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隔离可能会影响部分区域的脑容量、提升痴呆风险

社会隔离可能会影响部分区域的脑容量、提升痴呆风险 2022 年 6 月 8 日 「社会隔离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通常与老年有关,但公众仍未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这项研究的作者复旦大学的冯建峰教授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社会隔离或与社会网络隔绝的状态加剧。我们现在亟需找出那些在社会上被孤立的人,并提供资源帮助他们在社区中建立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该研究调查了英国超过46万人,平均年龄为57岁……在对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酒精摄入和吸烟等因素以及抑郁和孤独等其他状况进行调整后,研究人员发现,与社会隔绝的人大脑中与学习和思考有关的各个区域的灰质体积较小。研究人员发现,社交孤立的人比没有社交孤立的人患痴呆症的可能性高26%。研究人员还观察了孤独感,但在调整后,没有发现与发展中的痴呆症有很强的相关性。 论文地址: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研究发现听力损失与痴呆症风险增加有关 佩戴助听器可以预防或延缓

研究发现听力损失与痴呆症风险增加有关 佩戴助听器可以预防或延缓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南丹麦大学临床研究系的研究人员从 573088 人的数据中发现了听力损失与痴呆症之间的联系。这是迄今为止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的一项。痴呆症患者的人数已经在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人口整体老龄化,但也有其他风险因素,如生活方式和听力。"以前的研究表明,听力损失与痴呆症之间可能存在联系。"南丹麦大学临床研究系助理教授 Manuella Lech Cantuaria 说:"我们的研究比以前的研究规模更大,而且我们已经证明了听力损失与痴呆症之间的联系。"佩戴助听器用户的好消息研究结果表明,与听力正常的人相比,听力损失患者患痴呆症的风险要高出 13%。听力严重受损的人患痴呆症的风险尤其高。研究人员还研究了是否佩戴助听器是否会导致风险的不同。"我们发现,与听力正常的人相比,不佩戴助听器的人患痴呆症的风险要高出 20%。使用助听器的人患痴呆症的风险仅增加了 6%。这表明,佩戴助听器可以预防或延缓痴呆症的发生。"关于研究这项研究属于所谓的队列研究,即在较长时间内跟踪一组具有共同特征的人群。在这项研究中,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都在 50 岁以上,2003-2017 年间来自丹麦南部大区。在研究开始前被诊断出患有痴呆症的人被排除在外。研究人员将这一时期人们的听力数据与痴呆症发病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人员发现,听力损失与痴呆症的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听力严重受损者患痴呆症的风险最大听力损失导致罹患痴呆症的风险增加 7%与没有听力损失的人相比,有严重听力损失的人患痴呆症的风险最多会增加 20%编译来源:ScitechDaily相关文章:助听器被发现可以减缓认知能力的下降 但其原因仍是个谜研究发现佩戴助听器可将听力障碍者的死亡风险降低近25%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年轻一代的大脑更大了 这对痴呆症产生了影响

年轻一代的大脑更大了 这对痴呆症产生了影响 到 2020 年,全球痴呆症患者人数将超过 5500 万,预计这一数字将每 20 年翻一番。然而,痴呆症患者人数的增加很可能是人口老龄化和寿命延长的结果。2016 年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的一项研究发现,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新报告的痴呆症病例逐渐减少,平均每十年减少 20%。是什么导致了这种下降?2016 年的研究考察了教育等因素对痴呆症风险的影响,发现到 2000 年代,与 70 年代相比,至少拥有高中文凭的人的痴呆症发病率下降了 44%。虽然研究注意到了教育与痴呆症之间的联系,但并没有研究潜在的原因。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健康中心的一项新研究或许可以解释这一点:我们的大脑现在变大了。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心主任、神经学教授查尔斯-德卡利(Charles De Carli)说:"一个人出生的年代似乎会影响大脑的大小,并可能影响大脑的长期健康。遗传在决定大脑大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健康、社会、文化和教育因素等外部影响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在目前的研究中使用了与前一项研究相同的数据集,即弗雷明汉心脏研究(FHS)。这项以社区为基础的人口研究始于 1948 年,研究对象是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市的 15000 多人,研究人员对三代参与者进行了调查,以确定心脏和大脑的健康趋势。1999年至2019年期间,研究人员对3226名出生于1930年至1970年的人进行了脑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其中女性占53%,男性占47%。所有参与者都没有认知障碍或中风病史,而中风会增加痴呆症风险。研究人员将 20 世纪 30 年代出生的人的核磁共振成像与 20 世纪 70 年代出生的人的核磁共振成像进行比较后发现,有几种大脑结构的大小在逐渐但持续地增加。其中,颅内容积(ICV)或颅骨(头盖骨)内的容积逐年增加,从 30 年代的平均 1,234 毫升/41.7 盎司增加到 70 年代的 1,321 毫升/44.7 盎司增加了 6.6%。虽然 20 世纪 70 年代的人也比 30 年代的人高,但在对身高进行调整后,ICV 的差异依然存在。研究表明,ICV 越大,表明"大脑储备"越大,从而可以预防痴呆症。白质是由数百万髓鞘化神经纤维束组成的深层脑组织白质和皮质灰质的大小也有所增加。灰质是大脑(皮层)的最外层,对精神功能、记忆、情绪和运动都很重要。中风、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疾病都会影响灰质。白质位于灰质之下,包含数百万束神经纤维(白质之所以呈白色,是因为髓鞘包裹着神经纤维)。从 20 世纪 30 年代到 70 年代,研究人员观察到白质的体积增加了 7.7%,皮质灰质的体积增加了 2.2%。海马体的体积也增加了 5.7%,海马体的最大作用是保存短期记忆并将其转移到长期储存中。皮质表面积,也就是看起来皱巴巴的可见灰质层,增加了 14.9%。德卡利说:"像我们的研究中观察到的这种较大的大脑结构可能反映了大脑发育的改善和大脑健康的提高。更大的大脑结构代表着更大的大脑储备,可以缓冲阿尔茨海默氏症和相关痴呆症等老年性脑部疾病的晚年影响。"研究人员承认遗传因素的重大影响,但认为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生活环境的影响更有可能促成大脑结构的增大和痴呆症风险的降低。他们说,他们观察到的大脑体积增大可能反映了自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健康、教育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改善,以及心脏病、高血压、肥胖、运动和糖尿病等可改变的痴呆症风险因素的改善。然而,这项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家庭健康调查的人群主要是非西班牙裔白人,他们身体健康,受过良好教育。因此,它不能代表更广泛的美国人口。不过,与此相对应的是这项研究的设计,它对大量参与者的大部分生命周期进行了跟踪,并跨越了近 80 年的出生日期。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医学会神经学杂志》上。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研究发现普通疱疹病毒可使痴呆症风险增加一倍

研究发现普通疱疹病毒可使痴呆症风险增加一倍 单纯疱疹病毒(HSV)是一种常见的终生感染,可治疗但不可治愈。据估计,全球 50 岁以下人群中约有 67% 感染了 1 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这是口腔疱疹或唇疱疹的主要病因;约有 13% 感染了 2 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这是生殖器疱疹的主要病因。另一种流行病痴呆症也呈上升趋势,预计到 2030 年全球病例将达到 7800 万。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痴呆症,虽然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越来越多的大型人群研究证据表明,HSV 感染在阿尔茨海默病或痴呆症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现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人员对 HSV 感染与痴呆症风险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埃里卡-维斯汀(Erika Vestin)说:"这项特殊研究的特别之处在于,参与者的年龄大致相同,这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可靠,因为年龄差异不会混淆研究结果,而年龄差异本来就与痴呆症的发病有关。"这项研究对 1002 名未患痴呆症的 70 岁老人进行了长达 15 年的跟踪调查。对血液样本进行了分析,以检测抗HSV和抗HSV-1 IgG抗体、抗巨细胞病毒(CMV)IgG、抗HSV IgM抗体以及抗HSV和抗CMV IgG水平。免疫球蛋白 M (IgM) 是人体首次接触外来抗原时适应性免疫系统分泌的第一种抗体。免疫球蛋白 G (IgG) 是血液中最常见的抗体类型,可与病毒和细菌等病原体结合,防止感染。血液中 IgG 的存在可以证明感染了 HSV(或 HSV 携带者),IgM 的检测和较高的 IgG 水平反映了频繁的再激活。CMV 是另一种疱疹病毒,与注意力缺失症或痴呆症风险的关系已被研究过。在研究过程中,7%的参与者患上了全因痴呆症,4%患上了注意力缺失症。研究发现,82% 的参与者是抗 HSV IgG 携带者,其中 6% 接受了抗疱疹病毒治疗。研究人员发现,抗HSV IgG阳性与痴呆症的风险增加一倍以上有关。尽管危险比(一种衡量特定事件在一个群体中发生的频率的指标,与另一个群体相比)与痴呆症的危险比值相同,但研究人员并未发现与注意力缺失症有明显关联。抗HSV IgM和抗CMV IgG感染率、抗疱疹病毒治疗、抗HSV和抗CMV水平与注意力缺失症或痴呆症无关,抗HSV IgG感染率与脂蛋白e4(一种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联的蛋白质)或抗CMV IgG之间也没有相互作用。研究第一作者 Erika Vestin。照片:Susanne Nyholm Vestin 研究人员说,抗HSV IgG水平与注意力缺失症或痴呆症之间缺乏关联,而抗HSV IGG患病率与痴呆症之间也存在关联,这表明IgG的存在而非水平表明存在痴呆症风险。维斯汀说:"令人兴奋的是,这些结果证实了之前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与我们的研究结果一样,单纯疱疹病毒也是痴呆症的一个风险因素。"研究人员指出,注意力缺失症的发病率较低可能会影响检测相关性的统计能力。虽然 HSV 似乎与 CMV 或 APOE e4 没有相互作用,但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检测潜在的相互作用。还需要进行随机对照试验,而不是观察性研究,以调查用于治疗 HSV 的已知药物是否能降低痴呆症的风险,以及开发新疫苗的可能性。这些结果可能会推动痴呆症研究进一步发展,在早期阶段使用普通的抗疱疹病毒药物治疗这种疾病,或者在疾病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这项研究发表在《阿尔茨海默病杂志》上。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中国科学家发现重要生物标志物 可早15年预测痴呆发病风险

中国科学家发现重要生物标志物 可早15年预测痴呆发病风险 中国复旦大学科研团队采用大规模蛋白质组学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后,发现了预测未来痴呆风险的重要血浆生物标志物,可实现提前15年预测痴呆发病风险,以显著降低疾病负担。 新华社星期五(2月16日)报道,对痴呆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能显著降低疾病负担。由于传统有创或高成本检查技术均有局限,研究人员希望找到便捷、无创、可靠的生物标志物用于筛查。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教授、程炜研究员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团队,基于大样本队列数据,对5万2645名非痴呆社区人群进行了平均超14年的追踪随访,其中1417位参与者被诊断为新发全因痴呆(ACD)、691名患者被诊断为新发阿尔茨海默病(AD)、285名患者被诊断为新发血管性痴呆(VaD)。通过分析1463种血浆蛋白质数据,团队发现了对痴呆预测极具价值的血浆生物标志物。 研究团队指出,经过模型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分析,GFAP、NEFL和GDF15这三个血浆蛋白质始终与新发ACD、AD和VaD的风险关联最显著。对不同血浆蛋白水平与疾病临床进展风险间关联的分析发现,基线GFAP、NEFL或GDF15水平较高的受试者未来患痴呆的风险大大增加。例如,GFAP基线水平较高的人未来患痴呆的几率是GFAP基线水平较低者的2.32倍。 据介绍,此项研究可提前15年预测痴呆发病风险且精度突破90%。 程炜说:“这表明蛋白质组学在脑疾病早期精准识别和干预中可发挥重要作用,为未来脑疾病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这项科研成果已发表在《自然·衰老》。《自然》主刊评价这项研究“标志着向能在早期无症状阶段检测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类型痴呆的血液检测方法迈进了一步。” 研究团队透露,下一步将围绕中国痴呆风险人群队列开展数据采集和交叉验证,对相关数据作出矫正,开发出最适合中国人群的痴呆风险预测数据模型。 2024年2月16日 4:50 PM

封面图片

研究:气候变化影响大脑健康

研究:气候变化影响大脑健康 研究发现,极端高温和气候变化不但会影响痴呆症、癫痫症和抑郁症等疾病的患病率,还会增加入院、残疾甚至死亡的相关风险。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分析了神经科学文献,揭示了极端高温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心理健康和神经系统疾病。 领导这项研究的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教授西索迪亚说:“大脑必须维持在相对狭窄的温度范围内才可正常运作。如果大脑患有疾病,那大脑的体温调节能力就会受到损害。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人若处在非同寻常的热浪环境中,很可能会使他们的病情变得更糟糕。” 在这项星期三(5月15日)发表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审查了332份报告,探讨环境对19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包括阿尔茨海默症和其他形式的痴呆症、偏头痛、中风、多发性硬化症和脑膜炎。他们还收集了有关抑郁症、焦虑症和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因为精神疾病经常与神经系统疾病并存。研究结果显示,天气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每一种疾病,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引发较高的患病率或导致病情恶化。 研究员的发现包括,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和其他痴呆症的人在极端高温下很难做出适应性选择,如寻求帮助、穿更轻便的衣服或多喝水。此外,夜间高温往往会影响睡眠质量,而睡眠不足则会使癫痫症变得更严重。 研究环境对大脑影响的神经科学家伊基兹说,气候变暖对大脑造成的损伤,或要到进行医疗干预后才会被发现。为此,科学家呼吁开展更多研究和政策干预,以减轻气候变化对个人和公共卫生系统造成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在较贫穷的国家。 2024年5月16日 12:00 PM

封面图片

新研究揭示:暂时的孤独感也可能带来令人担忧的后果

新研究揭示:暂时的孤独感也可能带来令人担忧的后果 继外科医生发出关于孤独流行病的警告之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社交联系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和幸福。宾夕法尼亚州立健康与人类发展学院和健康老龄化中心的研究人员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孤独感会对我们的日常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这项研究旨在探索孤独感的细微差别,研究日常孤独感的波动如何影响短期和长期的健康。研究人员说,这项工作为美国卫生总监维韦克-穆尔西(Vivek Murthy)2023 年发表的声明提供了更多证据,声明指出孤独和隔离对美国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破坏性影响,称其为一场公共卫生危机。这项发表在《健康心理学 》杂志上的研究成果也让人们更加关注不同的孤独体验,这也是6月10日至16日"孤独意识周"期间的一个焦点。外科医生表示,孤独和社会联系不足对健康的长期影响包括:老年人患心脏病的风险增加 29%,患中风的风险增加 32%,患痴呆症的风险增加 50%。与很少或从不感到孤独的人相比,经常感到孤独的人也更容易患抑郁症和其他心理健康问题。在目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即使人们一般不认为自己孤独或通常没有孤独感,孤独感也会导致负面的健康症状。暂时性孤独感较强或孤独感变化较大的人很可能会出现与孤独有关的日常健康问题,包括全身疲劳、头痛和恶心。这些数据代表了全国日常经历研究(NSDE)的 1538 名参与者,该研究是麦克阿瑟基金会美国中年调查的研究项目之一。NSDE 由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研究教授 David Almeida 领导,他也是该论文的资深作者。目前的研究侧重于中年孤独感,使用的数据来自 35 岁至 65 岁的受访者。研究人员说,此前有关孤独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和老年人身上。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计划的参与者接受了电话访谈,连续八天对他们的日常压力和情绪进行评估。受访者被要求描述他们每天遇到的任何压力和/或积极的情况以及他们的感受,包括他们是否感到孤独以及孤独的频率。他们还被问及当天是否有身体症状,包括全身疲劳或头痛。这些评估两次进行,每次相隔 10 年。研究人员从这些数据中发现,当参与者的平均孤独感较低时,以及在孤独感低于个人平均水平的日子里,他们的身体健康症状较少且较轻。此外,在八天中孤独感较为稳定的参与者,其身体健康症状也较轻。阿尔梅达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孤独感的日常动态可能对理解和解决孤独感对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增加社交联系感,哪怕只有一天,也能减少当天的健康症状。这样的日常关注为生活在孤独中的人提供了一种可控的、充满希望的微干预措施。"健康老龄化中心博士后研究员、论文第一作者达科塔-维泽尔(Dakota Witzel)说,研究结果表明,应该更密切地关注日常的、更短暂的孤独感。虽然持续的孤独感会导致外科医生建议中指出的长期健康影响,但这些更短暂、更多变的孤独感也会产生短期的负面健康症状。"很多研究都认为孤独是一种二元特征要么孤独,要么不孤独。但根据我们自己的生活轶事,我们知道情况并非如此。有些日子比其他日子更糟糕,甚至有些小时也是如此,"Witzel 说。"如果我们能了解每天孤独感的变化,我们就能开始了解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和长期健康的。"编译来源:ScitechDailyDOI: 10.1037/hea0001377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