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中国可实现2030年碳排达峰值目标

调查:中国可实现2030年碳排达峰值目标 一份对89名行业和学术界专家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专家认为中国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值的目标,但这些专家对峰值多高有不同看法。 中国曾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力求在206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 据路透社报道,总部位于赫尔辛基的智库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REA)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0%的的受访专家认为,中国能够达成2030年让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的目标,其中有两名专家认为已达到了峰值。 CREA说,受访专家关切的是碳排峰值将会有多高,大多数受访专家预计碳排将比2020年的水平至少高出15%。这89名专家中,有64名专家人在中国。 但相较去年,CREA采访的专家都对中国能达标的看法更加乐观,大多受访专家相信冠病疫情后的经济形势有助于加速推动能源转型。 半数受访专家认为,他们相信中方在2030年之前能达到天然能源(太阳能、风能、煤、石油等)消费高峰,但近四分之一受访专家则预计中国2035年后天然能源的消费仍会持续攀升。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避免重蹈2021年用电紧张导致断电限电的覆辙,中国政府已批准建设数十座新的燃煤电厂,令外界质疑中国实现2030年碳排达峰承诺的能力。 COP28本月30日起在阿联酋迪拜召开,逐步汰除化石燃料将是重点议程。尽管北京愿意促成一项让再生能源产能增加三倍的全球计划,但始终没有同意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今年9月曾说,他认为。 2023年11月21日 2:40 P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分析报告:中国碳排放量去年或达峰值

分析报告:中国碳排放量去年或达峰值 最新分析报告显示,中国煤炭发电量占比在5月写下历史新低,非化石燃料来源占比则创下历史新高。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这表明中国碳排放量可能在去年达到峰值。 据路透社星期四(7月11日)报道,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米利维尔塔(Lauri Myllyvirta)为专业刊物《碳简报》(Carbon Brief)撰文指出,中国煤炭发电量占比在5月同比减少七个百分点至53%,非化石燃料来源为44%。 这份分析报告显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加,促使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5月下降了3.6%。电力行业占中国整体排放量的约40%。 米利维尔塔写道:“如果现有快速部署风能和太阳能的行动持续下去,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会继续下降,使2023年成为该国排放量达到峰值的年份。” 分析报告显示,太阳能发电量占比在5月升至12%,风能发电量占比则升至11%。 2024年7月11日 3:27 PM

封面图片

国际能源署:净零排放目标仍可实现

国际能源署:净零排放目标仍可实现 国际能源署(IEA)说,在洁净能源科技取得创纪录增长下,要实现到2050年全球达到净零排放的目标仍然是可能的。但前提是,必须在2030年前,把可再生能源容量增加两倍,并在2030年代初期把全球绿色投资增加到每年4.5万亿美元(约6.16万亿新元)。 综合外电报道,IEA在最新报告中指出,“全球各国已经拖延太久来避免做出艰难的选择”,富裕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必须大幅提高净零排放目标。 富裕国家必须提前五年,即在2045年左右实现碳中和。中国则必须提前10年,即在2050年实现把气温升高限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5摄氏度的目标。 报告还说,要实现《巴黎协定》设下的目标,即把本世纪末的升温幅度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2摄氏度以内,全球各国得付出更多努力进行能源转型工作。 “到2035年,发达经济体的碳排放量需要比2022年的水平下降80%,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排放量则需要下降六成。” 此外,尽管今年出现了极端天气,但各国的政界人士仍因生活成本危机并寻求连任,在气候承诺方面一直在倒退。 IEA署长比罗尔直言,鉴于当前面对严峻的气候挑战,“各国政府需要将气候与地缘政治划分开来。”

封面图片

德国或无法完成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

德国或无法完成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 德国政府气候顾问和联邦环境局的报告显示,德国在203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削减65%的目标可能落空,这意味着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也存疑。 路透社报道,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的目标是在2030年前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到1990年的65%。新的报告认为现在的减排进度不足以达成最终目标。 为政府提供建议的气候专家委员会主席亨宁在一份声明中说:“预期的总体减排量可能被高估了。” 德国政府已经在各个领域颁布130项措施,专家委员会的报告称,建筑和交通部门尤其未能实施这些措施。 预计到2030年,建筑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目标少3500万吨,而交通运输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将比政府目标多出1.17亿至1.91亿吨。 专家委员会认为,德国交通部对计划中和已实施措施的有效性的假设,如全国火车票打折、卡车通行的二氧化碳附加费和增加居家工作时长,也过于乐观。 另一份联邦环境局的报告发现基于计划和现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德国无法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 报告称:“根据当前的情况,德国在2045年仍然会排放出2.29亿吨破坏气候的温室气体。”

封面图片

国务院10月24日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增效、工业领域碳达峰、城乡建设碳达峰

国务院10月24日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增效、工业领域碳达峰、城乡建设碳达峰、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助力降碳、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等“碳达峰十大行动”。 (中国政府网)

封面图片

中国计划2027年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

中国计划2027年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 中国官方宣布,计划在2027年初步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并在2030年出台约200种重点产品的碳足迹核算标准。 据中国生态环境部官网星期三(6月5日)消息,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产品碳足迹着手,完善国内规则、促进国际衔接,建立统一规范的碳足迹管理体系。 产品碳足迹是指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从原材料的生产、运输、分销、使用到废弃等流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 《方案》明确,在2027年初步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并在2030完善该体系;目标在2027年制定出台约100种主要产品的碳足迹核算标准,也将在2030年升至200种。 根据《方案》,中国将优先发布煤炭、钢铁、天然气、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等产品的碳足迹核算标准。 据路透社报道,作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的中国计划将碳交易扩大到钢铁和水泥等行业,以抵御欧洲碳边境调整机制的影响。该机制将对高碳进口产品征收关税。 报道称,中国官员担心欧洲碳边境调整机制会不公平地惩罚中国出口商,并认为机制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国在减排方面所做的努力。 《方案》指出,中国将积极应对国际涉碳贸易政策,并加强与国际贸易相关方沟通对接,通过多边渠道加强产品碳足迹等重点问题对话磋商。 2024年6月5日 3:04 PM

封面图片

中国拟COP28峰会前发布甲烷减排计划

中国拟COP28峰会前发布甲烷减排计划 知情人士透露,中国政府准备在今年11月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召开前,发布减少温室气体甲烷排放的路线图。 彭博社星期三(10月25日)引述不具名知情人士报道,这项甲烷气体减排的计划已完成,很快就会对外公布,但目前仍需要得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批准。 一名知情人士透露,这项计划将涵盖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农业等行业,但很可能不会纳入具体目标。 今年度COP28将于11月在阿联酋迪拜举行,届时会议将盘点《巴黎协定》制定以来全球所取得的进展。中国此前已承诺,将让碳排放量在2030年达到峰值,然后开始减少,在2060年实现净零排放。 甲烷是导致全球暖化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它能在短时间内吸收大量热能。专家普遍认为,减少甲烷排放是快速减缓全球变暖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2023年10月26日 8:25 A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