后面全曲中也多次出现。一个电子音色,也是非常随意的节奏碎拍,冲击力非常强。我用音箱听的时候仿佛直接冲出空间打在我心脏上,真的是够叛逆,有力量。 虽然整首歌编曲其实挺特别挺复杂,但整的是没有太多多余的内容,编曲的每种音色每种元素都是在为了内容为了表达服务。 编曲除了在细节上多有注重外,宏观上看也非常有意思。 舞台左边是二胡、板胡等传统传统乐器,右边则是吉他等西洋乐器。不仅是视觉上有强烈的东西、现代与传统融合对话的感觉,在音乐之中也经常如此。吉他等和二胡等传统乐器各自有重点的段落,一者重点演奏的时候,另一方则退出或者作为节奏乐器隐出,仿佛泾渭分明却又和谐相融。 《兰花花儿》这首歌虽然典故故事出自一百多年以前,但是其对反派精神的象征确实指向当下,指向这种精神在我们血脉里面的延续流传。这种古老、传统与现在的乐器对话在这首歌曲的文化表达层面上来说正是如此恰当。 最后再谈谈谭维维的演唱 虽然本期开始场上唱功派已经越来越多,但综合来看谭维维这一次的演唱水准极高,在本期可谓定顶尖。不过和这首歌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彩的编曲相比,谭维维这次几乎CD级无瑕疵演唱,甚至都感觉只能算小优点了。音准依然那么准,气息非常好,怒音完成也很出色,而且这首歌很多地方节奏很复杂,甚至突然空拍无节奏指示,但谭维维全曲也完成非常好。如果说非要挑出一点毛病,我感觉是这首歌曲中间有些地方配乐过强,连谭维维都稍微有点压不住配乐,有些地方人声再大那么一点点会更好。 总的来说《兰花花儿》是个人心中本季《歌手》整体水准最高的歌曲,也恭喜谭维维,在《华阴老腔一声吼》之后又拿出了如此出色的作品。 当然,也恭喜《歌手》节目,在许久的无趣之后迎来了谭维维救场,这个第一当之无愧。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姜来)

封面图片

“连载”30年后 《圣斗士星矢》终于要完结了?

“连载”30年后 《圣斗士星矢》终于要完结了? 而这个时候,苏醒过来的星矢匆忙进入战场,没有像之前面对海皇波塞冬、冥王哈迪斯一样挥拳而上,而是选择了下跪道歉,求阿波罗放过沙织小姐。你没看错,作者车田正美选择用一个标准的 “ 土下座 ”,作为这个以凡人之躯挑战神明,代表着勇气、热血的无畏少年的结局。阿波罗最终没有选择毁灭整个圣域,而是让纱织和所有圣斗士失去了记忆成为凡人,最后的画面便是变回凡人的沙织和星矢,在十二宫的断壁残垣中擦肩而过,结尾写着 “ 堂堂完结 ” 。怎么说呢,在一个故事的结尾,大家都还活着,似乎也能算得上是 Happy Ending 吧?但这个结局,却让无数看了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圣斗士的粉丝们陷入了激烈的争吵。有的人觉得这个结局太窝囊,明明能打过冥王,却不敢正面硬刚阿波罗,还下跪,属于是拉了坨大的,有激进点的读者觉得这结局毁掉了自己的童年,让车田正美把结局删了。不过,也有部分书迷觉得这个结局相对还算合理,甚至联系起了时代背景,当年圣斗士星矢连载时正值日本经济高歌猛进意气风发之时,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结局也正是映照了如今落寞的日本。总而言之,“ 烂结局派 ” 和 “ 逻辑合理派 ” 这两方人员现在在贴吧、微博上到处吵,谁也说服不了谁。小发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却是:不是,哥们儿,《 圣斗士星矢 》还在连载吗?它不是早就完结了吗?于是我就去研究了一下,发现《 圣斗士星矢 》其实已经 “ 完结 ” 过很多次了。比如第一次完结,是在 1991 年漫画冥界篇,星矢为了守护纱织挡下了哈迪斯的冥王之剑,而纱织趁机击败了哈迪斯,生死不明。第二次结局是《 圣斗士星矢Ω 》里,星矢不仅没死,还继承了射手座圣衣,还跟纱织表白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第三个则是天界篇序章,星矢在和哈迪斯一战后灵魂被封印,后来 “ 复活 ” ,还打伤了阿波罗,但最后结局也大概率是输了,并且和纱织一起失忆。所以到底哪个才是真结局?我分不清,我真的分不清啊!说到底,这是因为连载时间很久的长篇作品,往往结局都有点儿 “ 身不由己 ” 了。《 圣斗士星矢 》其实非常命途多舛,从连载开始到现在,中间间隔的时间太久,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也导致了这一场混乱。1985 年,车田正美开始在《 周刊少年 JUMP 》上开始连载《 圣斗士星矢 》,设定是希腊神话与时代背景的融合,背景十分宏大,星座加上圣衣变身的设定,更是带动了铠甲变身类型的风潮。更难得的是,作为一部热血漫,由于里头角色型男很多,甚至吸引了很大一批女性读者,在连载之初稳坐 JUMP 头把交椅,火遍全球。《 圣斗士星矢 》被引进国内时,引起了巨大的风潮。我小时候看的就是 TV 版,当时是和表弟一块儿攒钱,去音像店租碟片看。《 天马座的幻想 》响起、天马座圣衣箱子打开,星矢等人向屏幕跑来, “ saint seiya!” 的喊声、紫龙牺牲双眼、冰河和卡妙的师徒对决、帅气强大的黄金圣斗士们……这些音画,构成了无数人共同的童年回忆。那会儿小孩子打架,动不动就会有人燃烧小宇宙,还要把 “ 庐山升龙霸 ” “ 天马流星拳 ” 大声喊出来增加自己拳头的威力。“ 真正的圣斗士是不会被同样的招式打败两次的 ” 这样经典的台词,也成了装逼时首选话术之一。到了互联网时代,这首主题曲也被很多人改编、致敬过,比如《 我叫 MT 》第一季的主题曲。还有蠢爸爸时代的叫兽易小星……所以,把《 圣斗士星矢 》称为对 80 、90 后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毫不为过。然而,虽然它在咱们这儿风风火火,但在日本可没那么好过。当年的 JUMP 编辑部采用的是 “ 调查至上主义 ” ,就是一种读者投票形式的末位淘汰制度,一旦读者投票中连续排在末尾,就很容易遭到淘汰。哪怕你是曾经的一哥,只要你表现不好了,也照样得腰斩。1989 年,《 圣斗士星矢 海皇篇 》动画结束后,由于剧情空洞乏味,人气一路走低,车田正美也很焦虑,特地为之后的冥界篇搞了特别详细的设定,打算打一场翻身仗。编辑部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冥界篇连载未半就中道崩殂了,车田正美不得不草草完结,也就有了之前说的第一个结局:星矢挡剑,冥王落败。之后车田正美在 JUMP 又开了一部新连载《 静斗士翔 》,结果更惨,直接被编辑部腰斩了,车田正美也因此离开了 JUMP 。好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圣斗士星矢 》好歹也是 80 年代热血漫的代表作品,IP 还是很值钱的,所以之后车田正美就卖卖授权,画点儿别的作品,也算是过的比较滋润。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 2003 年的《 冥王十二宫篇 》,它的出现可以说是让《 圣斗士星矢 》再一次翻红了。冥王十二宫篇是粉丝心中公认的作画巅峰,从剧情到配乐无一不是经典,纱织自杀时,《 地球仪 》响起,这一幕当年不知道看哭了多少人。之后的冥界篇 OVA 等等,评价也是相当不错。而卖授权这个事儿,就是这些混乱结局的开端,因为车田正美本人是没有参与制作的,所以其中有些作品为了故事完整性,就自己原创了结局。《 圣斗士星矢Ω 》和《 圣斗士星矢:天界篇 序章 》的结局都是这么来的,属于是东映的原创。当时《 圣斗士星矢:天界篇 序章 》还让车田正美非常地不满,就像是《 龙珠 GT 》和《 龙珠Z 》的关系一样。我的作品,你擅自帮我结尾了,是不是有点儿不合规矩?必须得我自己来!于是 2006 年,车田正美决定再次续写当年在 JUMP 没有完成的故事,便有了 ND 的连载。粉丝们自然开心得要死,觉得自己的小宇宙又开始燃烧起来了。ND 的剧情还算可以,承接了之前冥王篇,为了拯救星矢,纱织一行人冒着打破宇宙平衡的风险穿越到了过去的平行时空,其中对于主要人物巨爵座水镜的刻画非常到位,因此还是有很多粉丝一直在追更的。谁也没想到,最近漫画开始疯狂推进度,转眼就到了结尾,而且 20 年前的回旋镖飞了回来,车田正美选择了一个和《 天界篇 序章 》差不多的结局。可《 圣斗士星矢 》对于很多人的影响太大了,所以很多人都不接受这个结局,哪怕他们很久都没看,也不知道中间发生了啥。虽然我完全理解这些粉丝心中的怒气是从何而来,但是在这儿还是要说句实在话,长篇作品就是这样子,在结尾时总是很难避免各种各样的争议。这是因为人物设定、剧情走向、世界观设定等等,随着故事越铺越大,很容易脱离所有人的掌控。这不是读者说了算的,甚至连作者自己都把握不了,会出现吃书的情况。而且有时也会有意外发生,比如鸟山明的《 龙珠超 》和三浦健太郎的《 剑风传奇 》,两位作者都去世了,作品却还在连载。ND 连载了 18 年,一共才连载了 74 话,现在车田正美都 70 岁了,已经无法像以前那样保持高频率的更新,确实是画不动了。也许是因为这些原因,他才会选择结束这一切,哪怕这个句号没那么完美,至少是自己亲手画上的。像是现在的 JUMP 上,有的作者想让自己的作品完结,编辑部都不让,到最后变成了一地鸡毛。毕竟不是所有作者都有能力画长篇的,硬画下去,就会变成《 咒术回战 》这样的乐子。这么一对比,至少《 圣斗士星矢 》的最后结局没有抽象到离谱的程度,这对我们来说就足够了,不是吗?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